本文目录一览:
- 1、掩耳盗铃的意思和道理
- 2、掩耳盗铃的寓意和启示
- 3、掩耳盗铃明白什么道理 掩耳盗铃的详细介绍
- 4、掩耳盗铃明白的道理
- 5、掩耳盗铃的意思寓言故事道理
- 6、掩耳盗铃的道理
- 7、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掩耳盗铃的故事和寓意
- 8、掩耳盗铃的寓意
- 9、掩耳盗铃的寓意和道理
掩耳盗铃的意思和道理
掩耳盗铃的意思和道理如下: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比喻自欺欺人。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的话,终究会自食苦果。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出自于《吕氏春秋·自知》。
掩耳盗铃的寓意和启示
掩耳盗铃的寓意是: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就如钟的响声一样,只要人碰就会发出声音,所以钟声会响,但人碰钟它就会响,而不是人碰钟不会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欺骗自己,往往不会得到好的结果,终究会自食苦果。
《掩耳盗铃》的意思和寓意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的话,终究会自食苦果。
《掩耳盗铃》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偷看见范氏门口有一口大钟,就想把它偷去。可这钟又大又重,没法背走,于是他便想出来一个办法。
小偷取来一个铁锤,想将钟敲碎后一块块偷走。可是还有一个问题,用铁锤砸钟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肯定会被人抓做的。他转念一想:钟一响耳朵就能听见,可是如果把耳朵捂起来,就什么都听不到了!
于是小偷找了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可是当他敲钟的时候,钟声传到了很远的地方,人们听见之后蜂拥而至,便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盗铃明白什么道理 掩耳盗铃的详细介绍
1、掩耳盗铃寓意
钟声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你堵住了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形状。
这则故事形象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2、成语释义
掩耳盗铃,汉语成语,原为掩耳盗钟。释义: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3、成语故事?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盗铃明白的道理
掩耳盗铃明白的道理如下
1、《掩耳盗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让别真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这是欺骗自己的行为,结果是自己害自已,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知己。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不要自欺欺人。
2、《掩耳盗铃》出自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一、故事内容:
春秋时期,有个贪婪而又愚蠢的人,自己不愿劳动,见到别人的财物,总要想办法弄到才心安。
有一天,他听说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便急忙赶到范氏家去,想趁乱捞点儿油水。谁知范氏家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洗劫一空,他好不懊恼,真后悔白跑这一趟。
突然,他发现院中柴堆里露出一片亮光,便走过去,扒开横七八的柴火一看,原来是一口大钟。他仔细审视了一番,断定这口大钟是用上等的黄铜做成的,不禁喜出望外,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他迫不及待地去背钟,可是那钟又大又高,沉甸甸的,不要说背了,连移动一下都不可能。
眼看快到手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他急得团团转。就在这时,他在院墙脚看见了一把大铁锤,心里顿时有了主意,高兴地自语道:“真是天助我也。”他忙不迭地抡起铁锤,想狠地割大钟砸下去,想把大钟砸成碎块,然后再用麻袋装回去。
可是,大钟发出的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并且,那“嗡嗡嗡”的余音久久地在院子上空回荡,把他的耳朵都要震聋了。他很害怕别人听见了钟声会跑来抢他的钟,就赶快用双手紧紧捂住自己的耳朵。于是,他听不见钟声了。
他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一定听不见,就放心大胆砸起钟来。每砸一下,都要用双手括住耳朵,待钟声响过后,才松开手再砸。这样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二、寓意:
1、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就如钟的响声一样,只要人碰了它,不管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发出声音的。
2、现实中,也不乏有人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掩耳盗铃的意思寓言故事道理
掩耳盗铃的意思寓言故事道理:做了坏事想让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欺骗别人其实是在欺骗自己。
【释义】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比喻愚蠢人的自欺行为。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多用以讽刺那些做事不想让别人知道,却偏偏又引起他人注意的人。
【示例】他这种掩耳盗铃的伎俩实在是太拙劣了,明眼人一眼就看穿了。
【拼音】yǎněr dào líng。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近义词】掩目捕雀、自欺欺人、掩鼻偷香。
【反义词】开诚布公、坦诚相待、如实道来。
掩耳盗铃造句:
1、掩耳盗铃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自食其果。
2、掩耳盗铃是一种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愚昧的方法。
3、你这样掩耳盗铃的听课,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
4、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5、做事情一定要诚恳,不要万事都是掩耳盗铃的。
6、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7、他光明正大,从不做掩耳盗铃的怪事。
8、就是因为你上次在这个知识点上的掩耳盗铃导致了你这次考试没有及格。
9、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掩耳盗铃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10、他这个人从来都不会做掩耳盗铃的事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的道理
有些人自己欺骗自己,以为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别人发现,结果却往往自食其果。掩耳盗铃的寓意是偷铃铛的人怕铃响,把自己耳朵堵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掩: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我们不要去违背,而应顺其自然、循序渐进。如果一味强调速成或者太过着急,反而会坏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自己欺骗自己,以为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别人发现,但是最终却往往自食其果。这种行为是愚蠢的,因为即使你采取了一些看似聪明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行为,但是最终还是会被别人发现。因此,我们应该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不要欺骗自己和别人,以免最终遭受不必要的惩罚。除了这个故事本身,我们也可以从中引申出一些其他的启示和思考。例如,我们可以在生活中遇到许多类似的情境,比如试图掩盖自己的错误、逃避责任、或者试图通过欺骗来获得某种利益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和理智,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而是要勇敢地面对现实和问题,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行动来解决问题。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掩耳盗铃的故事和寓意
掩耳盗铃的意思是,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原为掩耳盗钟。原文为: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其他贵族联合攻灭,逃亡齐国。有人趁机想偷一口钟,但是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就想到用槌子把钟砸碎了带走。但是一砸钟就会有很大的响声,他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真是太荒谬了!
掩耳盗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引申到生活中就是弄虚作假的人虽然能够蒙混一时,但无法蒙混一世,他们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最终还是会露出马脚的。
掩耳盗铃的寓意
掩耳盗铃的寓意是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其结果只能是自食苦果。
【拼音】yǎn ěr dào líng。
【基本释义】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是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多用以讽刺那些做事不想让别人知道,却偏偏又引起他人注意的人。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也。”
【示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他虽用绫遮盖,以掩众人耳目,那知却是掩耳盗铃。”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盗钟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掩耳盗铃造句
1、青蛙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大吼一声跳起,把虫子捉住了。
2、这篇文章引用了“掩耳盗铃”这个典故,主题就更突出了。
3、他这个人从来都不会做掩耳盗铃的事情。
4、别以为自己聪明,可以掩饰所做的坏事,其实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5、掩耳盗铃是一种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愚昧的方法。
6、妄想把不法行为合法化,只不过是掩耳盗铃把戏罢了。
7、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掩耳盗铃。
8、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9、我手托弯月,头顶繁星,眼含秋波,口衔玫瑰,脚踏祥云,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飞到你的面前,只是为了给你送上圣诞礼物,祝你圣诞快乐。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的寓意和道理
掩耳盗铃的寓意和道理如下:
“掩耳盗铃”的意思为指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寓意:人不能自作聪明,也不要自以为是。如果想欺骗别人,实际上是自己欺骗自己;不是自己的东西,决不占有,自己不能做一个自欺欺人的人。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掩:捂。
与“欺人自欺、弄巧成拙、掩目捕雀、掩鼻偷香、盗钟掩耳、自欺欺人、塞耳盗钟、一叶障目”互为近义词,与 “开诚布公”互为反义词。
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
春秋时期,有个小偷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便想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急,使劲捂住了自已的耳朵,发现钟声变小了。小偷高兴起来,“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放手砸起钟来,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