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可夫斯基简介资料,介绍下柴可夫斯基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0 11:30:29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柴可夫斯基的生平

  生平: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英文:Pyotr Ilich Tchaikovsky 或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
  1840年5月7日,柴科夫斯基出生在维亚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附近的村庄。父亲是一位矿业工程师,1848年迁家至圣彼得堡。1850年,柴科夫斯基入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并选修音乐课,师从Т.И.菲利波夫学习钢琴。1859年从法律学校毕业,进入司法部任职,同时钻研音乐。
  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的音乐班学习。1862年在音乐学习班的基础上成立了俄国第1所高等音乐学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柴科夫斯基成为该校第1批学生,在Н.И.扎连芭指导下学习和声与复调,在А.Г.鲁宾斯坦的指导下学习配器和作曲。由于司法部的职务与学习音乐之间的矛盾,柴科夫斯基几经考虑,于1863年毅然辞去司法部的工作而完全献身于音乐事业。
  1865年,柴科夫斯基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作品为康塔塔《欢乐颂》(J.C.F.席勒诗),获得银牌奖。同年应Н.Г.鲁宾斯坦之邀,柴科夫斯基来到莫斯科,任教于新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并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约10年时间,柴科夫斯基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其中包括3部交响曲钢琴协奏曲、歌剧、舞剧、管弦乐序曲、室内重奏等。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柴科夫斯基为自己不能以全部精力投入创作而苦恼。但为了经济来源,他又不得不继续担任教学工作。
  1877年7月柴科夫斯基和А.И.米柳科娃结婚。这是一个不幸的婚姻,(米柳科娃以自杀威胁,)柴科夫斯基为此极为痛苦,想自杀跳河却未能成功,不久即离异。创作与教学工作的矛盾和婚姻带来的不幸,使柴科夫斯基精神负担沉重。
  1876年,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建立了通讯友谊,这给柴科夫斯基以极大的精神安慰。梅克夫人是一位颇有文化教养的富孀,非常喜爱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两人在频繁的通信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梅克夫人从1877年开始,每年给予柴科夫斯基以优厚的经济资助,使柴科夫斯基有可能辞去音乐学院的教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创作。
  从1877年到他去世的10多年间,是柴科夫斯基在创作上获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第4、第5、第6交响曲以及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玛捷帕》、《黑桃皇后》、《伊奥兰特》,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1812序曲》以及许多浪漫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作。
  柴科夫斯基一生中曾多次去西欧旅行,并于1891年赴美国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1893年5月,柴科夫斯基接受了英国剑桥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10月28日在圣彼得堡亲自指挥其《第六交响曲》的首次演出,11月6日由于霍乱症逝世(另一说是被逼服用砒霜自杀而死)。
  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俄国人民的命运,但他又看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他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不断促使柴科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这可以说是柴科夫斯基创作上的基本思想倾向。
  柴科夫斯基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等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于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纯属俄罗斯风格,凄绝美艳,虽然难免与人以窠臼的感觉,但是却带著一抹悲伤的感情,就好像寡妇夜半的哀哀啼泣。
  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创作比较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而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到的悲剧性。
  他在交响曲、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
  简介:
  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 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柴科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后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他的作品常被世界各国剧院所演奏,在中国一些剧场或公众娱乐场合,用他的乐曲做伴奏编排的现代歌舞,在某些地方也深受大众喜闻乐见,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1893年的11月6日逝世。
  音乐作品:
  G小调第一交响曲》(1866年)──第一号交响曲是受到俄罗斯冬季景象启发写成,所以又名「冬之梦」,虽然柴科夫斯基自认有点瑕疵,但它无疑包藏了美好青年时期的梦与情怀。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作品中夹杂着他的心理情感元素。
  《C小调第二交响曲》(1872年)
  《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
  《F小调第四交响曲》(1878年)
  《E小调第五交响曲》(1888年)
  《B小调第六交响曲》(1893年)——这部交响曲又称为《悲怆交响曲》 ,音乐具有忧郁的抒情性,可以说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完成于他逝世前两个月,并完整的体现了柴科夫斯基的美学观。
  《曼弗雷德交响曲》(1885年)
  《g小调第一交响曲》(1866年)
  《c小调第二交响曲》(1872年)
  《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
  《f小调第四交响曲》(1878年)
  《e小调第五交响曲》(1888年)
  《降e大调第七交响曲》(这部所谓第七交响乐一般叫降E大调交响乐,是柴可夫斯基其中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1891年4月的美国之旅中,柴可夫斯基开始构思一部名为“生命”(Zhizn)的交响乐,并且记下了一些主题。后来他转向创作其他作品,而这部交响乐一直未构思完,可能他已经放弃了这部作品。但“生命”的一些主题被用来创作他的降E大调交响乐,有时又叫第七交响乐。)
  芭蕾舞剧:
  《天鹅湖》(1876年)
  《睡美人》(1889年)
  《胡桃夹子》(1892年)
  歌剧:
  叶甫盖尼·奥涅金(1879年)
  黑桃皇后(1891年)
  管弦乐作品: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1869年)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年)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1876年)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
  《1812序曲》(1880年)
  《弦乐小夜曲》(1880年)
  《意大利随想曲》(1880年)
  《哈姆雷特幻想序曲》(1888年)
  《第三钢琴协奏曲》(1880年)
  其他作品:
  钢琴曲
  《四季》 (1876年)
《天鹅湖》的创作背景。
1871年夏天,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去乌克兰卡明加渡假,拜访了居住在那里的妹妹。做为舅舅,他根据德国作家莫采伊斯的妖精故事《天鹅池》,为可爱的外甥们谱写了一部家庭用的独幕芭蕾曲。1875年8月,莫斯科帝国剧院总裁格里采尔与剧作家皮盖切夫合作编写了大型舞剧《天鹅湖》的台本,并以八百卢布的报酬委托柴可夫斯基为之作曲。早就希望能在舞剧领域里进行尝试的柴可夫斯基,就以四年前所写的这部短篇芭蕾音乐为基础,又融合进1869年所创作的歌剧《女水神》的音乐,于次年4月完成了全部谱曲工作,全剧共分四幕二十九曲。不久,《天鹅湖》由德国人列津格尔编导,在莫斯科正式公演,略波夫担任乐队指挥。遗憾的是他们对于柴可夫斯基的创新感到无所适从,在演出中不按原谱,任意加进普尼等其他作曲家的音乐。特别是因为编导的平庸,竟然给扮演天鹅的女演员双臂绑上细木棍,让他们仿效飞禽翅膀,终于导致首演的全面失败,只演了几场就中止了。性格内向的柴可夫斯基,把演出的失败归结于自己的音乐,一直打算重新修改《天鹅湖》音乐,但未及动手就与世知辞了。
1894年,彼德堡马林斯基剧院首席编导马留斯·彼季帕在其助手列弗·伊万诺夫的协同下,为柴可夫斯基逝世一周年举行纪念公演时,首先把《天鹅湖》二幕重新搬上了舞台。然后又由彼季帕编导一、三幕,伊万诺夫编导二、四幕,于1895年1月27日在彼德堡上演全剧。他们在指挥德里果的协助下,对舞剧谱进行了必要的增删和次序上的调整。在编舞上进行了种种革新,为突出奥杰塔与奥吉丽雅善与恶的鲜明对比,赋予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和节奏。当时担任女主角的演员皮埃丽娜·莱格那妮,以细腻的感觉,轻盈的舞姿、完备的技巧创造性的体现了编导的意图,据说在第三幕里天鹅独舞中,一口气做了三十二个Fouette(单腿旋转),首次完成了这一芭蕾舞演员的绝技。《天鹅湖》的重演获得了巨大成功,达到了古典浪漫主义舞剧的光辉顶点。进入二十世纪,随着芭蕾艺术在全世界的推广,《天鹅湖》已成为各国芭蕾舞团演出最多的古典芭蕾舞剧,并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中国现有的五个专业芭蕾舞团都将《天鹅湖》作为经常演出的保留剧目,成为中国人民最熟知的、也是最喜爱的芭蕾舞剧。芭蕾舞爱好者大多数都是从《天鹅湖》开始感受芭蕾的魅力的,将于12月12日至明年1月20日举办的首届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中,就将有四个版本的《天鹅湖》演出,分别是来自中央芭蕾舞团、俄罗斯全明星节庆芭蕾舞团、白俄罗斯国家大剧院芭蕾舞团以及古巴国家芭蕾舞团。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柴科夫斯基对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与他的同性恋天性的矛盾,使他一生都充满了痛苦的挣扎,这亦反映在他的音乐里,尤其是晚期的交响乐作品中。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乐里,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尽管柴科夫斯基结识了“强力集团”,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民族主义团体。柴科夫斯基曾写道:“至于我对音乐里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科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柴可夫斯基性格内向而且脆弱,感情丰富,与崇拜自己的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这期间开始和一个热爱音乐的梅克夫人通信。后来梅克夫人成为他的资助人,他后阶段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当他们十四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产而终止时,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于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点重重,官方说法是他喝了带有霍乱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据后来学者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只限于猜测,真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对于瓦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瓦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科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编辑本段早年生活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儒略历的1840年4月25日或者格里历的5月7日,在沃特金斯克,一个现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小镇子。他的父亲是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一位官办矿厂的采矿工程师,母亲是父亲的3任妻子的第二任,叫Alexandra Andreyevna Assier,一位法裔俄罗斯人。他是歌剧作家,舞剧作家,翻译家Modest Ilyich Tchaikovsky的兄长(大了几十年)。 柴可夫斯基从5岁开始学钢琴,几个月以后,就能熟练演奏Friedrich Kalkbrenner的作品Le Fou。在1850年,他的父亲被任命为圣彼德堡国立大学校长。于是,年轻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础教育,并且在音乐系主任的指导下,继续钢琴的学习。 与此同时,柴可夫斯基和意大利大师Luigi Piccioli相识,后者使他的兴趣从德国音乐,转向了吉奥阿基诺?罗西尼,文琴佐?贝利尼,葛塔诺?多尼采蒂。柴可夫斯基的父亲放纵了儿子对音乐的喜爱,他资助了儿子师从一位从纽伦堡来的知名钢琴老师Rudolph Kündinger。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柴可夫斯基恢复了对德国音乐的兴趣,并且持续一生的对莫扎特音乐的喜爱也在开始在心中萌芽。当柴可夫斯基的母亲于1854年死于霍乱后,14岁的他作了一首圆舞曲来纪念母亲。 柴可夫斯基于1858年离开学校然后进入司法部做部长秘书,不久他就加入了司法部的合唱团。
  编辑本段音乐生涯
  柴可夫斯基自学校毕业之后,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和声学教授尼古莱?鲁宾斯坦聘 请他做音乐史的教师。当时的柴可夫斯基父亲已经退休,经济上颇为拮据,因此欣然接受教职,接下来的十年都全心投入教学和创作。教书的待遇不特别好,仅能糊口而已,但柴可夫斯基从事这份工作能够有很充裕的时间创作,所以在从事教职的第一年就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冬之梦」,但听众反应不佳。没多久,他就因为压 力太大又过度工作,在1877年时精神崩溃离开学校。休了一年假后,他尝试回到学校继续教书,但是没多久就放弃,决定退休。在瑞士休养一阵子之后,便搬到基辅与妹妹同住。 1868年开始,柴可夫斯基与俄国国民乐派的成员逐渐走得很近。1869年在巴拉基列夫建议之后,便写了有名的管弦乐序曲《罗蜜欧与茱丽叶幻想序曲》。但于此后,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风格越来越偏向西欧风,而逐渐与强调民族素材及风格的国民乐派渐行渐远。 有一次,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临阵上场替代指挥他自己的歌剧「女妖」(Enchantress,俄文原文Чародейка,1885年7月),之后便开始常态性的从事指挥工作。克服与生俱来的舞台恐惧症之后,他逐渐开始习惯在舞台上指挥自己的创作,并常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结识不少当时的音乐家。 1891年,柴可夫斯基受邀至美国指挥自己的作品,当年的五月五日,他在卡内基大厅的开幕仪式中指挥纽约音乐协会交响乐团演出。美国一行中,他也演出着名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以及弦乐小乐曲。这首堪称柴可夫斯基最有名的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1874年完成之初受到前同事尼可莱的恶评,也因此一直束之高阁迟迟未演,未料在美国首演却一炮而红,从此成为柴可夫斯基的招牌。 1893年,在首演第六号交响曲「悲怆」九天后,柴可夫斯基死于圣彼得堡街上的家中。有些音乐学家(如Milton Cross及David Ewen)认为,柴可夫斯基对于死亡早有觉悟,而第六号交响曲正是他写给自己的安魂曲。第一主题之后紧接着快速的弦乐变化旋律以及强而有力的和声,随后出现的常号旋律和前后的旋律都没有关连,此种突兀插入的乐段(non sequitur),一般认为是俄罗斯天主教死者弥撒典型的曲式。
  编辑本段个人生活
  一场灾难性的婚姻
  柴可夫斯基同性恋的倾向很早就为人所知。尽管证据都在苏俄时 期被消灭殆尽,但他的性向对于自身的生活以及作品影响甚钜是无庸置疑的。有些历史学家仍认为他是异性恋,但是大部分学者根据他的仆人苏佛努夫 (Aleksei Sofronov)以及外甥大卫朵夫(Vladimir "Bob" Davydov)的证词,相信他最亲密的伴侣都是同性。其他的证据大多可见于书信、日记及其弟马戴斯特(Modest,亦是同性恋)的信件中。 在法学院的学生时期,柴可夫斯基曾经暗恋过法国女歌手狄希耶?雅朵(Désirée Art?t)但在女方结婚之后,这段感情无疾而终。在他于莫斯科音乐院教书时,一名偏执的女学生安东妮雅?米露可娃(Antonina Miliukova)以大量情书攻势疯狂倒追他,扬言非他不嫁,甚至以死要胁。其实柴可夫斯基根本不记得自己班上有这个学生,但是女学生相当坚持,不断持续写信。当时柴可夫斯基迷上普希金(Pushkin)的诗作「尤金?奥尼金」(Eugene Onegin),正打算改编成歌剧。由于诗作中的主角尤金年轻时拒绝了塔琪安娜以致后来终生活在悔恨当中,入戏太深的柴可夫斯基将自己想成尤金,认为自己不应回绝这段感情。两人于1877年7月18日结婚。 蜜月还没结束,柴可夫斯基就后悔了,在两人于7月26日回到莫斯科时,他已经濒临崩溃。周遭的朋友们都看得出来他的状况很不好,但是没有人知道严重性。婚后两周,他企图在冰冷的莫斯科河中自杀,但是随后却因为受不住寒冷而放弃,也因此染上严重的肺炎。精神上完全崩溃的柴可夫斯基逃到圣彼得堡。 他的哥哥安纳托利(Anatoly)到圣彼得堡火车站接他时,几乎认不出面前那个一脸憔悴、濒临崩溃的病弱男子就是自己的弟弟。安纳托利火速将他送 到邻近的旅馆,发作了一阵之后,柴可夫斯基昏迷了整整两天。这期间他到底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除了安纳托利之外大概就只有精神医师知道。医师建议柴可夫斯 基彻底改变生活形态,要他不要想要尝试改善自己的婚姻,也不要再见新婚妻子。自此之后,柴可夫斯基再也没有见过安东妮雅,但会定期寄生活费给她,到死为止 两人的婚姻关系都还保持着。 此后的几年,柴可夫斯基很害怕安东妮雅会将他们两人分开的内幕公诸于世。安纳托利试着说服她去办理离婚,安东妮雅却不肯离婚,也不愿配合对外宣称两人婚姻破裂的理由是因为柴可夫斯基有外遇。出版商尤尔金森(Pyotr I. Jürgenson)费尽唇舌为柴可夫斯基争取离婚机会却始终未果,却在1880年的夏天发现安东妮雅另结新欢已有半年,还生了孩子,都被丢到孤儿院。安东妮雅在1896年被诊断出有精神病,并于1917年病逝。 至于柴可夫斯基,他并不将自己的精神崩溃归咎于安东妮雅,而相信那是命定的悲剧,是对于他为了结婚而结婚的惩罚。尽管结婚的经验像是一场梦魇,身为 同性恋的柴可夫斯基对于婚姻的憧憬却从未消减。当安纳托利订婚时,柴可夫斯基写了一封感人的信给他,信中提到「有时候我真的很希望能够被一个女人温柔的触 摸与疼爱。我常幻想被一个慈爱的女人所拥抱,我能够躺在他的腿上亲吻着她...」后世的学者认为柴可夫斯基对于妻子的观念其实是错误的,只是想借由婚姻来 取回早逝的母亲罢了。
  一个及时的女恩人
  一个对柴可夫斯基更有影响的是一位有钱的寡妇,名叫Nadezhda von Meck。她和柴科夫斯基于1877至1890年间互通的信件达1,200封。在她的坚持下两人从未见面。但在机缘巧合下他们在两个不同场合下偶然地碰 上,不过他们没有交谈。她不但提供了一年6000卢布的赞助,亦表达了对柴的音乐事业的关注及其音乐的赞赏。可惜的是这段关系于13年后结束了,原因是她 自称破了产。 有人认为她停止资助的原因是因为她发现了柴可夫斯基的同性恋身分,而不是因为破产。不过,她的二女Alexandra(她意外地以文字把她的父亲吓 死—她写了一封信告诉父亲说姊妹Milochka并不是他的亲生女儿)在母亲开始资助柴的时候,已经告诉了她柴是同性恋,所以Von Meck应不会因此而停止资助。Von Meck聪明地及极度勤奋地发掘有关柴的一切。有说她对柴可夫斯基一生的感情生活中并不会有女性的存在感到满意。 据说柴可夫斯基被她的突然终止赞助大受打击,更一路消沉。终其一生他亦未能了解Von Mech终止赞助的原因。他所不知的内情,只在Von Meck家族内流传。他们同时也是受害者,因为他们在死前未能解开所有误会。Von Meck的财政状况比她向外发表的还要差:她的女婿Shirinsky勒索她,威胁要公开他妻子Milochka父亲另有其人的秘密;儿子 Vladimir过度挥霍,要求母亲更多的资助。Von Meck的病情益发严重,她她染上了结核病,而病毒已经感染到了她的喉头。在柴过身三个月内,她亦因窒息而去世。 另外一个使误会不能解开的原因是Von Meck的手臂萎缩,使她不能写信。
  编辑本段去世
  柴可夫斯基死于1893年的11月6日,正好是第六交响曲首演后九天。他的尸体被运至圣彼得堡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Tikhvin Cemetery,坟墓就在相熟的作曲家亚历山大?鲍罗丁(Alexander Borodin)和穆索斯基(Modest Mussorgsky)的附近。 大部分当时的学者都认为他死于霍乱,起因是因为喝下受到污染的自来水。但是近几十年来,另外几种理论逐渐流行起来,一般都相信他自杀的可能性很大,有可能是法学院校友会对同性恋的抵制运动导致。 音乐史学家亚莉珊卓欧洛娃(Aleksandra Orlova)在他未出版的「柴可夫斯基点滴」(Tchaikovsky Day by Day)一书手稿中,口头证词做为证据来支持柴可夫斯基死于自杀的推论。他认为柴可夫斯基服用砒霜自杀,所以死亡日期和尸体处理才会遮遮掩掩,产生前后不一的说词。然而,欧洛娃的论点缺乏书面上的证据,因此受到多方质疑,至今柴可夫斯基的真正死因还是个未解的谜。 英国籍作曲家麦克芬尼希(Michael Finnissy)以柴可夫斯基生前的最后几天与死亡为题,作了一部名为「羞耻罪衍」(Shameful Vice)的歌剧。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交响曲
  ? 《g小调第一交响曲》(1866年)——第一号交响曲是受到俄罗斯冬季景象启发写成,所以又名「冬之梦」,虽然柴科夫斯基自认有点瑕疵,但它无疑包藏了美好青年时期的梦与情怀。 ? 《c小调第二交响曲》(1872年) ? 《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 ? 《f小调第四交响曲》(1878年) ? 《e小调第五交响曲》(1888年) ? 《b小调第六交响曲》(1893年)——这部交响曲又称为《悲怆》 ,音乐具有忧郁的抒情性,可以说是作曲家最着名的一部交响曲,完成于他逝世前两个月,并完整的体现了柴科夫斯基的美学观。 ? 《曼弗雷德交响曲》
  芭蕾舞剧
  ? 《天鹅湖》 (1876年) ? 《睡美人》 (1889年) ? 《胡桃夹子》 (1892年)
  歌剧
  ? 叶甫盖尼?奥涅金(1879年) ? 黑桃皇后(1891年)
  管弦乐作品
  ?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1869年) ?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年) ?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 ? 《黎密尼的富兰彩斯卡 》(1876年) ? 《1812序曲》(1880年) ? 《弦乐小夜曲》(1880年) ? 《意大利随想曲》(1880年) ? 《哈姆雷特》(1888年)

柴克夫斯基的简介

分类: 艺术
解析:

柴可夫斯基简介
1.1840年生于俄国沃金斯克,1893年因染霍乱病逝于圣彼得堡。
2.四岁开始自己练琴,六岁时无师自通掌握了初步的钢琴弹奏技巧。
3.1869年完成第一号交响曲「冬之梦」及最著名的管弦乐序曲「罗密欧与茱丽叶」

4.1874年谱出的「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是柴可夫斯基最受世人喜欢的乐曲之一
5.1880年完成著名的「义大利随想曲」及「一八一二序曲」
6.1893年完成最满意的作品-悲怆交响曲
7.完成三出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钳
8.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与布拉姆斯、孟德尔颂、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并称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9.作品涵盖歌剧、芭蕾舞剧、交响曲、协奏曲、组曲、管弦乐曲、室内乐曲、钢琴曲、合唱曲及歌曲。

柴可夫斯基的简介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
个人重要履历
1864年,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
1867年,《第一交响曲》在莫斯科首次演出。
1870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莫斯科初次演出。
1877年,芭蕾舞剧《天鹅湖》首演。
1879年,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首演。
1880年,《意大利随想曲》首演。
1888年,《第五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
1890年,创作歌剧《黑桃皇后》。
1892年,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圣彼得堡首演。
1893年,创作《第六交响曲》;同年11月6日,逝世。
与梅克夫人的友谊
1876年,富孀梅克夫人经鲁宾斯坦介绍认识了柴可夫斯基,决定从经济上帮助这位受贫穷困扰的作曲家。此后14年,梅克夫人一直给柴可夫斯基以经济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 。
1879年,柴可夫斯基在布赖洛夫散步时,突遇梅克夫人,但没有说话。1890年,梅克夫人向在第比利斯的柴可夫斯基写信宣告停止提供资助,断绝了两人的友谊。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柴夫克洛夫斯基介绍?

苏联文学批评家、作家
维克托·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英文Viktor Shklovsky,俄文Виктор Борисович Шкловский,(1893—1984)。苏联文艺学家、作家。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第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它对整个20世纪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和走向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原名: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1]。
1864年,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1867年,《第一交响曲》在莫斯科首次演出。1870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莫斯科初次演出。1876年,与梅克夫人开始通信。1877年,芭蕾舞剧《天鹅湖》首演。1879年,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首演。1880年,《意大利随想曲》首演。1888年,《第五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1890年,创作歌剧《黑桃皇后》。1892年,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圣彼得堡首演。1893年,创作《第六交响曲》;11月6日,逝世[2]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其中交响乐创作处于重要位置。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成就,同时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戏剧性冲突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3]。
中文名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外文名
俄语: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
英语: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别名
:柴科夫斯基
国籍
俄罗斯
出生日期
1840年5月7日
,逝世日期
1893年11月6日
,毕业院校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
职业
作曲家
主要成就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柴可夫斯基的生平简介及代表性作品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生平简介: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庭。
185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在司法部任职。
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献身音乐事业。
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积极创作,第一批作品问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资助,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专事创作。
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西欧各国及美国旅行、演出。
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挥《6号悲怆交响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
代表作品:
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罗科主题变奏曲》;
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交响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
扩展资料: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处在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下,俄国知识分子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苦闷压抑的感受。
他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体验。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他把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
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为俄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的全称

彼得?伊利契?柴可夫斯基,一位知名的俄国音乐家,相较於同时期的「俄国五人组」(桂宜、鲍罗定、穆梭斯基、林姆斯基-柯萨可夫、巴拉基雷夫),他的作品既包含国民乐派的描述性标题音乐,又有古典乐派的抽像美感,但在浪漫的风格中也富含了俄罗斯的地方色彩,十分的具有个人特色。
早年的学习与发展
於1840年5月7日诞生於一个富裕的中产家庭,从小就对音乐有极度的狂热,尽管如此,由於他小时候在音乐方面并没有什麼特殊表现,所以他从法律学校毕业后便在司法部担任一小职员;到了1862年,柴可夫斯基开始接触了音乐班,并且研习了有关音乐的课程,终於,他辞去了司法部的职务,开始以教授钢琴维生并积极从事作曲;他的第一首公开演奏的作品是一组舞曲,於1865年9月时由小约翰?史特劳斯指挥,在帕弗洛夫斯克的露天音乐会上演奏;之后,他开始於俄罗斯音乐协会分会任教,虽然薪水相当微薄,但却不能改变他想成为一位音乐家的决心;随著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他的作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注意;如同大家所知,他的作品中较知名的有:天鹅湖、罗密欧与茱丽叶、1812序曲等等。
扑朔迷离的感情生活
柴可夫斯基的一生中最困扰他的莫过於他的同性恋倾向,当时的风俗并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可怜的他便将此事长期压抑在心中,为此他还迫使自己与一曾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安东妮娜?米尤柯娃(Antonina Milyukova)结婚,当然,可想而知这段婚姻并不幸福美满,两人共同的生活让柴可夫斯基几乎要崩溃了,虽然最后这段姻缘还是以离婚收场但却暂时遏止了他是同性恋的谣言;在柴可夫斯基的生命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女人—娜婕达?冯?梅克(Nadezhda von Meck),她与柴可夫斯基长期通信并提供他旅游四处及作曲生活所需的经费,尽管两人的书信来往相当频繁也相谈甚欢,他们却有一种共识就是不要见面,即使不巧同时出现在同一场合或是擦肩而过他们也都当作互不相识以保持彼此在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死因成谜
柴可夫斯基的晚年并不同於一般作曲家的穷困潦倒而是拥有相当的名气与成功,而他的死因却一直都是个谜,有人说他是饮用生水而感染霍乱而死,也有人说他是自杀死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柴可夫斯基怕同性恋的事事迹败露而自杀的;不管如何,他所作的曲子知名度并不因为他的死而有所减弱,甚至流传至今依旧受到大家的欢迎,这也是所有作曲家所盼望的结果。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
  kovsky,1840-1893), 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十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他惯于采用起伏的相对主题,利用音乐形象来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
  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极其优秀的世界名曲,如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悲怆(第六)交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1812序曲》等等。
  作品链接:f小调第四交响曲《命运》
  e小调第五交响曲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1812序曲
  意大利随想曲
  弦乐小夜曲
  舞剧《天鹅湖》
  舞剧《胡桃夹子》
  舞剧《睡美人》
  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歌剧《黑桃皇后》
  《罗密欧与朱丽叶》
  旋琴套曲《四季》
  旋律
  忧郁小夜曲
  如歌的行板
http://www.mrmy.net/show_mr.asp?id=5844&wz=0
名人姓名:柴可夫斯基
出生年代:1840-1893
名人职称:俄国著名的作曲家
名人国家:俄国
相关介绍:
提到俄国作曲家,大家第一个会想到的应该就是柴科夫斯基。事实上,柴科夫斯基在西洋音乐史上的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在俄国有所谓「五人组」的音乐家,以发展俄国民族音乐为创作目标。另外与之相对的则是安东及尼可来.鲁宾斯坦(Anton & Nikolai Rubinstein)兄弟成立的学院派,强调西欧扎实的音乐训练。柴科夫斯基出身於学院派的训练,自然与纯国民乐派人士的创作方向不同,但是由於他个人十分俄国式的天性,在他独特的抒情表现下,而使原来对立的音乐发展方向,从他开始逐渐汇整到同一条路上。 [www.mrmy.net,点击进入]
从许多资料中我们可以似乎了解到,柴科夫斯基给人的印象是忧郁、有点神经质且有同性恋倾向,这些都与他的出身背景有很大关系。他曾遇到一位他很想追求的女子,但由於个性害羞内向使然,因此错失良机而遭受严重挫折。后来则是在不懂得如何拒绝的情况下,造成了一段凄惨的婚姻生活。 [www.mrmy.net,点击进入]
五人团始终不知道该如何为柴可夫斯基做最正确的归类。柴可夫斯基是音乐院的毕业生,所写的交响曲也多少遵循著古典格式。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他另一方面又以民歌为题材作曲,其作品也一望即知是俄罗斯音乐。柴可夫斯基在本质上相当保守,因此绝对不可能妥协于穆索斯基的「真理」,或者五人团笔下结构松散的音乐。 [www.mrmy.net,点击进入]
这并不是说柴可夫斯基本人在形式掌握上已臻化境,只不过他与欧洲传统有著更深远的渊源,另外他也拥有五人团所无法兼擅的优点——酣畅、滔滔不绝、纤美异常的旋律。就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旋律,使得柴可夫斯基先则在俄罗斯家喻户晓,继而又享誉国际。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纯属俄罗斯风格,凄绝美艳,虽然难免与人以窠臼的感觉,但是却带著一抹悲伤的感情,就好像寡妇夜半的哀哀啼泣。这种悲怆音乐正反映作者其人。弥漫于其中的悲怆感,往往藉著几种方式传输给听众。大多数听众在乍听之下,先是沐浴在作曲者营造的缓缓情绪中,其他较能自持的听众,若非即时断然拒绝柴可夫斯基所欲传递的讯息,就是为这些讯息所染,而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耻。 [www.mrmy.net,点击进入]
有好长的一段时间,柴可夫斯基就生活在既为爱乐的大众激赏,另一方面却又被学者与音乐界鄙夷为「哭泣的机器」矛盾中。近几年来,世人重新评估柴可夫斯基,对他的评价有显著上扬之势。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法是世人交相赞誉的对象——他的作曲虽然色调阴郁,但听来却明亮畅快,而且正确非常。柴可夫斯基最后三首交响曲的结构经过分析,证明是巧妙结合了古典乐派对交响曲的要求,以及后期浪漫主义中理想的格式,汰芜存菁所得的结果。无论如何,不管满腹经纶的音乐家赞同也好,反对也好,都对柴可夫斯基无伤。四处飘扬的乐声,莫不是出自柴可夫斯基的三首交响曲、三首芭蕾舞曲、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罗密欧与茱丽叶序曲』,以及他的两出歌剧『尤琴.奥尼金』与『黑桃皇后』。另外他的『曼富雷德交响曲』、『佛兰彻斯卡.达.里密尼』、『义大利随想曲』、『哈姆雷特幻想序曲』与弦乐小夜曲,三首弦乐四重奏及A小调钢琴三重奏都是精美之作。如今的演奏家仍喜欢把他的乐曲纳入自己的演出曲目中,总也少不了『斯拉夫进行曲』、『1812序曲』。 [www.mrmy.net,点击进入]
到了1875年,柴可夫斯基已然完成以乌克兰旋律为主题的第二交响曲『小俄罗斯』、交响诗『灾难』、三出歌剧、第三交响曲『波兰』,以及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他原意要把这首协奏曲提呈给尼可拉斯.鲁宾斯坦,但是却遭这位先生批评得一文不名,柴可夫斯基念头一转,反把它提献给汉斯.范.毕罗。毕罗在惊为天才之馀,便于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顿举行全世界初演。果然不出所料,执波士顿批评界牛耳的约翰.杜威特深为这首乐曲所震惊,因为他不能了解这首「极端艰涩、怪诞、狂野、过度俄罗斯化的协奏曲」。杜威特承认这首协奏曲明快流畅、振奋人心,但是他还是以一句意味深长的修辞疑问作为其乐评的总结:「这种音乐真的会有人喜欢吗?」杜威特自认办不到,但是其他人确实做到了,柴可夫斯基的乐曲在欧洲传布开来。虽然反对之声持续不断,尤其是维也纳的汉斯里克反对尤力,但是却无损于柴可夫斯基稳健成长中的声誉。 [www.mrmy.net,点击进入]
柴可夫斯基由于希望学习莫札特与古典作曲家的音乐,又尝试为自己的音乐加上恰如其分的形式,因此注定要终其一生为结构的问题挣扎不休。他非常注重形式,迥异于五人团对形式漠不关心的态度。然而他脑中的逻辑推理与想像能力却不足以让他将各种不同的物质熔铸为一有机的整体。其早期交响曲的展开部里都是东拼西凑的补缀,目的只求乐曲正常进行,不致停滞。直到第四交响曲,总算才发展成能与其激越、翩然舞动、浑化自然、又带著抒情风韵的音乐内容贴合形式。 [www.mrmy.net,点击进入]
那些以莫札特与贝多芬德意志交响曲形式为批评标准的人,在柴可夫斯基完成交响曲的同时,即开始攻击其中的「失误」。但是这种拘泥于形式的批评实在有欠公允,无法抓住要点。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即便是最初完成的三首)均由于其中的个性与旋律太过引人入胜,因此能够历久而弥新。尽管『波兰』『小俄罗斯』这些作品经常出现幼稚的败笔,但是它们仍属于色彩鲜明、清新可喜的佳构,宛若娓娓倾诉著什么。 [www.mrmy.net,点击进入]
柴可夫斯基生平最后三首交响曲更是打破了所有教科书上所制定的教条藩篱,由于他的用心经营而臻至化境,在结构上的说服力不下于布拉姆斯的任何交响曲——包括华尔滋、进行曲与自由发挥的形式,这是由于其中情绪的发展连绵不绝,技巧表现稳健,乐念发展确凿而自然。柴可夫斯基在与交响曲形式奋斗过程中,先后完成其他三首交响曲,对于形式的问题则以「组曲」的名目搪塞。 [www.mrmy.net,点击进入]
芭蕾舞潜藏在柴可夫斯基为数庞大的作品里,尽管他的一生中只写了三首真正的芭蕾舞曲。在他之前,许多芭蕾舞曲都是滥竽充数之作,唯独德利伯例外,因为他充份发挥了真正的作曲技巧。柴可夫斯基非常仰慕德利伯的音乐,其获益在『天鹅湖』中突显易见。柴可夫斯基的三首芭蕾舞曲都近似于歌剧,唯一殊异之处是歌剧中的声乐部份现以舞者取代歌手。每份乐谱仍少不了相当于咏叹调、二重唱、大合唱的部份。 [www.mrmy.net,点击进入]
古典芭蕾是一种理想化的舞蹈形式,芭蕾舞是以足尖点地的跳舞方式,各个都表现的好似要抗拒重力,在空中飞天漫舞。连芭蕾舞星也是理想化的产物。柴可夫斯基自己也认同于芭蕾舞曲至善至美的特质。世上有同性恋倾向者唾弃妇人女子,却也有偏爱女性的同性恋者,并以女人自视。柴可夫斯基属于后者,这正解释了为什么他所给予芭蕾舞星的音乐旋律竟是那么的昂扬、骄傲,有血有肉,简直就是少女的心声——『睡美人』中的「玫瑰的慢板」、『胡桃钳』中的双人舞均属此类。柴可夫斯基与芭蕾舞星俨然已经融合为一体。芭蕾舞的世界——浪漫、神话色彩,有著金碧辉煌的布景,美女如云,璀璨的光芒,暧昧的同性恋倾向,荣耀与财富的感觉,机巧计谋与皇室密不可分的关系,舞台背后的纷云谣传,以及阴柔的旋律——这个世界在在出现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中。 [www.mrmy.net,点击进入]
柴可夫斯基以大半生的时间创制歌剧。每当有适当的剧本,剧中的女主角又恰好可以博得他的认同,所创作的必定是至美的音乐。『尤琴.奥尼金』的女主角颇能让他心有戚戚焉,因此创作了歌剧中的杰作。有些论者认为『黑桃皇后』的成就更高。不错,它比『尤琴.奥尼金』更强而有力,造成更大的震撼,予人极大的恐怖感及无法从命运中脱逃的宿命感。但『黑桃皇后』的旋律却不及抒情高雅的『尤琴.奥尼金』。『尤琴.奥尼金』这出以静谧见长的歌剧,结尾与现实生活不谋而合——这种结尾必定让威尔第,或者信奉所谓「真实主义」的人士产生剧本未竟发挥就嘎然而止的感觉,因为作者竟然让先前对塔提雅娜嗤之以鼻的爱人安然离去,幕落时观众感受到的是宁静的记忆与憧憬,而不是让合唱团声嘶力竭的狂喊复仇雪耻,也不是要在场的每个角色都遭乱剑砍毙,以悲剧收场。 [www.mrmy.net,点击进入]
柴可夫斯基对歌剧的态度,就类似保守的维多利亚人士对性所持的态度一般。它热衷于斯,却又不能免除心中的罪恶感,而认为自己正在作一件有欠正大光明的事。柴可夫斯基心满意足的悠游于歌剧中种种相沿成习的条例,因为他向来不是爱好改革之士。柴可夫斯基与时下许多作曲家不同的地方是,他主要的兴趣在于角色,而非声乐效果,其实他对各种效果都不甚有兴趣。他衷心期盼能得到可把人类喜怒哀乐等诸般情绪刻划地淋漓尽致的脚本歌词,如此他所要作的不过是配上足以诠释阐发的音乐而已。 [www.mrmy.net,点击进入]
或许正由于其中流过的悲愁太多,以及缺乏明显的轮廓,才使得『尤琴.奥尼金』不能达到明显而立即的成功。柴可夫斯基力足以撰写最能表现声乐之美的作品,但是他却从来不随意提供歌手表现花腔的作品,在他的观念里,歌曲是为了表达角色与情绪而存在,并不是要极尽声带之能事。威尔第深知如何令观众陷入痴狂状态,但是柴可夫斯基却宁愿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威尔第、华格纳的音乐满是扬刚之气,柴可夫斯基却一迳的表现阴柔婉美,自然给人的印象也不如前者深刻。然而柴可夫斯基滔滔不绝的旋律,以及对于管弦乐的精邃知识,却足以傲视任何人。『尤琴.奥尼金』就是他以静谧的方式对听众的心灵产生无与伦比的冲击。它的旋律有如泉涌,一个乐念结束,即有另一个乐念接踵而至;幕起时雅致二重唱,以及连斯基与奥尔加情感洋溢的二重唱之后,连斯基所唱的堪称所有歌剧中最伟大的爱情咏叹调。爱乐人士对塔提雅娜情书诉衷曲的一景最为熟悉,越是浸淫其中,就越能领略柴可夫斯基鬼斧神工的伟大。 [www.mrmy.net,点击进入]
他在创作时笔锋很少沾染上前人的墨迹,他在仔细琢磨过华格纳的歌剧后,却不愿拾人牙慧,只轻描淡写的引用几个主导动机而已,其他的都是他个人的独创发明。『尤琴.奥尼金』没有受到半点华格纳风的影响,与威尔第的风格更是天差地远。这出根据普希金诗句铺陈而成的歌剧,除了艺术价值斐然外,也是一出以写实手法描绘而成的俄罗斯社会剖析图。『尤琴.奥尼金』在歌剧界的意义,无异于『樱桃园』在舞台剧界的重要性。 [www.mrmy.net,点击进入]
柴可夫斯基毕生的遗作是b小调第六号交响曲,也就是『悲怆交响曲』。他对创作的进度相当满意,也对乐曲创作过程中享有的权威感窃喜不已。「你很难想像知道自己的时代尚未过去是一件多值得宽慰的事情。」他自称已经把「自己的灵魂」完全入乐了。『悲怆』是他最杰出的交响曲,尤其是终乐章,以呐喊始,以哀鸣终,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怪异又最悲观的一首。 [www.mrmy.net,点击进入]
姑且不论他是否为最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家,他身为最受大众激赏的作曲家则无庸置疑。君子不器,同理,也没有任何名目可以囿限他。他由早年具有民族风的音乐,日臻无国族疆界的世界性音乐;然而,他所创作的音乐却唯有俄罗斯子民始有能力为之。渐入中年,他的民族乐风也收敛了不少。 [www.mrmy.net,点击进入]
他从开始就倾向于西方音乐,远离五人团乐风,这一点自不待言。然而尽管他的方式迥异于穆索斯基与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就据此断然摒拒柴可夫斯基于国民乐派作曲家之林,难免要遭见树不见林之讥。当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张开双臂,热情的拥抱俄罗斯古文物与古民歌,穆索斯基舒展胸襟容纳所有的俄罗斯人民时,却见柴可夫斯基也伸展双臂——拥抱的却是他自己。 [www.mrmy.net,点击进入]
柴科夫斯基遗留下来的作品为数庞大,而且内容、种类繁多,目前大家仍然常可欣赏到的乐曲如:十一出歌剧中的二出,六首交响曲其中后三首,三首协奏曲(钢琴、小提琴及为大提琴作的「罗可可主题变奏曲」),三出芭蕾舞剧以及六、七首如序曲、幻想曲之类的管弦乐作品。室内乐曲则包括三首弦乐四重奏曲中的一首,一首钢琴三重奏曲,一首弦乐六重奏曲。这份成就除了少数德奥的大师之外可说是无人能及。 [www.mrmy.net,点击进入]

柴科夫斯基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柴科夫斯基对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与他的同性恋天性的矛盾,使他一生都充满了痛苦的挣扎,这亦反映在他的音乐里,尤其是晚期的交响乐作品中。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乐里,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尽管柴科夫斯基结识了“强力集团”,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民族主义团体。柴科夫斯基曾写道:“至于我对音乐里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
中文名: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外文名: 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
国籍: 俄罗斯
出生日期: 1840年5月7日
逝世日期: 1893年11月6日
职业: 作曲家
毕业院校: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
代表作品: 《天鹅湖》 ,《g小调第一交响曲》等
柴科夫斯基俄罗斯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语: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其作品有民族乐派特征,但仍以浪漫风格为基准。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
二十二岁时柴可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尤其他对旋律性的重视;他甚至模仿莫札特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对于瓦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瓦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可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扩展资料: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常被流行音乐和电影引用,例如《交响人生》中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仍然可以听出浓厚的俄国风范。
《g小调第一交响曲“冬之梦”》(1866年)──第一号交响曲是受到俄罗斯冬季景象启发写成,所以又名“冬之梦”,虽然柴可夫斯基自认有点瑕疵,但它无疑包藏了美好青年时期的梦与情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是哪国人?做出了什么贡献?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人;他为音乐做出了很大贡献,是俄罗斯浪漫乐派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在交响乐当中处于重要的位置,而且创造出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戏剧冲突的作品。
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人;对音乐等发展作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影响人物,为俄罗斯的音乐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人;他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创作了很多让后辈人们可以学习的音乐作品。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人,他的贡献如下。
一、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的全名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他是俄罗斯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同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和世界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像其他音乐奇才一样,柴可夫斯基很小就展现了他的音乐才华,10来岁就开始创作了。在10到19岁的时候,他在一所有着严格的纪律法律学校里学习,但他依然能够创作出优美而富有诗意的歌曲。
他从法学学校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在司法部工作的体面工作。他本来可以做律师,获得更好的待遇,两年后,二十一岁的他,进入到了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1863年,二十三岁的他,辞去司法部的职务,做了一名献身音乐事业的作曲家。
二、具体贡献柴可夫斯基是一名将西方古典音乐和俄罗斯民族音乐结合得非常好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旋律感。所以柴可夫斯基也被称为“旋律之王”,不仅仅如此,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还具有德国古典音乐的美感,同时也具有强烈的个人感情。
柴可夫斯基以俄罗斯风格总结了贝多芬以后的交响乐发展历程,创立了拥有自己风格的交响音乐,这使交响乐在世界音乐上达到了巅峰,这也是俄罗斯艺术的巅峰。
他的一生中有许多杰出的作品,其中包括歌剧10部,协奏曲4部,舞剧3部,除此以外,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以及《四季》等。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其代表作品有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

介绍下柴可夫斯基

浪漫主义音乐家-柴可夫斯基
1840年5月7日,才华横溢的俄国作曲家彼得.依里奇.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山脉附近的一个定居点。首次记录柴可夫斯基涉足音乐的是1844年的一封信,其中提到他帮助母亲创作了一首歌《妈妈在彼得堡》。小时候,他就有机会一直在家里听他母亲唱民歌、流行咏叹调和浪漫曲,还能听到管风琴演奏的乐曲,其中就有莫扎特的《唐.爵凡尼》(莫扎特是柴可夫斯基毕生最爱戴的作曲家),这一切在柴可夫斯基幼小的心灵中早早的播下了音乐的种子。
柴可夫斯基5岁起学习钢琴,1848年赴圣彼得堡上寄宿学校,但他的钢琴课并未停止。1850年—1859年,他就读于法律学校,在校期间,他在由盖利.罗玛科执导的合唱团帮忙,师从鲁道尔夫.肯蒂居学钢琴,并向肯蒂居的哥哥学习和声。毕业后,柴可夫斯基被分配到司法部,但他仍然忘不了音乐。1861年,俄国音乐协会赞助开办了一个音乐讲习班,柴可夫斯基在讲习班任教。一年后,他辞去了在司法部的工作,就读于刚刚成立的圣彼得音乐学院。在安东.鲁宾斯坦和赞瑞巴的指导下,柴可夫斯基废寝忘食的钻研学习,1865年12月毕业时,以一曲根据席勒的作品改编的清唱剧而荣获银质奖章。
应尼古拉.鲁宾斯坦之邀,柴可夫斯基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在音乐学院的11年中,他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芭蕾剧《天鹅湖》(1876年)。4部歌剧、3部交响曲及众多篇幅较短的作品。他还与民族主义作曲家的“强力五人集团”(尤其是跟其中的巴拉基列夫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建立了密切联系。批评家弗拉基米尔.斯塔索夫称柴可夫斯基为“强力集团里的第六号成员”。
1875年,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出了问题,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疗养才算康复,但病根未断。
1877年7月,柴可夫斯基与米廖科娃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这次危机几乎把他送上自杀的绝路。在一片吵吵闹闹之中柴可夫斯基逃离了莫斯科,他妻子在1878年5月同意分居(他们一直没有离婚),但柴可夫斯基在这之前仍完成了3部杰作—《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危机期间,他大病一场,幸亏梅克夫人每年向柴可夫斯基提供6000卢布(直至1890年),使他在1878年辞去教职后得以生活无虞。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友情被后人传为佳话,据说他俩几乎从来没有见过面,却是书信不断,而且持续了13年之久。梅克夫人的丈夫给她留下了一大笔遗产,她本人酷爱音乐,喜欢弹钢琴。在一次听了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乐曲之后,她不禁心醉神迷,对作曲家本人也心驰神往。但他俩却约定“永不见面”,而且确实从未违反。不过,梅克夫人每年提供的那笔钱对柴可夫斯基意义重大,使可以不必为生活担心操劳而专心至志地从事音乐创作。
1878年到1885年,柴可夫斯基时而在俄国,时而在西欧,居无定所。作品《意大利随想曲》、《1812年庄严序曲》,以及两部歌剧《圣餐》和《晚祷》,使柴可夫斯基声名鹤起。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莫斯科或莫斯科附近度过的。
1888年,沙皇亚力山大三世授予他年俸。柴可夫斯基多次出访外国,使他名闻遐迩,圈内外人士都知道他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家和作曲家。1891年他出访美国。同时,柴可夫斯基创作不辍,写下了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五交响曲》,以及最后3部歌剧。当时的青年作曲家们争相仿效,其中塔内耶夫、阿斯基、易珀列道夫,以及后起的拉赫玛尼诺夫。1893年,《第六交响曲》首演,柴可夫斯基担任指挥。几天后,他感染了霍乱,于11月6日在圣彼得堡逝世。
现在人们常把柴可夫斯基的3部芭蕾舞剧《睡美人》、《天鹅湖》、《胡桃夹子》视为经典之作,至今盛演不衰。
俄国民歌和19世纪俄国沙龙歌曲是柴可夫斯基抒情天赋的源泉,他在他的作品中或引用《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或摹仿《第一交响曲》、《第二弦乐四重奏》这些内容。它们的影响贯穿于柴可夫斯基的声乐作品之中,甚至影响到他的器乐作品主题。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的主体往往富于感染力,动人而又哀怨。
柴可夫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我的交响曲中的每个音符,都是出自我的内心深处。”他的创作之中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他的音乐的基调是以民歌和民间音乐为基础的。柴可夫斯基还采用了不少俄国和其他国家的名著作为创作的题材,而且能够把原著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梅克夫人在写给柴可夫斯基的一封信中写道:“在你的音乐里,人们能够受到至善至美,并感受到他们最深切的愿望,还能获得现实生活不能提供的幸福
中文名: 柴可夫斯基
英文名: Tchaikovsky, Pyotr Ilyich
生 於: 07 / 05 / 1840
卒 於: 06 / 11 / 1893
国 籍: 俄罗斯
乐 派: 浪漫乐派

柴可夫斯基简介
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国著名作曲家,近代评论家都说柴可夫斯基是个『怪人』。他不见容於任何团体,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独自过著异乎常人的生活。柴可夫斯基的早年生活却很寻常。他生於1840年,父母都是中产阶级(父亲拥有一个铁矿场),他们送他上寄宿学校、念大学,希望他做个律师。柴可夫斯基对这样的生活其实厌恶到了极点。虽然有个快乐无忧的童年,但他的个性优柔寡断,根本不懂得如何建立人际关系。8岁那年,他被送到寄宿学校。被迫脱离母爱的庇护,对他真是难以忍受的感情折磨,郁闷人生自此开始。柴可夫斯基於是寄情於音乐。从小学钢琴的他很快便崭露头角,且到22岁之前都在圣彼得堡音乐院选修音乐课程。后来他放弃了法律,成为专修音乐的学生,3年后就开了第一场个人作品演奏会。柴可夫斯基的人生充满矛盾。他与当时最杰出的作曲家交往,如鲍罗定、穆索斯基、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等,但却格格不入。他觉得待在俄国快喘不过气来,於是云游四海,但却又迫不及待想回家。他只要一想到要与他人亲密接触就却步不前,内心又渴求热情洋溢、海誓山盟的情爱关系。
他的作品旋律优美动人,著名的作品有「天鹅湖」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组曲、「1812」序曲、「悲怆」交响乐等,都是深受欢迎的作品。


生平大事
1840年: 5月7号生於俄罗斯沃基斯克。
1845年: 开始自行在家中的钢琴上弹奏。
1847年: 无师自通的掌握了初步弹奏技巧。
1848年: 举家迁往圣彼得堡,进寄宿学校就读。
1849年: 因父亲工作的关系,全家迁往圣彼得堡,开始接受正式的音乐教育。
1859年: 从法律学校毕业,随后进入司法院担任事务员。
1861年: 进入音乐学院跟随音乐院院长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
1862年: 开始在司法部任职,当一个小官吏。
1863年: 放弃主修的法律,全力攻读音乐。
1865年: 柴可夫斯基自音乐学院毕业。同年,《特性舞曲》首演。
1866年: 搬到莫斯科。
1867年: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号交响曲完成。
1868年: 柴可夫斯基开始与俄国国民乐派「五人组」得成员交往。
1869年: 柴可夫斯基完成了他最著名的管弦乐幻想曲「罗密欧与茱丽叶」,同年他坠入爱河,爱上了女歌手黛西利?雅尔托。
1872年: 他不得不放弃作曲的日子,而以乐评家的方式写乐评糊口,前后长达四年之久。
1874年:创作出降b小调《第l号纲琴协奏曲》。
1876年: 年底开始与富有运输商的遗孀梅克夫人间长达十三年的神秘交往,梅克夫人也他的赞助人,两人始终都只靠书信联络,两人终其一生都不曾见过一面。
1877年:《天鹅湖》首演;与梅克夫人开始通信;与安东尼娜相识结婚。创作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
1878年: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号交响曲在尼可拉?鲁宾斯坦的指挥下,在莫斯科初奏。
1879年: 歌剧「尤金?奥涅金」首演,获得相当的成功。
1880年: 完成「义大利随想曲」、「1812年序曲」时,柴可夫斯基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作曲家了。
1884年: 柴可夫斯基获得沙皇赠勋。
1885年: 出任俄国音乐协会莫斯科分会会长,同年完成了著名的「曼佛瑞德交响曲」。
1887年: 柴可夫斯基到欧洲各国游历演出,获得无比的成功。
1888年: 首次前往西欧巡迥指挥演奏。
1889年: 写出著名的芭雷音乐「睡美人」。
1890年:《睡美人》在圣彼得堡首演。
1890年: 与梅克夫人的决交
1892年: 完成曲芭蕾音乐《胡桃钳组曲》,并进行首演。
1893年: 逝世,葬於圣彼得堡。柴科夫斯基的死因一直扑朔迷离,早期有人说是因为染上霍乱,但现在可推断於他是自杀。
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伏特金斯克矿山的督察;他的童年是在典型的富裕员族家庭中度过的。小柴可夫斯基身体脆弱,温柔善感,对音乐特别富于感受。 10岁时,柴可夫斯基被送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曾在司法部任职。在这段时间中,他一直抓紧学习音乐,参加交际性钢琴演奏,并写出他的头一批作品来。1862年柴可夫斯基进人彼得堡音乐学院接受真正的专业音乐教育。1865年柴可夫斯基从音乐学院毕业时囵成绩优异获得了银质奖章。翌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柴可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11年之久。
1877年,柴可夫斯基经历着严重的精神危机,他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一年,他出人意外地同音乐学院的一个女学生结婚,但是他的家庭生活也在这同一年间宣告结束——他们离婚了。这一年在柴可夫斯基一生中是精神最为苦痛的一年。他得了严重的精神衰弱症,为此他辞去音乐学院的职务,并就此远离教学工作。此后,他主要住在乡下或到国外,多半在瑞士或意大利。这期间,通过鲁宾斯坦的介绍,他得到热爱音乐并且富有的梅克夫人的赏识和资助,使他得以专心从事创作,柴可夫斯基同梅克夫人的这种特殊而又显得有点神秘的关系一直保持了13年才突然中断。
1885年,柴可夫斯基重又积极参与音乐社会活动,他担任俄罗斯音乐协会莫斯科分会主席,他的声名开始远扬国内外。他在彼得堡、莫斯科、哈尔科夫和过油萨等地指挥演赛自己的作品,还到德国、捷克、法国、英国和美国旅行演出,到处获得热烈的欢迎。1893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音乐博士的学位。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60年代中期到1877年离开音乐学院是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这时 期的代表作品有歌剧《叶市根尼·奥涅金》、舞剧《天鹅湖》、三部交响曲和其他一些标题交响音乐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和《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交响幻想曲。1877年开始至晚年,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第二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第五交响曲人歌剧《黑桃皇后》、《第六交响曲》、舞剧《睡美人》和歌剧《约兰塔》等。
柴可夫斯基在晚年达到了创作的顶峰,他在1893年夏天写出的《第六交响乡曲》(“悲怆”),是他的绝笔之作,同年10月由作者在彼得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不料,过不多日,他突然得了重病,11月6日便猛然长逝,下葬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基地。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涉及各方面的体裁,数量也很可观,他一共写出十部歌剧、三部舞剧、六部交响曲、四套交响组曲、一系列标题性交响序曲、幻想曲和器乐协奏曲,还有上百首浪漫曲和大量钢琴作品等.从他的气质特点上看,他首先是一位抒情诗人和心理戏剧家。他所创造的鲜明、深刻而有力的旋律形象,具有令人心驰神往的感染力,他的作品当他在世时便已受到听众的普遍赏识和欢迎。柴可夫斯基也是我国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作曲家之一。
彼得?伊利契?柴可夫斯基,一位知名的俄国音乐家,相较於同时期的「俄国五人组」(桂宜、鲍罗定、穆梭斯基、林姆斯基-柯萨可夫、巴拉基雷夫),他的作品既包含国民乐派的描述性标题音乐,又有古典乐派的抽像美感,但在浪漫的风格中也富含了俄罗斯的地方色彩,十分的具有个人特色。
早年的学习与发展
於1840年5月7日诞生於一个富裕的中产家庭,从小就对音乐有极度的狂热,尽管如此,由於他小时候在音乐方面并没有什麼特殊表现,所以他从法律学校毕业后便在司法部担任一小职员;到了1862年,柴可夫斯基开始接触了音乐班,并且研习了有关音乐的课程,终於,他辞去了司法部的职务,开始以教授钢琴维生并积极从事作曲;他的第一首公开演奏的作品是一组舞曲,於1865年9月时由小约翰?史特劳斯指挥,在帕弗洛夫斯克的露天音乐会上演奏;之后,他开始於俄罗斯音乐协会分会任教,虽然薪水相当微薄,但却不能改变他想成为一位音乐家的决心;随著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他的作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注意;如同大家所知,他的作品中较知名的有:天鹅湖、罗密欧与茱丽叶、1812序曲等等。
扑朔迷离的感情生活
柴可夫斯基的一生中最困扰他的莫过於他的同性恋倾向,当时的风俗并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可怜的他便将此事长期压抑在心中,为此他还迫使自己与一曾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安东妮娜?米尤柯娃(Antonina Milyukova)结婚,当然,可想而知这段婚姻并不幸福美满,两人共同的生活让柴可夫斯基几乎要崩溃了,虽然最后这段姻缘还是以离婚收场但却暂时遏止了他是同性恋的谣言;在柴可夫斯基的生命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女人—娜婕达?冯?梅克(Nadezhda von Meck),她与柴可夫斯基长期通信并提供他旅游四处及作曲生活所需的经费,尽管两人的书信来往相当频繁也相谈甚欢,他们却有一种共识就是不要见面,即使不巧同时出现在同一场合或是擦肩而过他们也都当作互不相识以保持彼此在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死因成谜
柴可夫斯基的晚年并不同於一般作曲家的穷困潦倒而是拥有相当的名气与成功,而他的死因却一直都是个谜,有人说他是饮用生水而感染霍乱而死,也有人说他是自杀死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柴可夫斯基怕同性恋的事事迹败露而自杀的;不管如何,他所作的曲子知名度并不因为他的死而有所减弱,甚至流传至今依旧受到大家的欢迎,这也是所有作曲家所盼望的结果。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lkovsky,1840-1893, 俄国)
文/徐伟庭
生平概要
彼得?伊利契?柴可夫斯基,一位知名的俄国音乐家,相较於同时期的「俄国五人组」(桂宜、鲍罗定、穆梭斯基、林姆斯基-柯萨可夫、巴拉基雷夫),他的作品既包含国民乐派的描述性标题音乐,又有古典乐派的抽像美感,但在浪漫的风格中也富含了俄罗斯的地方色彩,十分的具有个人特色。
早年的学习与发展
於1840年5月7日诞生於一个富裕的中产家庭,从小就对音乐有极度的狂热,尽管如此,由於他小时候在音乐方面并没有什麼特殊表现,所以他从法律学校毕业后便在司法部担任一小职员;到了1862年,柴可夫斯基开始接触了音乐班,并且研习了有关音乐的课程,终於,他辞去了司法部的职务,开始以教授钢琴维生并积极从事作曲;他的第一首公开演奏的作品是一组舞曲,於1865年9月时由小约翰?史特劳斯指挥,在帕弗洛夫斯克的露天音乐会上演奏;之后,他开始於俄罗斯音乐协会分会任教,虽然薪水相当微薄,但却不能改变他想成为一位音乐家的决心;随著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他的作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注意;如同大家所知,他的作品中较知名的有:天鹅湖、罗密欧与茱丽叶、1812序曲等等。
扑朔迷离的感情生活
柴可夫斯基的一生中最困扰他的莫过於他的同性恋倾向,当时的风俗并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可怜的他便将此事长期压抑在心中,为此他还迫使自己与一曾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安东妮娜?米尤柯娃(Antonina Milyukova)结婚,当然,可想而知这段婚姻并不幸福美满,两人共同的生活让柴可夫斯基几乎要崩溃了,虽然最后这段姻缘还是以离婚收场但却暂时遏止了他是同性恋的谣言;在柴可夫斯基的生命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女人—娜婕达?冯?梅克(Nadezhda von Meck),她与柴可夫斯基长期通信并提供他旅游四处及作曲生活所需的经费,尽管两人的书信来往相当频繁也相谈甚欢,他们却有一种共识就是不要见面,即使不巧同时出现在同一场合或是擦肩而过他们也都当作互不相识以保持彼此在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死因成谜
柴可夫斯基的晚年并不同於一般作曲家的穷困潦倒而是拥有相当的名气与成功,而他的死因却一直都是个谜,有人说他是饮用生水而感染霍乱而死,也有人说他是自杀死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柴可夫斯基怕同性恋的事事迹败露而自杀的;不管如何,他所作的曲子知名度并不因为他的死而有所减弱,甚至流传至今依旧受到大家的欢迎,这也是所有作曲家所盼望的结果。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生于贵族家庭,5岁开始学习钢琴,10岁被送到法律学校去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然而,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后入彼得堡音乐学院跟安·鲁宾斯坦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以后在梅克夫人资助下,摆脱繁重的教学工作,专心从事创作。他创作的作品中,有大家所熟悉的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和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怆》等。他的音乐充满内心情感和戏剧力量,不仅深为专业音乐工作者喜爱,而且也为广大群众所赞赏。
  敏感的心灵
  如果彼得·伊利亚·柴可夫斯基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领或士兵,我们不会感到惊奇,他必定多少承继了祖先的黩武基因。他的祖上是哥萨克贵族,家族身配蓝天白鸥的纹章,几代人都为沙皇效劳。如果柴可夫斯基成为那个时代俄罗斯少有的科技人员,我们也还能勉强从他父亲那里找到源流。他父亲伊利亚·柴可夫斯基是个矿井工程师,到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出生的时候,在矿城伏特金斯克已经是个显赫人物。从家学渊源上来探询柴可夫斯基的作曲家之路,不免有牵强拔高的嫌疑。确实,柴可夫斯基不像他喜欢的莫扎特那样,拥有一个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背景。他也不像莫扎特那样,称得上是个神童。
  如果说小时候的他,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地方,那应该是他特别脆弱敏感的天性。他童年的家庭教师芬妮·杜芭赫小姐回忆起这位学生,说:“彼得实在敏感得过分,因此不得不十分小心地对待他。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刺伤他。他是一个脆弱的孩子。”这种初露艺术端倪的特性或许可以从他母亲那一族里找到某些解释。1833年伊利亚第二次结婚,娶亚历山德拉·阿茜埃。她是一位法国移民的女儿,具有她身处的社会阶层所要求的一些弹琴唱歌技能,这在当时是很普通的。而关于那位移民,也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祖父,人们所知道的是他生来有些神经质而易于激动,据说亚历山德拉家有羊痫风的病史。柴可夫斯基一生承受着敏感天性的折磨,他是一个神经官能患者。但是,他以后所谱写的一些最富于个性的感人乐章,体现的正是他的这种天性。我想,也只有一个分外敏感的人才能把握住内心最深处的渴求与律动,并且委婉真挚地用音乐表达出来。
  音乐的挚爱
  柴可夫斯基很小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在十九世纪初的俄罗斯是很有几分让人惊奇的。当小彼得告诉芬妮他想当个莫扎特一样的音乐家时,这位法兰西女老师冒出的念头是“多怪!对法国和德国人来说,这样想还不算什么,可是俄国人对音乐一窍不通。”她吃惊地发现,音乐常常叫这个孩子显得兴奋。一天,家庭晚会结束后,芬妮看见小柴可夫斯基坐在床上,两眼闪着奇异的光芒,说“啊,听这音乐,听这音乐,救救我,它在我头脑里,我摆脱不了它!”这段轶事真实到什么程度无从考究,但通过它,我们洞见了小柴可夫斯基心中对音乐不可遏止的挚爱。
  家里对彼得的音乐兴趣不置可否,不过还是屈从了他孩童的热情。在柴可夫斯基五岁生日过后不久,家里为他聘请了一位钢琴教师,对他进行比较正规的训练。不到三年工夫,柴可夫斯基就可以跟这位年轻老师一样一眼就能识谱了。他幼稚的弹奏中含有的热情让人惊讶。但也仅此而已。小彼得并没有显示出任何非凡的音乐天分来。有谁试图通到小彼得预言他将成为俄罗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音乐家,这即使不让人当作是胡言乱语,也多少有些异想天开。家人和作曲家本人似乎想循着当时的生活路子走下去。父亲退休后在首都彼得堡安了家,柴可夫斯基进了当地的法律学校。毕业后他成了司法部的一等文书。但是,对音乐的爱好柴可夫斯基一直坚持着:利用闲暇时间参加合唱,在姑妈的要求下表演流行的歌剧片断,跟定居彼得堡的德国著名钢琴家昆丁格上课……天性中对音乐的亲近终于让柴可夫斯基不满足于只当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他报考了彼得堡音乐学院,向部里提出辞呈,从此完全投身音乐,在音乐中找到了他存在与表达的焦灼和快乐。
  自然的遐思
  落日、融冰的小河、幽渺暗淡的早春,在列维坦的画中,在屠格涅夫的笔下,俄罗斯丛林田园中的风光郁郁勃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回荡着神秘莫测的天空与大地的交汇之声。用灵魂去感受十九世纪俄罗斯自然的广袤和秀美的艺术家中,柴可夫斯基算是一个。除了音乐,柴可夫斯基的幸福主要来自他对大自然的沉思默想。像音乐需要敏感的人来体会一样,自然的美也需要细腻的心灵才能很好地捕捉与欣赏。贯穿于音乐、自然、心灵三者之中的,是对冥冥生命的关注与表达。柴可夫斯基喜欢自然的一切———自然的多样的表情,不管它是晴空万里,还是阴云密布;自然的多姿的孩子,譬如那风中盛开的各色花朵,他甚至写过一首很美的小诗赞扬铃兰花。
  岁月还没有撒下它忧郁凄苦的魔网,柴可夫斯基像大多数家庭环境优越的孩子那样舒适地度过了童年。自然的曼妙让他欢愉。据说,有一次,他独自一人走进高粱地,“扑通”跪在地上,为自己从自然中感受到的喜悦向上帝谢恩。对自然的热爱延续了作曲家的一生。尽管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我们确实可以相信,柴可夫斯基从自然中听取了生命的博大与纤柔,谱写出多愁善感的浪漫乐章;而在自我冲突分裂的时候,作曲家则从自然那里找寻到了心灵的安恬与平和。
  什么时候,到柴可夫斯基的故居去走一遭,或许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作曲家敏感之心对音乐与自然的热爱与遐思。

柴可夫斯基是哪国人?

柴可夫斯基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出生在乌拉尔沃特金斯克镇。父亲是工程师,工厂厂长,母亲很有教养,并有一副美丽的歌喉,他在母亲影响下,自幼学钢琴,并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华。他4岁开始弹钢琴,6岁便弹得很出色。8岁考入彼得堡寄宿学校,同时开始正规学钢琴。1850年考入法律学校予科,学习时常试着作曲。1854年,他写的钢琴圆舞曲至今仍完好地保存下来。1855年,他跟德国人鲁道尔夫·克恩定盖尔学钢琴与作曲理论。1859年毕业在司法部工作。1862年考入欧洲最著名的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开设的音乐班,学作曲理论与配器之法。后这个班改为俄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彼得堡音乐学院,他成了正式的学生,专修作曲。1863年辞去司法部工作。学习期间,他主要写一些管弦乐与室内乐小品。如根据戏剧写的序曲《大雷雨》及根据席勒的诗写的毕业作品,康塔塔《欢乐颂》等。1865年,他音乐学院毕业。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1890年获得梅克夫人的赞助,辞去教职,专事创作。创作出极其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