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保加利亚是哪一年成立的?
- 2、第一保加利亚帝国的历史
- 3、第一保加利亚帝国的势力范围
- 4、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疆域多大
- 5、保加利亚是什么王国
- 6、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的历史
- 7、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的兴衰过程
- 8、关于保加利亚的历史
- 9、两次世界大战,积极谋取领土的保加利亚因何失去领土?
- 10、请详细介绍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的灭亡
保加利亚是哪一年成立的?
公元681年,自多瑙河北岸南下的斯拉夫人、自高加索北部西迁的古保加利亚人和色雷斯人在汉阿斯巴鲁赫的领导下,战胜了拜占庭的军队,在多瑙河流域建立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史称第一保加利亚王国)。
1878年
公元681年,自多瑙河北岸南下的斯拉夫人、自高加索北部西迁的古保加利亚人和色雷斯人在汉阿斯巴鲁赫的领导下,战胜了拜占庭的军队,在多瑙河流域建立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史称第一保加利亚王国)。
1018年再次被拜占庭侵占。
1185年保加利亚人起义,建立第二保加利亚王国。
1396年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侵占。
1877年俄国对土耳其宣战,土耳其战败。第二年,1878年2月俄土战争结束后,保加利亚摆脱土耳其的统治获得独立,曾一度实现统一。但由于因战争而精疲力尽的俄国无法顶住英、德、奥匈帝国等西方列强的压力,根据1878年7月13日签订的《柏林条约》,保加利亚被一分为三:北部的保加利亚公国、南部的东鲁米利亚和马其顿。
1885年9月6日,在保加利亚人民争取统一的民族民主运动达到高潮之际,保加利亚又实现了南北统一。保加利亚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为战败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同德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结成军事同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国王鲍里斯三世为首的反动统治集团于1941年3月,加入德、意、日法西斯三国集团。
1944年9月苏联红军进入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在苏联红军帮助下,推翻了法西斯政权,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
1946年9月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同年9月15日宣布成立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此后保共长期处于执政地位。
1989年保政局发生剧变。
1990年2月27日,将3月3日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纪念日定为国庆日,同年11月15日,改国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
第一保加利亚帝国的历史
现今保加利亚地区在罗马帝国时代被称为莫西亚;大部分居民以说拉丁语之旁支通俗拉丁语的色雷斯人,希腊人和达契亚人为主。公元7世纪中叶,斯拉夫人占领莫西亚地区。681年,保加人在多瑙河南岸打败了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所领导之军队。保加汗阿斯巴鲁赫和查士丁尼二世在其後之协定中将多瑙河以南与巴尔干山脉之间地区割予保加人。拜占庭亦保持一贯作风:每年交付金钱予保加人。此后保加人在多瑙河下游流域建立汗国,但其斯拉夫居民在数目上远超保加人。由7世纪至10世纪,保加人渐渐被斯拉夫人同化,并采用一种南斯拉夫语族之保加利亚语。在公元1000年左右,他们演变成现今定性为接近塞尔维亚人之南斯拉夫民族中,与来自中亚的都兰尼亚平原之保加人不同的保加利亚人。保加汗则变成保加利亚沙皇。而这时之第一保加利亚帝国被部分学者称为西保加利亚帝国,以区别于当时依然居住于伏尔加河流域之保加人。9世纪马扎儿人到达现今匈牙利地区并促使保加人向南扩张。在好战之克鲁姆汗(802至14年在位)的领导下,索非亚和亚得里亚那堡(现今埃迪尔内市)分别在811年和813年被占领。克鲁姆在814年之君士坦丁堡围攻期间死去。宗教上,鲍里斯一世在865年接受东正教,普世牧首容许在Ochrida建立独立之保加利亚牧首管理保加利亚教务。约在886年,保加利亚帝国采用由生于帖撒罗尼加的传道士圣西里尔及圣默多狄所创之格拉哥里字母。在格拉哥里字母和古教会斯拉夫语的基础上,由鲍里斯一世在886年下令建成Preslav和Ohrid文学院带领之保加利亚进入文化和文学的活跃期。9世纪初期,Preslav文学院在希腊和格罗葛里字母之速写基础上发明了西里尔字母。另一说法是圣济利禄及圣默多狄的徒弟和学者,Ohrid的圣克莱孟在Ohrid文学院在发明了西里尔字母。同时期的里拉的圣伊凡(876年-946年)成为保加利亚之守护圣徒。在西美昂一世(或称西美昂大帝,893年至927年在位)带领下之保加利亚成为拜占庭帝国在欧洲之主要对手。西美昂在位期间与拜占庭帝国争战,意图成为保加人和希腊人的皇帝。西美昂在将塞尔维亚变成保加利亚之附庸後,自立为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的“凯撒”(沙皇)。这称号被罗马教宗所承认而当然不被拜占庭接纳。此後西美昂在西北边境与来自达尔马提亚并保有波斯尼亚大部分的克罗地亚君主托米斯拉夫争持,北方则有马扎儿人和Pechenegs族。朱氏文章认为Pechenegs族可能就是後来钦察的伯岳吾部。索非亚在西美昂时期成为学术中心。9世纪起,拜占庭决定帖撒罗尼加成为保加利亚与拜占庭的通商城市;直至西美昂时保加利亚入侵色雷斯,拜占庭才迁囘君士坦丁堡。由他的大帝称号可知西美昂一世是第一保加利亚帝国极强大时期的君主;他甚至被媲美成保加利亚的查理曼。不过在西美昂死後,保加利亚走下坡。沙皇彼得一世和鲍里斯二世时期,国内有波各米勒派异端的宗教争议,外有与北方匈牙利之战争和西面塞尔维亚的独立。972年,拜占庭皇帝约翰一世将保加利亚东部领土收为保护国。西面领土暂时保持独立,直到1014年巴齐尔二世的军队在Balasita战役中大败保加利亚沙皇塞缪尔。相传巴齐尔将除每一百个战俘只保留一眼来带领战俘回家外,其余一万四千名战俘全部弄盲。塞缪尔见到战俘归国时之情景而病倒,两个余月後死去。巴齐尔并因此得到“保加的屠夫“这个绰号。在1018年起保加利亚大体上为拜占庭所控制,第一保加利亚帝国结束。
第一保加利亚帝国的势力范围
保加汗国直接控制的领土在阿斯巴鲁赫至克鲁姆登位以前都在在多瑙河下游流域附近。克鲁姆、奥莫尔塔格、马拉米尔和普里西安四汗时至860年代在西北占领帕诺尼亚在提萨河以东的地区、西边以贝尔格勒和Srem城为边界与摩拉维亚和那时新兴的塞尔维亚接壤、以南推进至索非亚和现今塞尔维亚,黑山的南部和马其顿共和国(包括Ohrid和现时斯科普里和科索沃)的地区,并在色雷斯与帖撒罗尼加之间得到出爱琴海的港口。西美昂一世时期,保加利亚领土再向南推进到埃皮鲁斯地区和包括亚得里亚那堡的色雷斯大部份地区。以西收塞尔维亚为保护国,并与西方之克罗地亚和西北之马扎儿人接壤。北方曾经名义上控制过後来受马扎儿人影响的川西凡尼亚,又名义上控制过後来受Pechenegs族占居的川西凡尼亚以东至黑海东北岸,约即现今乌克兰西南部和摩达维亚的东南部地区。后来发展至占庭皇帝约翰一世时,拜占庭取去现今和多瑙河下游南岸、色雷斯和埃皮鲁斯。匈牙利取去帕诺尼亚和川西凡尼亚的全部。Pechenegs族继续控制上述其占居地区,后来这地方成为摩达维亚的一部分。这时多瑙河下游北岸和川西凡尼亚山脉南麓之间的地方基本上成为无人管治地带,后来这片土地发展为瓦勒齐亚。塞尔维亚诸邦又渐渐走向独立。保加利亚龟缩至以马其顿为中心的地方,并一直受沙皇塞缪尔和其数位继任者管治至1018年。
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疆域多大
保加利亚第一帝国(681年–1018年)
在公园10世纪初西美昂一世(大帝)的时候达到鼎盛时期,鼎盛时期面积为75万平方公里
保加利亚是什么王国
保加利亚王国是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保加利亚君主制国家旧称,1946年9月废除君主政体,同年9月15日,保加利亚宣布成立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的历史沿革:保加利亚国土面积为110994平方公里。2017年,人口总量为705万人。1990年2月27日,将3月3日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纪念日定为国庆日。1990年11月15日,保加利亚改国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1991年7月12日通过的宪法规定,定为议会制国家。
保加利亚人的祖先来自中亚,公元395年并入拜占庭帝国,681年建立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保加利亚第一王国),1018年被拜占庭再度侵占,1185年建立保加利亚第二王国,1396年被奥斯曼帝国吞并,1878年独立,1946年成立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东欧剧变后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的历史
6世纪,斯拉夫人来到当地,与由阿斯帕鲁克(Аспарух)汗率领,从黑海北岸与北高加索迁移到梅西亚的讲突厥语的保加尔人融合,产生了保加利亚人。 公元1018年,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灭亡。 公元1018年~公元1185年保加利亚基本是在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虽在1040年、1071年、1084年保加利亚分别举行过起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东罗马帝国征服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后,即复制军区制到保加利亚。拜占庭人把保加利亚分成保加利亚军区、帕里斯特隆军区(帕拉顿纳翁军区)、塞尔米乌姆军区和达尔马提亚军区。同时,东罗马帝国把保加利亚原先的实物税改为货币,各军区军队薪资由地方直接供给。 公元1185年,保加利亚人趁东罗马帝国陷入与库曼人战争中无法脱身,起义成功建立了保加利亚第二帝国。
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的兴衰过程
当保加利亚沙皇乔治一世·特尔特尔即位的时候,保加利亚已经分裂成了四部分,分别为:贵族希什曼统治的维丁王国;斯米利茨兄弟统治的巴尔干山脉附近地区;埃尔提米尔统治的卡赞勒克;以及乔治一世的保加利亚。此时的巴尔干诸国都是小国林立,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成为霸主,统一整个巴尔干。但正当乔治一世要进攻拜占庭的时候,蒙古人再次从北方长驱直入,不得已保加利亚沙皇只得称臣在蒙古金帐汗国之下。此后,保加利亚沙皇也秉承乔治一世的政策,在蒙古人的鼻息下生存。经过了两个毫无才能的沙皇统治后,保加利亚再次复兴。1299年,金帐汗国发生内乱,很多原来从属于蒙古人的国家纷纷独立。趁着这个机会,保加利亚新沙皇塞奥多利·斯维托斯拉夫(Theodore Svetoslav,1300-1322)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他首先加强了政府机构,又收买了贵族对他的信任,从而统一了保加利亚。之后,他便开始了对拜占庭侵略的反击。此时的拜占庭正处在土耳其的进攻与加泰隆军团雇佣军的反叛下,忙得焦头烂额。就在这时,保加利亚沙皇经过多次战争,夺回了巴尔干山脉以南的诸多土地和黑海沿岸的几个港口。因此拜占庭只好与保加利亚签订和约,承认保加利亚对这些土地的实际控制权,此后进入了难得的15年和平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保加利亚迅速扩大经济贸易,并且制造了相当多的武器和日用品。此时的保加利亚已经看到了一丝复兴的希望,好像马上就要再次成为巴尔干第一强国了。但好景不长,1322年,沙皇塞奥多利去世。继任的沙皇仅在为一年,且没有后代,所以保加利亚再次陷于争夺帝位的混乱。但由于此时拜占庭国内也爆发着相同的争夺帝位的混乱无法自顾,所以保加利亚国内混乱很快就被沙皇米哈伊尔·希斯曼(Michael Sisman,1323-1330)所平息。这时,就反过来是保加利亚沙皇利用拜占庭内乱开战了。1327年,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拜占庭混战开始。这场混战中,三国多次变换敌人和盟友,但一直没有任何起色。但就在这场混战中,塞尔维亚却逐渐强大起来。看到塞尔维亚的强大,保加利亚和拜占庭又结成了联盟,一起反对塞尔维亚,并最终在1330年进行了一场决战。在1330年7月28日,维尔布茨德进行的这场决战中,保加利亚全军覆没,沙皇战死。塞尔维亚国王斯蒂芬·乌罗斯三世(Stephen Uros I,1321-1331)扶植他妹妹的儿子伊凡·斯蒂芬(Ivan Stephen,1330-1331)成为保加利亚沙皇。此时的保加利亚一蹶不振,塞尔维亚反倒成了保加利亚沙皇的太上皇。1331年,保加利亚发生暴动,伊凡·斯蒂芬被驱逐,米哈伊尔·希思曼的侄子伊凡·亚历山大(Ivan Alexander,1331-1371)成为新沙皇。同年,塞尔维亚内部也发生了暴乱,贵族推翻了斯蒂芬·乌罗斯三世,改立斯蒂芬·乌罗斯三世的儿子斯蒂芬·杜珊(Stephen Dusan,1331-1355)为塞尔维亚国王。伊凡·亚历山大在即位之初就看到了自己的真正敌人其实是奥斯曼帝国,而不是拜占庭。因此就千方百计拉拢巴尔干半岛诸国一致对外,并且与斯蒂芬·杜珊结亲,使两国实现了和平。虽然有了这个难得的和平,但此时的保加利亚第二王国已经是日暮西山,没有能力再次崛起了。甚至从伊凡·亚历山大的日常行为中可以发现,他虽然有心去抵抗奥斯曼人,但其实已经明确知道保加利亚的灭亡是屈指可数的了。他完全照搬了拜占庭的一切,连宫廷制度都是拜占庭的,他还自封为“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沙皇”,自认为保加利亚的霸权再次出现,特尔诺沃是临驾在君士坦丁堡之上的。其实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纵观世界各国,每个行将灭亡的国家的君主都会有这种病态的思维,也许是在现实之中无法实现,就只能去寻求虚幻的东西了,这真是可怜又可悲。伊凡·亚历山大死后,统一的保加利亚再次分裂为三个国家。一个是贵族多不罗加的东北保加利亚,另外两个是他分给自己两个儿子的图尔诺沃王国和维丁王国。本来就已经衰微的保加利亚此时更加衰微。同年,奥斯曼人在马里卡河科诺门战役中大获全胜,马其顿的君主们再也无法挡住奥斯曼人的进攻,巴尔干战线全部崩溃。奥斯曼人快速西进,一路是如破竹,占领了卡马拉、德拉马、赛里斯(Serez)和塞萨洛尼基。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被彻底分开,两国联盟被摧毁,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都成为了奥斯曼的附属国。在之后的战斗中,奥斯曼帝国受到了很多抵抗,无法前进,所以暂时休战。1385年,战事再起。奥斯曼人利用特务里应外合占领了索非亚。为了对付奥斯曼人塞尔维亚同盟成立,但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的联军仍旧被奥斯曼人全被歼灭。1388年,三万奥斯曼大军进入保加利亚,攻下了保加利亚的东部土地,但由于保加利亚人的顽强抵抗,瓦尔纳和都城特尔诺沃没有被攻陷。1389年6月15日,科索沃战役打响,奥斯曼人以占有绝对劣势的6万人打败了由瓦拉几亚、波斯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的10多万联军,但奥斯曼苏丹穆拉德(Murad I,1362-1389)也在这场战役中被杀。他的儿子巴耶济德(Bajezid I,1389-1402)年轻气盛,于1393年围攻保加利亚都城特尔诺沃,保加利亚人经过了三个月的抵抗,终因为弹尽粮绝,在1393年7月17日被攻破。特尔诺沃的失陷,代表着第二保加利亚王国的灭亡。此时只有维丁王国还存在,伊凡·斯特拉西米尔(Ivan Stracimir,1360-1396)迎接匈牙利的军队与奥斯曼人进行了最后一场战斗,即尼科堡战役,但最终的实力仍旧属于奥斯曼人。至此,最后一个保加利亚国家被灭亡,保加利亚进入了长达500年的奥斯曼土耳其统制时期
关于保加利亚的历史
现在的保加利亚北部相当于古代默西亚东部,而保加利亚南部相当于古代色雷斯北部。保加利亚古代居民为色雷斯人。公元1年前后此地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分属色雷斯省与默西亚省。随后拜占廷帝国将其继承。 6世纪大量斯拉夫人来到这里,与少量由阿斯帕鲁克(Аспарух)汗率领,从黑海北岸与北高加索迁移到梅西亚的讲突厥语的保加尔人融合,产生了保加利亚人。681年,阿斯帕鲁克汗击败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与之立约,正式获得拜占廷之多瑙河以南、巴尔干山脉以北地区,建立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约681年~1018年)。此后三百年间,保加利亚是一个强大的独立帝国,其势力足以与拜占廷抗衡。保加利亚-拜占廷战争因保加利亚人向色雷斯境内的拜占廷堡垒索取贡金而引发。 保加利亚 自然风光
755年,保加利亚首领泰莱茨(Телец)入侵拜占廷,遭拜占廷皇帝君士坦丁五世(718年~775年)击退。759年在马切尔莱、763年在阿其亚鲁斯,保加利亚连遭败绩。767年签订和约。于761年称汗的泰莱茨,计划于772年突袭拜占廷,但为拜占廷获悉。两军作战至775年君士坦丁五世死去。 780年,战事再起,拜占廷皇后伊林娜(752年~803年)向北夺取了保加利亚部分领土,而保加利亚汗卡达姆(Кардам)则迫使拜占廷在792年恢复向保加利亚纳贡。 809年,拜占廷皇帝尼斯福鲁斯一世(?~811年)攻陷保加利亚首都普利斯卡。保加利亚汗克鲁姆(Крум)(?~814年)多次求和,均遭严拒。然拜占廷内部发生夺位斗争,803年~810年又对法兰克的查理曼作战,导致力量分散。811年,保加利亚夜袭,尼斯福鲁斯阵亡,头骨被克鲁姆做成酒杯。813年的威尔西尼基阿战役中,拜占廷将军亚美尼亚人利奥率亚美尼亚军队临阵哗变,拜占廷皇帝迈克尔一世(811年~813年在位)大败。利奥随即篡夺帝位,称利奥五世。817年,利奥在迈塞姆布里亚战役(米山布里亚战役)击败保加利亚,迫其签下30年和平条约。保加利亚汗鲍里斯一世(Борис I)(852年~889年)于864年改称大公,865年接受东正教为国教。 889年,因贸易权冲突,战事又起。894年,保加利亚大公西蒙|西缅(Симеон I)(?~927年)击败希腊军。895年,在拜占廷唆使下,阿尔帕德(840年~907年)率马扎尔人进攻保加利亚。西缅与南俄的游牧民族佩切涅格人结盟,击败马扎尔。阿尔帕德被迫逃离黑海故土,攻入多瑙河流域,夺取当地斯拉夫人的土地,在今天的匈牙利境内建立了王朝。而西缅击败马扎尔人后挥军南下,在896年取胜。897年,拜占廷求和,向保加利亚缴纳年贡。 913年,西缅自称沙皇(Цар),率军进逼君士坦丁堡,签订苛刻的城下之约,满载贡金,不战而归。拜占廷随即发生宫廷政变,皇后佐伊(906年~920年)夺权成功。914年,西缅出军占领马其顿、阿德里安堡、阿尔巴尼亚,又于918年试图夺取希腊北部与帖撒利亚(希腊东部)。此后5年间,西缅4度围攻君士坦丁堡,均因海上力量不足,无功而返。927年西缅死去,战事告一段落。西缅因其功绩被称为西缅大帝(Симеон Велики)。 981年,拜占廷皇帝巴西尔二世(958年~1025年)入侵保加利亚,被保加利亚沙皇萨穆伊尔(Самуил)(?~1014年)击败于索非亚附近。986年,萨穆伊尔入侵帖撒利亚,占领拉里撒与都拉基乌姆,并趁拜占廷内讧之机,向保加利亚以东扩张。巴西尔率军奋力抵抗,996年在保加利亚首都奥赫里德、斯佩切依奥斯击败保加利亚。1003年,巴西尔夺回希腊和马其顿。1014年的贝拉西察战役中,巴西尔全歼萨穆伊尔主力,1.5万保加利亚人被俘。巴西尔残忍的将每100名保加利亚战俘中的1名剜去一目头前带路,99名剜去双目鱼贯相随,遣返回国。萨穆伊尔见此,惊骇而死。 1018年,被称为“保加利亚人的屠夫”的巴西尔,将保加利亚并入拜占廷,但允许其自治。1040年,萨穆伊尔之孙P·德尔詹(Петър ?? Делян) 发动独立战争,在贝尔格莱德被拥为沙皇,与皇族亲王阿鲁西安努斯共同执政。独立军进攻拜占廷的塞萨洛尼基城,被击退,随即内讧再起,阿鲁西安努斯伏击德尔詹,剜去其双目。1041年,独立战争被镇压下去。 1072年,萨穆埃尔外曾孙康斯坦丁·博京(Константин Бодин)自立为彼得三世(Петър III),继续反抗拜占廷。 1185年,彼得四世(Петър IV)、伊凡·阿森一世两兄弟(Иван Асен I)率领保加利亚人再次起义,迫使拜占廷于1187年承认其独立,保加利亚第二帝国(1185年-1396年)建立起来。1261年,拜占廷进攻保加利亚,夺取安其亚鲁斯港与迈塞姆布里亚港。1265年,拜占廷皇帝迈克尔八世(1224年~1282年)出军夺取保加利亚海莫斯(巴尔干山脉)以南领土,回军途中遭伏击,被生擒,被迫许诺归还两港。由于迈克尔八世食言,保加利亚1272年出军但失败,从此放弃了安其亚鲁斯港与迈塞姆布里亚港。受拜占廷的影响,保加利亚人信奉东正教。今天,大多数保加利亚人仍然信奉东正教。保加利亚的文化也受到拜占廷的深刻影响。 在1389年的科索沃战役和1396年的尼科堡战役后,保加利亚失去独立。成为奥图曼帝国的一个行省。19世纪后期,在瓦西尔·列夫斯基的领导下,独立运动兴起。1878年,俄土战争后,在俄罗斯的帮助下保加利亚独立,成立保加利亚王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加利亚站在德国的一边。二战后它被划入苏联的势力圈。1946年,废除君主制,成立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后来成为华沙条约组织的一个成员。最后一任君主西美昂二世后来于2001年获选为共和国总理。 随着苏联的瓦解,1990年保加利亚决定实行多党制,11月大国民议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保加利亚共和国。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后,保加利亚于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
保加利亚的历史:
6世纪,斯拉夫人来到当地,与由阿斯帕鲁克(Аспарух)汗率领,从黑海北岸与北高加索迁移到梅西亚的讲突厥语的保加尔人融合,产生了保加利亚人。
公元1018年,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灭亡。
公元1018年~公元1185年保加利亚基本是在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虽在1040年、1071年、1084年保加利亚分别举行过起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东罗马帝国征服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后,即复制军区制到保加利亚。拜占庭人把保加利亚分成保加利亚军区、帕里斯特隆军区(帕拉顿纳翁军区)、塞尔米乌姆军区和达尔马提亚军区。同时,东罗马帝国把保加利亚原先的实物税改为货币,各军区军队薪资由地方直接供给。
公元1185年,保加利亚人趁东罗马帝国陷入与库曼人战争中无法脱身,起义成功建立了第二保加利亚王国。
1877年,俄国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宣战,土耳其战败。第二年,1878年2月俄土战争结束后,保加利亚摆脱土耳其的统治获得独立,曾一度实现统一。但由于因战争而精疲力尽的俄国无法顶住英、德、奥匈帝国等西方列强的压力,根据1878年7月13日签订的《柏林条约》,保加利亚被一分为三:北部的保加利亚公国、南部的东鲁米利亚和马其顿。
1885年9月6日,在保加利亚人民争取统一的民族民主运动达到高潮之际,保加利亚又实现了北部王国河东鲁米利亚的南北统一(保加利亚国徽上的格言即来源于此,“统一(合并)创造力量”)。保加利亚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追随德国,成为战败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同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结成军事同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国王鲍里斯三世为首的反动统治集团于1941年3月,加入德、意、日法西斯三国集团。
1944年9月苏联红军进入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在苏联红军帮助下,推翻了法西斯政权,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在中国人当中很有名气的共产国际领导人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成为国家领导人。
1946年9月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当时的国王西麦昂二世被迫流亡西班牙。1946年9月15日宣布成立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此后保共长期处于执政地位。
1989年,保政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11月,佩特尔·姆拉德诺夫取代日夫科夫出任保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务委员会主席(1990年4月改称总统)。1990年,保共决定实行多党制和市场经济,后保共也改称保加利亚社会党。11月国民议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保加利亚共和国”。
1990年2月27日,国民议会通过决定,将3月3日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纪念日定为国庆日,1990年11月15日,改国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
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
2005年5月11日,保加利亚议会投票表决批准了保加利亚加入欧盟的条约。
的股份大概吧
现在的保加利亚北部相当于古代默西亚东部,而保加利亚南部相当于古代色雷斯北部。保加利亚古代居民为色雷斯人。公元1年前后此地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分属色雷斯省与默西亚省。随后拜占廷帝国将其继承。 6世纪大量斯拉夫人来到这里,与少量由阿斯帕鲁克(Аспарух)汗率领,从黑海北岸与北高加索迁移到梅西亚的讲突厥语的保加尔人融合,产生了保加利亚人。681年,阿斯帕鲁克汗击败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与之立约,正式获得拜占廷之多瑙河以南、巴尔干山脉以北地区,建立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约681年~1018年)。此后三百年间,保加利亚是一个强大的独立帝国,其势力足以与拜占廷抗衡。保加利亚-拜占廷战争因保加利亚人向色雷斯境内的拜占廷堡垒索取贡金而引发。 保加利亚 自然风光
755年,保加利亚首领泰莱茨(Телец)入侵拜占廷,遭拜占廷皇帝君士坦丁五世(718年~775年)击退。759年在马切尔莱、763年在阿其亚鲁斯,保加利亚连遭败绩。767年签订和约。于761年称汗的泰莱茨,计划于772年突袭拜占廷,但为拜占廷获悉。两军作战至775年君士坦丁五世死去。 780年,战事再起,拜占廷皇后伊林娜(752年~803年)向北夺取了保加利亚部分领土,而保加利亚汗卡达姆(Кардам)则迫使拜占廷在792年恢复向保加利亚纳贡。 809年,拜占廷皇帝尼斯福鲁斯一世(?~811年)攻陷保加利亚首都普利斯卡。保加利亚汗克鲁姆(Крум)(?~814年)多次求和,均遭严拒。然拜占廷内部发生夺位斗争,803年~810年又对法兰克的查理曼作战,导致力量分散。811年,保加利亚夜袭,尼斯福鲁斯阵亡,头骨被克鲁姆做成酒杯。813年的威尔西尼基阿战役中,拜占廷将军亚美尼亚人利奥率亚美尼亚军队临阵哗变,拜占廷皇帝迈克尔一世(811年~813年在位)大败。利奥随即篡夺帝位,称利奥五世。817年,利奥在迈塞姆布里亚战役(米山布里亚战役)击败保加利亚,迫其签下30年和平条约。保加利亚汗鲍里斯一世(Борис I)(852年~889年)于864年改称大公,865年接受东正教为国教。 889年,因贸易权冲突,战事又起。894年,保加利亚大公西蒙|西缅(Симеон I)(?~927年)击败希腊军。895年,在拜占廷唆使下,阿尔帕德(840年~907年)率马扎尔人进攻保加利亚。西缅与南俄的游牧民族佩切涅格人结盟,击败马扎尔。阿尔帕德被迫逃离黑海故土,攻入多瑙河流域,夺取当地斯拉夫人的土地,在今天的匈牙利境内建立了王朝。而西缅击败马扎尔人后挥军南下,在896年取胜。897年,拜占廷求和,向保加利亚缴纳年贡。 913年,西缅自称沙皇(Цар),率军进逼君士坦丁堡,签订苛刻的城下之约,满载贡金,不战而归。拜占廷随即发生宫廷政变,皇后佐伊(906年~920年)夺权成功。914年,西缅出军占领马其顿、阿德里安堡、阿尔巴尼亚,又于918年试图夺取希腊北部与帖撒利亚(希腊东部)。此后5年间,西缅4度围攻君士坦丁堡,均因海上力量不足,无功而返。927年西缅死去,战事告一段落。西缅因其功绩被称为西缅大帝(Симеон Велики)。 981年,拜占廷皇帝巴西尔二世(958年~1025年)入侵保加利亚,被保加利亚沙皇萨穆伊尔(Самуил)(?~1014年)击败于索非亚附近。986年,萨穆伊尔入侵帖撒利亚,占领拉里撒与都拉基乌姆,并趁拜占廷内讧之机,向保加利亚以东扩张。巴西尔率军奋力抵抗,996年在保加利亚首都奥赫里德、斯佩切依奥斯击败保加利亚。1003年,巴西尔夺回希腊和马其顿。1014年的贝拉西察战役中,巴西尔全歼萨穆伊尔主力,1.5万保加利亚人被俘。巴西尔残忍的将每100名保加利亚战俘中的1名剜去一目头前带路,99名剜去双目鱼贯相随,遣返回国。萨穆伊尔见此,惊骇而死。 1018年,被称为“保加利亚人的屠夫”的巴西尔,将保加利亚并入拜占廷,但允许其自治。1040年,萨穆伊尔之孙P·德尔詹(Петър ?? Делян) 发动独立战争,在贝尔格莱德被拥为沙皇,与皇族亲王阿鲁西安努斯共同执政。独立军进攻拜占廷的塞萨洛尼基城,被击退,随即内讧再起,阿鲁西安努斯伏击德尔詹,剜去其双目。1041年,独立战争被镇压下去。 1072年,萨穆埃尔外曾孙康斯坦丁·博京(Константин Бодин)自立为彼得三世(Петър III),继续反抗拜占廷。 1185年,彼得四世(Петър IV)、伊凡·阿森一世两兄弟(Иван Асен I)率领保加利亚人再次起义,迫使拜占廷于1187年承认其独立,保加利亚第二帝国(1185年-1396年)建立起来。1261年,拜占廷进攻保加利亚,夺取安其亚鲁斯港与迈塞姆布里亚港。1265年,拜占廷皇帝迈克尔八世(1224年~1282年)出军夺取保加利亚海莫斯(巴尔干山脉)以南领土,回军途中遭伏击,被生擒,被迫许诺归还两港。由于迈克尔八世食言,保加利亚1272年出军但失败,从此放弃了安其亚鲁斯港与迈塞姆布里亚港。受拜占廷的影响,保加利亚人信奉东正教。今天,大多数保加利亚人仍然信奉东正教。保加利亚的文化也受到拜占廷的深刻影响。 在1389年的科索沃战役和1396年的尼科堡战役后,保加利亚失去独立。成为奥图曼帝国的一个行省。19世纪后期,在瓦西尔·列夫斯基的领导下,独立运动兴起。1878年,俄土战争后,在俄罗斯的帮助下保加利亚独立,成立保加利亚王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加利亚站在德国的一边。二战后它被划入苏联的势力圈。1946年,废除君主制,成立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后来成为华沙条约组织的一个成员。最后一任君主西美昂二世后来于2001年获选为共和国总理。 随着苏联的瓦解,1990年保加利亚决定实行多党制,11月大国民议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保加利亚共和国。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后,保加利亚于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
传说在远古时代,上帝要为各国的君主分配财富,包括山川、河流、土地、气候等等。这一天,各国君主准时到达,并从上帝手中领到了财富。唯有保加利亚的君主来迟了,没有分到。上帝觉得对不住他,便分别从其他君主那里收回极少的但也是最好的一部分财富,赐予了保加利亚君主。于是,保加利亚这块不大的土地得天独厚,拥有了优于世界上任何—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保加利亚人自豪地称自己是“上帝的宠儿”。
保加利亚温润的气候和良好的地质土层,为玫瑰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那里的玫瑰花品种繁多,堪称世界之最,所以保加利亚素有“玫瑰之国”的称号。玫瑰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由它提炼出的玫瑰油,据说每公斤的价格是黄金的3倍。而提炼1公斤的玫瑰油,需要两三千公斤玫瑰花瓣!保加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玫瑰油生产和出口国,全世界制造香水和香精所用的玫瑰油,有’70%来自保加利亚。
5月和6月是保加利亚玫瑰盛开的季节,每逢此时,那里满山遍野、大街小巷都是绚丽多姿的玫瑰花,空气中也弥漫着浓浓的香气。众多的玫瑰当中,当数“玫瑰谷”的玫瑰花色最艳、香气最浓。“玫瑰谷”在保加利亚南部城市卡赞勒克附近,是一块四面环山的盆地,面积大约3000公顷。谷里气候温和、雨量适宜,不但是保加利亚最大的玫瑰生产基地,也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当玫瑰盛开的时候,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欢庆保加利亚一年一度玫瑰飘香的民族节日——玫瑰节。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六是“玫瑰节”开幕的日子。此前,卡赞勒克市会举行玫瑰皇后选拔赛,城里或周围地区的未婚女性都可以报名参加,经几轮选拔,最终选出一名玫瑰皇后,她将成为整个玫瑰节的灵魂。保加利亚的玫瑰精油绝对是世界上最好最贵的,被誉为“液体黄金”呢!
两次世界大战,积极谋取领土的保加利亚因何失去领土?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保加利亚大片领土被割走。但是历史上普遍认为,保加利亚这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这是怎么回事呢?
自古以来,巴尔干地区都是欧洲的火药桶,在这片土地上,奥斯曼土耳其和沙俄、奥匈帝国的较量就从未停止过。象保加利亚这样的小国家,自然也难以摆脱大国的控制。
1920年,在俄国和奥匈帝国联合怂恿下,南斯拉夫国家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反土同盟条约。之后保加利亚又拉上希腊、黑山加入,形成了四个巴尔干国家反土同盟。
当时意土战争正打得不可开交,这个巴尔干的四国联盟,各自打着如意算盘,趁机对土耳其发动战争。最终,日薄西山的奥斯曼土耳其架不住群殴,被迫接受和谈。
在胜利果实的瓜分过程中,保加利亚把马其顿牢牢抓在手中,这引起了盟友塞尔维亚的羡慕嫉妒恨。
可别小看塞尔维亚这个小国,它可是个野心勃勃的军国主义国家。一年时间不到,塞尔维亚就联合希腊和罗马尼亚,共同对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盟主保加利亚宣战,土耳其也趁机对保加利亚进行反击。
这样一来,被迫和谈的对象变成了保加利亚。本来已经归保加利亚所有的马其顿,83%的土地被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瓜分,东色雷斯也重新回到土耳其的手中。
保加利亚不仅失去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所获得的土地,连自己原有的领土也被分割。西色雷斯大部分被划给希腊,南多布罗加成了罗马尼亚的地盘。
损失如此惨重,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自此变成了仇敌。
一战爆发以后,最初阶段,德国连战连捷。这让急于找到靠山一雪前耻的保加利亚看到了希望。它立刻宣布加入同盟国集团,向死对头塞尔维亚展开全力进攻。
可是一战的结果,让保加利亚大失所望。德奥集团一败涂地,保加利亚被迫签订《讷依条约》。不仅完全承认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领土割认,余下的马其顿领土,也被塞尔维亚抢走。
条约还约定,保加利亚废除义务兵役制,陆军限额两万,不得拥有海军和空军。此外还得赔款22.5亿法郎。最悲惨的,是仅剩的色雷斯地中海沿线,也被割让给希腊。保加利亚变成了一个半内陆国,彻底失去了进出地中海的出口。这一切,对于保加利亚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二战爆发之初,保加利亚汲取一战教训,虽然亲德,却并没有急着加入轴心国。
不过随着匈牙利在德国的裁决下,拿回特兰西瓦尼亚的肥沃领土。保加利亚坐不住了,它找到希特勒,同样要求裁决罗马尼亚归还南多布罗加地区。
一心想借道保加利亚进攻希腊的希特勒,一口应允,威逼罗马尼亚将当初占有的南多布罗加,毫无保留地还给了保加利亚。保加利亚自然感激涕零,打开国门,放德军过境,直取希腊。
保加利亚还算精明,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才向美英宣战。而对苏联,却自始至终都没有宣战。整个二战中,只是对南斯拉夫、希腊这些旧敌展开疯狂进攻,收回了马其顿和西色雷斯等旧地,重新夺回了地中海风光。
1944年9月8日,已向保加利亚单方宣战的苏联军队,越过保罗边界,准备向保加利亚进攻。
当天,保加利亚工人党借机发动起义,推翻了君主政权。
新政府成立第二天就向德国参战,和苏联站在了同一阵营,并配合苏军向希腊境内的德军展开反攻。很快赢得了苏联的好感。
二战结束后,在强势苏联的坚持下,战败国保加利亚得以维持1941年1月1日的疆土面积。
虽然再次失去了西色雷斯和马其顿领土。不过和一战比起来,曾经被罗马尼亚划走的南多布罗加地区,终于得以保留。
请详细介绍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的灭亡
当保加利亚沙皇乔治一世·特尔特尔即位的时候,保加利亚已经分裂成了四部分,分别为:贵族希什曼统治的维丁王国;斯米利茨兄弟统治的巴尔干山脉附近地区;埃尔提米尔统治的卡赞勒克;以及乔治一世的保加利亚。此时的巴尔干诸国都是小国林立,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成为霸主,统一整个巴尔干。但正当乔治一世要进攻拜占庭的时候,蒙古人再次从北方长驱直入,不得已保加利亚沙皇只得称臣在蒙古金帐汗国之下。此后,保加利亚沙皇也秉承乔治一世的政策,在蒙古人的鼻息下生存。经过了两个毫无才能的沙皇统治后,保加利亚再次复兴。1299年,金帐汗国发生内乱,很多原来从属于蒙古人的国家纷纷独立。趁着这个机会,保加利亚新沙皇塞奥多利·斯维托斯拉夫(Theodore Svetoslav,1300-1322)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他首先加强了政府机构,又收买了贵族对他的信任,从而统一了保加利亚。之后,他便开始了对拜占庭侵略的反击。此时的拜占庭正处在土耳其的进攻与加泰隆军团雇佣军的反叛下,忙得焦头烂额。就在这时,保加利亚沙皇经过多次战争,夺回了巴尔干山脉以南的诸多土地和黑海沿岸的几个港口。因此拜占庭只好与保加利亚签订和约,承认保加利亚对这些土地的实际控制权,此后进入了难得的15年和平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保加利亚迅速扩大经济贸易,并且制造了相当多的武器和日用品。此时的保加利亚已经看到了一丝复兴的希望,好像马上就要再次成为巴尔干第一强国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但好景不长,1322年,沙皇塞奥多利去世。继任的沙皇仅在为一年,且没有后代,所以保加利亚再次陷于争夺帝位的混乱。但由于此时拜占庭国内也爆发着相同的争夺帝位的混乱无法自顾,所以保加利亚国内混乱很快就被沙皇米哈伊尔·希斯曼(Michael Sisman,1323-1330)所平息。这时,就反过来是保加利亚沙皇利用拜占庭内乱开战了。1327年,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拜占庭混战开始。这场混战中,三国多次变换敌人和盟友,但一直没有任何起色。但就在这场混战中,塞尔维亚却逐渐强大起来。看到塞尔维亚的强大,保加利亚和拜占庭又结成了联盟,一起反对塞尔维亚,并最终在1330年进行了一场决战。在1330年7月28日,维尔布茨德进行的这场决战中,保加利亚全军覆没,沙皇战死。塞尔维亚国王斯蒂芬·乌罗斯三世(Stephen Uros I,1321-1331)扶植他妹妹的儿子伊凡·斯蒂芬(Ivan Stephen,1330-1331)成为保加利亚沙皇。此时的保加利亚一蹶不振,塞尔维亚反倒成了保加利亚沙皇的太上皇。
1331年,保加利亚发生暴动,伊凡·斯蒂芬被驱逐,米哈伊尔·希思曼的侄子伊凡·亚历山大(Ivan Alexander,1331-1371)成为新沙皇。同年,塞尔维亚内部也发生了暴乱,贵族推翻了斯蒂芬·乌罗斯三世,改立斯蒂芬·乌罗斯三世的儿子斯蒂芬·杜珊(Stephen Dusan,1331-1355)为塞尔维亚国王。伊凡·亚历山大在即位之初就看到了自己的真正敌人其实是奥斯曼帝国,而不是拜占庭。因此就千方百计拉拢巴尔干半岛诸国一致对外,并且与斯蒂芬·杜珊结亲,使两国实现了和平。虽然有了这个难得的和平,但此时的保加利亚第二王国已经是日暮西山,没有能力再次崛起了。甚至从伊凡·亚历山大的日常行为中可以发现,他虽然有心去抵抗奥斯曼人,但其实已经明确知道保加利亚的灭亡是屈指可数的了。他完全照搬了拜占庭的一切,连宫廷制度都是拜占庭的,他还自封为“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沙皇”,自认为保加利亚的霸权再次出现,特尔诺沃是临驾在君士坦丁堡之上的。其实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纵观世界各国,每个行将灭亡的国家的君主都会有这种病态的思维,也许是在现实之中无法实现,就只能去寻求虚幻的东西了,这真是可怜又可悲。
伊凡·亚历山大死后,统一的保加利亚再次分裂为三个国家。一个是贵族多不罗加的东北保加利亚,另外两个是他分给自己两个儿子的图尔诺沃王国和维丁王国。本来就已经衰微的保加利亚此时更加衰微。同年,奥斯曼人在马里卡河科诺门战役中大获全胜,马其顿的君主们再也无法挡住奥斯曼人的进攻,巴尔干战线全部崩溃。奥斯曼人快速西进,一路是如破竹,占领了卡马拉、德拉马、赛里斯(Serez)和塞萨洛尼基。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被彻底分开,两国联盟被摧毁,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都成为了奥斯曼的附属国。在之后的战斗中,奥斯曼帝国受到了很多抵抗,无法前进,所以暂时休战。1385年,战事再起。奥斯曼人利用特务里应外合占领了索非亚。为了对付奥斯曼人塞尔维亚同盟成立,但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的联军仍旧被奥斯曼人全被歼灭。1388年,三万奥斯曼大军进入保加利亚,攻下了保加利亚的东部土地,但由于保加利亚人的顽强抵抗,瓦尔纳和都城特尔诺沃没有被攻陷。1389年6月15日,科索沃战役打响,奥斯曼人以占有绝对劣势的6万人打败了由瓦拉几亚、波斯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的10多万联军,但奥斯曼苏丹穆拉德(Murad I,1362-1389)也在这场战役中被杀。他的儿子巴耶济德(Bajezid I,1389-1402)年轻气盛,于1393年围攻保加利亚都城特尔诺沃,保加利亚人经过了三个月的抵抗,终因为弹尽粮绝,在1393年7月17日被攻破。特尔诺沃的失陷,代表着第二保加利亚王国的灭亡。此时只有维丁王国还存在,伊凡·斯特拉西米尔(Ivan Stracimir,1360-1396)迎接匈牙利的军队与奥斯曼人进行了最后一场战斗,即尼科堡战役(此处可参见我的文章《尼科堡十字军》),但最终的实力仍旧属于奥斯曼人。至此,最后一个保加利亚国家被灭亡,保加利亚进入了长达500年的奥斯曼土耳其统制时期。
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的灭亡
详细过程都在这里
http://bbs.tiexue.net/post2_2567856_1.html
另有世系表
保加利亚第二帝国(1185年—1396年)
1186年彼得四世与伊凡·阿森一世兄弟建立了第二保加利亚王国,第二保加利亚王国的君主都称沙皇。
[编辑] 阿森王朝
1186年—1197年:泰奥多尔·彼得四世 Петър IV
1186年—1196年:伊凡·阿森一世 Иван Асен I
1196年:伊万科 Иванко 篡位者
1197年—1207年:卡洛扬 Калоян
1207年—1218年:博里尔 Борил
1218年—1241年:伊凡·阿森二世 Иван Асен II
1241年—1246年:克罗曼一世·阿森 Коломан I Асен
1246年—1256年:米哈伊尔·阿森 Михаил Асен
1256年:卡里曼二世 Калиман II
1256年—1257年:米措·阿森 Мицо Асен 米措-阿森王朝
1257年—1277年:康斯坦丁·阿森 Константин Асен 蒂赫-阿森王朝
1278年—1279年:伊瓦依洛 Ивайло 起义者和自立的沙皇
1279年—1280年:伊凡·阿森三世 Иван Асен III 米措-阿森王朝
[编辑] 捷尔捷尔王朝
1280年—1292年:格奥尔基一世·捷尔捷尔 Георги I Тертер
[编辑] 斯米列茨王朝
1292年—1298年:斯米列茨 Смилец
1298年—1300年:伊凡二世 Иван II "Смилец"
[编辑] 捷尔捷尔王朝
1290年—1300年:恰卡 Чака 蒙古王公,格奥尔基一世女婿
1300年—1321年:泰奥多尔·斯维托斯拉夫 Теодор Светослав
1321年—1322年:格奥尔基二世·捷尔捷尔 Георги II Тертер
[编辑] 希什曼王朝
1323年—1330年:米哈伊尔·希什曼 Михаил Шишман Асен
1330年—1331年:伊凡·斯捷凡 Иван Стефан
1331年—1371年:伊凡·亚历山大 Иван Александър
1371年—1393年:伊凡·希什曼 Иван Шишман 统治图尔诺沃
1356年—1396年:伊凡·斯拉齐米尔 Иван Срацимир 统治维丁
1396年,保加利亚被奥斯曼帝国吞并。
被奥匈帝国灭
保加利亚王国大约在7世纪末建立在多瑙河流域古麦西亚地方。这里的最早居民是印欧人种的色雷斯人。公元初期大部分色雷斯人处于罗马的统治之下。6世纪时斯拉夫人的一支从东欧平原南迁至多瑙河流域,在麦西亚地方形成“七部落联盟”。保加尔人原为中亚突厥部落的一支,约370年与匈奴人一同来到伏尔加河西部草原。保加尔人的一支约在460年进抵亚速海北部和东部。这支保加尔人时常与黑海西岸的斯拉夫人联合共同进攻拜占廷的北方领土。6世纪60年代,他们受到亚洲来的阿瓦尔人的袭击,不得不寻求拜占廷的援助。从此保加尔人和阿瓦尔人始见于东欧史籍。
7世纪前半期,保加尔人在库尔特(即库布拉特, 605—665年在位)的统治下,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大的保加尔汗国。拜占廷人称之为“大保加利亚”,地处于库班河以北地区。库尔特死后,保加尔汗国分裂。大部分保加尔部落西迁潘诺尼亚,甚至到达意大利。阿斯巴鲁赫(约644—约700年)率领的一支保加尔人部落,渡过多瑙河,定居在拜占廷的多布罗加一带。在反对拜占廷的共同斗争中,保加尔人与当地斯拉夫人建立联盟。679年联盟军队在阿斯巴鲁赫统率下打败拜占廷,占领多瑙河和巴尔干山脉之间的领土,与北方已有的领土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比萨拉比亚连成一片。681年,交战双方缔结和约,拜占廷承认保加利亚为独立国家,首都在普利斯卡。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保加利亚王国。这是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联合建立的国家。两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保加尔人由游牧转向定居,接受斯拉夫人文化和生活习惯,共同采用斯拉夫语。国家名称仍沿用“保加利亚”,但实际上已成为斯拉夫化的国家。
封建制度的确立 8世纪时,保加利亚正处于封建化的过程中,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当尖锐。在对拜占廷的关系上时战时和,互有得失。792年,保加利亚人在卡尔达姆大公领导下打败了拜占廷军队;利用拜占廷帝国因圣像破坏运动两派斗争混乱之机,为保加利亚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张奠定基础。克鲁姆大公统治时期(808—814年),国势强盛,领土大为扩展。克鲁姆本人可能出身于潘诺尼亚保加尔人,英勇善战,威震四方,曾打败过阿瓦尔人。
保加利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农业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愈益加强,封建关系也随着发展起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克鲁姆的政策也发生微妙的变化。大公竭力贬抑保加尔贵族,抬高斯拉夫贵族的社会地位。大公的权力在新兴贵族的支持下得到不断加强。809年,克鲁姆夺取了拜占廷北方重镇萨尔迪卡(即后来的索非亚)。保拜两国之间又爆发了四年大战(809—813年)。拜占廷军队在809、811年两次攻掠保加利亚首都普利斯卡。811年克鲁姆在山区大败拜占廷军队,皇帝尼基福鲁斯战死。812年,保军乘胜夺取黑海西岸要塞麦森布里亚,并不断向南方推进,抵达君士坦丁堡城下,顺势劫掠了色雷斯和阿得里亚堡。保加利亚在巴尔干崛起,其版图不仅囊括了今保加利亚大部,而且也包括今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一部分。
克鲁姆之子奥莫尔塔格在位时期(814—831年),保加利亚向南扩张的势头遭到遏制,拜占廷终于打败保加利亚人,夺回麦森布里亚和阿得里亚堡,迫使保加利亚人退出拜占廷北部地区。817年,双方缔结三十年和约,并在色雷斯边境修筑土垒城墙,以防止保军的进攻。保加利亚开始在普利斯卡西南方修建新都大普列斯拉夫(821年)。双方缔和以后,保加利亚的扩张转向克罗地亚、潘诺尼亚和塞尔维亚等地。9世纪中叶,鲍里斯大公(852—888年)宣布以希腊正教为国教(865年)。部分大贵族反对大公的宗教政策,掀起叛乱,但遭到大公的镇压。885年,继西里尔、美多德之后,正教当局派希腊传教士到保加利亚传教,并用斯拉夫语作礼拜。
9世纪是保加利亚封建关系迅速发展的时期。王公贵族和教会都成为封建大土地所有者,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处于依附和半依附状态。在封建关系形成过程中,直接牵动封建贵族和农民之间、新旧贵族之间的利害冲突。这种冲突往往披上宗教外衣。反对鲍里斯的贵族叛乱打的是恢复异教的旗号;反对弗拉基米尔(鲍里斯之子)的贵族集团,依然如法炮制,以恢复异教信仰作号召,再次掀起叛乱。鲍里斯从隐退的修院中复出,迅即平息了贵族叛乱。9世纪保加利亚的激烈斗争是封建化过程中阶级矛盾和新旧势力矛盾的集中表现。一次次叛乱被镇压使保加利亚的封建关系得到不断发展。到10世纪初大公西蒙一世时期(893—927年),封建制度基本确立,国势臻于鼎盛。
10世纪的强盛 西蒙也是鲍里斯之子。自幼就在君士坦丁堡受希腊文化教育,喜爱古典学术,奖掖古籍翻译。首都大普列斯拉夫和西蒙皇宫,气势宏伟,富丽堂皇,反映了希腊文化的影响。文化上与希腊兼容并蓄,政治上与希腊兵戎相见,这就是西蒙政策的特点。西蒙在位期间,为争夺贸易权和王位继承曾与拜占廷进行过多次战争。西蒙继位不久,于894年便与拜占廷爆发战争,希腊人战败。拜占廷皇帝立奥六世与普鲁特河流域的马扎尔人勾结,唆使他们从北方进攻比萨拉比亚,使保加利亚腹背受敌。但西蒙先后战胜马扎尔人和希腊人,于897年迫使拜占廷媾和,皇帝被迫纳贡。
拜占廷皇帝立奥六世于912年逝世,因皇位继承问题发生内讧。立奥生前指定其子君士坦丁为同朝共治皇帝(911年),但在立奥死后其弟亚历山大继承帝位,翌年也去世。时年7岁的君士坦丁得嗣大统,称君士坦丁七世,由大主教尼古拉斯摄政。保加利亚大公西蒙,自称罗马人皇帝,于913年进军君士坦丁堡,企图夺取皇位。摄政王尼古拉斯为了安抚西蒙,决定少帝将娶西蒙之女为后。联姻的许诺换取西蒙退兵。宫廷中许多人认为这个许诺无异于出卖国家,因而酿成宫廷政变。母后佐娅夺取了摄政大权,使西蒙的计划遭到挫败。914年,西蒙再次进攻拜占廷,侵入马其顿、帖撒利和阿尔巴尼亚。917年,当西蒙即将在安奇亚卢斯打败拜占廷时,受希腊人策动的佩彻涅格人侵入瓦拉几亚,使这个战争持续多年不分胜负。919年,拜占廷海军司令罗曼努斯·莱卡佩努斯把女儿嫁给少帝君士坦丁;翌年他本人又称帝,与君士坦丁同朝共治。后来罗曼努斯又把摄政太后送进修院,使君士坦丁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919年之后,西蒙利用拜占廷宫廷内争,加紧进攻。他在919—924年的5年间曾4次进抵赫勒斯滂和君士坦丁堡,都因缺乏海军未能夺取首都。924年西蒙再次逼近君士坦丁堡,会见了共治皇帝罗曼努斯,双方决定缔结和约。925年,西蒙自称“罗马人和保加利亚人皇帝”。拜占廷虽提出抗议,但罗马教皇予以承认。随后西蒙又在首都普列斯拉夫设立总主教,取代君士坦丁堡的宗教地位。
波高美尔派的传播 保加利亚是基督教异端波高美尔派(又译鲍格米勒派)的策源地。古斯拉夫语Bogomili,意为“爱上帝者”。这一派于10世纪前半期开始出现于保加利亚,11世纪初传到塞尔维亚和拜占廷。信徒主要是农民。它受流行于拜占廷的保罗派的影响,主张二元论的学说,认为上帝生了两个儿子,即耶稣基督和撒旦。基督是善的代表,撒旦则是恶的化身,善与恶经常斗争,善势力终将消灭恶势力。压迫和暴力是恶的产物,认为有形的物质世界是魔鬼撒旦创造的,因而他们反对教会的特权和剥削,主张没收教会财产分给群众,废除教阶制度。因此该派在教义上否认道成肉身之说,反对关于上帝通过物质施恩于人的基督教教义。他们也反对洗礼、圣餐礼以及正教教会的全部组织体系。在社会伦理方面也是坚持二元论的观点。凡是使人接触物质的活动,尤其是婚姻和酒肉,他们都一概反对。
波高美尔派提出了消灭一切压迫的口号。因此保加利亚农民的反封建斗争多半集结在波高美尔派的旗帜下。波高美尔派运动就是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人民反封建压迫的运动。波高美尔派号召人民积极和压迫者斗争,摧毁压迫和剥削制度,恢复早期基督教公社的普遍平等。很明显,这些主张完全符合农民的要求,因而传播迅速,形成声势浩大的人民运动。10世纪的一个教士说:“他们教导自己的门徒拒绝服从政权,谴责富人,痛恨皇帝,咒骂长老,责备领主,认为替皇帝卖力的人是卑鄙的;他们教各种奴隶不要替自己的领主做工”。波高美尔派运动使保加利亚的统治集团惶恐不安,诬指波高美尔派为异端邪说,施以拷打,处以火刑,并勾结拜占廷进行联合镇压。但是波高美尔派运动并未被消灭。许多人逃亡国外,把他们的教义和主张传播出去。传到西欧成为阿尔比派异端的先驱。
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的灭亡 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地方封建主的势力大为加强。在西蒙的儿子彼得统治期间(927—969年),内忧外患与之俱来。贵族之间发生内讧,造成分裂割据;以波高美尔派异端形式出现的农民反封建斗争在国内迅速传播;马扎尔人和佩彻涅格人的入侵直接威胁国家的生存。彼得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并娶拜占廷共治皇帝罗曼努斯的孙女为后,在一定时期内与拜占廷保持和平关系,以对付内部的分裂和外部游牧民族的入侵。967年,罗斯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侵入保加利亚,是应拜占廷皇帝之请从腹背打击保加利亚的。保皇彼得策动佩彻涅格人于968年进攻罗斯首都基辅,迫使斯维亚托斯拉夫立即从保加利亚撤军。在罗斯大公战败佩彻涅格人之后,于969年第二次入侵保加利亚,夺其首都普列斯拉夫,俘获保皇鲍里斯二世(969—972年)及其全家。罗斯人企图长期占领保加利亚。希腊人为之震惊,拜占廷皇帝尼基福鲁斯迅速与保加利亚人媾和,转而与罗斯人作战。拜占廷军队在阿卡迪奥波利斯打败罗斯人(970年)。971年,皇帝约翰·齐米西斯率军队海陆并进,攻打罗斯人。他们从斯维亚托斯拉夫手中夺取普列斯拉夫,并把它摧毁,随后又在德里斯托夫把他包围;斯维亚托斯拉夫兵败负伤,被迫接受以放弃保加利亚为条件,缔结和约。罗斯人撤退后,多瑙河流域的土地尽为拜占廷所有。保皇鲍里斯二世被迫退位,总主教也同时被废。保加利亚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实际上已经灭亡。
保加利亚西部未被拜占廷占领的地区仍然作为保加利亚国家而存在。西部一总督之子萨缪尔自立为王(976—1014年)。以奥赫里德为中心逐渐将其领土扩展至索非亚,并重建总主教管区。保加利亚的势力到10世纪末又扩张到帖撒利、都拉斯,东端和西端都到达海滨。拜占廷皇帝巴西尔二世(963—1025年)于996—1014年对保加利亚发动了几次大规模进攻。1014年,双方会战于巴拉西斯塔,保军大败,1.4万官兵被俘。巴西尔下令尽行挖出战俘的双目,每百人中只准一人留一目,令其引导失明官兵重返保加利亚。巴西尔因此获得“保加利亚人刽子手”的称号。1018年,保加利亚全境被拜占廷占领,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彻底灭亡。
第二保加利亚王国的兴起和衰亡 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灭亡后,其国土在拜占廷的统治下将近170年。拜占廷统治集团残酷剥削和压迫保加利亚人,强制推行同化政策。保加利亚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连续不断。波高美尔派在这个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1185年,保加利亚东北部的第诺伐人民,在贵族出身的伊凡·阿森和彼得·阿森兄弟领导下,掀起了大规模反抗拜占廷统治的起义。他们打败了拜占廷驻军。1187年,拜占廷政府被迫承认保加利亚的独立,此即第二保加利亚王国(或后保加利亚王国),首都先在普列斯拉夫,后迁第诺伐。
13世纪,保加利亚的封建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有所增加,总数约达70个。它同拜占廷、意大利、波兰、罗斯等国的贸易也有发展。国王伊凡·阿森二世时期(1218—1241年),国势最为强盛,版图最广。它首先打败了拉丁帝国,占领马其顿、色雷斯和阿尔巴尼亚北部,东西方直达于海。阿森二世死后,国势渐衰。1242年又遭到蒙古军的侵袭。1258年阿森王朝被推翻。1277—1280年爆发了伊瓦依洛起义。起义军捣毁贵族庄园,占领地主土地,声威显赫。镇压起义的官军被击败,国王被击杀。起义军拥戴伊瓦依洛为王。1278年占领首都第诺伐。部分贵族乘机钻进起义队伍,使伊瓦依洛与前王王后结婚。起义队伍在分化,矛盾在加剧。1279年2月,拜占廷攻占第诺伐。1280年,起义军失败,伊瓦依洛逃到那海(亦作诺盖)汗处,旋被蒙古人杀害。农民起义失败,封建内讧不止。1330年,保加利亚沦为塞尔维亚的属国。14世纪中叶以后,保加利亚分裂为多布罗加、维丁和第诺伐几个小国,1396年前后全被奥斯曼帝国所吞并,第二保加利亚王国遂亡。它存在约210年(1187—1396年)。
参考资料:奇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