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光而不耀,静水流深什么意思
- 2、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是什么意思?
- 3、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意思
- 4、光而不耀与光同尘意思是什么
- 5、光而不耀 与光同尘什么意思
- 6、光而不耀,静水流深什么意思?
- 7、光而不耀静水流深下一句作者
- 8、光而不耀与光同尘出自哪里
- 9、光而不耀,水满则溢。这句话什么意思啊?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什么意思
光而不耀(guāng ér bú yào)是一个文化术语。翻译:光明而不刺眼。
静水流深( jìng shuǐ líu shēn)翻译: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
光而不耀
出自: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老子·五十八章》) (因此圣人方正而不孤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老子用“光而不耀”来形容执政者对百姓的影响。在老子看来,执政者具有显赫的地位,并且掌握着足以影响百姓生活的权力与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执政者对百姓的影响如同光照一样,是显明而不容回避的。但老子同时强调,执政者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百姓,而应因循、保全百姓的自然状态。百姓受到影响却不被伤害,如同在光明之中而不感到刺眼。“光而不耀”也可用于形容强者对待他人的方式。
静水流深
静水流深,成语来源于对大海、江河、湖泊等水自然现象的描述。静水象征着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流深意味着胸中自有万千丘壑,内心很有想法、很有内涵。因此,静水流深可用来比喻为做人的态度:洞察一切却不被矛盾束缚,不被欲望捆绑。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的意思是:表面平静的水,却不知道水底下有多深,用来比喻表面不声不响的人却蕴藏着大的智慧,指表面平凡无奇,但心中存有大智慧。
静水象征着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流深意味着胸中自有万千丘壑,内心很有想法、很有内涵。因此,静水流深可用来比喻为做人的态度:洞察一切却不被矛盾束缚,不被欲望捆绑。静水流深,成语来源于对大海、江河、湖泊等水自然现象的描述。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的意思是:
表面平静的水,却不知道水底下有多深。比喻表面不声不吭的人却蕴藏着大智慧。
“光而不耀”的意思——光亮而不刺眼。
“静水流深”的意思——通过表面平静的水并不知道水底下有多深,暗喻表面不声不响的人却蕴藏着大智慧。
【作品出处】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作品原文】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春秋时期] 老子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作品注释】
1、闷闷:昏昏昧昧的状态,有宽厚的意思。
2、淳淳:一本作“沌沌”,淳朴厚道的意思。
3、察察:严厉、苛刻。
4、缺缺:狡黠、抱怨、不满足之意。
5、其无正也:正,标准、确定;其,指福、祸变换。此句意为: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
6、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方正、端正;奇,反常、邪;善,善良;妖,邪恶。这句话意为:正的变为邪的,善的变成恶的。
7、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的迷惑于祸、福之门,而不知其循环相生之理者,其为时日必已久矣。(严灵峰释语)
8、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伤人。
9、廉而不刿:廉,锐利;刿,割伤。此句意为:锐利而不伤害人。
10、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11、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
【作品译文】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作品赏析】
前面几章论述“德”在政治、社会、人生方面的体现,本章讲的是政治、社会、人生方面的辩证法。本章里提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对于此句将在本章评析中详细论及。对于此章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各段落之间的文义不一致,不连贯,可能有错简的情况。我们这里仍依据原文引述,未做文字方面的调整。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八章里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极为著名的哲学命题,往往被学者们征引来用以说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冯友兰在分析此句时这样说:“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的变革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周易》以降,即有辩证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规律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这还是老子的贡献。但是,老子还没有把客观辩证法作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最一般的规律提出来。除此之外,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还有很多严重的缺点,对形而上学思想作了很大的让步。第一,老子虽然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但是认为这些运动变化,基本上是循环的,不是上升和前进的过程。它所谓‘周行’,就有循环的意义。第二,关于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中重要问题,‘动’与‘静’也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子承认事物经常在变化之中,但是他也说,‘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十六章)。万物的‘根’是道,‘归根曰静’。他认为‘道’也有其‘静’的一方面;而且专就这一句话说,‘静’又是主要的。因此,他在实践中特别强调清静无为,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十六章),‘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六十一章),实际上表示对事物变化运动的厌弃。第三,对立面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互相转化,不具备一定的条件,是不能转化的。祸可以转化为福,福也可以转化为祸,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是如此,例如主观的努力或不努力等,都是条件。照老子所讲的,好像不必有主观的努力,祸自动也可以转化为福;虽然有主观的努力,福也必然转化为祸。这是不合事实的。老子的这种思想,也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意识的表现。他们失去了过去的一切,自以为是处在祸中,但又无力反抗,只希望它自动地会转化为福。老子认为对立面既然互相转化,因此就很难确定那一方面是正,那一方面是负。这样的‘其无正’的思想,就对相对主义开了一个大门。后来庄子即由此落入相对主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72页)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先生的批评十分中肯,指出了其中的要害问题,但我们的看法又与冯先生略有不同。我们感到,老子的辩证法已经具备了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的性质,相反的东西可以相成,同时,他又知道相反的东西可以互相转化,这种观察事物、认识的事物辩证方法,是老子哲学上的最大贡献。
【创作背景】
相传老子修道德,著书上下篇。春秋末期已有老子其人。据道教典籍记载,老子曾任周守藏史,后来迁为柱下史。周朝衰落之际,老子辞官离去,经函谷关时,县令尹喜恳请他著书传世,于是老子写下五千余言,即传诵千古的《道德经》。现存通行本《老子》,多数学者认为在孔子、墨翟之后,可能成书于战国中前期。王弼注本、傅奕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则上篇为“德篇”,下篇为“道篇”。在上下篇中分章次第,以及《道德经》的题名都是后人所加。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大约于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出生于楚(原为陈)国苦县。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老子著述了《德道经》,是古今中外唯一一部由圣人亲自撰著留存于世的“一本正经”。老子是德道文化的开创者,与五千年前的黄帝法道文化、七千年前的伏羲易道文化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的主根。
【静水流深解析】
静水流深(Still waters run deep):暗喻表面不声不响的人却蕴藏着大的智慧。
静水:象征着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流深:意味着胸中自有万千丘壑,真的是很有想法、很有内容。 静水流深的真正含义恰可比喻为做人的态度:洞察一切却不被矛盾束缚,不被欲望捆绑,这样就能拥有和谐的生命,拥有长久的快乐,拥有真正的自由。 静水流深,一个平常极为少用的成语,极富内涵。想到对外而露着的静水下的另一片世界,谁也不知有多少的劲流在涌动,狂澜,让人思绪猛然。 静水流深,从字面上看来,这个成语是对大海、江河、湖泊等水自然现象的描述。简单的说来就是我们看到的水平面,常常给人以平静的的感觉,可这水底下的世界谁也不知有多深?底下有多少东西?或许还真是一片碧绿静水,或许急流向前,或许有许多旋涡,或也许还是一个暗流涌动的世界。在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未知世界里,一切都不能知晓。很多情况下,人们是用这个简单的成语来描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中国人讲修身,大凡是成功者,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一种气度,这是一种修养。这些人,往往能在喜悦中沉静中思考,在失败中从容面对,很少言表于脸上,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这种中国人的思想推到了至高的境界。古代中国人了不起,能让这么一个自然现象去解释心灵深处那些轻易不能到达的境界,表达得又是如此的酣畅,淋漓尽致。静,就是生命的完满,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蕴藉。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语本出老子《道德经 第五十八章》,原句是“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翻译: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伤人。廉而不刿:廉,锐利;刿,割伤。此句意为:锐利而不伤害人。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
扩展资料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着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着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
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句话的意思是:正直但不刻薄,光亮但不刺眼。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句话的意思是直率却不放肆,光亮却不刺眼。
【出处】
这句话的出处是《道德经》第58章。
【原文节选】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
“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赏析】
这个句子主要想告诉我们,作为有道德的人,应该表现出正直和坦率,但是不要过于张扬和咄咄逼人。应该用智慧和谦虚的态度去面对人生,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有道德的人。
【创作背景】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是一部有关“道”的经典著作。在当时,中国社会处于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争斗不断,社会动荡不安。老子通过《道德经》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方”指的是方正、正直,
“割”是割伤的意思。
【生活启示】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人应该直率,但不要放肆;应该有能力,但不要过分张扬。我们可以坚定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但不要因此而傲慢自大,而是应该谦虚谨慎。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尽量不要给别人带来伤害,而是用自己的光芒照亮别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像“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句话所表达的那样做一个合格的人。在与人相处时,我们要学会坦诚、真实,但不要过于直言不讳而伤害别人的感情。我们要有自信,但不要自我陶醉,应该谦虚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分张扬自己的成就和能力,而是踏实做事,默默耕耘,用自己的光芒照亮别人,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的温暖和善意。
总之,“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是一句具有深刻含义的名言,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谦虚、坚持、尊重和爱心,从而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并且为我们周围的人做一个好的榜样。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意思
这句话意思为:(有道的圣人)方正但是不伤人,锐利而不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1.语出老子《道德经 第五十八章》。
2.【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扩展资料:
价值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道德经》选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一、释义
1、方而不割
为人方正,但却没有锐利的棱角, 去割伤他人。别人有小过小错, 我们也不要去用言语割伤他的心灵。
2、廉而不刿
为人清正廉洁,可是处事方面又很厚道,不会疾恶太严,苛刻太甚。
3、直而不肆
为人率直,可是决不直率得过于放肆。表达看法,要选择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说。
4、光而不耀
有了成就的光芒, 但是保持温润低调, 决不放耀显摆, 否则就成了刺眼。
二、出处
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扩展资料: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2、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3、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4、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这句话意思为:(有道的圣人)方正但是不伤人,锐利而不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1、语出老子《道德经 第五十八章》。
2、【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拓展资料:
1、《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以及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经》的影响,而且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科学、宗教等各方面。
2、《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
《老子》一书共81章,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为《德经》,总称《道德经》。无论在中国的哲学、政治、军事、管理、宗教、文学、伦理等诸多领域,此书都可称得上经典名作,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宇宙。《老子》在第一章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心目中的宇宙就是“道”,道无所不在,周行不止;道是万物的根本;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无形物。他的这一思想,冲破天帝造众生的神论观点,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首创。
第二,人生。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贵身自养,摄生修行;二是柔弱不争,致虚守静。前者在第十三章有精彩的论述:“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既然身体能与天下并重,那么怎样贵身爱身呢? 老子认为,首先应摈除五色、五音、五味这些物欲享乐,然后注意摄生,见朴抱素,加强个人修养。后者是老子反复强调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体现了一种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的人生哲学
第三,政治。老子最著名的政治主张就是“无为”,这是他认为的治理天下的最高原则。他们导顺应民心,符合天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治大国,若烹小鲜”,消除一己之心,使民众安居乐业,实现无为而治,达到“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
这句话语本出老子《道德经 第五十八章》,原句是“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翻译: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伤人。廉而不刿:廉,锐利;刿,割伤。此句意为:锐利而不伤害人。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
扩展资料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着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着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
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方,方正,喻有所合于规矩;割,断裂,在此指孤傲绝尘。"方而不割"即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虽有所合于规矩(或者说是“坚持原则”),但并不与对立者断然划界,不相往来。廉,锐利,棱角突出,喻能耐高强;刿,划伤。"廉而不刿"即突棱而不伤人,说明道者虽能耐高强却"为而不争",善于与人达成利益的谐和耦合而"各得其所欲"。直,率直,于内无愧疚,与外无纠缠;肆,放肆。"直而不肆"即率直而不放肆。仗恃率直而放肆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拔扈强梁,也是一种"为而恃之"。道者"勇于不敢",虽目标路线坦荡明确但并不肆无忌惮,所以他"直而不肆"。老子并不贬斥"成其私",他在道论中非常直率而坦荡地谈论着一系列如何更好地谋取自利的方法与手段,但他绝不像马基雅弗利在《君王论》里那样无所顾忌地主张无所不用其极,而是非常慈和体谅地主张行为者要与社会整体以及他人达成利益的谐和耦合来求得自身利益的实现。所以,他的劝道就显得非常"直而不肆"。光,精神明澈;耀,闪耀刺眼。"光而不耀"即光明而不耀眼。老子指出道者必须"用其光",但又必须"和其光",所以,折衷的选择是"光而不耀"。
译文:
1、"方而不割"即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虽有所合于规矩,但并不与对立者断然划界,不相往来。
2、"廉而不刿"即突棱而不伤人,说明道者虽能耐高强却"为而不争",善于与人达成利益。
3、"直而不肆"即率直而不放肆。
4、"光而不耀"即为光亮而不刺眼。
主张行为者要与社会整体以及他人达成利益的和谐耦合来求得自身利益的实现,是一种特立独行而又贴合社会规则的处世之道。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原文: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扩展资料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认为万物都处于矛盾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讲的就是矛盾,而且是讲的对立统一矛盾。“祸”“福”之间是一个对立矛盾。然而“祸”又有可能使人吸取教训而产生“福”,“福”有可能使人乐极生悲而产生“祸”,因此“祸”与“福”之间又是一个统一的矛盾。
光而不耀与光同尘意思是什么
光而不耀,和光同尘意思是光明而不耀眼,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要与尘世同光,与他人同彩。它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言外有意对他人要多包容,有宽恕之心,对他人的言语要多加容纳,同时也要收敛自己的锋芒,减少与他人之间的纷争,与他人和谐相处。
出自《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挫其锐,解其纷意为用虚柔不盈的方式来化解纷扰。指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
光而不耀 与光同尘什么意思
“光而不耀,与光同尘”意思是有光但不耀眼,与世无争,不漏锋芒,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淡然的处事态度。出自《老子·道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温暖人心的网络小段子:
1、没有阳光,就听风吹,看雨落;没有鲜花;就嗅泥土的芬芳,效小草的坚强;没有掌声,就享受生活的平淡,独处的清宁。心灵有家,生命才会有路,守好心,走好路,珍惜最真的情感,感受最近的幸福,享受最美的心情,任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不抱怨,不言苦,不忧伤,不认输。
2、无人分享心事,无人一起远行,无人站台守候,无人窗前絮语。久而久之,想说的话堆积在胸口再也说不出来,想做的事成为了一张世界地图,早已分不清主次。别人看你越发稳重,波澜不惊,你看自己却是寡言少语,触目惊心。其实孤独并不可怕,只要你学会了自己与自己对话。
3、人生逆境时,切记忍耐。人生顺境时,切记收敛。人生得意时,切记看谈。人生失意时,切记随缘。心情不好时,当需涵养。心情愉悦时,当需沉潜。静,是一种休息,更是一种修行。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喧嚣,所有的伤痛,都来自于躁动。肉体奔波太久会劳累,灵魂游离太久会成伤。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什么意思?
是形容一个人才华不浮于表面,谦虚内敛。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意思是表面平静的水,却不知道水底下有多深,用来比喻表面不声不响的人却蕴藏着大的智慧,指表面平凡无奇,但心中存有大智慧。静水象征着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流深意味着胸中自有万千丘壑,内心很有想法、很有内涵。
这世间最动荡的美,往往蕴于静水流深。美得光耀,又美得深沉。美得不言不语,却仍旧是一道最美的风景。高山不语,自是巍峨;蓝天不语,自是广博;大海不语,自是深沉。
扩展资料: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心中自有万千丘壑,却不波澜于表面,为人处世不张扬,谦和恭简,温润如玉。看似平静的心灵,却有着对社会深沉的思索,对命运深刻的把握,以及对生活深厚的理解。
所以最美的灵魂深处,是厚重,是流深。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人,为人谦和,会让误以为对方和自己一样,渐渐才发现心中有一片海,深沉而广博,这样的人,适合深交。生命本就是一场沉重的修行,承载它的必定是一个厚重的灵魂,如此,跋山涉水之后,一切才会变得轻盈。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出自道德经,意思是:光明而不耀眼,深静的水流却不声不响。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字面的意思是虽然有光亮但是不耀眼,表面平静的水,却不知道水底下有多深。
这八个字用来比喻表面平凡无奇的人却蕴藏着大的智慧。人在顺境即在光彩、得意之时,也就是在“有权”、“有钱”、“有名”之时,既不要过度地炫耀自己,也不要以强光耀眼他人,要求以平常心低调做人。知进不知退,是不成熟的表现,必然会招致不好的结果。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懂得辩证,懂得分寸。真正的成熟就是老子说的为人廉正宽厚,坦率但不过分放肆,光明而不耀眼。这的确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扩展资料
光而不耀:
出处: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解释: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静水流深:
静水流深,成语来源于对大海、江河、湖泊等水自然现象的描述。静水象征着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流深意味着胸中自有万千丘壑,内心很有想法、很有内涵。因此,静水流深可用来比喻为做人的态度:洞察一切却不被矛盾束缚,不被欲望捆绑。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下一句作者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下一句是“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春秋时期老子。光而不耀,静水流深。和光同尘,与时舒卷。这两句诗句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第五十八章,讲了“始终处于中道”的重要性,人生必然会有顺境,也有逆境。
光而不耀与光同尘出自哪里
“光而不耀,与光同尘”出自《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光而不耀与光同尘出出自《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意思是光明而不耀眼,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要与尘世同光,与他人同彩。
光而不耀,水满则溢。这句话什么意思啊?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不同的作者,下面分开进行解释。1、光而不耀释义:虽然光亮却不刺眼。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原文: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翻译:为人方正却不孤傲,锐利却不伤人,直率却不肆意妄为,光亮却不使人感到刺眼。2、水满则溢释义:水满了就会溢出,比喻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向相反方面变化。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原文:你如何连两句俗话也不晓得?常言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翻译:你怎么连几句俗语都不知道,常言说:“月亮满了就会开始亏,水满了就会溢出。”扩展资料月满则亏释义:月亮圆的时候就开始向缺损转变。比喻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衰落。出处:西周·姬昌《周易》解释:在天文中,由于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相对位置的改变,从地球上观看月亮便有盈亏或圆缺的变化。在地球、月亮的运行过程中,肉眼所观察到的月满的“月相”会随着月球与太阳和地球相对位置的改变,逐渐呈现出残月的“月相”。用我国的一句名言说,就是“物极必反”。也就是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变化,由量变开始,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到对立面去。月满不会永远不变,会向月盈转化;水满不会长驻,会向溢出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