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波罗的海三国是那三国?
- 2、波罗的海三国都是那些国家?波罗的海三国签证如何办理?有什么好玩的?
- 3、波罗的海三国的介绍
- 4、关于波罗的海三国
- 5、波罗的海三国属于斯拉夫人为主的国家吗?
- 6、波罗的海三国的人种
- 7、波罗的海三国是哪三个国家
- 8、波罗的海三国最富哪国
- 9、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940年是主动要求加入苏联的?还是被吞并的?
- 10、波罗的海三国的宗教
波罗的海三国是那三国?
波罗的海三国,是指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芬兰湾南岸,系前苏联的三个加盟共和国,1990年和1991年相继宣布独立。三国总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万平方公里,拉脱维亚6.37万方公里,爱沙尼亚4.51万平方公里。
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 波罗的海(Baltic Sea),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德语作Ostsee,瑞典语作Ostersjon,俄语作Балтийское море,芬兰语作Itameri,波兰语作Morze Baltyckie。波罗的海得名于从波兰什切青到的雷维尔的波罗的山脉,波罗的海被西欧各国(如英国,丹麦,德国,荷兰等)称之为东海,而被东欧的爱沙尼亚称为“L? auml nemeri”,亦即西海之意。
波罗的海得名于从什切青到的雷维尔的波罗的山脉,长1600多千米,平均宽度190千米,面积42万平方千米,总贮水量达2.3万立方千米,是地球上最大的半咸水水域,相当于我国渤海面积的5倍。波罗的海是个浅海。深70-100米,平均深度只有55米,最深处哥特兰沟459米。
波罗的海三国都是那些国家?波罗的海三国签证如何办理?有什么好玩的?
这个不清楚
波罗的海三国是指位于波罗的海东岸、芬兰湾南岸,系前苏联最小的三个加盟共和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1990和1991年相继宣布独立。
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是千年古城,建城始于公元10世纪,维尔纽斯是一个相当适宜于步行游览的城市,其旧城规模较大,是欧洲最大的旧城之一。这里有着古老石板路,弯弯曲曲的街道非常整洁,保留下来的哥特式、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式的建筑已经翻新,色彩明丽而又和谐。旧城内将近1500座建筑物,最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都集中于此,因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漫步旧城,感觉非常舒服和安闲,同时也是一场建筑艺术的视觉盛宴。
维尔纽斯郊外30公里处的古都特拉凯是来立陶宛游客的必游之地,这里风光旖旎。几百年前的古都现在只是一个小镇,伸入湖中的小镇尽头是三面环水的特拉凯古城堡。衬托在蓝天绿水之中橙红色的城堡建筑在夕阳之下鲜艳夺目。城堡圆锥形尖顶保持了中世纪骑士城堡的风格,面对湖水环绕的城堡,仿佛将人的思绪带入历史。城堡内的宫殿现在是立陶宛历史博物馆,丰富的展品展示了立陶宛也曾成为过欧洲的大国,也有着辉煌的过去。
位于立陶宛中部的考纳斯是第二大城市,曾在1922———1940年的独立时期成为立陶宛首都。城市建于13世纪末叶,十字军东征后城市开始发展起来,历史亦相当悠久,它是当年汉萨同盟城市,也保存了不少历史建筑。与特拉凯城堡相同中世纪风格的城堡位于城中最高处的坡顶,附近就是教堂云集的相当漂亮的旧城,其中部份建筑仍在修缮。
拉脱维亚首都里加,被誉为欧洲“新艺术建筑之都”。另外,郊外的露天民俗博物馆可以说是东欧同类博物馆中最好的。山林中近百座传统乡村民居和教堂形成了一个个小村落,进入其中真有走进历史的感觉,它们都是从不同地区移来的,与中国的人造景点有天渊之别。
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是这三国中最美的城市。城市依山而建分为上城和下城。从山上或海上看塔林,无数教堂尖顶构成名副其实的塔之森林,虽然原意并非如此,但塔林的中文译名却形象地描绘了这个城市。塔林中心城堡山名为座堂山,山上的教堂既有基督教堂,也有造型优美的东正教堂。中世纪的城墙保留至今,环绕着座堂山和山下的旧城区。最有价值的是沿城墙而建的一座座条顿骑士城堡式塔楼,每个塔楼各不相同,有圆锥尖顶的,有方锥尖顶的,使人感觉历史至今没有中断。旧城中没有现代的高层建筑,装饰优美的古典建筑使旧城显得丰富多彩。市区边缘的皇宫和花园也是值得一游之处,优美的建筑和园林吸引了彼得大帝在此修建行宫,现在总统宫也位于此。
【签证】:
波罗的海三国属于新开放的申根国。以前持中国护照进入这三国,要分别申请每国签证,并以提交邀请函为申请前提条件。2008年3月它们加入申根国后,则用任何一个申根国的签证就可任意进入这三国。
航空入境:波罗的海三国的首都: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是航空进入点,但从广州都没有直达航班到达。可从法兰克福、慕尼黑转机,更便捷的方法是乘直达航班到芬兰赫尔辛基后乘船到塔林,航程约2小时。
陆路入境:如果已身在俄罗斯、白俄罗斯或波兰可选择陆路入境,俄罗斯圣彼得堡或白俄罗斯明斯克均有国际列车进入,也可以从波兰乘长途汽车入立陶宛。如果从俄罗斯乘长途汽车入境立陶宛则必经白俄罗斯领土,还要有白俄罗斯签证才能通过,过境检查站不发放过境签证。
水路入境:有客轮营运的水路入境包括芬兰赫尔辛基、瑞典斯德哥尔摩和波兰格但斯克。
语言:三国都各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都是用拉丁字母,其中有少量字母有变异,用英语的拼读法读出的词他们能听懂。苏联统治时期波罗的海三国只推广俄语教学而不推广英语教学,因此中年以上的人大多不通英语,而俄语则可通用。年轻人也有相当部分连基本英语也不懂的,公共场所中的英语告示牌较多,旅游服务行业讲英语的人不少,因此在这三国旅行不会遇到严重的沟通障碍。
治安状况: 三国的治安状况良好,5月的里加则需小心光头党。由于拉脱维亚与德国有着紧密的历史联系,这里存在着奉行新纳粹主义的光头党。5月是希特勒死亡的月份,光头党会搞些活动并袭击少数族裔的人,因此要留意聚在一起的光头的人,避而远之为妙。遇到单个光头者则不需担心,光头者不等于光头党,光头党都是聚集才行动的。
旅游季节:从5月到10月均适合到此旅游,以夏季为最好,冬季则非常寒冷。
波罗的海三国的介绍
波罗的海三国指的就是位于波罗的海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而波罗的海国家则指的是位于波罗的海区域所有国家。而对于北欧国家来说,一般都将其称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而非波罗的海国家。 波罗的海三国,地理上属于东欧,文化上属于北欧,因此一般称为东北欧。三国总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万平方公里,拉脱维亚6.37万平方公里,爱沙尼亚4.51万平方公里。
关于波罗的海三国
你对波罗的海三国的认识有误。波罗的海三国人民根本没有“自愿加入苏联”,而是被苏联奴役了几十年。
(1)1922年苏联成立时,波罗的海三国是独立的国家。
“波罗的海三国与白俄罗斯、波兰、俄罗斯接壤,是东西方交往的天然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曾遭德国、瑞典、沙俄等多个近邻国家占领。十月革M前,三国为沙俄帝国所控制。之后,在苏俄推行睦邻政策的大好时机下,三国于1918年12月25日脱离苏俄而独立。1920年,苏联先后同三国签订了承认独立、划定疆界和建交的和约”http://www.qxwar.com/read.php?tid=56193
(2)他们被苏联并吞是在1939 年8 月23 日,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被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9 月28 日,苏德两国签订友好和边界条约,立陶宛转入苏联势力范围。苏联从德国那里获得承诺后,立即着手兼并波罗的海三国。
苏军相继进驻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新政府的成立和苏军相继进驻各国,实质上使三国完全丧失了独立性。三国府在实行任何一项重要措施时都得秉承莫斯科的指示或莫斯科代表的旨意行事。
7 月14 日,三国同时进行议会选举,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1940 年8 月初,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七次会议决定吸收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为苏联第14、第15、第16 个加盟共和国。波罗的海三国正式被苏联兼并。苏联增加了17.4 万平方公里土地, 586 万人口。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424626
(3)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1990和1991年相继宣布独立
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后很快克服了独立最初期所出现的经济困难,经济出现增长势头,许多重要经济指标与独联体国家相比,处于领先地位。
现在立陶宛已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其他两国也欣欣向荣。http://baike.baidu.com/view/239310.htm
波罗的海三国属于斯拉夫人为主的国家吗?
是的,也有靼鞑人和俄罗斯人。
瑞典和挪威是日耳曼族。芬兰是芬兰族。
波罗的海三国指的就是位于波罗的海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罗的海三国,地理上属于东欧,文化上属于北欧,因此一般称为东北欧。
波罗的海三国人种依据地域及面貌特征被称为欧罗巴人种波罗的海类型,俄罗斯民族在语族上被称为东斯拉夫人,斯拉夫人是发源于今波兰东南部维斯杜拉河上游一带(欧洲的北部),于西元一世纪时开始向外迁徙到欧洲东部某些地区,至六世纪时期居地已经遍布东欧以及俄罗斯地区,现代俄罗斯民族是从过去东斯拉夫人中不同部落所组成的南北两个民族混合组成的,其又融合了部分东北欧人也就是波罗的海三国人以及芬兰瑞典等人,同时其被蒙古等游牧民族所征服过,所以又包含了蒙古、突厥、鞑靼等民族。爱沙尼亚地区的史前先民是属于芬兰-乌戈尔人的爱沙尼亚族人,起源于东斯堪的纳维亚。拉脱维亚族属欧罗巴人种,与日耳曼民族关系较近,历史上其地域曾属于普鲁士东部地区,普鲁士地区古代的居民为古普鲁士人,属波罗的海种族,与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属于同一种族。12世纪时,德国人的殖民运动进入波罗的海东岸地区。立陶宛人属欧罗巴人种波罗的海类型,于公元前即已来到波罗的海沿岸定居,自称列图维亚人。12世纪起受到日耳曼封建主的侵略,也曾深受日耳曼民族的影响。1240年成立统一的立陶宛大公国。13世纪形成立陶宛民族。14—15世纪,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大部在西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所以波罗的海三国的人种和俄罗斯人由于民族间的互相交流和融合,但又保持了其各自的民族特征。希望对你有帮助
波罗的海三国的人种
斯拉夫人
罗的海三国是指于1992年独立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爱沙尼亚(Estonia)、拉脱维亚(Latvia)和立陶宛(Lithuania)。
波罗的海三国是指于1992年独立的前
苏联加盟共和国爱沙尼亚(Estonia)、
拉脱维亚(Latvia)和立陶宛(Lithuania)。
世界旅游机构董事经理邱武侯受访时
说,到这三国旅游主要是体会一种由古老
建筑、古老教堂散发出来的古朴韵味这种
古韵在三国的首都无处不在,在金风送爽
的秋天游览体会更深。
爱沙尼亚首都塔林(Tallinn)三面环水,城内还保留着几段古
城墙和几座古炮台,道路狭窄,是座保有中世纪外貌与格调的古老城
市。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Alexander Nevski Cathedral)是一
座正统的苏联风格东正教教堂,建于19世纪。教堂外观雄伟,内部装
潢富丽堂皇。
坐落在一座小山冈上的托姆比亚(Toompea )城堡,初建于13世
纪,1935年重建,它一直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成功的征服者都会把
代表他们的旗帜插在上面。
圆形歌唱表演场(Song Bowl )是塔林一座了不起的露天剧场。
据说可容纳15万人!每年9月的歌唱节就在这里举行。
塔林是1980年奥运会水上运动的竞技场,当年在河畔兴建的竞赛
设施和酒店,今天已成为另一项参观景点,酒店则成了旅客下榻的地
方。
拉脱维亚首都里加(Riga)是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大的城市。里加
的城市规划类似法国巴黎,故有小巴黎之称;市内运河纵横,所以又
有别名“小威尼斯”。
屹立在市中心的里加自由纪念碑,完成于1935年,是当地人民争
取自由的象征,今天人们仍常到那里献花,表达他们对自由的热爱。
圣彼得(St.Peter)大教堂是里加一座古老的教堂,早在1209年
就已出现在史册上,它曾多次重建,建筑风格也有所不同,现在是一
座红砖哥德式教堂,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恐怕是那架四五层楼高的管
风琴。
“三兄弟”是里加最古老的石造住宅,它反映了里加从中世纪到
17世纪多个阶段的建筑风格。其中19号屋为里加建筑博物馆。
在里加的尤格拉(yugla)湖畔有一座露天人种博物馆。博物馆
把从拉脱维亚各地拆卸下来的,16世纪到20世纪的建筑物重组,并通
过这些建筑物展示当年人们的生活方式。
里加还有一座汽车博物馆,展示各不同年代生产的汽车,包括古
典名牌车劳斯莱斯(Rolls Royces)及苏联汽车,前苏联领袖用过的
车子也在展览之列,如斯大林的座车,座车内还有斯大林的蜡像!
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Vilnius)也有独特的地方,它的旧城区
颇有中欧或南欧风味。圣彼得与保罗(Sts.Peter & Paul )大教堂、
戈迪米纳斯(Gediminas )塔楼、维尔纽斯大学、圣安娜(St.
Anna's)教堂是几个著名景点。
圣彼得与保罗大教堂是维尔纽斯的骄傲,教堂内有2000多件雕塑。
戈迪米纳斯塔楼是13世纪一座砖砌建筑物,塔楼顶上维尔纽斯美景尽
收眼底,塔楼内展示了出土文物和塔楼的历史。维尔纽斯大学是前苏
联境内最古老的大学,距今已400年。建于16世纪的圣安娜教堂是维尔
纽斯哥德式建筑颠峰期的代表作,单单教堂的外观就以33种砖块砌成。
除了建筑物以外,邱武侯说:波罗的海三国的首都吸引人的,还
有在路边摆卖的手工艺品、油画、水彩画和羊毛衣,而且价格廉宜,
很值得购买。(资料与图片提供:世界旅游机构)
波罗的海三国旅游指南
● 如何前往
建议取道芬兰首都赫尔辛基(Helsinki),再乘机前往立陶宛首
都维尔纽斯。维尔纽斯、里加和塔林三地都有长途巴士和火车往返;
维尔纽斯和塔林,里加和塔林还有飞机往返。
● 签证
除爱沙尼亚外,持新加坡护照的旅客入境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都必
须申请签证,可到两国设在赫尔辛基的大使馆或领事馆申请。参加旅
行团则可省却交通与申请签证的麻烦。目前本地已有旅行社主办波罗
的海三国游。
● 当地游览
游览塔林旧城,以步当车最理想。火车站、渡轮码头、许多酒店
都离旧城不远。游览塔林其他地方可以巴士、电车、无轨电车代步,
不过较拥挤,等候时间较长。大部分的景点都有火车联系。
里加大部分景点都在市区内,公共交通是最方便的代步工具。
无轨巴士是维尔纽斯市内的主要交通工具。市中心和旧城距离不
远,下榻市中心的酒店,游览旧城步行即可,只有郊区景点需要交通
工具代步。
塔林、里加和维尔纽斯都有德士服务,但要当心不诚实的司机。
● 语言
英语通行于旅游区和酒店等地方。
● 货币
美元通行,即使街边也可使用。
● 自行驾驶
波罗的海三国的交通标志都以各自的语文书写,加上没有英文说
明,自行驾驶较不方便。
波罗的海三国是哪三个国家
波罗的海三国分别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三个国家。
爱沙尼亚是一个被大海环绕的美丽国家。在爱沙尼亚可以清晰地看到,太阳从海上升起又从海上落下。它有1400多个湖泊和1500多个岛屿,其中一半以上被森林覆盖,并以其美丽的景色而闻名。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拉脱维亚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北部的议会共和制国家,西邻波罗的海。
立陶宛是一个拥有辉煌文明的历史古国,自然风景每个城市都各有特色;主要景点有维尔纽斯老城、特拉盖城堡、百浪港、妮达、希奥利艾十字架山和杜鲁斯基宁盖等;此外,立陶宛的表演节目包罗万象,尤以正宗的俄罗斯芭蕾舞闻名。
历史沿革
波罗的海三个民族都是纪元前4000年至2000年迁居到波罗的海沿岸的古代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后裔。他们一部分从东方迁居到欧洲部分,原始渔猎民带来了芬兰语。另一部分来自南方维斯瓦河和第聂伯河流域,古代列托-立陶宛农牧部落在公元前2000年的初期向北迁移。
立陶宛人在13世纪时已处在封建时代,此时形成部族,这些部族主要是散居在涅瓦河流域的几个血缘相近的波罗的海部族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直到19世纪下半叶,立陶宛人才完成了资产阶级民族形成过程。
拉脱维亚人作为部族是在15-16世纪由波罗的海本地的一些部落(库尔什人、泽姆加尔人、谢尔人、拉脱加尔人)形成的。这些部落在5-6世纪时向北推进并逐渐同化了操芬兰语的立维部落以及一部分南方爱沙蒂人。这些部落在反对12世纪末-13世纪初日耳曼骑士入侵波罗的海沿岸的共同斗争中联合起来。拉脱维亚资产阶级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大量拉脱维亚人从19世纪起迁住西伯利亚。
爱沙尼亚人是古代波罗的海沿岸芬兰部落的后裔。如拉脱维亚人一样,在反对日尔曼骑士和瑞典人的斗争中形成一个统一的部族。爱沙尼亚的资产阶级形成于19世纪末。
波罗的海三国最富哪国
波罗的海三国虽然均地处波罗的海东岸,但就资源力而言,各有其特点。立陶宛位于前苏联最西部。西临波罗的海,北邻拉脱维亚,东、南邻白俄罗斯,西南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地形受冰川作用显著,大部分为冰川夷平的低平原,其上有冰碛岗丘。波罗的海沿岸有绵长的沙丘,中部为低地,东南端地势最高,海拔958英尺。土壤从沙土到重粘土皆有。西北部有壤土、灰化土、沙土;中部以灰化土和泥炭土为主,土地肥沃;东南部多沙土。立陶宛境内河流均流入波罗的海,水流一般平缓,河道蜿蜒曲折。其中涅曼河最长,其主要支流有梅尔基斯河、内里斯河、涅维茨斯河、杜比萨河、朱拉河以及米尼亚河等。湖泊约有3000个,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拉脱维亚西临波罗的海,北邻爱沙尼亚,东界俄罗斯,南接立陶宛。拉境内主要是波状起伏的平原,有低地和低丘。东部地势略高,滨海多沙滩。拉河流均属波罗的海水系,主要河流有西德维纳河(亦称道格瓦河)、加高亚河、文塔河、利耶卢佩河。丘陵之间有许多小湖泊。森林,草场、牧场、沼泽和荒地约占土地面积的67%,森林覆盖率为38%,森林主要分布于西部和东北部。多针叶林(松树和云杉)和落叶林(白桦和白扬等)。爱沙尼亚是波罗的海沿岸三国面积最小的国家。北面和西面临波罗的海,南与拉脱维亚和俄罗斯联邦为邻。就资源力而言,爱沙尼亚有着不同于上述两国的特点。爱沙尼亚是个多岛屿之国,大小岛屿800个,占土地面积的9%。最大的两个岛屿是萨列马岛(1647平方公里)和希乌马岛(600平方公里)。地表受过冰川作用,南部有冰碛丘,中部有平缓的长丘,大部为东北-西南走向。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940年是主动要求加入苏联的?还是被吞并的?
希特勒上台后,跟苏联勾结,双方签订协议,瓜分东欧。
波兰东部归德国,波兰西部和波罗的海三国归苏联,巴尔干双方平分。
因此,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在九十年代,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苏联解体。
被苏联吞并的
被强行吞并的
1939 年8 月23 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被纳
入苏联的势力范围。9 月28 日,苏德两国签订友好和边界条约,立陶宛转入
苏联势力范围。苏联从德国那里获得承诺后,立即着手兼并波罗的海三国,
纵观全过程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签约控制阶段(1939 年8 月~1940 年5 月)
波罗的海三国对两个强邻的接近极为担忧。苏联驻里加全权代表佐托夫
向本国报告说:“里宾特洛甫到莫斯科签订条约一事,首先引起了各界的警
惕,害怕苏德勾结…….瓜分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8 月31 日,莫洛托夫否
认与德国有瓜分势力范围的任何协议,并指望与波罗的海国家签订互助条
约,同时要求获得军队进驻权。
9 月19 日,苏联借口波兰“鹰”号潜艇事件向爱沙尼亚施加压力,声称
苏联将不承认爱沙尼亚对其沿海水域拥有主权,它的安全将由苏联来保卫。
为了解除危机,9 月24 日,爱沙尼亚外文部长谢利捷尔亲率政府代表团赴莫
斯科,请求和解。苏联政府趁机要求签订互助条约,并递交了苏方拟定的互
助条约和议定书草案。莫洛托夫威胁说:“如果你们不想和我们签订互助条
约,那么我们将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也许是更严峻、更复杂的途径来保障
本国的安全,请你们不要迫使我们对爱沙尼亚使用武力。”26 日谢利捷尔回
国后,向本国政府转交了苏联的草案。草案的主要内容是:苏联承认爱沙尼
亚为主权国家,愿向爱沙尼亚提供军事援助,并在经济、外交方面给予全面
支持,爱沙尼亚需给苏联以建立海军基地和开辟机场的权利。
苏联政府为迫使爱沙尼亚政府就范,不断派出飞机在爱沙尼亚领空示
威。9 月26 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命令苏军:“立即开始在爱拉
边境集结兵力,并于9 月29 日完成这一行动。”要求列宁格勒军区“对爱沙
尼亚实施强大而坚决的突击。”
在苏联的强大压力下,9 月27 日,爱沙尼亚政府决定接受缔约建议。谢
利捷尔奉命再次飞赴莫斯科。谈判过程中,苏联又以“保卫苏联在爱沙尼亚
港口的海军基地和保证爱沙尼亚安定”为由,向爱沙尼亚政府提出了驻军3.5
万人的新要求,并责成爱沙尼亚方面立即作出答复。爱沙尼亚政府经受不住
苏联的步步紧逼,接受了苏联提出的所有要求,双方于9 月28 日也就是《苏
德边界和友好条约》签订那一天订立了《苏爱互助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
条约规定:双方互相提供一切援助,包括在两国的陆海边防受到任何欧
洲大国从波罗的海或通过拉脱维亚领土的侵犯或受到侵犯的威胁时提供军事
援助;苏联以优惠条件向爱沙尼亚军队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爱方授予苏联
在萨列马岛、希乌马岛以及帕尔迪斯基市租建海军基地和机场的权利,为了
保卫上述设施,苏联可向该地派驻严格限制数量的陆空军兵力;双方保证不
参加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联盟或集团;条约的实施不得损害双方的主权,
包括两国的经济制度和政体。秘密议定书对苏联驻爱军队人数、时机作了明
确规定:入驻需在欧洲战争期间,人数不得超过2.5 万。
苏爱互助条约签署后,苏联政府马上把目光转向拉脱维亚。10 月1 日,
苏联政府建议拉脱维亚政府就两国关系进行“磋商”。拉脱维亚总统兼总理
乌尼马尼斯考虑到苏德、苏爱条约的签订,对东欧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原
则上同意与苏签约。第二天,外交部长蒙捷尔斯赶至莫斯科,在苏爱模式的
基础上开始谈判。莫洛托夫说:“如果你们同意这个意见,那么我们就能够
确定原则了。我们需要在不冻海岸建立基地。”斯大林指出:“我们想谈谈
机场和军事防御问题。我们不会触动你们的宪法、机构、部委、或外交、财
政政策以及经济制度。我们的要求是由于德国与英法作战产生的。”
拉脱维亚代表团指出:总的来说这是走向友好的一步,但是它有可能导
致苏联对拉脱维亚的控制,而且在苏联驻军人数上苏方提出的5 万人,要求
过高,拉方需要慎重考虑。
10 月3 日,谈判继续进行,拉脱维亚代表团表示很难将苏联提供的条约
草案推荐给政府,而且无法向人民作出解释,蒙捷尔斯认为:“条约将被理
解为建立某种保护关系,对于爱好自由的人民来说,那是不可接受的,更何
况拉脱维亚目前完全足以保证本国的安全和间接地保证苏联的安全。”代表
团同时还反对苏联在两个不冻港及皮特拉格斯建立军事基地,并坚持要求把
苏联驻军限制在2 万人以下,以不超过拉军平时的人数,进驻的时间也只适
用于“目前欧战期间”,一俟欧战结束,驻军应立即撤回。莫洛托夫继续拒
绝了拉脱维亚代表团的建议,声称:“你们的建议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请考
虑一下局势吧!”斯大林补充说:“你们应当从最坏形势来考虑,你们不信
任我们,而我们也不信任你们。你们以为我们想侵占你们。我们本来可以现
在就直接这样做,但我们并没有这样做。”他劝慰代表团,苏联驻军只是一
支预防性的兵力。
经过持续、紧张、激烈的争论, 10 月5 日,双方签订互助条约。条约
内容与“苏爱互助条约”类似,苏联在拉的海军基地和机场为利耶帕亚、文
茨皮尔斯,驻军不超过2.5 万人。苏爱、苏拉条约签订后,就轮到立陶宛了。
按照苏德秘密协定,立陶宛本属德国的势力范围。9 月28 日,苏德友好和边
界条约又将它列入苏联的势力范围。30 日,莫洛托夫召见立陶宛驻莫斯科公
使纳特基亚维丘斯,要求谈判两国关系。10 月3 日,立陶宛外交部长乌尔布
什斯到达莫斯科,斯大林提出把维尔诺市及维尔诺省的部分地区归还给立陶
宛。同时以苏拉、苏爱条约为蓝本,签订一个互助条约,条约有效期20 年,
战时苏联驻军5 万人。乌尔布什斯指出,苏联方面提出的条约草案实际上是
对立陶宛的占领。斯大林指出“苏联无意威胁立陶宛的独立,相反,驻军是
对立陶宛的真正保障。”莫洛托夫威胁说,爱沙尼亚已签署了类似的条约,
拉脱维亚也表示同意,如果立陶宛拒绝,将破坏即将建成的防御体系。在苏
联的压力下,乌尔布什斯作出让步,但要求把苏联驻军的人数缩减到2.3 万
人,并只驻扎在维尔诺地区内。斯大林当即拒绝了这一要求,提出苏联驻军
人数不能少于3.5 万人。
10 月4 日晨,立陶宛代表团返回首都考纳斯, 10 月7 日重返莫斯科,
立陶宛就苏军进驻时机等问题提出新建议,但苏方对此不感兴趣,并利用维
尔诺问题对立陶宛人施加压力,莫洛托夫威胁说:“苏联政府不可能使维尔
诺人民长期保持安定而不关注他们的要求。”立陶宛人如不接受互助条约,
就不能得到维尔诺。《真理报》也不断发出信息,声言要把这个城市划归西
白俄罗斯。白俄罗斯高级领导人则频频飞往维尔诺,以图“接收”产业和建
立苏维埃制度。
10 月10 日,立陶宛代表团接受了莫洛托夫的修订案,签订了《关于维
尔诺市和维尔诺省移交给立陶宛及关于苏联和立陶宛互助的条约》,条约内
容与苏爱、苏拉条约相同,苏联驻军可达2 万人。
波罗的海三国对苏联恩威并施、逼迫他们签订互助条约的行径敢怒不敢
言,他们对斯大林领导集团缺乏信任,对波罗的海三国未来的前途忧心重重,
蒙捷尔斯表白说:“这意味着拉脱维亚历史上的转折点。”乌尔布什斯则指
出:立陶宛是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签订条约的。爱沙尼亚的谢利捷尔则在签
约后就递交了辞呈。
在互助条约签订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西欧战事的发展尚不明朗,苏联
政府采取谨慎的观望政策。苏联的考虑是,英法与波罗的海三国有着良好的
关系,一旦英法取胜,苏联与德国势力范围的划分协议将没有价值,苏联如
根据苏德协议对波罗的海三国采取行动,英法将视为敌对性行动而出兵干
涉;而且苏联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政策只是区域性的,应服从全局的需要。为
此,苏联政府严禁军政领导人干涉波罗的海国家的内政, 1939 年10 月14
日,莫洛托夫致电驻考纳斯全权代表:“必须禁止同左翼团体的一切来往,
只能和政府、官方团体保持联系。”10 月21 日,波兹尼亚科夫更加尖锐地
指出,“你们——全权代表处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武官,在立陶宛应无条
件禁止干涉两党事务。”10 月23 日,莫洛托夫向驻塔林的全权代表尼肯金
娜也发出了同样指示:“你们应当明白不能出现干涉爱沙尼亚内部事务的任
何举动。”10 月25 日,国防人民委员部就红军进驻问题发布命令,要求全
体官兵“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干涉三国内政”,称“关于波罗的海国家实行‘苏
维埃化’的议论与我们的政策是根本矛盾的,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挑衅言
论…….如果军人中存在这种‘苏维埃化’的情绪和言论,就应当彻底清除,
今后必须毫不留情地予以制止。”
由于苏联严格遵守互助条约所承诺的义务,采取了不干涉内政的政策,
波罗的海三国在签订互助条约之初的胆怯恐惧心理逐渐消失,对苏联政府的
信任感也不断增强。双方的关系趋于平缓。
第二阶段:正式兼并阶段(1940
年5~8 月)
1940 年5 月10 日,德军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10 日,卢
森堡不战而降,15 日,荷军投降; 28 日,比军投降;英法军队连连受挫,
在敦刻尔克面临绝境。斯大林见德军顺利西进,英法两国也自身难保,出于
自身安全的需要,开始改变过去信守互助条约的政策,转而准备吞并波罗的
海三国。
5 月25 日,苏方声称,“在立陶宛政府机关的庇护下”,出现红军战士
失踪事件,照会立陶宛政府立即停止挑衅,否则苏联将采取特别措施。立陶
宛政府为了止息苏联的愤怒,第二天答复要“立即进行详细调查”。28 日,
成立调查委员会。但是,苏联政府醉翁之意不在酒,继续促使冲突升级,坚
决拒绝与立陶宛调查机关进行任何合作。立陶宛方面为防止事态发展,一面
表示“衷心欢迎苏联政府对查明事件所提出的一切要求,”一面进行了一系
列逮捕,并加强对苏军驻地附近居民的监视。6 月7 日,立陶宛总理梅尔基
斯,6 月11 日外文部长乌尔布什斯赴莫斯科,与苏方会谈,力争解决冲突。
6 月14 日又应莫洛托夫的要求免除了内政部长斯库恰斯和政治警察署署长波
维伊季斯的职务,以表示解决这一事件的诚意。
但是,苏联方面仍不断扩大事态,声称波罗的海三国缔结军
事同盟以反对苏联。然而,三国1934 年9 月12 日订立的同盟条约,不
仅曾被苏联政府视为集体安全的一部分,而且苏联在与三
国签订互助条约时也没有任何反对保持这一同盟的要求。1940 年6 月
14 日,苏联继续加大压力,莫洛托夫发表声明说:“立陶宛政府力图使苏军
不能驻在立陶宛…….粗暴破坏了与苏联签订的互助条约,并准备侵犯苏联边
境。”并要求立陶宛政府: (1)将斯库恰斯、波维伊季斯送交法庭审判;
(2)在立陶宛组成“有能力、有决心保证忠实执行互助条约和坚决压制反对
者的政府; (3)保证“苏军自由通过立陶宛领土,以便部署在立陶宛的重
要中心,苏军人数应足以保证互助条约的实施和防止反驻军的挑衅行动。”
要求立陶宛在10 个小时内作出答复,否则“苏军将立即开进立陶宛”。
立陶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在苏联最后通谍到期前15 分钟,乌尔布
什斯通知莫洛托夫,立陶宛接受一切要求。
立陶宛被迫就范后,苏联政府又故技重演,于6 月16 日向拉脱维亚公
使科钦什和爱沙尼亚公使列伊递交了声明,指责两国签署的波罗的海协定,
要求两国成立新政府并同意苏联驻军,限令在6 个小时内作出答复。两国政
府势单力薄,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受了苏联提出的条件,原政府宣告辞职。
三国政府被迫让步后,苏联政府责成杰卡塔佐夫、日丹诺夫、维辛斯基
以特使身份分赴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谈判新政府的组成问题,三国
总统迫于苏方压力,完全接受了苏方指定的候选人,组成亲苏政府。帕列茨
基斯为立陶宛总理,基尔亨什廷为拉脱维亚总理,瓦列斯为爱沙尼亚总理。
苏军相继进驻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新政府的成立和苏军相继进驻
各国,实质上使三国完全丧失了独立性。三国政府在实行任何一项重要措施
时都得秉承莫斯科的指示或莫斯科代表的旨意行事。7 月14 日,三国同时进
行议会选举,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1940 年8 月初,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七次
会议决定吸收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为苏联第14、第15、第16 个加
盟共和国。波罗的海三国正式被苏联兼并。苏联增加了17.4 万平方公里土
地, 586 万人口。
由于战端己开,各大国都有各自的打算,因此,苏联兼并波罗的海三国
在国际上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德国此时忙于西线作战,无暇东顾,而且也
不愿过早与苏联割断联系。当波罗的海三国请求德国居中调解时,德国的态
度是“这纯粹是苏联和波罗的海国家的事”,“德国无意干预波罗的海国家
的政治事务”。英法两国的态度也是消极的。在两次大战之间,他们曾把波
罗的海三国看作“欧洲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前哨”,苏联如果想兼并,必然遭
到西方国家的反对。但此时,英法军队在与德军作战中屡战屡败,既无力也
无暇顾及远在东欧的波罗的海三国,对苏联在波罗的海三国的行动也只能听
之任之了。
波罗的海三国的宗教
波罗的海沿岸民族在13-14世纪接受了基督教。立陶宛人和大部分拉脱加尔茨人信奉天主教;大部分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及一部分西立陶宛人为路德派新教徒;一小部分爱沙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信仰正教。苏联时期,天主教在立陶宛的影响很大,有资料显示,80%的立陶宛人系天主教徒。在这个领土面积不大的国家里就有6个宗教中心领导着天主教的各个教区:维尔纽斯天主教辖区;维尔卡维什基斯主教辖区;考纳斯主教辖区;凯沙多里斯主教辖区;怕涅韦日斯主教辖区和捷利沙伊主教辖区。在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信义会影响很大。信义会系遵奉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教义的基督教新教教会,属路德宗。“因信称义”教义即主张人在上帝面前得称为义,全凭信仰耶稣,而不在于履行教会的礼仪、规条和善功。路德宗主要分布在德国北部、北欧各国和美国。由于在波罗的海三国中,很多人信奉天主教或路德派基督教,因此,宗教问题往往成为该地区人民反对“俄罗斯化”的导火线。较为突出一例即为1972年立陶宛1.7万天主教徒向当时的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发出的备忘录和致联合国当时的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的公开信,备忘录和公开信指责并抗议苏联对立天主教徒的“迫害”。其结果,一方面是来自当局的镇压“加强”,而同时,人民反抗迫害、争取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宗教影响在波罗的海三国争取民族独立运动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路德教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时期产生于德国,不久传入美国和北欧各国。迄今在挪威、瑞典、丹麦和冰岛等国,路德教均为国教。波罗的海三国,尤其是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与北欧各国的宗教潇源,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三国的民族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