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拔本塞源,比喻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成语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8-04 01:37:14 浏览2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比喻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成语

釜底抽薪、抽薪止沸、斩草除根、拔本塞源、削株掘根等成语,都是用来形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策略。

釜底抽薪,意味着从根本上移除问题的根源,就像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这一成语出自汉·董卓的《上何进书》。

抽薪止沸,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即通过抽掉锅底下燃烧的柴火,使锅里的水不再沸腾。这个成语来自北齐·魏收的《为侯景叛移梁朝文》。

斩草除根,意指在除草时要将根一并除掉,以免其再度生长。这个成语比喻彻底消除祸患,以免后患。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就有这样的表述。

拔本塞源,读音为báběnsèyuán,是一个汉语成语。拔掉树根,塞住水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个成语也比喻毁灭或背叛根本忘本。出自郭沫若的《郑成功》第五章。

削株掘根,则形容彻底铲除,除恶务尽。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一》。

从上述成语可见,解决问题从根本着手的策略源远流长且多样。“釜底抽薪”、“抽薪止沸”等成语,都在强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比如,要提高粮食总产量,应注重提高亩产,这就是一种“抽薪止沸”的策略。又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物价单轨制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利用职权倒买倒卖国家控制的物品牟取暴利的问题。这些策略的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深入剖析,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采取适当的策略解决之。

此外,“批郤导窾”也是一种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的策略。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和根源,只有找到并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只是治标不治本,那么只是白费功夫。因此,“釜底抽薪”、“拔本塞源”等成语所蕴含的智慧告诉我们,面对问题要从根本上去解决,否则只会让问题反复出现。

拔本塞源诗词典故

本源之语,源于古典的典籍。《左传·昭公九年》之中,流传着一种古老的说法:“若伯父裂毁冠冕,连根拔起树根,堵塞水源,专弃智谋之主张,即使戎狄又怎能剩我一人?”此句寓意深刻,彰显着周朝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那时,王室权威逐渐衰弱,诸侯纷纷背离周天子的统御,各自为政,甚至侵犯王室利益。

公元前533年,周朝的大夫甘襄与晋国大夫阎嘉争夺阎地的领土。晋国的梁丙等率领阴戎(少数民族)攻打了周朝的颍地。在这一背景下,周景王派遣大夫詹桓伯前往晋国,代表周天子列举自晋惠公从秦国归国以来,秦、晋等侵扰姬姓(周天子姓姬)国家,甚至导致戎人占据中原的过错。詹桓伯言辞犀利,他以形象的比拟警告晋国:“周王室对于晋国,如同树木有其根,水有其源,冠冕有其衣。若晋国舍弃根本,堵塞源泉,后果将不堪设想。”

晋国的叔向和赵宣子回顾了自晋文公以来的历史,意识到晋国确实有所偏离正道。于是他们决定恢复对周天子的礼遇,将阎地归还周朝,并释放在颍地被抓的俘虏。而后,周天子也派人逮捕了甘襄,将其交给晋国处理。

“拔本塞源”这一成语,遂以比喻丢弃和毁灭根本,忘本叛逆。同时也意味着从根本上解决,从源头上杜绝,使问题不再滋生。这一成语深深地扎根于古老的文化传统之中,传达着对背离根本、忘本叛逆行为的深刻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