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塔山名将吴克华
- 2、谁整的吴克华
- 3、吴克华李德生是哪部电视剧
- 4、1948年10月塔山战役
- 5、吴克华有几个儿子
- 6、8位安葬在塔山烈士陵园的将军,他们的事迹您了解吗
- 7、如何评价吴克华将军儿子吴晓伟?
- 8、吴克华被冤枉了吗
- 9、1979年苏联为何不敢南下?开国中将吴克华:三大原因
- 10、塔山阻击战中军各级指挥员都是谁
“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塔山名将吴克华
“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塔山名将吴克华
参加革命后屡立战功
吴克华将军是江西省弋阳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辽沈战役中,他率部在塔山打出了一场“模范的英勇顽强的防御战”。
新中国成立后,吴克华历任多个要职,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吴克华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1934年参加长征,任红5军团直属第39团参谋长,多次率部掩护主力脱离险境。
1935年1月19日,在遵义团溪镇修整的第39团接到“渡赤水,过长江,北上四川”的命令。
1月25日,吴克华和团领导率部向土城挺进时,恰逢中央纵队在土城以东的木栏坝遭到四川军阀刘湘部的突然袭击,中央纵队被川军火力压在山坡下面,情势十分危急。
见状,吴克华带领的两营官兵与川军展开白刃格斗,迅速占领两边的山头,组织火力掩护中央纵队脱离险境。直至黄昏,待中央纵队安全撤离后,第39团才逐次退至土城东面的青杠坡、石羔嘴一带,凭险阻击。此役,第39团获得中革军委通令嘉奖。
抗日战争时期,吴克华在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壮大胶东半岛的抗日力量。1938年8月,吴克华奉命和黎玉、张经武到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副司令员。
“皖南事变”后,顽固坚持反共立场的赵保原把被打垮的“抗八联军”重新组织起来,进攻胶东抗日根据地。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纵队要求胶东军区的第5旅和第5支队组织反投降战役,成立以第3旅旅长许世友为指挥、中共胶东军区党委书记林浩为政治委员、吴克华为副指挥的反投降指挥部。
1941年3月中旬至7月下旬,反投降指挥部组织指挥胶东八路军挫败了以赵保原为首的“抗八联军”的多次进攻,击溃“抗八联军”2万多人,俘虏8000多人,打通了胶东抗日根据地的东西联系。此后,吴克华与胶东军区领导指挥部队进行了多次反“扫荡”战役,有力地巩固了胶东抗日根据地。
“誓与阵地共存亡”
解放战争时期,吴克华出色地指挥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
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要点为首先切断北宁路,攻取锦州,封闭国民党军于东北,然后利用攻锦(州)打援的战法,争取将东北国民党军就地各个歼灭。
因此,迅速攻克锦州,则成为整个战局的关键。而欲克锦州,则必须于锦西以北的塔山、虹螺山一线,抗击住由锦西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东进兵团的进攻。故此,坚守塔山成为保障攻克锦州的关键。
时任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的吴克华,率部坚守塔山,兵力上敌众我寡、装备上敌优我劣、地形上敌居高势,我军无险可守,非常艰难。
开战前,吴克华在团以上干部会上阐述了塔山阻击战的重大意义,并动员道:“我们从来没打过这么大规模的守备战,但我们有信心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打好事关重大的这一仗。我们几位纵队领导已下定决心,即使打掉了我吴克华,打掉了纵队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三,也要坚决完成阻击任务……”
纵队特意召开了党员代表大会和士兵代表大会,发布了《告全纵队指战员书》,《告全纵队共产党员的信》,提出了“死守阵地”“寸土不失”“与阵地共存亡”等战斗口号,并特制了“英勇善战”“稳如泰山”等锦旗,号召开展夺旗竞赛,当杀敌模范,做守备英雄。吴克华司令员、莫文骅政委还给各师、团党委书记发出了指示信,明确要求党委书记在最后紧急关头,以自我牺牲精神执行任务。至此,“誓与阵地共存亡”成为塔山阻击战所有指战员们的共识。
打出一场“模范的英勇顽强的防御战”
1948年10月10日,国民党军第54军军长阙汉骞命令炮兵猛烈轰击4纵阵地,塔山阻击战打响了。吴克华带领的4纵凭借惊人的战斗意志、机动灵活的战法,打出了一场“模范的英勇顽强的防御战”。
11日凌晨,我军成功地夺回了打渔山岛。11日拂晓,我军顽强抗击了敌人4个师的全力进攻,当天将主要炮兵阵地前移,摧毁了敌人的炮兵观察所以及7门山炮、5门美式榴弹炮。
12日,吴克华准确判断出敌人要以塔山堡以东阵地作为突破口,命令部队抓紧时间抢修工事,调整部署,迎接前所未有的恶战。
13日,在“总统府参军”罗泽闿督战打气、王牌部队“赵子龙师”——独立第95师参战的情况下,我军击退了国民党军4个师配合军舰、飞机的8次轮番集团冲锋,获得东北野战军首长的贺电嘉勉。
14日,国民党军的炮兵、轰炸机以及停泊在葫芦岛港的军舰又一次集中火力轰击4纵阵地,结果是“国民党军攻得越急,解放军守得越坚固”。
15日凌晨,敌人出动5个师兵力偷袭,企图突破一点,夺路东进,突破了4纵尚未完成交接的铁路以东阵地,但仍被阻击部队顽强地反击击退,塔山阵地牢牢地掌握在4纵手中。
10月15日傍晚,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歼灭守军10万余人,俘获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以下近9万人,塔山阻击战顺利完成使命。六昼夜以少敌多的塔山阻击战,4纵伤亡3000多人,毙、伤、俘国民党军6000余人。罗荣桓等在11月8日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对塔山阻击战作出了高度评价:这一防御战之顽强,对我当时攻击锦州取得调整部署与攻击准备时间起了决定的作用。
东北野战军首长还两次给第4纵队发嘉勉电,10月14日的嘉勉电称:“你们这种英勇顽强的防御战,是模范的,值得赞扬的。”
1949年3月25日,吴克华率领“塔山英雄团”“塔山守备英雄团”等数百名英模功臣,参加在北平西苑机场的阅兵式,接受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检阅。
1982年9月,吴克华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8年8月1日,吴克华逝世1年多后,根据他的遗愿,亲属将其骨灰抛撒在当年的塔山战场,达成了他要与在塔山阻击战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们长眠在一起的愿望。
谁整的吴克华
吴克华被迫害关押,和本单位脱不了关系。吴克华于1955年9月获得开国中将军衔,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萧华、莫文骅等四野将军一起遭到无端诬陷,被秘密关押4年多,处境非常不好。吴克华是四野战将,1948年辽沈战役时曾指挥过著名的塔山阻击战,时任东北野战军四纵司令员。
吴克华李德生是哪部电视剧
吴克华李德生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电视剧里的人物。
吴克华李德生是电视剧《李德生》
你好,电视剧李德生。北京市于若木慈善基金会、南京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五集文献纪录片《李德生》,12月27日开始播放。
吴克华李德生是大决战电视剧中的人物。
北京市于若木慈善基金会、南京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五集文献纪录片《李德生》于12月27...
吴克华和李德生是为纪念李德生同志诞辰100周年,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北京市于若木慈善基金会、南京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五集文献纪录片《李德生》中的人物
1948年10月塔山战役
1948年10月塔山战役
1948年,全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的总进攻阶段。其中首战就是攻打锦州。在锦州北方15公里处,有一个叫塔山的地方,是国民党军队,支援锦州的唯一一条道路。
因此,吴克华临危受命,率领东北野战军的第二兵团和第四纵队守住塔山。并且东北野战军的总司令,林彪对吴克华下了死命令:“守不住锦州,军委要我的脑袋,丢了塔山,我要你的脑袋。”
吴克吴克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194年10月5日召开了守住塔山的总动员会。在会议上他坚定地说:“这是我们第一次打这种守卫战,就是死也不能让敌军攻下塔山。”
10月9日吴克华通过电话向军委汇报,一定保证完成任务,其他的士兵也当场宣誓,士兵的士气达到了空前的高涨。
第二天凌晨,敌军出动将近4个师的兵力,通过重炮和火力的掩护,向塔山发动了猛烈进攻。塔山战役在这次进攻下正式开始了。
10日凌晨3点,守卫塔山打鱼岛的34团三营,不了解地势状况,面对敌人炮火地猛烈进攻,我军处在很被动的地位,伤亡惨重。
10日上午,吴克华接到战报,打鱼岛战况惨烈,战士伤亡众多,我方援军也一直无法靠近,迟迟收复不下来。
吴克华看了战报以后,他决定亲自率领29团,来到四纵阵地。这里炸弹,火炮此起彼伏。到处都是尸体,有敌人的,也有我方战士的。
敌人更是不间断地向我方投炸弹,短短的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向我方投放了几千发炸弹。
我军刚建好的防备工事,都被摧毁了,连地面的泥土都掀了起来。好多战士也被炸晕了过去。
敌人更是抓住这个机会,前仆后继地向我军阵地冲了过来,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敌人就踩着前面人的尸体向前冲。
吴克华率领29团,炮兵团打头阵,后面的战士守在阵地周围,这场战役持续了9个多小时,打退敌人的4次猛烈进攻。成功得歼灭敌人上千人,收复了打鱼岛。
当天晚上,吴克华和战士们并没有多作休息,他指挥各团的战士们抓紧时间修复工事。还派精锐部队去偷袭侵扰敌人,让敌人也无法整夜休息。
10月12日,已经整整两天两夜没合眼的吴克华,对政委和参谋长说:“通过这两天的进攻,敌人的意图和策略已经非常明显了,他们就是想用人海战术拖垮我们。我们不能让他们如愿。”
于是他们就商讨着改变策略,缩小守备阵地,加强纵深配置。利用战斗的间隙,总结经验教训,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充足的准备。
于此同时,蒋介石也下达了死命令:“天亮之前必须拿下塔山,支援锦州。”
于是敌军领导孤注一掷,甚至用了5个师的兵力,其中就包括王牌军队95师,进攻塔山。他们不断地调整战术,偷袭,空炸各种手段都用上了,但是始终都是徒劳的。
10月15日,我军攻下了锦州,俘获敌军几万余人,蒋介石知道消息后差点气到吐血。
持续6天的塔山战役,也因为我军攻破锦州而宣布胜利。吴克华率领战士们俘虏了6000多敌军,但是我军也是伤亡惨重,这次战役我军死伤3000余人。
吴克华也因此一战成名,他所率领的4纵34团被称为“塔山英雄团”,他也被誉为“塔山名将”。
后来战争胜利后,吴克华被授予中将军衔。在新社会,他又为建设新中国而不断地奋斗。
1987年,74岁的吴克华在广州逝世,临死前,他也没有忘记在塔山战役中牺牲的战士们。他在临终前留下了这样一条遗言:“等我死后,将我的骨灰撒在塔山上,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陪伴牺牲在塔山的战士们。”
正是这些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英雄们,通过不断地艰苦奋斗,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不要忘记先烈,珍惜当下的每一天,向先烈致敬。
吴克华有几个儿子
吴克华有一个儿子,叫吴晓伟。
吴克华有一个儿子,叫吴晓伟。吴克华(1913年12月-1987年2月13日),曾用名吴克家,江西弋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2年7月任海南军区司令员兼第43军军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同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任济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等职,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8位安葬在塔山烈士陵园的将军,他们的事迹您了解吗
塔山阻击战与黑山阻击战、徐东阻击战并称为解放战争中的三大阻击战,其中又以塔山阻击战最为出名,当年激烈的战场交战情况早已烟消云散,但是将军的英勇事迹却流传了下来,并且多年以后有8位将军长眠于塔山阻击战烈士陵园,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8位将军的英勇事迹。
吴克华,江西弋阳人,1929年参加红军,在中央苏区他先后担任过 红十军第一团排长,军政治部 特务 连连长, 军部 特务大队大队长, 红七军团 第二十师六十团营长, 少先队 中央总队部参谋长, 红五军团 第十三师三十七团团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吴克华先是奔赴上海参加秘密工作,1938年开始到山东地区参加抗日工作,先后担任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副司令员、第2支队司令员、第5支队支队长、第5旅旅长,胶东军区副司令员、第5师师长等职。
抗战胜利后,吴克华被派往东北工作,先后担任 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纵队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司令员、东野4纵司令员、41军军长等职。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吴克华率领东野4纵在塔山与敌人激战6昼夜,击退国民党军11个师进攻,为攻克锦州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吴克华先后担任过15兵团副司令员、海南军区司令员、 炮兵司令员、铁道兵司令员、成都、新疆、广州三个军区的司令员等职。1955年吴克华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获得二级 八一勋章 、一级 独立自由勋章 、一级 解放勋章。
1987年,吴克华将军病危,留下了遗嘱:“ 每当想起塔山阻击战牺牲的战友,心里就非常难过。我死后,就把骨灰撒往塔山,与战士们做个伴吧。 ”当年2月13日,将军与世长辞,享年74岁, 1988年8月1日,遵照遗愿,吴克华与阻击战牺牲的烈士们一起长眠于塔山。
莫文骅,广西南宁人,1929年参加了张云逸、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红军时期他相继担任过红七军参谋、红五军团 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十三师 政治部主任 ,红八军团宣传部部长,红军干部团政治处主任等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莫文骅被任命为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他与兵团司令萧劲光等人一起率部保卫边区、建设边区、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重任。
抗战胜利后,莫文骅被派往东北工作,他担任过 辽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 政治委员, 第四野战军 41军政治委员,第十四、十三兵团政治委员等职。塔山阻击战时莫文骅与司令员吴克华、副司令胡奇才等人一起取得了塔山阻击战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莫文骅担任过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福州军区副政委、装甲兵政委等职。1955年莫文骅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离职休养,2000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将军的骨灰安装在了塔山烈士陵园。
胡奇才,湖北红安人,1929年参加革命,红军时期担任过鄂豫皖 军委警卫营任 班长、红四军的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师政委等职,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作战和川陕苏区的反围攻作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胡奇才先后担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70团副团长、抗大 三大队六队队长、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司令员兼军分区司令员,第一旅副旅长,鲁中 军区 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山东军区第三师副师长等职。
抗战胜利后,胡奇才到东北工作,先后担任 辽东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四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东野第四纵队副司令员、41军副军长等职。塔山阻击战时胡奇才亲临塔山前线指挥,多次到阵地视察。解放后胡奇才四次重访塔山,他告诉老伴,我是塔山阻击战的幸存者,做梦都梦到这地方,死后我一定要回塔山,这样我的灵魂才会安稳。
新中国成立后,胡奇才担任过 辽东军区司令员,辽西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 八一勋章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1997年在北京病逝后骨灰埋葬在了塔山。
欧阳文,湖南平江人,1930年参加红军,红军时期曾担任过 红军连指导员、团总支书记、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欧阳文担任过115师343旅686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686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115师独立团政治处主任、山东纵队第五旅政治部主任,胶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抗战胜利后,欧阳文到东北工作,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 第三纵队政治委员,东野第四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一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欧阳文担任过 中南军区公安部队政治委员兼广东省军区政治委员、解放军报社总编辑、 第四机械工业部 副部长、顾问等职。1955年欧阳文被授予中将军衔,2003年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将军去世后他的骨灰也安葬在了塔山烈士陵园。
李福泽,山东昌邑人,1936年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相继担任过 中共昌邑县委军事部部长,鲁东游击队参谋长,鲁南第一区队区队长, 八路军山东纵队 第八支队一团团长,第一旅一团团长,旅参谋长, 鲁中军区 第三师参谋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李福泽到东北工作,相继担任过 鲁中军区警备第三旅旅长, 东北民主联军 第四纵队十一旅旅长,纵队参谋长,安东军区副司令员,第四纵队参谋长, 第四野战军 41军参谋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李福泽于1950年入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担任过 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兼作战处处长,训练基地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基地司令员等职。1955年李福泽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江燮元,江西永新人,1932年参加红军,曾先后在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任职,抗日战争时期,江燮元先后担任过 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二营排长、685团二营政治指导员、东进支队大队长、胶东军区十六团团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江燮元到东北工作,先后担任 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十二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十二师师长、第四41军123师师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江燮元担任过43军副军长、海南军区参谋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74年,将军参与指挥了西沙群岛自卫反击作战,全歼来犯的南越军,收复甘泉、珊瑚、金银叁岛。
1979年,将军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率55军和43军出征,在同登、谅山作战中毙越军15422人, 俘越军216人,伤越军619人。
1981年,将军抱病到前线指挥作战,连续5天5夜,取得法卡山战斗的胜利。
1990年将军在广州逝世,享年76岁。
焦玉山,安徽阜阳人,1931年参加红军,红军时期曾担任过排长、连长等职,长征到达陕北时参加了西路军作战,西征失利后被地方民团抓住,在监狱里关了10多天,后来在押解的途中逃脱,被援西军救回。
抗日战争时期,焦玉山担任过 129师385旅团警卫连连长、独立支队营长、师教导大队副队长等职。抗战胜利后到东北工作,担任过塔山英雄团团长。
新中国成立后,焦玉山担任过 广东省公安厅副处长、佛山军分区司令员、47军副军长、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参谋长等职,参与指挥了1974年西沙永乐群岛反击作战和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
1964年焦玉山晋升为少将军衔,1990年在广州逝世,享年75岁,骨灰安葬在了塔山。
江民风,山东龙口人,1939年参加了八路军,担任过 八路军山东纵队游击大队副大队长、胶东军区营教导员等职。抗战胜利后率部挺近东北,参加了三保本溪、四保临江战役和攻打鞍山、兴城等地的夏、秋、冬攻势作战。1948年担任东野四纵12师34团政委,参加了塔山阻击战。
新中国成立后,江民风担任过41军123师政委、41军政治部主任、41军政委、 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治部主任等职。1955年江民风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3年在北京逝世,骨灰安葬在了塔山烈士陵园。
如何评价吴克华将军儿子吴晓伟?
吴克华将军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将领和共产党员,经历了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多个战争时期的考验,是英勇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吴克华儿子吴晓伟同样是我国的一位优秀将领,颇有父风。
吴克华儿子吴晓伟由士兵做起,一直到将军,严于律己,如今吴晓伟任湖南军区参谋长,继承了父亲吴克华的优秀风范,为人们所称道。吴克华儿子吴晓伟曾在山东军区工作长达十八年,而吴克华也曾在山东带兵作战,并多次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和师长等职务,而其子吴晓伟在济南军区工作期间担任守备15团战士以及排长等职务。吴晓伟将军任职期间一直虚怀若谷、韬光养晦,与吴克华将军多有相似之处,展现了新一代将领的风范。2015年元旦期间,吴克华之子吴晓伟在《弘扬将军文化倡议书》上郑重地签下自己名字,表示对弘扬将军文化、彰显将军精神的大力支持,而他本人也正是将军文化与将军精神的典范。
吴克华儿子吴晓伟作为新时代的优秀将领,不仅继承了父亲吴克华的优秀将领精神,自身还体现着当今的时代精神,工作在军区一线的吴晓伟如同父亲吴克华一般,守正不阿、军政皆优,充分展现了当代军人的崇高精神,作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人民的好将领,吴晓伟必将取得更多的成就,让祖国和人民为之骄傲。
吴克华被冤枉了吗
被冤枉。周总理知道吴克华是被冤枉的,要恢复其工作和名誉,却苦于见不到吴克华,也不清楚实际状况。吴克华( 1913~1987 ),中畈乡芳家墩人。1913 年出生于农民家庭。幼年曾读私塾,贫困辍学,离家到县城当学徒谋生。1928 年回到乡村参加土地革命斗争。
1979年苏联为何不敢南下?开国中将吴克华:三大原因
有的将军在战场上威名赫赫,有的将军则在后方兢兢业业,他们的贡献其实都非常大,都是胜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就比如对越反击时开国中将吴克华所做的一切,他虽然没有亲赴南方战场,但是他在北方所做的一切极大地稳定了军心,确保了“准前线”未乱。
吴克华1913年出生于江西弋阳的一个农民家庭,1929年加入红军,同年入党。土地革命时期是红一方面军的团长,抗战时期担任过山东军区第五师师长,胶东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是四野王牌军41军(东野四纵)的军长、十五兵团副司令员。
他的军旅生涯也足够辉煌,尤其是塔山阻击战率部血战六个昼夜,击溃了三倍多的敌人,确保了攻锦的胜利、为辽沈战役的结果打下基础,此战居功至伟。因此他在1955年时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1月28日大年初一,吴克华很早就前往了军区作战指挥厅,第一件事就是与13军、50军的领导通电话,看看士兵们是否有畏战心理。在得到比较好的回复后,吴克华又向两支部队拜年。
当时吴克华的心里也是忐忑的,久不经战的队伍是否还有当年的血性?能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思来想去恨不得马上跑到南疆去指挥、做工作。
大年初二,北京方面联系了吴克华,让他去北京受领新的任务。这个电话让吴克华很激动,以为中央要他南下协助指挥,他其实早就做好了准备。
结果当总政副主任颜金生找到他谈话时,他才知道中央是想让他去新疆,这让吴克华有些没想到,不过他一愣之后当即表示服从命令。
在去新疆前,叶帅还特意与吴克华进行了一番深谈。叶帅首先关心了一下吴克华的身体,不知年近66岁的老将能否适应边陲恶劣的环境,吴克华肯定的回答非常坚决。
叶帅满意地点点头随即又说: 我们准备在南方动手,苏联也准备在阿富汗动手,所以只要我们做好准备,他们是不敢大打的。但是也要小心他们来抓一把就走,我们思来想去苏联最可能搞的地方就是新疆。你的担子很重啊,现在仗还没打,新疆就已经人心惶惶了,我每天都收到那边的消息,说边境的老百姓已经出现不稳的情况,你去了以后一定要加强战备、稳定人心,你是老将,我们信得过你。
吴克华听了这番凝重的话,就开始思考如何开展接下来的工作。等他到了以后才发现,情况比叶帅说得还要严重, 新疆已经谣言四起,很多人都说苏联的坦克已经开了进来,有些人还信誓旦旦表示自己亲眼目睹。
这些话引起了极大的恐慌,新疆的群众想尽办法往内地迁,火车、客车、飞机基本上买不到票,天天有践踏、斗殴事件,一些牧民已经把家中牛羊都杀了准备走。
于是吴克华当即给爱人打电话,让爱人到新疆来,随后又给成都军区步校领导打电话,中断了儿子吴晓伟的学业,让儿子也一起来。
次日吴克华就在新疆军区召开会议,做出了三条应对措施: 1、军区干部家属不允许返回内地,边防部队尚未随军的干部家属由此可以随军;2、给地方下文件,让地方官员配合军区干部劝住群众倒流;3、军区当下成立9个工作组,由军区领导亲自带队前往边防部队蹲点,协调军地加强战备。
这三点都切合到了实际, 军区干部家属都来了,给老百姓的感觉就是军队高层认为不会有战事危险,现在的新疆依然很安全;把群众劝回去就能够阻止恐慌进一步扩大,让一些盲从的群众不受到影响;军队领导亲临一线,能极大提高士气,稳定军心、民心。
三条措施一推行,新疆慢慢就遏制住了“逃难潮”,百姓看到军队干部像‘没事人’一样,他们也就像从前一样过日子了。
幸运的是,一直到我国从越南撤军,苏联都没有任何举动。这样的形势下吴克华依然没有放松警惕,他当即召集了师以上的主官到新疆开会。在会上他冷静地分析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苏联没有动武的三点原因:
一是苏联畏惧我国的实力与纵深,害怕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二是苏联考虑到即将对阿富汗动手,如果进攻我国那就会进行两线作战,短时间内无法抽身,势必要影响到其战略重心欧洲方面的局势;
三是当时正值冷战时期,苏联害怕我国彻底倒向美国,这样一来美国也会进行干涉。
众人听他说完都非常认同,吴克华看气氛热烈又再次重申大家一定不能心存侥幸,这次没打起来但谁都无法确定将来会不会打,不能就此产生懈怠心里,要继续加强战备、加强训练。
居安思危,这是每一位高级指挥官都应该做到的,吴克华将军提醒得很好。
吴克华的话不只是说给别人听,他自己还以身作则带头做,组织人员进行了战场勘察,从6月开始一直走了两个多月,到9月底才返回军区。
他们一行人把新疆边界重要的哨所、阵地都看了个遍,吴克华将军把所有布防位置以及将来可能成为战场的地区都记在了心里。那么长的路途,他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就减少了喝水的量,导致本就有问题的身体变严重了。
还有像吐尔尕特山口这个海拔3700多米的哨所,吴克华硬是忍着高原反应上去实地观察,即便饭都难受得吃不下他还坚持着。从哨所下来,他的脸和嘴巴都发紫了。
有他这样尽职尽责的将军,所有战士官兵由衷敬佩,边境得以稳定下来。
在西北安宁后,吴克华又被调任为广州军区司令员,某次他巡视广西边防,来到了法卡山附近,这座山上有我军英勇战斗过的痕迹,因此吴克华想上去看看。
随行人员考虑到将军年事已高腿脚不便,所以搞来了一副担架,想抬着将军上去。不过吴克华拒绝了,硬是靠着病腿登上了法卡山主峰。
在这里,老将军看到了年轻一代战斗的样子,像极了他们当年,这是我军精神的传承!
1987年2月13日,吴克华将军在广州去世,享年74岁。
如果当年没有吴克华将军稳定北疆,那些内迁的群众肯定会把恐慌带过来,届时就是南线打、中间乱、北边慌,后勤和军心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后果不堪设想。幸好将军一去就让局面控制了下来,这也是从侧面支持到了前线。
而且吴克华将军的做法永远是自己吃苦在前以身作则。为了稳定民心,就叫自己的妻儿来到可能会爆发军事冲突的“准前线”;为了稳定军心,60多岁的高龄奔波两个多月穿越沙漠戈壁高原,回来后身体还受到了影响。
这样一心为军、为国的老将军,怎能让人不佩服?
塔山阻击战中军各级指挥员都是谁
一、东北野战军方面1、四纵司令员,吴克华。
吴克华上饶市弋阳县人,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2、十一纵司令员,贺晋年。
贺晋年是一位传奇将领,在1928年时十八岁的他便成为了党员,他作战英勇且富有谋略并参与创建了陕北红军,担任红军第二十七军第一团团长。
扩展资料:
东北野战军方面以吴克华、莫文驿的第4纵队死守打渔山至白台山一线,贺晋年、陈仁麟指挥的第11纵队和两个独立师防守白台山至虹螺山一线。
他们的军事工事组成了东起打渔山,中经塔山,西到白台山和虹螺山的塔山防线。塔山阻击战中,李天佑将军奉四野令,率一纵进至高桥,随时准备增援。
四纵、十一纵在吴克华、贺晋年的英明领导下,坚决顽强阻击国民党的援兵,在塔山展开激烈战斗,塔山阻击战。
从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共进行了六天六夜,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贺晋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吴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