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动辄得咎
“动辄得咎”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只要有所行动就会受到责备或处分。其拼音为dòng zhé dé jiù。在这个词语中,“辄”表示“就”,“咎”则表示“过失”或“罪过”。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处境困难,经常被人无理指责。它来源于唐朝韩愈的《进学解》:“在朝廷上无法获得信任,私下里也难得友人帮助。行动前后受困,动辄得咎。”
这个成语的另一种表达是“跋前踬后”,拼音是bá qián zhì hòu。它的字面意思是狼在行走时,往前走会踩到自己脖子上的肉,后退又会被尾巴绊倒,形象地描述了一种困境,即进退两难。这个词语出自先秦佚名的《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老狼前行踩颈肉,后退又要绊尾跌。”这个成语常作谓语、定语,用来形容某种进退维谷的困境。
动辄得咎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注音:动辄得咎,拼音dòng zhédéjiù。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意思是动不动就会受到指责或批评,形容处境困难,容易犯错误。辄,即;咎,过失或罪责。例如:“小厮因动辄得咎,只能向主人请教:‘请问主人,我应该怎么做才对?无论前行、后退还是并行,都不得当。’”(出自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第七十八回)
对于他人的闲言碎语,我们不应该轻易相信,更不能因为别人的口舌而动辄得咎。只要站稳自己的立场,就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不佳,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动辄得咎。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摇手触禁”和“进退维谷”,表示行动受到束缚,无法自由决定。相反,无往不利、直情径行则是形容一切顺利,毫无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