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8-09 22:36:36 浏览4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正值唐朝繁荣时期,安禄山兼任河东、平卢和范阳三镇节度使,趁唐朝军队主要部署在边疆、内地兵力空虚之际,在范阳发动叛乱。叛军南下,迅速占领洛阳、潼关等战略要地,并攻入长安。唐玄宗李隆基被迫带着杨贵妃和宰相杨国忠等人逃亡。在宿营马嵬坡时,由于士兵不满朝廷奸臣当道,发生哗变,杨国忠及其子被砍死。同时,士兵们要求处死杨贵妃,玄宗无奈,只好命宦官高力士将贵妃缢死。

此后,玄宗和太子李亨分路逃亡。玄宗前往四川,而太子则带领精兵强将前往灵武。太子后来在各方势力的支持下即位,成为唐肃宗,尊父亲李隆基为太上皇。唐肃宗继位后,着手平定叛乱。他任命大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率军镇压叛军。虽然初期唐军作战不利,但郭子仪和李光弼上任后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叛军因不得人心而连连受挫,内部矛盾重重,父子相斗。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也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史思明通过杀害安庆绪夺得大燕皇位。

唐军在军事上不断取胜,最终反攻叛军,收复失地。他们注重联络少数民族政权,在回纥兵的帮助下成功收复洛阳、长安。然而,唐军也有挫折,平叛日期因此延迟。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唐朝九位节度使率兵围攻叛军首领安庆绪,却因史思明援军和内部矛盾而失败。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后自立为大燕皇帝。在各方努力下,大燕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唐朝平定。尽管安史之乱被平定,但唐朝并未真正恢复元气。为了奖励有功将领,朝廷不得不赋予他们职位和权力,导致中央集权削弱。那些已被封为节度使的人继续经营自己的领地,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投降的安史降将们表面上臣服,实际上仍然割据一方。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削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藩镇之祸。最终,唐朝亡于节度使朱温之手。

具体事件梳理如下:

1. 安禄山起兵:范阳起兵叛乱;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安禄山联合其他民族组成士兵;攻占河北州县;进入长安、洛阳;安史之乱达到顶峰。

2. 唐军抵抗:唐玄宗得知安禄山反叛消息后震怒;任命官员防守;长安失守;玄宗逃往四川;马嵬坡将士哗变;杨国忠父子被杀;杨贵妃被缢死。

3. 肃宗即位:太子李亨自行登基为唐肃宗;马嵬之变被视为有计划兵变;郭子仪和李光弼奉命讨伐;联合进军河北;收复河北一带。

4. 安庆绪与史思明之争:安庆绪杀父自立为帝;史思明回守范阳;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败逃;史思明降唐后复叛。

5. 史思明称帝:史思明接收安庆绪部队;称大燕皇帝;内部离心;多次为唐军所败。

6. 平定乱事:史思明被杀;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逃;部下投降;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结束。唐朝进入藩镇割据局面。

唐王朝时期的安史之乱,最后是如何平定的?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谓波澜壮阔,震动了整个国家的根基,让原本繁荣的唐朝开始走向衰落。这场混乱需要唐朝倾尽全国之力才得以镇压,连西域的边防军也不得不调回国内平定叛乱。最后,郭子仪老将军功不可没,他带领麾下的朔方军以及抽调的安西军,成功平定叛乱,迎接代宗回朝执政。

在安史之乱的后期,安禄山和史思明相继被杀,同时叛军内部也发生了纷争。唐朝于是集结所有兵力攻打叛军。最终,史朝义因压力而自缢身亡,部分将领选择投降,安史之乱就此画上句号。唐军收复洛阳后,通过政治手段成功策反了一些重要将领,利用史朝义政变的契机,将叛军分裂并加大分裂力度,最终取得了胜利。

安史之乱被视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灾难的起源与唐玄宗的失误密切相关,正是他的失误导致了安禄山的崛起,进而使唐朝的商业繁荣逐渐衰败。月色朦胧的清晨,唐玄宗带着愧疚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只带着少数几位亲近的人,其中包括杨贵妃、杨国忠和高力士。他逃避之时,文武百官并未得到通知,当官员们来到朝堂时发现君王已不见踪影,安禄山攻破潼关的消息更是让他们惊恐不已。他们不确定安禄山占领长安后会怎样对待他们。玄宗逃往成都后发布罪己诏以挽回民心,并被迫将皇位传给他的儿子唐肃宗。

唐肃宗接过皇位时深感责任重大,首要任务是平定安禄山的叛乱。他启用了郭子仪指挥大军取得香积寺大捷,给安禄山的叛军造成了沉重打击,成功将叛军驱逐出长安。肃宗虽然夺回了一些失地但并未完全掌握大权,就在他返回长安之际遭遇了权力被夺的困境。幸运的是唐代宗继位后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除掉了李辅国,重新掌握了唐朝的大权。之后唐代宗继续启用了郭子仪等将领成功剿灭了山西一带的史朝义残余势力。最终史朝义被迫自杀身亡,安史之乱得以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