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不动声色的意思怎么解释
不动声色这个汉语成语,描述的是一个人在面对各种情况时不说话、不流露感情,神态保持镇静的状态。其读音bù dòng shēng sè,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轻易、不费力的意味。该成语源自宋·欧阳修的《相州昼锦堂记》。
关于这个成语的出处,在《相州昼锦堂记》中,它曾被这样描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也就是说,在面对重大事件和决策时,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显露任何情感,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如同泰山般稳固的人,可以被视为国家的重要支柱。
不动声色的使用方式非常灵活,可以用作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尤其适用于紧急情况下。比如,在清·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中,有人恶意中伤主角,但他依然不动声色,勤勤恳恳地处理公事。在《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和《文明小史》第四十二回中也有类似的用法。
关于不动声色的辨析,它与“不露声色”意思相近,但偏重表达外部表情的镇定冷静;与“无动于衷”都有不为外界所动的意思,但前者多用于形容态度冷静、后者还可以用来表示心肠硬、意志坚定。
至于不动声色的拓展知识,这个成语也是谜语文化的一部分。在谜语中,有一种表述为“默默打坐”,指的就是不动声色这种状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动声色并无明显的情感色彩,既可以用在褒义场合,也可以用在贬义场合,是一个中性词。繁体写法为“不動聲色”,近义词有“无动于衷”、“泰然自若”、“不露声色”,反义词则包括“不知所措”、“手足无措”、“失魂落魄”。
不动声色的意思是什么
内心活动不透过语气和神态展现,形容一个人的态度沉稳冷静。这种表现方式的发音为“bù dòng shēng sè”。源自宋·欧阳修的《相州昼锦堂记》:“(这个人)垂挂衣带,手持手板,不动声色,使天下安稳如泰山,可称为国家的重要支柱。”
在清·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中,也有这样的描写:他毫不显露情绪,沉稳处理公务。即使在敌机盘旋的紧张情况下,他依然不动声色地筹划作战方案。
“不动声色”这个词的近义词是“不露声色”,意思也是不动声色地展现自己的情感或行动。《资治通鉴·唐纪》中提到:“女子用甜言蜜语迷惑人,但在暗中伤人,不会露出任何言语和表情。”这是对这个词的生动解释。反义词是“喜形于色”,意思内心的喜悦会在脸上表现出来。出处为唐·吴兢的《贞观政要·纳谏》:“太宗听到这些话后,内心的喜悦直接表现在脸上。”简而言之,一个人在不露声色和喜形于色之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情绪管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