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釜底抽薪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釜底抽薪是一种灭火原理,其本质在于彻底清除可燃物。这一成语的拼音为fǔdǐchōuxīn。其基本释义是,如同从锅底抽掉燃料,才能使水停止沸腾一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策略也暗含着进行暗中破坏的意味。
该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汉代的董卓《上何进书》中,“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示例来自于清代的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描述了使用釜底抽薪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从语法角度来看,釜底抽薪的构词方式是偏正式,在句子中通常作为谓语、宾语或定语使用。
近义词“抽薪止沸”指的是通过消除柴火(即火源)来使沸腾的水停止沸腾,这同样是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消除隐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水凉水沸的现象。要使水沸腾,只需在锅底生火并加柴草即可。若想让水停止沸腾,可以选择加入一些凉水(即扬汤止沸),或者彻底抽掉锅底的柴草(即釜底抽薪)。扬汤止沸只是暂时性的解决办法,而釜底抽薪则是从根本上消除了水沸的基础或依赖物。
世间许多事物的初始与发展与水凉水沸的形式相似,其生生变化之理也相同。在对待对立势力时,与其正面交锋不如消除其生存根源。这就如同在古代的战争中,粮草是部队生存的基础和战斗力的源泉,因此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在曹操与袁绍的战争中,曹操聪明地烧掉了袁军的粮屯,切断了袁军的基础与能源,从而取得了胜利。这就是典型的釜底抽薪策略。
在现代商业经营中,无论实力强大还是微弱,经营者都可以运用此策略来削弱对手势力,使其不攻自破。关于釜底抽薪的更多解释和示例,可以参照百科全书进行了解。
釜底抽薪的典故是什么
釜底抽薪,寓意深远。其意即移除根源之柴火以止沸,如同要从本质上彻底解决问题。流传于南北朝的一段典故,为我们揭示了这一成语背后的故事。
当时,东魏大将军侯景反叛朝廷,遭军队围攻。侯景转而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萧衍,请求支援,却再次被东魏的慕容绍宗击败,仅带数百人投降梁朝。东魏的魏收为此上奏章,主张对侯景这样的反复无常之人,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抽薪止沸,斩草除根。然而梁武帝并未采纳此建议。后来的事实证明,侯景果然再次背叛梁朝。
成语"釜底抽薪",含义深远,通过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源自汉·董卓的《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意指移除引发问题的核心要素,方可彻底解决问题。近义词如“抽薪止沸”,反义词如“火上浇油”。其用法为偏正式,常作谓语、定语或状语。比如当电脑被病毒侵入时,他果断切断电源,便是运用了釜底抽薪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