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韦编三绝的典故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8-09 12:47:51 浏览4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韦编三绝的意思和典故是什么

韦编三绝,这一成语深刻描绘了勤奋读书、刻苦治学的精神。韦编,指的是用熟牛皮编织的绳,用来串联竹简;三,表示多次;绝,意为断。这个词语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孔子的典故。

孔子,这位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在年少时期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勤奋与好学。他尤其对《易经》充满热爱,为了深入钻研其内涵,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研读,直至理解透彻。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导致串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断裂。

在春秋时期,纸张尚未发明,书籍多以竹简形式存在。制作竹简需要将竹子破成竹签,再经过火把烘干后刻字。由于竹签的载字有限,《易经》这样的巨著需要大量的竹签,再用牛皮绳串联。孔子所读的《易经》,因他的勤奋钻研,导致串联的牛皮绳多次磨断,这充分展现了他对《易经》研究的刻苦与投入。

孔子对《易经》的精神与实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将其研究心得整理成《十翼》。这部著作被后人附加于《易经》之后,作为对其的补充。《十翼》不仅是孔子对《易经》的解读,更是他兼收并蓄、勤于学习精神的体现。

成语“韦编三绝”所寓含的意义远不止勤奋刻苦。除了颂扬不畏环境艰苦、努力学习的精神外,更强调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如苏轼所提倡的反复阅读,每次都要有不同的目的和重点。陶渊明则主张读书范围要广博,注重方法与效率。这些都表明,古人读书不仅重视勤奋,也注重方式方法。而“韦编三绝”的核心精神,更是强调了学习的专注与精读的重要性。

韦编三绝的典故

【成语】:韦编三绝

【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释】:韦编指的是用熟牛皮绳将竹简紧密编连起来的书籍形式。三表示多次,绝意味着断。整个成语描述的是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用以比喻一个人读书勤奋刻苦,反复研习,直至精通。

【成语故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孔子先祖原是宋国贵族,他本身多才多艺且学识渊博。因其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无法接受正规教育,唯有通过自学获取学问。

孔子十五岁时开始刻苦读书,因无师自通,遇到难题便虚心请教各界人士。无论对方身份如何,只要有所长,他均会诚心讨教。正因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孔子在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有名的学者。

当时的书籍主要采用竹简制作,每一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数十,少则八九。完成一本书需要许多竹简,而这些竹简需要用坚固的牛皮绳按照顺序紧密编连,才能阅读。这一连串的工作被称为“韦编”。

《易经》是由众多竹简组成,内容厚重,相当沉重。孔子晚年始习此经,因该书深奥难懂,他反复研读,将串联竹简的牛皮绳读至断裂多次,不得不更换新的再继续学习。即使如此勤奋,孔子仍谦虚表示若寿命更长,他对《易经》的理解将更为深入。

除了对《易经》的研究,孔子还编制了包括《诗》、《书》等在内的多部书籍,并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了史书《春秋》。这些努力对于古代文化的保存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整理者:zhl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