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一功将成万骨枯”是什么意思?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这是唐代曹松在《己亥岁》中的诗句,描绘了安史之乱后战争肆虐江汉流域的残酷现实。在这首诗中,“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强烈对比,震撼人心。那些功成名就的将军的荣耀,实际上是以无数鲜活的生命和流淌的血液为代价而获得的。
历史如同一页页翻过的画册,风渐起,吹皱秋水,也吹动着历史的篇章。每一页都记载着白骨蔽野、血流成河的悲剧,那些所谓的“功成”的将军,他们的成就往往建立在无数百姓的尸骨之上。虽然历史已成过去,但战争并未结束。如今的战场虽已不见硝烟,但在官场与商场中,无形的杀戮仍在继续。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总有那么多政府官员热衷于形象工程,对万千百姓的切身利益视而不见。一些在开放后成为富豪的人,他们的发家资本往往建立在血腥的原始积累之上。每一次忽视百姓的利益,就会有更多的百姓呼天不应、叫地不灵;每一次充满血腥的积累,就会有人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马克思的一段“名言”深刻描绘了资本家追逐利润的贪婪本质:“只要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胆壮起来。”在我们的现实中,许多官员为了所谓的政绩和膨胀的私欲,不惜为那些贪婪的人营造环境,让他们肆意滋生,甚至杀人于无形。
原本修建的道路是为了让大众通行,却偏偏滋生出那么多的阻碍;原本可以持久使用的道路,却春天还没过去就塌陷;原本期望种花植树带来鸟语花香,却刚有生机就要更换新品;原本可以坚固上百年的大楼,却住不到多久就成了危房。
有硝烟的战场是可怕的,但无形的战场更加可怕。然而,总有一天,所有的人们都会觉醒,认识到“将军荣”与“万骨枯”不再有任何联系!那时,真正的和平与公正将会到来。
一战成名万骨枯前一句
深绘历史波澜之下,人们经常提及那句苍凉悲壮的诗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出自唐朝诗人曹松的《己亥岁感事》。整首诗如此描绘:“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画面宽广,战火连天之下,百姓的日常生活难以为继,甚至连基本的打柴割草都无法保障。谈及这首诗的背景,曹松的生平亦值得一提。
曹松,生于唐代的晚期,大约生于公元828年,逝世于公元903年。他是舒州(现今的安徽桐城或者潜山)人。这位诗人的生卒年并不确切,但他的才华却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洪流中熠熠生辉。早年,他曾为了躲避战乱隐居洪都西山。后来投靠了建州刺史李频,李频死后,他流落江湖,历经坎坷。直到光化四年(公元901年),已经七十多岁的他才终于进士及第,被特授为校书郎(秘书省正字)。他的诗歌饱含深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历史变迁的感叹和对生命价值深刻的洞察。那句流传千古的诗篇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道出了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