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历史书上没有国民党抗日,为什么没有把皖南事变写入,初中历史课教科书中?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4 04:58:58 浏览3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抗战歼敌二三万甚至六七万的很多会战在教科书上都没写 ?

我建议楼上的 和楼主看看(国殇)是本书
因为 成王败寇~~~~~~~~~~
一个政府的教科书里决不可能出现另外一个看起来比它还还好的政府的.
一般历史教科书只记载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比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但也有许多同样激烈的战役,列宁格勒保卫战,布达佩斯战役,但他们没有被提到,因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整个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是苏德攻防的易位点,而其他战役就没有这样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就是说它们所处的历史地位不同,我国抗日战争也是这样,台儿庄战役之所以被大书特书,是因为这是抗战以来我军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场战役胜利,而雪峰山战役歼敌二十万,是台儿庄战役的二十倍,在历史教科书上却鲜有耳闻,正是这个道理,当然他们的历史意义不容抹杀。

为什么没有把皖南事变写入,初中历史课教科书中?

为了稳定两岸关系,给抗战时期的国民党留点面子。所以国民党在抗战时期的黑历史基本都没有写进历史教材或者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一笔带过。
新版教材已写进了哦
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2课的相关史事写了,而且有文有图。
抗开始说南方市民协助初中的的教育个数中中就和树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一些,很多地方都有他的一些版本
应该是写了,是不是教材不同
初中历史的教科书。要学的历史内容太多了,皖南事变,只是其中的一个,历史事实,没有写入,那也是情理之中,其实如果喜欢历史的学生,自己可以多查阅历史书籍,可以学到许多历史知识,也不一定局限于初中的历史教科书中

为什么现在的历史课本里没有讲到 中国远征军

这的确是国家的失误,但近几年国家对于这方面的措施作了不少,但仍是没有比较具体的结果,因为当年的国民政府就是没有多少这方面的记载,当年的战斗及其残酷,几乎没有准确的记载只有在日本的资料室里可能有部分但我认为日本应该不会和我们合作的所以政府一直没有把这些编入教材中悲哉,中国英魂
现在的历史课本里没有讲到中国远征军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中国远征军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力量之一,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国远征军在课本中并没有被单独提及,而是与其他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起被提及的。
其次,历史课本的编写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学生认知水平等等。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历史课本可能会选择更具体、详细的事件和人物来描述。此外,历史课本也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会被简化或者省略。
最后,历史课本的编写也需要考虑到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等因素。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在课本中可能被提及,但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可能就不被提及或者被简略描述。此外,在某些政治环境下,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会被限制或者禁止提及。
综上所述,现在的历史课本里没有讲到中国远征军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为什么现在看不到民国时期的抗战文?我知道国家现在在打击,可是那个好像已经成为历史了,为什么不能看呢

你是要看国军抗战的文章?
有视频挺好的:《国军抗战全纪实》。
现在国家也不会打击,而是在修正这方面的失误。
历史越悠久,评价就会越公正!
公道自在人心!
其一、国民政府不重视宣传抗日。其二、很少有名气大的作家深入战争前线,当时的名家大儒属于上层精英,不屑于以身犯险,邀取功名。其三、教育落后,人才贵重,谁舍得让有知识的年轻人去送死?我个人认为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不是哪个党派故意扭曲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里面有抗日的英雄事迹吗?

太多太多了。
首先,从教科书上就能找到共产党评价国民党正面抗日的证据。
小学教科书,就有国军坚决抵抗的记载: 台儿庄、卢沟桥、上海保卫战。
课本上关于台儿庄记载很详尽,说道夜间组织敢死队夺回被日军占领了三分之二的事情。说到一个战士在光复台儿庄后,指着一位老太太的尸体说,她因为给国军提供情报,被日军炸死了。
关于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以及二十六路军保卫平津,是出了力的。书中也列举了很多国军高级将领的名字。
初中教科书,除了著名的三大会战,还有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国军十九路军蔡延凯、蒋光鼐抗击日军,迫使日军四易主帅。之后是蒋发表庐山讲话,表示要抗战到底。
对三大战役,上海的淞沪会战记载详尽。还有八宝山姚营五百壮士殉国,四行库八百壮士抗击日军四天四夜。太原保卫战的忻口会战,说到在卫立煌指挥下歼灭日军两万人。日军出动飞机报复,将国军工事破坏殆尽。
尤其是三大会战介绍过后,课本上这样评价:“国军广大官兵奋起抵抗,浴血奋战,歼灭了大量日军,使其三个月灭亡中(和谐)国的计划破产。但是,片面的抵抗路线,使国军在正面战场上一再溃败,丧失了大部国土”
其他还有枣宜会战。张自忠亲帅特务营冲锋,牺牲。

貌似上高会战比台儿庄战役的战果还要大,为什么没有写入历史课本?

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最经典最有战略转折意义的一次战役,由后国民党“副总统”李宗仁指挥。它发生在抗战状态低迷、战绩糟糕的敏感时期,台儿庄战役的巨大成功,振奋了精神斗志、提升了作战士气,为接下来战斗夯实了牢固的精神基础,远比战果最大化来的给力
除了 台儿庄战役 是对日全面战争以来,第一个战役级别的胜利的巨大意义以外,李宗仁后来回到大陆,以及其回忆录在大陆广泛宣传也非常关键
上高会战主力是74军,后在孟良崮遭到粟裕全建制的歼灭,作为正面形象宣传在之前是不太可鞥的
因为是国名党打的最成功的的一次战役,其他的自己脑补吧
台儿庄大捷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
意义不一样
不好说,是国军指挥的
因为台儿庄战役的影响更大,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台儿庄战役的结局,是日军战役进攻中的一次败退。这对于日军侵华战争以来尚属首次。对日军来说,这不仅是在兵力数量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挫败。
2、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政治上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用胜利的事实证明了“亡国论”是没有根据的。
而李宗仁更是以偏师弱旅战胜骄狂不可一世之日寇强敌,更说明了只要众志成城、精诚团结、拼死抵抗、艰苦奋战中国人民就是不可战胜的。
3、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前途的看法。抗战爆发以来,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出,有的国家甚至不敢相信。
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
所以,英国报刊发表了赞扬此战中国胜利的评论。显然,这次胜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为争取外援增添了有利条件。
扩展资料:
两次战役战果:
1、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战役,历经月余,中国军队毙伤日军11984人,俘虏719人,缴获大炮31门,装甲车11辆,大小战车8辆,轻重机枪1000余挺,步枪10000余支。
中共《新华日报》1938年4月7日、8日报道称:歼敌万余人,坦克车被击毁30余辆,缴获大炮70余门,战车40余辆,装甲车70余辆,汽车100余辆。日方数据为第5、第10师团合计伤亡11984名;
其中第五师团2月20日至5月10日共战死1281人,受伤5478人,第十师团3月14日至5月12日战死1088人,受伤4137人。此数据源自1938年6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部第三课对台儿庄战役前后日军伤亡的一个统计。
2、上高会战
这一战役,战场实际指挥官罗卓英在1941年3月29日给蒋介石电报中汇报的战果为:毙伤日军少将步兵指挥官长岩永汪、大佐联队长浜田以下1.5万余人,自身伤亡2万余人;
但他的上司第9战区司令薛岳没有认可这个战果,薛岳在4月5日给蒋介石的电报中,直接将罗卓英的战果打了个八折,称伤毙日军12520名,俘敌14人。
日军宣称造成中国军死伤17,119名,失踪2,814人,至于己方损失在战报上则只字未提,日本网站引用的日本右翼战史学家儿岛襄的估计为1000余人。

为什么国军以身殉国的将领被埋在历史的尘埃中?

这回你发现不只是日本篡改历史了吧,这就是政治,敢于想德国首脑一样在犹太人面前下跪的太少了
没有啊,历史教材上多得是。中国远征军的一位市长戴安南将军十几年前还被评为英雄模范了呢
如果有一个人,处处和你作对,为了消灭你用尽办法,还杀了你很多家人。他要是做了好事,你会帮他宣传吗?
因为共产党党争,历史总是被胜利者写的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所以,不要尽信历史书
怎么这么多台湾学生发表议论呀!
在大陆的历史书上,国民党抗日将领都是如实记载的,只有多,没有少。大陆的学生都知道国民党抗日将领,例如,蒋光鼐、蔡廷锴、张自忠、戴安澜、冯玉祥、张学良、……,比中共的将领还要多。
台湾的教科书在李登辉、陈水扁时代就篡改历史,把国民党的功绩全部抹杀了,甚至只有台湾史没有民国史。另外,这两个家伙为了讨好日本,更作出很多令中华民族不齿的事情。

为什么《清史》《民国史》没有正史

依史家惯例,前朝史后朝修。
自1912年宣统帝退位,中国常年处于被列强殖民军阀混战割据的时期。国力羸弱,民不聊生。918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紧接着国共内战江山易主。
修史是一项无论人力、物力、财力均耗费巨大的工程,为保结论详实严谨,需要对所搜集的相关史料进行深入的甄别与研判。炮火纷飞的年代,外部恶劣严苛的生存环境,战争资源尚且严重缺乏,没有稳定的合法政府保障修史相关所需经费、团队、以及稳定的外部环境。系统地编纂一部可靠的正史在当时是不现实的。
所以,即便有《清史稿》这样的史料留存。由于其编纂团队均是前清遗老旧臣,故其史观难免有失公允,有粉饰美化之嫌。加之战争年代仓促成书,未及仔细校对,错漏矛盾之处颇多。故此书虽然可作为研究清史的重要文献,仍不能视为正史。
至于中华民国时期,涉及的历史原因则更为复杂。正攵氵台总是成王败寇,难辨真假好坏,只能留予后人评说了。
自汉代司马迁写下巨著《史记》并被后世史官引以为佳作后,纪传体成为史学家们往往会选择的写史方法,然而纪传体有一个弊端无法被避免,那就是它只能被后一个朝代的人写下,为什么会如此呢?
纪传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以上引自百科,可以看到,纪传体是详细叙述一个人的生平,那么可想而知它不可能在这个人死前被写好,只能等这个人死后,同样的,为了写好一本史书不可能只写皇帝,它涉及了该朝代的方方面面,上到皇室贵胄、下至百官黎民,凡是对历史有较大影响的人都可以青史留名,因此一部好的史书必然要等上一个朝代完全灭亡后,写史人根据前朝留下的史料,综合考证汇总(往往耗费数十甚至数百年的时间)后写下纪传体史书,这往往也是我们提到的“正史”。
所以,《清史》《民国史》没有正史就很好理解了,因为社会不稳、民心未定兼社会尚未繁荣、百废待兴,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史官世家也要在如何活下去上耗费心神,没有什么功夫和心情去编写史书,待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繁荣,可以去写史书了,却又因文言文式微,没有人去写传统的纪传体史书。
附:
1现今有《清史》编写计划,且该计划正在被执行,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投了十几个亿太耗钱,编纂人员对一些内容有争议),该计划目前一直处于被执行的状态中,何时完结暂且遥遥无期。
2清朝留存下一些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也有不少成书的清史,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都不够系统和权威,真正系统和权威的清史还在编纂中……编纂中……纂中……中……
3至于《民国史》为什么还没写,这就涉及一些正攵氵台上的原因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一般而言,前朝史是由新朝编写的。但是,由于满清和民国过后,进入了新中国,这个任务就不知道啥时做了。
依现代人的文化学术修养,像二十四史一样的风格书写是不可能成为正史了,估计是一个断层,就像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的是战国以前远古几千年才会有高人记续;
当然有官修的《清史》和《民国史》了。白话文而已。百度百科《清史》《中华民国史》
因为《清史》《民国史》依史家惯例,前朝史后朝修。
自1912年宣统帝退位,中国常年处于被列强殖民军阀混战割据的时期。国力羸弱,民不聊生。918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紧接着国共内战江山易主。
修史是一项无论人力、物力、财力均耗费巨大的工程,为保结论详实严谨,需要对所搜集的相关史料进行深入的甄别与研判。
炮火纷飞的年代,外部恶劣严苛的生存环境,战争资源尚且严重缺乏,没有稳定的合法政府保障修史相关所需经费、团队、以及稳定的外部环境。系统地编纂一部可靠的正史在当时是不现实的。
扩展资料:
二十六史:
1、《史记》西汉·司马迁(130卷)
2、《汉书》东汉·班固(100卷)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120卷)
4、《三国志》西晋·陈寿(65卷)
5、《晋书》唐朝·房玄龄等(130卷)
6、《宋书》南梁·沈约(100卷)
7、《南齐书》南梁·萧子显(59卷)

为什么咱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日军暴行的内容很少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再加上现在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化,以及历史书篇幅有限所以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日军暴行的内容很少。
日本在南京大屠杀的时候,看到男的就活埋,或者是杀了,看到女的就强奸,甚至连60多的老太婆都碰,太不是个东西了。而且还举行杀人比赛。在东三省的时候,实行“三光”政策,连才出生的婴儿也不放过。虽然现在历史提得少了,但是我们应该不忘历史,不忘国耻。你看别人韩国做得多好啊。
一般是为了维护邻国之间的和平吧。
毕竟现在‘愤青’比较多!
因为不赞成忘记历史,也不赞成背负着仇恨而生活
和谐,一切皆和谐,明白?
不少了
关于日军的在侵华期间的暴行,简直是数不胜数,如典型的三光政策,从8年抗战开始,到结束,几乎每一名在华日本军人每天都在干着惨无人道的暴虐行径,如果把这些都写上去,恐怕就不是写一两本教科书的问题了。
关于你说的教科书中关于日军的暴行很少,那不是很少,而是教科书中写的都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精选的史实,而且都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同时要求对青少年有启发、启迪和警醒的教育作用。
还有就是考虑到整个教科书内容的编排问题,还是那句话,你把书中的日军的暴行史写的多了,别的内容相应的就要减少,那样就破坏了教科书内容的平衡性

如何认识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这一点:
一、组织抗战力量
国民党政府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合法政府,具有组织、领导抗战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在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积极动员全国力量,组织了大量的军队和民众力量,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同时,国民党政府还积极寻求国际援助,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建立了联系和合作,为抗战胜利赢得了广泛的国际支持和援助。
二、指挥军队作战
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指挥了大量的军队作战,包括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惨烈的战役,如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等,这些战役有效地遏制了日军的攻势,消耗了日军的力量。在敌后战场,国民党军队则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日军的交通运输线,打击日军的后方基地,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推动政治改革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以适应战争的需要。这些改革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新县制、实行土地改革等。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权威性,加强了民众的抗战意识,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综上所述,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当时的合法政府,国民党政府具有组织、领导抗战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同时,国民党政府积极动员全国力量,指挥军队作战,推动政治改革,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在战争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这些并不能掩盖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