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黎玉的人物评价
- 2、刘晓浦的人物经历
- 3、龚饮冰的生平经历
- 4、刘知侠的长篇小说
- 5、张敬焘的人物简介
- 6、刘秉琳的重要事件
- 7、景晓村的人物生平
- 8、燕翼堂的叔侄俩献身革命携手赴义
- 9、谢辉的人物生平
- 10、李实的生平
黎玉的人物评价
黎玉长期担任山东党的主要领导,在黎玉指导下,山东省委先后建立了鲁西北特委、鲁东工委、鲁北特委、淄博矿区特委、调整了莱芜县委,恢复了胶东特委,使山东党的组织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和壮大。抗战时他负责山东省战时推行委员会的工作,实际行使省政府职权,为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作为罗荣桓同志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勇挑重担,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为开创山东的抗日新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放战争中,为保卫和建设山东解放区,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作了大量工作,使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工商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由于受到1948年山东土地改革时期不公正批判和处理的影响,黎玉在上海“三反”运动中再次受到不公正待遇,1952年2月29日被公开宣布撤销上海市委秘书长等职务,降为上海市委劳动工资处处长。尽管如此,他坚持共产党员的党性,仍一如既往地做好分担的工作,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1953年,黎玉调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并先后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农业机械部、第八机械工业部第一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等职务,为实现我国机械工业“从修配到制造”的发展作出贡献。 黎玉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六十年如一日。1986年初在他病危之际,中央领导同志十分关心,专程到医院看望慰问。同年3月,中共中央撤销了华东局1948年对黎玉所作的错误结论,给予平反,为黎玉恢复政治名誉,使黎玉生前感受到党中央的温暖。2012年10月,中共上海市委对黎玉在60年前在上海被撤职一案进行了复查,作出《关于撤销在“三反”运动中给予黎玉同志撤销职务处分决定的批复》,撤销1952年2月29日中共上海市委关于给予黎玉同志撤销职务处分的决定,恢复其政治名誉。 “从无巧语惊高座,休将高位论英雄”。黎玉的一生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尽管他多次受到冲击,但他始终相信党、相信人民,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殚精竭虑、死而后已。历史是公正的,人民不会忘记。 1986年5月30日凌晨,黎玉在北京逝世。黎玉逝世后,新华社发了《黎玉同志生平》一文,高度评价了黎玉的一生。文章在介绍了黎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作的贡献后说:“黎玉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坚持党性,坚持原则,是非分明,刚直不阿;他工作严肃认真,精明干练,吃苦耐劳;他生活俭朴,平易近人,联系群众,团结同志;他严以律己,也严格要求亲属和子女,对不正之风深恶痛绝。”文章认为,黎玉同志的逝世,是党和人民的损失。文章要求大家学习黎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学习他学无止境,穷原竟委的学习态度;学习他六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为党工作的革命精神。
刘晓浦的人物经历
早年在临沂、济南上中学,毕业后考入江苏省南通职业纺织学校。在“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下,多次走上街头、集市,宣传革命思想,揭露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残暴行径,为此被校方开除。后考入上海大学,在一些著名共产党人的影响和教育下,接受了马列主义,树立了共产主义思想,曾写信劝告家庭将部分土地、财产转让给贫苦农民。1923年夏,由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每逢假期就去济南,住在他任山东省参议员的二哥刘云浦的公馆里, 协助山东党的负责人王尽美通过“平民学会”宣传革命。上海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南通、南京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1929年中共山东省委遭严重破坏,同年春受党中央的派遣,同刘谦初到济南重建山东省委, 开展党的工作。4月,中共山东省委组成后,刘谦初任省委书记,他任省委执行委员兼秘书长。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中,他不避艰险,四处奔走,找地下党员谈心,鼓励他们提高斗争勇气,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并秘密走访死者家属,设法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他还把家中寄来的钱,用作党的活动经费 。
龚饮冰的生平经历
龚饮冰出生于一破落地主家庭。父母早丧,少年时只身在外求学。毕业于湖南大学法政专科。辛亥革命后加入国民党,参加过反袁、护法斗争。曾任《新湖南日报》、《民本日报》记者、编辑。五四运动后,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反日爱国斗争,任湖南外交后援会常委、宣传部长、秘书长等职。1926年北伐军攻下长沙,与谢觉哉创办《湖南民报》,任总编辑。还是长沙市新闻记者联合会执行委员、湖南省新闻记者联合会主任委员、反文化侵略大同盟执行委员、中国济难会湖南省总会总务干事、常委、党团书记。大革命失败后,潜往武汉、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曾任全国济难会常委、中共中央机关主管会计。1928年赴莫斯科参加党的六大。1929年,中央派邓小平去广西组织武装起义,他随同前往,负责机要工作,数次往返于桂沪之间,请示和传达中央的指示。1930年6月,被派往山东,任山东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兼宣传部长。不久,省委遭破坏,奉调回上海,在中央特科工作,任印刷科长,负责筹办地下印刷厂。杨尚昆曾回忆说:当年在上海党中央机关“有个无名英雄,叫龚饮冰”。后受组织派遣,在天津、北平、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从事地下工作。他以佛教居士的身份为掩护,还照过一张身披袈裟的照片,以至于后来他任新中国人民政府的部长时,毛泽东曾笑称他“和尚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他辗转到武汉、长沙,同周恩来取得联系,并在其领导下一直从事国统区的秘密工作。1938年初至1942年9月,在上海负责组织日军占领地区的交通情报和财务工作,建立了3个同中央直接通报的秘密电台。电台被破坏后,历尽艰险前往重庆。以商人身份创办建业银行,出任总经理。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他秘密前往中共重庆办事处,与毛泽东长谈。1948年冬,前往解放区,在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工作。1949年3月,随刘少奇前往天津进行调查研究。4月,随解放军南下。5月27日上海解放,他任上海军管会财经接管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总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家轻工业部副部长、党组书记,为妥善处理外国在华金融和轻工企业,为建设新的国营轻工业骨干企业,做了许多工作。后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他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各界人士,广交海内外朋友,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特别是做好对党外人士的安排和处理好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他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1976年6月2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0岁。
刘知侠的长篇小说
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1991年9月3日去世。刘知侠(1918年—1991年9月3日),男,河南省卫辉人,我国著名作家。1950年创作了短篇小说《铺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代表作《铁道游击队》《铺草》《铺草集》等。早年经历:原名刘兆麟,自幼家贫,跟随父亲在村边道清(滑县道口镇--博爱县清化镇)铁路打工、捡煤核,跟随母亲在外祖母家放猪。教育经历:11岁那年才开始上半工半读学校,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卫辉一中。1938年夏天奔赴陕北延安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5月抗大毕业后,又留校学习军事专业.
工作经历:学习结束后,随分校到了山东根据地,分配到抗大山东分校文工团工作。1943年抗大分校取消建制改编为山东军区教导团,随文工团调到山东省文协。全国后,担任了济南市文联主任。1950年山东省文联成立,他任编创部长、秘书长、组委员。1959年山东省文代会选刘知侠为省文联副兼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并担任《山东文学》杂志主编。写作经历:1950年创作了短篇小说《铺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1952-1953年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出版,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1953年调上海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他将新中国成立后发表的短篇小说编成《铺草集》,同时创作了《铁道游击队的小队员们》。1960年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和中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等,后又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写了中篇小说《芳林嫂》。1986年刘知侠定居青岛后,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沂蒙飞虎》与40万字的《知侠中短篇小说选》以及20万字的《战地日记》(即淮海战役见闻录)。人物事迹:从军事到文艺刘知侠1918年生于河南省卫辉市一个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1938年3月,作为一名进步的、喜好文学的爱国青年,抱着满腔热情到陕北延安参加,在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军事和。同年,抗大一分校东迁,因表现突出,刘知侠在行军路上加入了中国。翌年5月,抗大毕业后,留校从事军事教学,先后任抗大分校区队长、队长和军事教员。为了响应“到敌人后方去”的号召,1939年底,刘知侠所在的抗大一分校接到上级命令,作第二次东迁。1940年春节过后,经常在《抗大文艺》上发表作品,搞墙报、画伟人像、还会写美术字的刘知侠,被分配到抗大文工团工作。带领文工团两次突围1941年冬,敌人集中5万兵力,对沂蒙山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铁壁合围”、“拉网战术”的大“扫荡”。敌人对根据地方圆百里的山区重重包围,控制了所有的村庄、山头和道路,分区进行“清剿”。文工团也被包围在沂蒙山的中心地带,为了减少伤亡,成功突围,文工团的团员们分成两个分队向外突围。刘知侠带领一支分队向外冲了7天,终于胜利地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在敌“扫荡”即将结束时,文工团又进行了第二次突围,这次突围虽然没和敌人交火,但它的危险性要比第一次突围大得多。当时,组织上决定,包括文工团在内的300多名非战斗人员,从沂蒙山转移到东南滨海地区休整,而且要在一夜之间穿过80里为敌人重点控制的丘陵和平原地带。突围至午夜,估计已行军四五十里路,到达一个丘陵地带,因为夜里起雾,与担负掩护任务的连队失掉了联络。刘知侠召集大家果断决定:不能再找连队,我们得争取时间加快脚步向南冲出去,摆脱危险处境。刘知侠把手上有枪的人挑选出来,把手榴弹也集中起来,临时组成两个战斗班,一个由他率领在前边冲,一个由协理员负责作后卫。在行进过程中,刘知侠带着通讯员亲自去找向导,在找向导的时候,一次误入了敌人的伙房,一次误入了伪乡公所,但幸好没被敌人发现。在天亮前找到了一个早起拾粪的中年人,由他带路,使他们绕过一个个敌据点,冲向南去。因为刘知侠在这次突围中的英勇表现,被山东省委评为模范员。两次到铁道游击队采访1943年夏天,山东军区在滨海根据地召开了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刘知侠认识并采访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那些传奇式的英雄和惊心动魄的战斗,都给刘知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模大会后,刘知侠整理了这些采访并进行构思,动手写了题为《铁道队》的章回体小说,在《山东文化》上连载2期。作品一经发表,便引起了极大反响,战士们争相传阅。不久,刘知侠接到了铁道游击队的来信,邀请他到铁道游击队深入生活。1944年,刘知侠第一次去铁道游击队,当时枣庄、临城还有敌人。刘知侠绕道南边过津浦铁路,到达微山湖,和这些英雄人物们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刘知侠和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们一接触,就热爱上这些英雄人物。他们热情、爽直、机智、勇敢,经常和敌人短兵相接,都是些英勇顽强的好汉。刘知侠常常随他们一起战斗在微山湖畔和铁路两侧,并住在微山岛上。有空闲的时候,刘知侠就向游击队的、队员了解多年来他们在铁道线上英勇歼敌的事迹。从枣庄开炭厂的草创时期,谈到从临枣线打到津浦干线的军事斗争,以及后来以微山岛为依托,对津浦干线的敌人进行神出鬼没的袭击。游击员们的打票车、夺枪械、撞火车、搞物资,消灭了一个个经过敌人精心训练、专门对付他们的特务队,每场战斗都打得出神入化,打得敌伪更是闻风丧胆。同时,刘知侠还走访了微山湖畔铁路两侧曾经帮助过游击队的工人、渔民和农民。对游击队在铁道线上的战斗、工作和生活,作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有了极深的生活感受。刘知侠也荣幸地成为铁道游击队的荣誉队员。日军投降时,当时任铁道游击队队长的刘金山把从日本鬼子手里缴获的轻型驳壳枪当作礼物送给了刘知侠。就在刘知侠完成提纲,准备动笔写作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之际,打响了。国民反动派集中了几十万的兵力,对山东区进行重点进攻,全山东区军民都行动起来全力迎击并打退国民部队的进攻。在这战火燃烧的危难时刻,刘知侠打消了写作《铁道游击队》的念头,作为一名山东兵团《前线报》特派记者随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他后来的小说《铺草》、《红嫂》等作品描写的都是在支援前线工作中的感受。刘知侠的封笔之作、20万字的纪实文学《战地日记——淮海战役见闻录》,也是根据在淮海战役时的日记整理而成。铁道游击队—再现荧屏多年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一直在刘知侠的耳边萦绕,在脑海中展现,他一直苦于没有时间来完成这部长篇小说,总感觉有件重大而严肃的工作没有完成。在这种心情的驱使下,他就用嘴来讲,走到哪讲到哪,像一个普通的故事传播者一样,在战斗和工作之余,他就把铁道游击队的战斗故事讲给身边的战友和同志们听。全国后,刘知侠留在山东济南担任领导工作。他更加希望能找个时间来实现多年的愿望,可是由于刚刚进入城市、工作繁忙,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到1952年,刘知侠接受了一个写作任务,才有机会实现多年来的夙愿。由于事隔多年,为了重温当年铁道游击队以及整个时期的斗争情形,唤醒当年在铁道游击队参加战斗的激情和冲动,动笔之前,刘知侠找到了小说中人物李正和王强的原型,又一次到鲁南去寻找铁道游击队的旧址——早已坍塌的小炭屋子,又在微山湖边上访问了这一带村庄的农民。人们听说铁道游击队的人又来了,像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都围了上来,生动形象地描述着当年铁道游击队在这里杀敌的故事,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就这样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传颂着。从鲁南回来后,刘知侠就开始写《铁道游击队》这部小说。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40余万字的作品,于1954年元月出版。小说出版以后,分别于1956年和1985年被分别改编搬上电影银幕和电视荧屏。并出版了连环画。而时隔45年之后,由山东影视中心等单位联合拍摄的34集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于2004年年底在铁道游击队的故乡枣庄开机。刘真骅说,虽然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已先后三次被搬上银幕、荧屏,但却因各种原因拍摄总是未尽人意。这部电视剧将制作完成,在纪念60周年前后与观众见面。刘知侠有个恩人,就是他小时候的一个学校的校长,叫李祥芝。知侠当年家里穷,他想考中学,父亲不让,但是这个李校长竭力支持他考,结果考上了,也就是现在的卫辉一中,全县他考了第一名,但是他没钱上学,是李校长帮助了刘知侠两年。两年后李校长因病去世,刘知侠失学、失业。现在想来没有这个好老师,就没有知侠。没有这两年的中学,刘知侠也写不了《铁道游击队》。全国后,刘知侠将李校长的女儿李云珠接到济南上学直到大学毕业,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如亲人般往来。
张敬焘的人物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博山县特别支部和县工委宣传委员,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六军大队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山东游击队第四支队一团五连政治指导员,中共博山县委书记、县长、益临工委书记、鲁中第五地委副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淄博特委书记兼警备区政委,泰山地委副书记、泰山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建国后,1950年5月至1951年8月,任中共泰安地委副书记,1951年8月中共泰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52年后,任中共上海沪西产业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普陀区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委员、副秘书长,1960年后,历任山东省委委员、中共青岛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市政协主席、中共山东省委常委。1970年以后,历任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济南市委书记、市革委会主任,烟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中共烟台市委副书记、烟台市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以后,先后任山东省革委会重点工程会战指挥部常务副指挥,山东省革委会工交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山东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山东省革委会副主任,山东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省政府特邀顾问。1998年2月离职休养。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五届、六届、七届人大代表。张敬焘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被聘为省政府顾问、特邀顾问,《八路军山东纵队史》编审委员会和《中共山东地方党史》编审委员会特邀顾问,省老龄委常务副主任等职,为山东的经济建设、党史工作以及老龄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刘秉琳的重要事件
1926年考入西北军事政治学校并于参军,次年入党。之后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34年秋在南昌获得蒋介石围剿苏区的情报,由于叛徒告密被敌特跟踪。他机智地与敌周旋辗转到苏州才及时将情报送到上海党组织,使党有准备进行反围剿斗争。1936年“西安事变”时,他在八路军办事处总部保卫部工作。他及时向党提供各种重要情报,使党在正确处理“西安事变”时有所依据。刘秉琳十分爱护青年,在1936年奉命到西安在东北军、西北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的同时,冒着生命危险在渭河林场建立秘密联络站,护送过上千名青年学生和爱国志士奔赴延安。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八路军野战司令部二科参谋、晋东南五专署政训队长、太南区党委公安处长、晋冀鲁豫联合办事处公安处长,豫北友军工作委员会书记、地委委员,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第二野战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兼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副部长、西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山东省公安厅厅长,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政法部部长,山东省副省长兼任省人民委员会秘书长。1958年,山东个别人制造了所谓“反党集团”情报泄密案,涉及省市干部有30人身陷囹圄,刘秉琳在负责专案审查中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弄清真相。山东省委据此作出正确结论,使受冤干部恢复名誉。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审讯、批押四年不说假话,拒写一切不实材料。
景晓村的人物生平
景晓村(1917.10~1994.8.9),男,原名景慕达,山东省章丘县宅科村人。中共历史人物。1933年夏,景晓村在县立第三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济南乡师)。与同学编辑出版《求生》和《齐鲁先修》,积极参加学生进步活动。1935年10月,在乡师地下党支部书记赵健民的介绍下,景晓村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2月9日,参加北平“一二九”学生救国运动。1936年5月,任中共济南乡师地下党支部书记。1937年7月7日,任中共山东省委秘书长。1938年1月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兼第一团政治委员。同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山东省委改称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景晓村任省委秘书长兼青年部部长。1938年8月,建立鲁东南特委,景晓村任特委书记,同时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支队政治委员。1939年3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调景晓村到清河地区任清河特委书记。同年9月上旬,根据山东分局的指示,中共清河特委改称中共清河地委,景晓村任地委书记。12月,宣布成立清河区军政委员会,景晓村任书记,统一领导全区的党政军工作。1940年5月5日,清河区参议会召开,景晓村当选为参议长。同年10月,中共清河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博兴纯化镇召开。撤销中共清河地委,成立中共清河区党委,景晓村任书记。11月,清河军区成立,景晓村任政治委员。1944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将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建立渤海区。景晓村任渤海区党委书记、渤海军区政治委员。1948年6月,景晓村调离渤海区,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华东局政策研究室任研究员。1950年2月,调任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1951年8月,任华东工业部副部长。1952年11月,任国务院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局长。1956年6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助理。1958年7月,任第二重型机器厂筹备组组长、党委书记、厂长。1963年初,景晓村调离第二重型机器厂,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65年5月至1968年8月,任国家一机部技术司司长。1979年3月,任农业机械部常务副部长、党组成员。1982年6月,景晓村退居第二线,任机械工业部老干部工作委员会主任。景晓村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8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燕翼堂的叔侄俩献身革命携手赴义
1929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遭破坏。同年4月,刘晓浦被党中央派遣到济南,协助刘谦初重建山东省委和恢复山东党的工作,刘谦初任省委书记,他任省委执行委员、秘书长。为尽快打开工作局面,他不顾白色恐怖,四处奔波,联系党员,整顿恢复地方党组织,参与制定省委军运工作计划,确定了山东军运的中心区域和士兵工作的总方针,积极设法营救被捕同志。同年7月,因叛徒告密,山东省委又遭破坏,刘晓浦和爱人曹更新一起被捕。在狱中,他面对酷刑,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他二哥刘云浦变卖家产,携巨款去济南设法营救。兄弟见面时,他说:“二哥,你别再花钱了。我和他们(指国民党反动派)是死对头,不是鱼死,就是网破。”刘一梦从小酷爱文学,是中国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最早的实践者之一。1927年7月就开始创作旨在反映工人斗争与农民运动的小说。1928年初,蒋光慈,钱杏(阿英)等共产党员、革命作家在上海组织太阳社,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刘一梦积极参加,并成为社内党组织负责人之一,曾出版短篇小说集《失业以后》。全书共收入《失业以后》、《车厂内》、《斗》、《沉醉的一夜》、《暴民》等八篇文章,作为太阳社丛书之一,由上海春野书店于1929年出版。1930年鲁迅先生在《我们要批评家》一文中称此书为“优秀之作”。1928年4月,日本占领济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五三惨案”。刘一梦和其他数十名进步作家,公开发表了《中国著作家文艺家自由联合对济南惨案的三个宣言》,向全中国,全世界人民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号召全国人民用自己的力量洗雪国耻,维护民族尊严,争取民族解放。同年7月,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指示,刘一梦等到诸城县楼子一带从事农民运动,成立了“山东省第四贫民会”,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抗粮、抗税斗争。1929年2月,刘一梦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兼任团省委创办的《晓风》周刊主笔。他以“大觉”为名,先后发表了《记新现实主义》、《当前文艺运动之趋势》、《论文学上的现实主义问题》等文章,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并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同年4月,刘一梦被叛徒出卖,在济南被捕。在狱中,敌人软硬兼施,威逼利诱,施用酷刑,但他宁死不屈。1931年4月5日,他与叔父刘晓浦等22人在济南纬八路刑场英勇就义,时年26岁,刘晓浦年仅28岁。
谢辉的人物生平
谢辉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幼时在本镇私立小学读书,14岁时进莒城高级小学就读,16岁考入山东省立第五中学(临沂一中)。1928年中学毕业后,与同乡好友张子亮、吴汉升等人在十字路一带组织农民协会,张贴“打倒土豪劣绅”等标语。1931年8月,因抒发对国民党政府不满的言论,被捕入狱,以共产党嫌疑罪名被判刑3年零4个月。在狱中受到共产党人的教育和熏陶。1934年出狱后,到益都、济南、济宁、上海、广州等地寻找中共党组织,未能如愿,1935年回到家乡。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宣传、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救国斗争。8月,与张子亮、刘瑞卿、刘怀川、何连峰等人组织起“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谢辉任大队长。1938年春,该部被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三团八连,其任连长。此后,他率部转战在鲁中、鲁南一带,不久提升为营长。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始任中共鲁东南特委委员、军事部部长、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副司令员、二支队后方司令部副司令员,先后在日照、莒南、莒北、诸城等地建立起抗日武装县大队,并在莒县七、八两区各建立200余人的区常备队。1940年3月任莒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同年12月任莒、日、临、赣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1941年8月,任滨海专署专员。1945年4月,任滨海行政公署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鲁中南支前委员会副主任、华东支前司令部前方办事处主任。1949年8月,谢辉被调回山东,先后任山东省民政厅厅长、省政府副秘书长等职。1953年任山东省城市建设局局长。1956年任中共山东省委工业部部长。1956年9月至1960年12月曾任三门峡工程局副局长和局长,为三门峡水利枢纽这一举世闻名的重点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1961年初,调到河北省工作,先后任中共承德地委第一书记、河北省副省长兼农办主任等职。1961年11月,河北省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任根治海河指挥部副指挥。他率领勘察队踏遍大半个省,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根治海河规划,并在治理沧州宣惠河中取得经验,于1965年开始全面治理海河。施工中,他依靠专家和群众,创造出先筑桥后挖河筑堤、“三堤两河”和河、堤、路、桥、田、树同时完成的“六成”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水利施工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的矛盾。“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1968年重新工作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治理海河工程中。在心脏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指挥了1963年河北省有水文记录以来第一次特大洪水的抗洪抢险。1968年6月25日,他正紧张地准备进京汇报工作时,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
李实的生平
(1903.8.9-1983.1.5)王明在东北的骨干,前九任满洲省委书记唯一善终者。湖北襄阳东津湾杨庄人。原名抱一,又名栋勋。1925年李实在武昌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由中共武昌地委派回襄阳传达地委指示。1926年5月,接任中共襄阳党团特支书记,组建共青团襄阳地委和国民党襄阳县党部,并兼任团地委书记和县党部常委。7月,调到武汉地委工作。1926年底,任中共黄石港地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兼农委书记。1927年1月,兼大冶区委书记。并开办乐群书店,发行《武汉评论》、《向导》、《中国青年》等。后到叶挺第十一军,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1月,任随县县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工农革命军红九军鄂北总队政治部主任,鄂北临时特委代理书记,6月,任谷城县委书记,后任均、光、谷三县联席会主席,1929年8月,到中央宣传部出版发行局工作,1931年4月,任中央组织部巡视员,巡视河南、河北、山东、满洲四省。李实的巡视报告,受到临时中央政治局的赞赏。1931年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被撤走,华岗赴任途中被捕,1932年7月李实任满洲省委组织部长并代理省委书记,李实到达满洲的任务是贯彻执行北方会议精神,改组满洲省委,奉天的情况已经如此危急,他居然还指示奉天特委发展罢工运动,搞飞行集会、散发传单,大肆活动。曾起草《满洲省委接受一·二六指示信决议》、《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宣言》等一系列左的宣言,导致东北党组织的大暴露和大破坏,他还主持开除了赵尚志、张甲洲等的党籍,他也不想想张甲洲的党组织关系在北平,开除赵尚志的党籍他倒是有权力。他开除赵尚志的党籍并没有走正常的组织程序和备案,仅凭开会时一句话就把他们的党籍给开除了,要不是被开除党籍都是神经坚强的牛人,还真不知道后来东北的事情怎么发展。因为没有相应的档案, 李实后来还企图狡辩自己没有开除赵尚志的党籍,无奈人还没死绝呢!随后被调往江苏,在1933年11月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长。1934年在上海被捕。共产党费了不少力气把他救出来,出来第一件事就是声明脱党。1935年在武昌艺专任教。抗日战争后在武昌创办扬子江出版社,翻印发行《解放》周刊,以李实笔名出版《宣传。组织。武装》一书,开设新知书店襄阳分店等。1937年3月,再次被捕。抗日战争开始后,经董必武营救出狱。1938年2月,随左觉农(夏忠武)回襄阳,开展党的活动和抗日宣传活动。1941年11月,被鄂豫边区党委派交通接入边区任边区人民代表大会秘书长,1942年3月任边区行政公署教育处长,后兼任鄂东专员、黄安县县长、鄂北专署副专员。1946年到上海筹备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上海办事处。后重新入党。曾任中原解放区救济总会秘书长,桐柏行署副主任。1948年随军南下,参加襄樊战役。1949年2月,任任中原人民政府民政部长,后任湖北省民政厅长,文教厅党组书记、厅长,创办湖北教育学院并兼任院长。1952年调任中央教育部高师司副司长、司长。1959年,在审干中被康生清查,做为动摇分子和王明在东北执行左倾的骨干分子被开除党籍、撤销行政职务,由行政9级降为15,调任湖北文史馆副馆长。1979年中央教育部予以彻底平反,恢复党籍,恢复司局级待遇。平反比赵尚志还早三年。1980年当选湖北省政协常委。1983年1月5日病逝于武昌,早年著有《俄国革命运动全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