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和传统,中秋节的来历是什么?各地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8-08 21:32:20 浏览29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传统文化—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和来历,我国自古以来便有许多传统和故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在秋季的中间,这一天被称为中秋节。古代称八月为“仲秋”,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仲秋节”。

中秋节最古老且庄重的习俗便是祭月。据史书记载,这一习俗起源于周朝,当时古代帝王会在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北京的月坛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中提到的“秋夕月”,指的就是夜晚祭祀月亮的习俗。这一传统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尊崇,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是祭月习俗的延伸,严肃的祭祀逐渐变成了轻松的欢娱。魏晋时期,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开始兴起,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成为时尚,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时,形成了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与唐代不同,宋代人赏月时更多感物伤怀,以明月阴晴圆缺比喻人情事态。同时,中秋也是世俗欢愉的节日,各种庆祝活动通宵达旦。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拜月的习俗。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因虔诚拜月而得以入宫,后被立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所以少女拜月祈求“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中秋节期间,各地还有丰富多彩的习俗。江西省吉安县的村民会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放醋进去,散发出香味。新城县则会悬挂通草灯。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的农家会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此外,各地还有特色的应节食品,如即墨的“麦箭”和大同的月饼。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因此也被称为“月节”、“月夕”。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充分显示了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中秋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包括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以及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的来历是什么?各地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秋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佳节。据史书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魏晋时期已有中秋赏月的记载,但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在宋朝时期,中秋节开始盛行,至明清时期更是成为了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仅次于春节。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是稻子成熟的时节,各家会祭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各地有着丰富多样的中秋风俗。在福建浦城,女子有穿越南浦桥以求长寿的习俗。建宁的人们则在中秋夜挂灯以向月宫求子。上杭县人拜月时会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会有挖出圆饼供长辈食用的特殊习俗,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广东潮汕地区则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这则与当地的抗元历史有关。

中秋节期间,一些地方还会举办烧塔活动,塔身由碎瓦片砌成,燃料有木、竹、谷壳等,在中秋之夜点燃燃烧,极为壮观。此外,江南一带的民间习俗也多姿多彩。南京人除了吃月饼外,必吃桂花鸭和糖芋头,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其他地方的习俗也各具特色。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上海人则以桂花蜜酒佐食过中秋。江西省吉安县有烧瓦罐放醋的习俗,香味四溢全村。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则儿童堆中空宝塔并游火龙,火龙是以稻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有打粑、杀鸭子等习俗。北方地区也有许多独特的中秋习俗,如山东省庆云县农家祭土谷神、诸城等地祭祖等。

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等传统习俗外,各地还形成了许多特殊的中秋习俗,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等。这些丰富多彩的中秋习俗,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总之,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庆祝活动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展现了我们民族的丰富多彩和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