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退避三舍”出自哪一场战争?
在战国时代的晋楚两国的城濮之战中,晋国的国君重耳,为了坚守当年许下的承诺,主动后撤九十里,以此展现了其信守承诺的决心。成语“退避三舍”,读音为[tuìbì sān shè],其含义为:在古代行军过程中,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后退九十里,比喻主动退让,避免冲突。这一成语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详细记录了晋国国君重耳的这一举动。
使用这个成语造句时,可以灵活多变。例如:“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得永远退避三舍,适时抗争也是必要的。”或者,“他虽令人不悦,但在聚会上,我选择退避三舍,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说,“他那锐利的才智让我们不禁退避三舍,敬而远之。”
当他投资该报业务时,其他人因各种原因选择退避三舍。在篮球场上,尽管乔丹技艺高超,但在众多热情的女粉丝面前,他也曾不得不退避三舍,到边线接球。
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委曲求全”、“避君三舍”、“远而避之”、“望而生畏”等,都表达了主动退让、避免冲突的意思。而其反义词如“针锋相对”、“锋芒毕露”、“长驱直入”等,则表达了直面挑战、积极进攻的态度。在利用这个成语时,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一、关于这个成语的基本释义和来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