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非圣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8-08 05:21:51 浏览4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意思是什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源自《左传·宣公二年》,原文是:“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我们所有人都不是圣人和贤人,因此犯错是在所难免的。然而,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因为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这一深刻的道理,并非出自孔子的言论,而是由士季所阐述。

钟会(225年-264年3月3日),字士季,来自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他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和书法家,太傅钟繇的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钟会出身自颍川钟氏,少年时便成名,博学多识。他在弱冠之年便入仕,并在其生涯中历任多个重要职位。他深受魏帝和群臣的赏识。

钟会跟随司马师征讨毌丘俭,并典知机密。他曾在关键时刻为司马昭出谋划策,助其粉碎曹髦的夺权企图。在随军平定诸葛诞叛乱时,他屡出奇谋,被人比作张良。他累拜司隶校尉,涉足朝廷大小事务及官员任免。

在景元年间,钟会力挺司马昭的伐蜀计划,并担任要职。在景元四年(263年),他配合邓艾分兵进取,最终帮助魏国灭亡蜀汉。然而,功成名就之后,钟会逐渐萌生不臣之心。他勾结蜀将姜维,意图据蜀自立,并打压太尉邓艾。

在景元五年(264年)正月,钟会以郭太后遗命之名,矫诏讨伐司马昭。然而,他最终被部将胡烈所害,死于乱军之中,时年四十岁。

关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典故出处确实是《左传·宣公二年》。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并不是圣人或贤人,谁能没有过错?但是,过错之后能够改正,就是最好的了。正确的发音是rén fēi shèng xián, shú néng wú guò。有些人会用苛刻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失误,但我们应该明白,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重要的是能够改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意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一深具哲理的表述,传达了人人皆可能犯错的普遍真理。这句话的含义并非人们生来便是圣人贤者,任何人都可能犯错。这一思想的成熟与表达,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与演变。

其原始形态或许可以追溯到《左传·宣公二年》中的表述。当时,士季对晋灵公的劝谏便提出了“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观点。在《诗经》中亦有诗句表达:“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暗示了人们难以持久地改正错误。

随着时间的流转,这一思想在历史的典籍中频频出现。东汉班昭在《女诫》中提到“自非圣人,鲜能无过”,南朝范晔在《后汉书·曹世叔妻传》中也有类似的表述。直至清朝汤斌的《汤子遗书·志学合约》,才首次明确出现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表述。

这一观念深入人心,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认知“真理”。实际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圣贤能够避免犯错。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圣贤”二字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只有理解了何为圣贤,才能明白如何真正做到“能无过”。对于人们而言,追求达到“无过”的人生境界,无疑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这种追求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完美的不断追求和对更高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