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精忠报国是谁的事迹?
- 2、精忠报国岳飞的故事
精忠报国是谁的事迹?
岳飞精忠报国的感人故事:南宋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岳飞,在出仕之前,他的母亲在他背上深深地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这四个字,蕴含了岳母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希望他能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竭尽全力保卫家园。这一事迹被后世广为传颂,作为对岳飞忠诚与爱国的象征。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他是宋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字鹏举。在中国历史上,岳飞被誉为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更是抗金的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对人民的抗金力量极为重视,构思了“连结河朔”的战略,倡导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与宋军紧密合作,共同对抗金军,以收复失地。
岳飞的治军之道,既赏罚分明,纪律严明,又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的军队因此纪律严明,战斗力强,令敌人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一深入人心的故事细节,源于清人钱彩的历史评书演义《说岳全传》。该书详细记录了这个感人至深的场景:岳母姚氏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的过程。钱彩描绘的细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岳飞的坚韧。
然而,事实上,根据《宋史·何铸传》和《宋史·岳飞传》的记载,岳飞背上所刺的字应该是“尽忠报国”。这四个字深入皮肤,代表着岳飞坚定的信念和立场。尽管在流传过程中有所差异,但这一事迹仍然展现了岳飞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参考来源为百度百科和人民网。
精忠报国岳飞的故事
岳飞:精忠报国的传奇将领与爱国诗人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和深受人们爱戴的爱国诗人,其精忠报国的事迹被广大传颂。出生于军人世家的他,自小就怀揣报国之志。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的修炼,他掌握了高超的武艺,并深入研究兵书,成为一位才识过人的军事家。
南宋时期,金兵入侵中原,岳飞毫不犹豫地投身抗金战争。他所率领的岳家军英勇杀敌,屡建奇功,深受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岳飞不仅擅长军事策略,更关心民间的疾苦,严明军纪,也因此赢得了士兵们的衷心拥戴。
然而,朝廷内部奸臣的陷害使岳飞陷入了困境,最终遭受冤枉而死。临死前,岳飞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词《满江红》,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壮志未酬的悲愤以及对侵略者的深切痛恨。
岳飞的事迹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出生于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的一户佃农家里。在青年时代,他亲眼目睹了金女真贵族对宋朝发动的掠夺战争以及北宋灭亡的惨痛事实,这使他与中原沦陷区的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坚决抗击女真贵族、收复故土、统一祖国成为他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在1139年(绍兴九年)夏,金兀术撕毁绍兴和议,再度发动大规模对宋战争。岳飞率领岳家军展开反击,从长江中游挺进,实施锐不可挡的攻击。他一直等待的施展收复中原抱负的时机终于到来。岳家军进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和忠义民兵的热烈欢迎。
这年七月,岳飞亲自率领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与金兀术的精锐骑兵发生激战。岳飞亲率将士突击敌阵,成功打散了金军的铁浮图和拐子马,将金兀术打得大败。其中,岳飞的部将杨再兴单骑闯入敌阵,虽未能活捉金兀术,但手杀敌人数百,身负几十处创伤,展现出了无比的豪勇。
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追击,向朱仙镇进军。尽管金兀术集结了十万大军进行抵抗,但依然被岳飞打得溃不成军。岳飞此次北伐中原,成功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等地,为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民族的尊严立下了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