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及笄怎么读拼音 及笄的意思
- 2、及笄怎么解释
- 3、古代及笄是什么意思
- 4、及笄是什么意思
- 5、及笄是指多少岁
- 6、及笄是指多少岁
- 7、及笄怎么读
- 8、及笄是几岁
- 9、及笄怎么读,及笄怎么读
及笄怎么读拼音 及笄的意思
1、及笄的拼音:jí jī。
2、及笄,汉语词语。又叫“既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3、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又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4、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5、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及笄怎么解释
及笄的意思是: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及笄,汉语词语,拼音是jí jī,意思是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出自:《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宋氏》:“庭芬生五女,皆聪惠……年未及笄,皆能属文。”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总角、垂髫、豆蔻、弱冠等。及笄是古代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在古代,女子过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
分词解释:及(拼音:jí)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只手触及前面的人,本义是追赶上,抓住,引申为到达。又转指到那个时候,再引申为趁这个时候。“及”又表示并列关系,作连词用。“及”由“到”又引申为比得上。
笄,汉语二级字,读作笄(jī),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发笄。弁笄。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及笄。笄年。
及笄造句:
1、伯荣年已及笄,见环放诞风流,惹动情窦,免不得与他笑谑。
2、她生得肌肤胜雪,发如堆鸦,年夫及笄,容貌已是极美,着一身白碾光绢珠绣金描挑线裙,束一条白玉镶翠彩凤文龙带,钗如天青而点碧,珥似流银而嵌珠,便是一双绣鞋,也是金缕银线,绕着五色牡丹,华贵难言。
3、周娥皇吐了一下舌头,倒显出了及笄年华女孩儿的本色。
古代及笄是什么意思
古代及笄是什么意思如下:
及笄亦作“既笄”。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出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六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六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及笄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古语年龄: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及笄是什么意思
及笄是女子15岁的意思。
及笄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古语年龄: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
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及笄是指多少岁
及笄意思是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
汉语词语,拼音是jí jī,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出处:
1、《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2、《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宋氏》:“生五女,皆聪惠年未及笄,皆能属文”。
3、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出》:“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
4、明·朱鼎《玉镜台记·议婚》:“润玉年已及笄,要觅一婿,斧柯之任,相属何如”?
5、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论年纪虽则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
及笄造句
1、破门而入的显然是个少女,瞧来及笄年华,一头乱发活像逃难十年。脸蛋倒是清秀,却被过多的粗鲁给掩盖,要她手上有把大刀,旁人定会猜她是否在梁山落草。
2、她生得肌肤胜雪,发如堆鸦,年未及笄,容貌已是极美。着一身白碾光绢珠绣金描挑线裙,束一条白玉镶翠彩凤文龙带,钗如天青而点碧。珥似流银而嵌珠,便是一双绣鞋,也是金缕银线,绕着五色牡丹,华贵难言。
3、江裘心知苏樱的目的,却又不敢说不,只因他相府三女早已及笄,若是隐瞒,就得以欺君之罪论处了。
4、听闻你女儿南平郡主已经及笄年华了,可有如意郎君啊。
5、稚女盘双丫髻,寓意为快快长大,女子十五及笄,被视为寄托了家长对其成长的期望。夫妻结发,则代表了爱侣们与子偕老的美好爱情憧憬。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及笄
及笄是指多少岁
及笄是指15岁。及笄又叫“既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及笄一词最早出自于《礼记》之中,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及笄是古代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在古代,女子过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总角、垂髫、豆蔻、弱冠等。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豆蔻:十三四岁,是指女孩的年龄段,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古代女子及笄送什么礼物簪子,古代女子十五岁及笄时行礼,改变幼时的发式,需将头发挽成髻,以黑布包裹,再用簪子固定.表示女子已成年可以结婚。送给女子簪子则是表示要娶该女子为妻。古代恋人之间还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折断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心爱的人,一半自己留着。等到再次相见的时候再合在一起,所以玉簪也就成为了爱情的象征。
及笄之礼是什么意思“及笄之礼”意思是指汉民族女孩的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及笄怎么读
及(jí)、笄(jí)。及笄,汉语词语。又叫“既笄”。详细释义:《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基础释义: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引证解释:《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宋氏》:“﹝庭芬﹞生五女,皆聪惠……年未及笄,皆能属文”。
及笄是几岁
及笄是指女子满了15岁。
及笄又叫“既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及笄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之中,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及笄是古代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在古代,女子过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
不管是及笄还是及冠都是古代男女的大节日,在这一天,通常会举行盛大的成年礼,邀请亲朋好友以及有名望的人参加见证,而在成年的这一年,也是青年男女最适合婚假的年龄。
古代具体年龄对应称谓及其来源和含义
1、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2、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3、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
4、周晬指婴儿周岁。
5、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2—3岁的儿童)。
6、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
7、童龀通常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8、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9、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10、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11、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
及笄怎么读,及笄怎么读
及笄怎么读 ◎ 及笄
【jí jī】
[be old enough to marry;girl's ing of age]
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郑玄 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宋氏》:“﹝ 庭芬 ﹞生五女,皆聪惠……年未及笄,皆能属文。”
《儒林外史》第十回:“ 鲁老先生 有个令爱,年方及笄。”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吴喆》:“女年甫及笄,有容色。”
“总角、垂髫、及笄、豆蔻、弱冠”各指多少岁啊? 1、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3、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4、豆蔻:十三四岁,是指女孩的年龄段,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5、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扩展资料:
儿童称谓: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束发:是指青少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称谓: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老人称谓:
杖家之年:五十
杖乡之年:六十
杖国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是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参考资料:年龄称谓百度百科
“笄”这个字念什么?“及笄”是什么意思?古代是怎么归分的? 成语名称:及笄年华
成语发音:jí jī nián huá 成语释义:笄: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十五而笄;未订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成语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笄。”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及笈怎么读 笈[jí] 指书箱。也指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
荓[píng] 古书上说的一种草。亦称“铁扫帚”。 笄怎么读 笄的读音是: jī
笄
拼 音jī 部 首 竹 笔 画 10 五 行 木 五 笔 TGAJ
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及~。
扩展资料
详细释义
〈名〉
(形声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 同本义 [womans' large-sized hairpin]
笄,簪也。——《说文》
皮弁笄。爵弁笄。——《仪礼·士冠礼》
中国冠笄。——《淮南子·齐俗》
玉笄綦会此冤弁之笄也。——张衡《东京赋》
节纵笄总。——《礼记·内则》
栉设笄。——《仪礼·士冠礼》
折委笄,此男子安发之笄也。——《国语·晋语》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设笄珥,衣阿锡。——《列子·周穆王》
又如:笄珈(原指妇人首饰。亦代指妇女);笄珥(古代妇女常用以装饰发耳的饰件);笄导(即簪导。一种首饰。用以束发)
〈动〉
指女子十五岁成年。亦特指成年之礼
字而笄之。——《公羊传·僖公九年》
既笄而孕——《国语·郑语》。注:“女十五而笄。”
又如:笄女(指成年的女儿);笄年(女子盘发插笄的年龄;成年);笄冠(女子加笄,男子加冠,指成年)
笄字怎么读 一、笄的读音:jī
二、释义:
1、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及~。
2、指女子十五岁成年。亦特指成年之礼
三、笄的部首:竹
四、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五、造字法:形声;从竹、开声
六、相关组词:
及笄始笄逾笄骨笄恶笄笈笄加笄
磨笄发笄吉笄未笄许笄笄总刺笄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顺:撇、横、点、撇、横、点、横、横、撇、竖、
二、词组释义:
1、箭笄[jiàn jī]
古代女子服丧时所用的竹制簪子。
2、荆笄[jīng jī]
用荆枝制成的发簪。借指贫妇。
3、桑笄[sāng jī]
桑木做的簪子。
4、笄岁[jī suì]
女子十五岁。谓及笄之年。
5、委笄[wěi jī]
委貌冠上的簪子。
及笄礼的笄怎么读? jī
1.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发~。弁~。 2. 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