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自然与生活类
- 蜡烛两头点 —— 油尽火灭
(比喻过度消耗,难以持续) - 冷水汰浴 —— 一冲一热
(冷水洗澡,冲的时候冷,洗后身体发热,形容过程起伏) - 落雨担菜 —— 卖相难看
(雨天担菜,菜容易淋湿变蔫,比喻外表或状态不佳) - 石板浪掼乌龟 —— 硬碰硬
(在石板上摔乌龟,壳和石板都硬,形容双方态度强硬) - 蜻蜓吃尾巴 —— 自吃自
(蜻蜓幼虫会啃食自己的尾巴,比喻自己消耗自己,如 “啃老”)
二、市井与民俗类
- 城隍庙的鼓 —— 神出鬼没
(城隍庙是上海地标,鼓敲起来声音回荡,形容行踪不定) - 十六铺的灯笼 —— 照远不照近
(十六铺曾是上海码头,灯笼照亮远方船只,比喻关心外人不关心身边人) - 大世界转风车 —— 勿晓得东南西北
(大世界是上海老牌游乐场,风车旋转让人方向混乱,形容迷茫无措) - 老裁缝做衣裳 —— 量体裁衣
(强调根据实际情况做事,保留普通话含义,但用上海裁缝形象) -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弄堂狭窄,搬长木头只能直行,形容人说话做事不拐弯)
三、谐音与双关类
- 烂糊肉丝 —— 搭僵
(“搭僵” 谐音 “打杂”,但上海话中 “搭僵” 指混乱、不整齐,因烂糊肉丝是混合炒菜) - 猪头三请客 —— 拿不出手
(“猪头三” 是旧时上海俗语,原指 “猪头三牲”,借指人或事拿不出台面) - 豆腐拌腐乳 —— 一榻刮子
(“一榻刮子” 是上海话 “全部” 的意思,因豆腐和腐乳都是豆制品,混合后指代全部) - 黄连树下弹琴 —— 苦中作乐
(保留原意,但用上海人熟悉的 “黄连树” 形象强化苦感) - 蟹脚碰豆腐 —— 呒不斤两
(蟹脚轻,豆腐软,形容人做事没分量、没能力)
四、历史与典故类
- 洋泾浜英语 —— 勿登大雅之堂
(旧上海洋泾浜地区的中英混杂英语,比喻不规范的表达) - 四马路的野鸡 —— 见人就拉
(四马路曾是上海妓院集中地,“野鸡” 指流莺,形容主动纠缠) - 石库门里开大会 —— 天晓得
(石库门房子狭小,开大会拥挤,引申为 “只有天知道”,表示无奈) - 老闸捕房的门槛 —— 高来兮
(老闸捕房是旧上海警察局,门槛高指进入难度大,或形容人精明) - 先施公司的喇叭 —— 花头精透
(先施公司是上海早期百货公司,喇叭广告花样多,形容人主意多)
五、饮食与俚语类
- 油条包麻糍 —— 千穿万穿,马屁勿穿
(油条裹麻糍外脆内软,比喻马屁话虽夸张但容易奏效) - 麦乳精当茶 —— 摆噱头
(过去麦乳精是高档饮品,用来泡茶显阔,形容故意炫耀) - 咸肉烧豆腐 —— 有盐在先
(“盐” 谐音 “言”,即 “有言在先”,上海话中 “盐”“言” 同音) - 大饼油条 —— 各吃各爱
(上海传统早餐,比喻各人喜好不同) - 老虎脚爪 —— 甜口勿甜心
(“老虎脚爪” 是上海传统甜点,外甜内实,形容人外表热情内心冷淡)
六、趣味俗语类
- 瞎子吃馄饨 —— 心里有数
(保留普通话版本,但用上海人熟悉的 “馄饨” 替代 “汤圆”) - 脱裤子放屁 —— 多此一举
(全国通用,但上海话中 “放屁” 发音更接地气) - 三个臭皮匠 —— 赛过诸葛亮
(通用俗语,上海话中 “皮匠” 读作 “bí jiāng”,带方言腔调) - 猢狲屁股 —— 坐勿牢
(形容人好动坐不住,“猢狲” 是上海话对猴子的称呼) - 黄牛肩胛 —— 勿落肩胛
(“黄牛肩胛” 指推卸责任,因牛肩宽难担重物,比喻不负责任)
使用小贴士
上海闲话歇后语的趣味在于方言发音、本地意象和市井智慧,部分词汇需结合语音理解,例如:
- “勿”= 不,“呒没”= 没有,“啥”= 什么
- 发音特色:“石头”→“zəʊ dhou”,“转弯”→“zhuǎng we”
若想深入理解,可结合上海话发音和本地历史文化背景,感受老上海的生活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