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歇后语大全()下江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4 19:05:17 浏览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关于 “() 下江南” 的歇后语,最经典且广泛流传的答案是:
曹操下江南 —— 来得凶,败得惨
这一歇后语源自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曹操率领数十万大军南下,意图统一江南,却因轻敌冒进、不熟悉水战,最终被孙刘联军以火攻大败,狼狈北撤。这句歇后语通过对比曹操 “来势汹汹” 与 “惨败而归” 的反差,生动地讽刺了那些自恃强大却最终失败的行为。

其他相关歇后语补充


除了曹操的版本,还有一些与 “下江南” 相关的歇后语,虽不如前者常见,但也值得了解:
  1. 乾隆下江南 —— 游山玩水
    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名为巡视民情,实则多为游览江南美景、享受奢华。这句歇后语调侃了其巡游的享乐性质。
  2. 隋炀帝游江南 —— 自坐龙舟人拉纤
    隋炀帝为南巡江南,强征民夫开凿运河、拉纤行船,耗费巨大民力,最终导致民怨沸腾。歇后语揭露了其劳民伤财的暴政。
  3. 百万雄师下江南 —— 兴师动众
    形容大规模军事行动或排场浩大的行动,强调动用大量人力物力。
  4. 燕子下江南 —— 不辞劳苦
    候鸟迁徙的习性被赋予拟人化色彩,比喻人长途奔波、不畏辛劳。

历史典故与文化内涵


  1. 曹操的失败教训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曹操因骄傲轻敌、战术失误(如铁索连船),加上孙刘联军巧用天时地利(火攻与东南风),最终惨败。这一典故不仅成为歇后语的来源,也被后世用于警示 “骄兵必败” 的道理。
  2. 帝王巡游的两面性
    乾隆与隋炀帝的 “下江南” 虽动机不同(乾隆为巩固统治,隋炀帝为享乐),但均耗费巨大资源。这些历史事件反映了古代帝王权力的集中与民生疾苦的矛盾,成为民间创作的素材。

使用场景与表达效果


  • 形容来势汹汹却结果惨淡:可用于批评某些人或组织高调行事却以失败告终,如 “他这次创业号称要颠覆行业,结果却是曹操下江南 —— 来得凶,败得惨”。
  • 调侃享乐或排场:如 “公司年会搞得像乾隆下江南 —— 游山玩水,预算超支却没什么实际意义”。
  • 强调行动规模:如 “项目启动会邀请了几百人,真是百万雄师下江南 —— 兴师动众”。

拓展知识:三国主题歇后语


曹操的形象在歇后语中多与 “奸诈”“失败” 相关,例如:
  •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源自鸡肋事件,比喻对事物取舍两难)。
  • 曹操遇蒋干 —— 倒了大霉(蒋干盗书反被利用,导致曹操误杀水军将领)。
  • 刘备借荆州 —— 有借无还(刘备占据荆州后拒绝归还孙权)。

这些歇后语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三国人物的典型特征,成为汉语中独特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