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谐音类(利用谐音双关)
- 外甥打灯笼 —— 照旧(舅)
(“舅” 与 “旧” 谐音,指情况没有变化) - 孔夫子搬家 —— 净是书(输)
(“书” 与 “输” 谐音,形容一直失败) -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青” 与 “清” 谐音,比喻清楚明白) - 上鞋不用锥子 —— 真(针)好
(“针” 与 “真” 谐音,夸赞事物很好) - 和尚打伞 —— 无法(发)无天
(“发” 与 “法” 谐音,形容人胆大妄为)
二、喻事类(通过具体事例引申含义)
- 瞎子点灯 —— 白费蜡
(瞎子不需要灯,比喻做无用功) - 哑巴吃黄连 —— 有苦说不出
(黄连极苦,哑巴无法表达,形容苦衷难以言说) - 热锅上的蚂蚁 —— 团团转
(蚂蚁在热锅上慌乱转圈,形容人焦急无措) - 亡羊补牢 —— 为时未晚
(丢了羊后修补羊圈,比喻事后补救还来得及) -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
(给蛇画脚是多余的,比喻做不必要的事)
三、喻物类(借助事物特征比喻)
- 老鼠过街 —— 人人喊打
(老鼠被厌恶,比喻坏人遭众人痛恨) - 铁公鸡 —— 一毛不拔
(公鸡的羽毛拔不动,形容人非常吝啬) - 纸糊的灯笼 —— 一戳就破
(灯笼脆弱,比喻假象或谎言容易被揭穿) - 擀面杖吹火 —— 一窍不通
(擀面杖无孔,无法吹气,形容完全不懂) - 泥菩萨过河 —— 自身难保
(泥菩萨遇水会化,比喻自己都顾不上)
四、故事类(源自历史典故或传说)
- 刘备借荆州 —— 有借无还
(三国典故,刘备借荆州后未归还,指借东西不还) - 周瑜打黄盖 ——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三国演义》中苦肉计,比喻双方心甘情愿) - 韩信点兵 —— 多多益善
(韩信统兵越多越好,形容数量越多越好) - 司马昭之心 —— 路人皆知
(司马昭企图篡权,比喻野心明显) - 姜太公钓鱼 —— 愿者上钩
(姜太公直钩钓鱼,比喻心甘情愿上当)
如果需要特定主题(如生肖、职业、生活场景)的歇后语,可以告诉我,我会补充更多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