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书里面的歇后语有哪些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7 02:31:19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歇后语多源自民间俗语、历史典故或文学作品,以下是一些经典且常被收录的例子(注:具体篇目可能因教材版本和年级有所不同,建议结合课本实际内容参考):

一、源自历史 / 文化典故


  1. 八仙过海 —— 各显神通
    (出自民间传说,比喻各自施展本领解决问题。)
  2. 孔夫子搬家 —— 净是书(输)
    (孔子学识渊博,搬家时书多,“书” 谐音 “输”,形容一直失败。)
  3. 周瑜打黄盖 ——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出自《三国演义》,比喻双方心甘情愿地做某事。)
  4. 韩信点兵 —— 多多益善
    (源自韩信典故,指数量越多越好。)

二、谐音类歇后语


  1. 外甥打灯笼 —— 照旧(舅)
    (“舅” 谐音 “旧”,表示情况没有变化。)
  2. 打破砂锅 —— 问(纹)到底
    (“纹” 指砂锅裂纹,谐音 “问”,形容追根究底。)
  3.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青” 谐音 “清”,形容清楚明白或纯洁无瑕。)
  4. 隔着门缝吹喇叭 —— 名(鸣)声在外
    (“鸣” 谐音 “名”,指名声在外流传。)

三、生活场景类


  1. 芝麻开花 —— 节节高
    (芝麻茎秆一节一节向上生长,比喻生活或事业越来越好。)
  2. 十五个吊桶打水 —— 七上八下
    (形容心情忐忑不安。)
  3. 竹篮子打水 —— 一场空
    (比喻努力白费,没有结果。)
  4. 擀面杖吹火 —— 一窍不通
    (擀面杖是实心的,无法通气,形容对某事完全不懂。)

四、寓言 / 动物类


  1. 亡羊补牢 —— 为时未晚
    (源自寓言故事,比喻出问题后及时补救。)
  2. 热锅上的蚂蚁 —— 团团转
    (形容焦急慌乱、不知所措的样子。)
  3. 猫哭耗子 —— 假慈悲
    (比喻假装同情,实则虚伪。)

五、名著相关


  1. 刘备借荆州 —— 有借无还
    (出自《三国演义》,指借了东西不归还。)
  2. 孙悟空的金箍棒 —— 能屈能伸
    (形容人在困境中能适应变化,灵活应对。)

使用提示


  • 歇后语由 “比喻部分” 和 “解释部分” 组成,部分带有谐音双关,学习时可结合语境理解其含义。
  • 教材中歇后语常出现在课文、课后练习或拓展阅读中,建议结合具体课文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幽默、讽刺、生动等)。

如果需要某版教材的具体篇目,可以提供更多信息(如年级、版本),以便进一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