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水滴石穿 —— 非一日之功
化学原理:碳酸钙的溶解与沉积
水滴长期滴落石灰岩(主要成分是 ),水中的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发生反应:
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使石头逐渐被侵蚀(化学变化)。当水分蒸发后,碳酸氢钙又会分解为碳酸钙沉积,形成钟乳石等景观。
歇后语寓意:比喻坚持积累的力量,与化学中 “缓慢反应导致显著变化” 的现象相符。
2. 百炼成钢 —— 千锤百炼
化学原理:炼钢中的脱碳反应
生铁(含碳量高)经过反复煅烧捶打,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 :
碳含量降低后,生铁转化为韧性更好的钢(化学变化)。
歇后语寓意:比喻通过磨炼提升品质,对应化学中通过化学反应改变物质性质。
3. 火上浇油 —— 越烧越旺
化学原理:燃烧的条件与助燃
油(可燃物)遇火时,提供更多易燃物质,同时油的蒸发扩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剧烈(化学反应加速)。
歇后语寓意:比喻促使事态恶化,与化学中 “增加反应物浓度加快反应速率” 一致。
4. 蜡炬成灰 —— 泪始干
化学原理:蜡烛的燃烧反应
蜡烛(主要成分为石蜡,烃类化合物)燃烧时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热量:
“蜡泪” 是未燃烧的石蜡熔化(物理变化),“成灰” 则对应燃烧后的残留(化学变化)。
歇后语寓意:比喻奉献精神,化学上体现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5. 点石成金 —— 异想天开
化学原理:元素转化的限制
古代 “炼金术” 试图将普通矿石(如含铅矿物)转化为黄金,但普通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无法改变元素种类(原子核不变)。只有通过核反应(如核聚变 / 裂变)才能实现元素转化,但这远超日常化学范畴。
歇后语寓意:比喻不切实际的幻想,反映化学变化中 “元素守恒” 的基本定律(原子种类不变)。
6. 卤水点豆腐 —— 一物降一物
化学原理:胶体的聚沉
豆浆是蛋白质胶体,加入卤水(含 、 等电解质)后,电解质离子破坏胶体颗粒的电荷平衡,使蛋白质分子聚集沉淀,形成豆腐(物理化学变化:胶体聚沉)。
歇后语寓意:比喻事物间相互制约,对应化学中电解质对胶体的影响。
总结
这些歇后语通过生活现象隐喻化学原理,既体现了汉语的智慧,也反映了化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化学变化的核心(新物质生成、能量转化、反应条件等)常被用作比喻,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生动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