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乡村歇后语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7 06:54:27 浏览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甘肃乡村歇后语往往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农耕生活、民俗文化和方言特色,充满西北地域风情。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甘肃乡村歇后语:

一、自然与地理类


  1. 黄土坡上的窑洞 —— 冬暖夏凉
    (甘肃黄土高原地区多窑洞,利用黄土特性形成天然保暖避暑的居住环境。)
  2. 祁连山的雪水 —— 源远长流
    (祁连山冰川融水是甘肃河西走廊的重要水源,比喻事物根基深厚。)
  3. 黄河岸边的羊皮筏 —— 漂来漂去
    (黄河沿岸曾用羊皮筏子渡河,形容人漂泊不定或事情无着落。)
  4. 戈壁滩的石头 —— 没处藏阴凉
    (戈壁干旱少植被,比喻无处躲避或困境中无依靠。)

二、农耕与生活类


  1. 牛拉犁杖 —— 走直路
    (犁地需直线行进,比喻人做事踏实、不绕弯子。)
  2. 扬场的木锨 —— 专会拨拉
    (扬场时用木锨分离麦粒和杂物,引申为喜欢挑拨是非的人。)
  3. 麦垛底下的老鼠 —— 吃里扒外
    (讽刺暗中损害集体利益、勾结外人的人。)
  4. 土豆窖里点油灯 —— 昏昏沉沉
    (地窖昏暗,形容人头脑不清或环境压抑。)

三、民俗与方言类


  1. 夯(hāng)土墙的把式 —— 扎实实的
    (夯土是甘肃传统建房工艺,形容人做事踏实可靠。)
  2. 尕(gǎ)娃穿开裆裤 —— 随便尿
    (“尕娃” 即小孩,方言中形容人做事随意、不顾及后果。)
  3. 臊子面里的豆腐 —— 没多大油水
    (臊子面是甘肃特色面食,豆腐清淡,比喻利益或好处不多。)
  4. 陇剧的板胡 —— 弦紧音高
    (陇剧是甘肃地方戏曲,板胡音色高亢,形容人说话嗓门大或情绪激动。)

四、动物与生活类


  1. 旱地里的泥鳅 —— 耍不成滑头
    (干旱地区少有泥鳅,比喻人在困境中无法施展小聪明。)
  2. 骆驼的睫毛 —— 长不了
    (骆驼睫毛虽长,但比喻事物持续时间短,如 “好日子像骆驼的睫毛 —— 长不了”。)
  3. 驴拉磨 —— 原地打转
    (形容人做事没有进展,或问题反复纠缠。)
  4. 老绵羊的角 —— 弯弯曲曲
    (比喻事情复杂曲折,或人说话绕圈子。)

五、幽默与讽喻类


  1. 沙枣花的香味 —— 飘得远
    (沙枣是甘肃常见植物,花香浓郁,比喻人的名声或事迹广为流传。)
  2. 热锅里的油泼面 —— 香喷喷
    (油泼面是甘肃美食,形容事物吸引人或前景美好。)
  3. 瞎子赶夜路 —— 摸不着门道
    (比喻对某事完全不了解,找不到方法。)
  4. 狗皮帽子 —— 没反正
    (旧时甘肃冬季戴狗皮帽,两面可戴,形容人言行反复、没有原则。)

这些歇后语生动反映了甘肃乡村的生产生活、自然景观和方言特色,语言质朴且充满智慧。如果需要更多特定地区(如陇东、河西、陇南)的细分歇后语,可以进一步补充说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