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 立春的萝卜 —— 心虚(因立春后萝卜易空心)
- 立春的天气 —— 忽冷忽热
雨水
- 雨水天浇地 —— 多此一举(雨水本为降水,浇水多余)
- 雨水后的春笋 —— 节节高
惊蛰
- 惊蛰的蜈蚣 —— 醒来了(惊蛰后昆虫复苏)
- 惊蛰的蛤蟆 —— 开始叫了
春分
- 春分的田野 —— 万紫千红(春分花开繁茂)
- 春分的鸡蛋 —— 能立起来(民间有 “春分竖蛋” 习俗)
清明
- 清明时节雨纷纷 —— 太多情(化用古诗,“情” 谐 “晴”)
- 清明的风筝 —— 断了线(清明多放风筝,易断线飘落)
- 清明插柳 —— 无心栽柳柳成荫
谷雨
- 谷雨的茶 —— 满口香(谷雨茶口感醇厚)
- 谷雨种棉花 —— 适时
立夏
- 立夏的樱桃 —— 红了(立夏前后樱桃成熟)
- 立夏穿裙子 —— 为时过早(立夏初热,未必适合穿裙)
小满
- 小满的麦穗 —— 灌浆期(小满麦粒开始饱满)
- 小满的豌豆 —— 满荚
芒种
- 芒种的庄稼 —— 忙上忙下(芒种农忙,“忙” 双关)
- 芒种插秧 —— 时不我待
夏至
- 夏至的白天 —— 最长(北半球昼最长)
- 夏至的面条 —— 隔夜坏(夏至炎热,食物易变质)
小暑
- 小暑大暑 —— 上蒸下煮(天气湿热如蒸煮)
- 小暑吃黄鳝 —— 最补(民间有 “小暑黄鳝赛人参” 说法)
大暑
- 大暑天扇扇子 —— 尽是热风
- 大暑的温度计 —— 直线上升
立秋
- 立秋的扇子 —— 没人过问(天气转凉,扇子用不上)
- 立秋的高粱 —— 红到顶了
处暑
- 处暑的高粱 —— 红头了(高粱成熟,穗头变红)
- 处暑天的雨 —— 一场凉一场
白露
- 白露的露水 —— 不长久(露水见太阳即蒸发)
- 白露割谷子 —— 正当时
秋分
- 秋分的月亮 —— 光明正大(秋分昼夜平分,月亮皎洁)
- 秋分种小麦 —— 适时
寒露
- 寒露的菊花 —— 开得正艳(寒露菊花盛开)
- 寒露穿棉 —— 正当时
霜降
- 霜降的白菜 —— 心里美(白菜经霜后口感更甜)
- 霜降的柿子 —— 红透了
立冬
- 立冬的白菜 —— 动(冻)了心(“动” 谐 “冻”,白菜遇冻)
- 立冬种豌豆 —— 晚了
小雪
- 小雪穿棉袄 —— 越来越冷(小雪后气温下降)
- 小雪的麦子 —— 盖被(指麦田覆雪如盖被保暖)
大雪
- 大雪天烤火 —— 暖烘烘
- 大雪封山 —— 无路可走
冬至
- 冬至吃饺子 —— 不冻耳朵(民间传说冬至吃饺子防耳冻)
- 冬至的白天 —— 最短(北半球昼最短)
小寒
- 小寒大寒 —— 冷成一团
- 小寒的梅花 —— 傲霜斗艳
大寒
- 大寒的松柏 —— 傲霜斗雪(松柏耐寒)
- 大寒天的炉灰 —— 没热乎气
以上歇后语多源自民间生活经验,部分结合节气特点、农事活动或民俗传说,兼具趣味性和文化内涵。如果需要特定节气的详细解析,可以随时补充提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