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唱戏的卸了妆 —— 原形毕露
这一说法强调戏曲演员卸妆后,原本被油彩和服饰掩盖的真实面貌或性格暴露无遗。例如,京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往往具有鲜明的脸谱特征(如红脸代表忠义、白脸代表奸诈),但卸妆后,演员的真实面容与角色形象形成强烈反差,故用 “原形毕露” 来比喻伪装被揭穿,显露出本来面目。
- 演员卸装 —— 真相大白
该表述侧重于揭示卸妆后隐藏的事实或真相。例如,越剧演员陈丽君卸妆后从 “英气小生” 变回普通女性,观众通过这一过程认识到舞台形象与真实自我的区别,因此用 “真相大白” 来形容事实被完全揭露的状态。
文化内涵与使用场景
- 艺术与现实的对比:戏曲妆容是塑造角色的重要手段,如秦腔的红、白、黑三色妆容能凸显人物性格。卸妆后,演员回归日常生活,这种反差强化了 “舞台如戏,人生如戏” 的哲理。
- 隐喻与批判:
- “原形毕露” 常用于贬义语境,讽刺伪装者的虚伪。例如:“他平时装得温文尔雅,一遇到利益冲突就像戏曲卸了妆 —— 原形毕露。”
- “真相大白” 则更中性,可用于描述事实的澄清。例如:“经过调查,事情终于像演员卸装 —— 真相大白。”
地域与变体
- 地域性说法:部分地区可能使用 “戏子卸妆 —— 露本相” 等变体,但核心含义一致。
- 权威来源:尽管未找到官方歇后语词典的直接收录,但多个文化网站(如字博缘文学网、CN 人才网)均提及这两个说法,且符合民间语言习惯。
相关歇后语拓展
- 戏台上的夫妻 —— 下台就散:强调舞台关系的临时性。
- 演员化妆 —— 涂脂抹粉:描述戏曲化妆的过程。
- 戏子搽脸蛋 —— 光图表面:讽刺只注重外在形式。
若需进一步了解戏曲文化或语言艺术,可参考《中国歇后语大词典》或相关戏曲研究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