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韩信点兵 —— 多多益善
典故:《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答:“臣多多而益善耳。” 形容越多越好,无上限。
2. 项羽攻秦 —— 破釜沉舟
典故:《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在巨鹿之战前,凿沉船只、打破饭锅(“破釜沉舟”),以示决一死战,最终大胜秦军。比喻不留退路,决心拼死一战。
3. 刘邦入咸阳 —— 约法三章
典故:《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攻占咸阳后,为收民心,宣布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即 “约法三章”。指简明扼要的规定。
4. 廉颇背荆 —— 负荆请罪
典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因嫉妒蔺相如地位,后知错便背负荆条向其请罪。比喻主动认错,诚恳赔礼。
5. 赵高指鹿为马 —— 颠倒黑白
典故:《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赵高为试探群臣,故意称鹿为马,混淆是非。形容故意歪曲事实,混淆对错。
6. 萧何追韩信 —— 识才重才
典故:《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初投刘邦未受重用而离去,萧何连夜追回并力荐,最终韩信成大将。比喻重视人才,善于发现人才。
7. 霸王别姬 —— 无奈之举
典故:《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被困垓下,与虞姬诀别。后多形容英雄末路的无奈,或被迫放弃心爱之物。
8. 蔺相如回车 —— 退让有礼
典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为避免与廉颇冲突,多次驾车退让,最终感动廉颇。比喻以大局为重,隐忍谦让。
9. 李广难封 —— 时运不济
典故:《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一生战功赫赫却未封侯,后世用 “李广难封” 感慨人才被埋没或命运不公。
10.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典故:《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 “力能扛鼎”,形容其力大无比,后多比喻人有超群的力量或才能。
11. 范增献计 —— 老谋深算
典故:《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作为项羽谋士,多次献奇计(如鸿门宴杀刘邦),虽未被采纳,仍显其智谋深远。形容人富有谋略,城府深。
这些歇后语既源自《史记》的人物事迹,又在民间流传中凝练为生动的语言表达,兼具历史典故与文化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