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雕栏玉砌应犹在 全诗
-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全诗的意思?
-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全诗是什么?
-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什么意思
- 5、雕栏玉砌应犹在是什么意思啊?
- 6、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 7、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的意思是什么?
- 8、雕栏玉砌应犹在
- 9、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什么意思?
- 10、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是什么意思
雕栏玉砌应犹在 全诗
雕栏玉砌应犹在。
出自五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栏 同:阑)
译文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全诗的意思?
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意思是: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2、《虞美人》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虞美人》白话译文如下: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扩展资料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全诗是什么?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全诗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诗出自五代的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什么意思
意思是:故国的宫殿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经老了。
“雕栏玉砌”指的是: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朱颜”指的是: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扩展资料这句词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在李煜被毒杀之前所做,算是李煜的绝命诗。
全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释义: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赏析: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草考资料:百度百科—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意思是: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2、《虞美人》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虞美人》白话译文如下: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扩展资料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意思】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出处】
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
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句词的意思是: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远处,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这句词出自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的全文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白话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扩展资料: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以上的这句话出自后主李煜写的《虞美人》,原诗是:
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1,自己原来是君主时的宫殿还在那里,但宫殿的主人已经不是自己了 ;
2.周围的雕栏玉砌没有变,但自己已经韶华不再,身份也变了 就是说江山易主 物是人非;
请你参考!
意思是: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这句话出自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作者是五代时期的李煜。
该作品原文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栏 同:阑)
译为白话文如下: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滚滚东流的春江之水没有尽头。
作品中的一些重要词汇注释如下:
春花秋月:指季节的更替。
了:了结,完结。
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砌:台阶。
雕栏玉砌:即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泛指南唐宫殿。栏,一作“阑”。砌,台阶。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几多:多少。
该作品的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该作品的赏析如下: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最后说一下作者简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后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雕栏玉砌应犹在是什么意思啊?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出自《虞美人》,它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全词如下: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出自五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解释: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即使“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出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其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这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
这句话的出处是:五代·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该作品的原文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栏 同:阑)
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滚滚东流的春江之水没有尽头。
作者写下该作品的时候,当时的背景是怎么样的呢?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地赏析该作品: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参读。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出自: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滚滚东流的春江之水没有尽头。
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出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其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这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的意思是什么?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过片“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写得是回首中故国的情景。上文说“故国不堪回首”是不能忍受“回首”之悲苦,但这句“雕栏玉砌应犹在”,说明虽“不堪回首”,却又不能不“回首”,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回首”。
“只是朱颜改”一句揭示出物是人为。全从人生短暂、变幻无常一面下笔,表现出“往事”“故国”“朱颜”都已经长逝不复返的哀痛。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作者】李煜 【朝代】五代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雕栏玉砌应犹在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表达了物是人非,人生无常。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李煜被宋主抓为俘虏,感叹自己曾经的皇宫繁华仍在,然而主人却不再是自己了。全词如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什么意思?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出自五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解释: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是什么意思
作为一位曾经的君主,他的心中不应只有美人,还应有无限江山。“雕栏玉砌犹在,只是朱颜改”句就完整的表现了这一点。一般鉴赏者均认为此句把“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来写,写出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雕栏玉砌应在”——“物是”,“只是朱颜改”——“人非”。不难看出,“雕栏玉砌”和“朱颜”在词中是各有所代的。“应犹在”的“雕栏玉砌”除指代旧日南唐宫中的建筑之外,再泛指南唐的青山、碧水、明月等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是以点代面、以物代物,合乎借代规则。况且千古江山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的,用“雕栏玉砌应犹在”来代,才是比较合理的。剩下的“只是朱颜改”所代的就应是相对于不易改变的山水明月而言极易改变的人了
这是李煜的《虞美人》
他是唐后主之类的事我就不多说了。。。
这句诗是他在被破国囚禁以后的感慨,
“雕栏玉砌”就是指他的宫殿还是好好的,一点都没改变。
“只是朱颜改”就很明显的说明了现在的皇帝不是他了。
跟“物是人非事事休”,以及“桃花依旧笑春风”等的意境差不多,都是感慨
今非昔比。
雕栏玉砌指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的台阶,代指南唐宫殿。朱颜改是作者自伤形容憔悴,容颜衰老。暗指国君已成幽囚。前面写亡国旧事与追忆悔怨之情,写的是宇宙时空故国等大事物,玉砌与朱颜是小事物,两者存在着在与不在的反差。李煜多情,故国,故宫,故人的一切映照出今日的凄败,与历代亡国之君的亡国之情产生共鸣,是身为皇帝特别是亡国之君的独特感受。他降宋后被软禁失去地位亲友,奢华生活娱乐甚至是自由尊严,追忆悔恨的同时不得不接受这种屈辱的生活,因此失落慨叹。
就是说以前的景物没有变!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时代变了…自己不是皇帝了
类似“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沧海桑田之感。充满了悲怆意味。
意思是: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出自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怀着悔恨之心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作者简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
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