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解析:
- 来源:
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曹操在汉中之战时,面对战局僵持,以 “鸡肋” 为夜间口令。杨修解读为 “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后演变为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事物虽无实际价值,却又难以舍弃。
- 含义:
歇后语通过 “鸡肋” 的特点,形容某事物或情况:
- 表面:吃起来没有太多味道(“食之无味”),但扔掉又觉得可惜(“弃之可惜”)。
- 引申:比喻对人或事的态度矛盾,留着用处不大,放弃又舍不得,常用来描述处于两难境地的选择。
变体与用法:
- 有时也简化为:鸡肋 —— 弃之可惜,食之无味(顺序可调换)。
- 在口语或写作中,可直接引用后半句,如:“这份工作薪资低但稳定,对我来说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文化延伸:
“鸡肋” 一词本身已成为汉语中形容 “无价值却难舍弃” 的典型意象,歇后语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比喻的生动性,广泛用于生活、职场、情感等场景的两难情境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