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瑜打黄盖 ——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周瑜为火攻曹军,与黄盖合演 “苦肉计”。黄盖主动请罪,周瑜当众杖打他,使曹操相信黄盖投降是真,最终火烧赤壁成功。
寓意:比喻双方心甘情愿地配合做某事。
2. 猪八戒照镜子 —— 里外不是人
故事:《西游记》中,猪八戒自认为美貌,照镜子却看到丑陋的猪脸,怒摔镜子。镜子碎片中每个影像仍显猪形,他两头不讨好。
寓意:形容人做事两端不讨好,处境尴尬。
3. 韩信点兵 —— 多多益善
故事: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答:“陛下能带十万。” 刘邦又问:“你呢?” 韩信说:“臣多多益善。” 体现其自信的统兵能力。
寓意:指越多越好,无数量限制。
4. 司马昭之心 —— 路人皆知
故事:三国时,司马昭为曹魏权臣,蓄意篡夺皇位。魏帝曹髦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后他果然建立晋朝。
寓意:比喻阴谋或野心非常明显,人人都知道。
5. 姜太公钓鱼 —— 愿者上钩
故事:姜子牙晚年在渭水用直钩钓鱼,不挂鱼饵,离水面三尺,说 “愿者上钩”。后周文王慕名拜访,聘他为相,助周灭商。
寓意:比喻心甘情愿落入圈套,或等待志同道合的人。
6. 刘备借荆州 —— 有借无还
故事:《三国演义》中,刘备向孙权借荆州作为根据地,承诺取益州后归还。但得手后以各种理由推脱,最终引发吴蜀矛盾。
寓意:指借了东西不归还。
7. 八仙过海 —— 各显神通
故事:传说八仙赴瑶池祝寿,途经东海,不用船而是各自用宝物(如吕洞宾的剑、张果老的驴)渡海,展现不同法术。
寓意:比喻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
8. 泥菩萨过河 —— 自身难保
故事:泥塑的菩萨遇水会融化,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民间常用以形容人处境危险,无法帮助他人。
寓意:指自己都顾不上,更无法帮助别人。
9. 打破砂锅 —— 问到底
故事:砂锅易碎,打破后裂纹会延伸到底。“问到底” 谐音 “纹到底”,比喻对问题追根究底,不放过任何细节。
寓意:形容人好奇心强,一定要弄清楚真相。
10. 亡羊补牢 —— 为时未晚
故事:出自《战国策》,有人羊圈破了丢羊,邻居劝他修补,他不听;次日又丢羊,才后悔修补,避免更多损失。
寓意:比喻出了问题后想办法补救,防止继续受损失。
11. 孔夫子搬家 —— 净是书(输)
故事:孔子学识渊博,家中藏书极多,搬家时自然满是书籍。“书” 谐音 “输”,调侃人频繁失败。
寓意:形容失败次数多,或东西多为书籍(贬义时指 “输”)。
12. 和尚打伞 —— 无法(发)无天
故事:和尚没有头发(“无发”),打伞遮住天(“无天”)。“发” 谐音 “法”,双关 “无法无天”。
寓意:指人不遵守法律,胡作非为。
13.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
故事:出自《战国策》,两人比赛画蛇,一人先画完,却添上脚,结果蛇不成蛇,反而输了比赛。
寓意: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坏事。
14. 瞎子点灯 —— 白费蜡
故事:瞎子看不见光,点灯对他无用,故说 “白费蜡”。引申为做徒劳无功的事。
寓意:形容付出努力却无效果。
15. 徐庶进曹营 —— 一言不发
故事:《三国演义》中,徐庶被曹操用计骗至曹营,因母仇发誓不为曹操出一计,始终沉默。
寓意:指人沉默不语,拒绝发言。
16. 猪八戒吃人参果 —— 全不知滋味
故事:《西游记》中,猪八戒偷吃人参果,一口吞下,没尝出味道,还想再吃,被孙悟空嘲笑。
寓意:比喻对事物了解不深,或吃东西狼吞虎咽。
17. 老鼠过街 —— 人人喊打
故事:老鼠偷吃粮食、传播疾病,人们见了都会驱赶喊打,形成共识。
寓意:比喻坏人坏事受到普遍反对。
18. 司马昭下棋 —— 独断专行
(注:此歇后语较少见,常见为 “司马昭之心”,此处补充一个衍生版本)
故事:司马昭掌权时专横,与人下棋时不顾规则,强行悔棋,体现其独断性格。
寓意:形容人做事专横,不听他人意见。
19. 张飞吃豆芽 —— 小菜一碟
故事:张飞是猛将,力大无穷,吃豆芽这种小事对他来说轻而易举,比喻事情简单。
寓意:指事情容易做到,不值一提。
20. 外甥打灯笼 —— 照舅(旧)
故事:外甥打灯笼给舅舅照明,“舅” 谐音 “旧”,表示按照老样子,没有变化。
寓意:指事物保持原样,没有革新。
这些歇后语通过故事化的比喻,将抽象的道理或生活经验转化为生动的形象,既富趣味,又具深意。如果需要某个歇后语的详细故事扩展,可以随时告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