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买椟还珠的故事寓意 郑人舍本逐末让人哭笑不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7 08:09:18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是什么?

《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如下:
故事讲述了有一位珠宝商人准备去郑国卖珠宝,于是他花钱买了名贵的木材,把它们做成木匣子,并将珠宝装进木匣子。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就出发去郑国卖珠宝。
由于木匣子很华丽,让很多人花钱抢着买珠宝,其中有一个人花钱买了一盒,当他打开珠宝盒时,发现里面有许多珠宝,就把珠宝全部还给了商人。盒子做得太好了!那个郑国人自言自语着,却不知道珠宝比盒子贵几十倍。
感想:
当自己对一件事情做出选择时,要看清楚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不能像那个郑国人一样,只看到了盒子的美丽,却忽略了珠宝的价值,白白放弃了珍贵的东西。以后不要犯那个郑国人的`错误,一定要正确识别东西的价值,正确取舍,千万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否则也太亏了。

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是什么?

01 故事出自《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装在匣子里,匣子装饰得很华美。郑国人买了匣子,却把珍珠还给楚国人。比喻缺乏见识,取舍不当。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买椟还珠》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只被表面的东西迷惑,要认清事物的真正价值,主次分明,不要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买椟还珠》的故事
楚国有个商人,他有一颗非常漂亮的珍珠,想要将它卖出去。于是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为珍珠做了一个非常精致的盒子,然后将珍珠放在里面,想要一同卖了。这时,有个郑国人看到这个盒子如此漂亮,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国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走了。可是没过几天,他便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要退货,谁知郑人将珍珠交给楚人说:“先生,我买的只是盒子,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将珠子还给您。”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一边往回走去。楚人拿着被郑人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
寓意:
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商人过份注重外表,使装饰外表的价值高于珠子的价值。可以用来形容一些厂商为了获得利益,过份装饰外表,使得外表的价值高于商品的价值,从而使商品的价格提高了许多。现代还用作比喻花很高的资本取得了更少的回报。美丽是可以营造的,但真正的美丽却不应有丝毫的人工雕琢,它应是真实的沃土中盛开的鲜花!如果一个事物真正美丽,那么他是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帮助来衬托他的,简单说就是,不要太注重外表,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成语买椟还珠的故事?


  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买者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故事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开启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现在的说法--我们都误解了?

  近读《韩非子》,有个意外的发现。典出《韩非子》的成语"买椟还珠",竟然是对《韩非子》的误解。这条成语完全不能成立。
  几乎所有的辞书,都收录"买椟还珠",释义也大体相同。《辞源》释为"去取不当";《辞海》释为"舍本逐末,取舍失当"等等。且以商务印书馆《汉语词典》的释文为例:
  《韩非子》记载:有个楚国人把珍珠装在木匣子里,到郑国去卖。有个郑国人认为匣子漂亮,就买下木匣子,把珍珠还了卖主。比喻取舍不当,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
  "买椟还珠",真的是舍本逐末、取舍不当吗?《韩非子》的原意是如此吗?为了避免断章取义,且把《韩非子》上有关的全文引出来。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不辩,何也?"
  曰:"昔秦佰嫁女于晋公子,为其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也,未可谓善卖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佰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看,这位楚国的珠商,花了那么多的资金和精力去美化珠盒,以至郑国的顾客把漂亮的盒子买走了,而没有买走他所要推销的珍珠。《韩非子》批评这位楚人"可谓善卖椟也,未可谓善卖珠也",而完全没有指责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现行成语及其释义,却把原书对楚人鬻珠的批评,变成了对郑人买椟还珠的批评。这不是颠倒了《韩非子》的原意吗?
  再看《韩非子》用这个故事***以及秦佰嫁女的故事***讽喻的是什么。原书批评的是学者们以浮夸的辩辞淹没经世致用的理论,完全没有指责读者***听众***欣赏其词章的文采,而现行成语及其释义,却把原书对学者以文害用的批评,变成了批评受众的取舍不当,显然也完全违背了原著的旨意。
  《韩非子》已经给了这个寓言一个准确名称:"楚人鬻(yù)珠"。后来人们把它改为"买椟还珠",真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寓言的情节、主旨跟着也都变味了。
  可见,现行成语"买椟还珠",无论其命名,本来意义,还是引申意义,都是对《韩非子》的错误解读。
  那么,《韩非子》的立论是否完全有理呢?虽然这位楚国商人的做法不妥,但是郑国顾客"买椟还珠"不也是取舍不当,舍本逐末吗?
  不,这位郑国顾客仅仅看中了美丽的匣子,因而买椟还珠,正是取舍有当,精明得很。如果把自己不喜欢,或不需要,或不能识别,而且很昂贵的珍珠一并买了下来,那才真是取舍失当。因此,《韩非子》没有指责郑人的买椟还珠,是符合常理的。而成语"买椟还珠"及其释义,要求人们一定要买下昂贵的珍珠,才是错误的"导购"。
  有一本辞书的编者下意识地感到成语"买椟还珠"的这种毛病,于是添加了这样一个情节:郑人"按照这盒珍珠的定价如数付了款,却把珍珠取了出来还给了商人"***见辽宁出版社《成语典故》***,这样当然也就合乎常理,能够自圆其说,这条成语似乎可以成立了。但这个关键的情节--按珍珠的定价付了款--却完全不是《韩非子》的原意。经过这一改,这个寓言就变成了一个奸商欺诈顾客的故事,与所讽喻的事理已经风马牛不相及了。所以,这部辞书所做的这种与原著完全不符的附会,正好露出了成语"买椟还珠"的致命破绽。
  总之,现行成语"买椟还珠"及其释义,与典不符,于理不通,理应废弃。典出《韩非子》的这个成语应是"楚人鬻珠",或"楚珠鬻郑",或"秦女楚珠"。释为以文害用,文浮于理,末胜其本等等。
  所以说,很多事情不亲身经历你根本就不知道原来的意思是什么!不过这两个成语都是教会了我们一些大道理的!我们吸取了就是!

【买椟还珠】成语寓言故事及典故

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比喻目光短浅的人。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翻译
  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熏了用桂椒调制的香料,又装饰上美玉、翡翠。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启示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重于内在实在可笑,而楚
  人的不分主次也让自己没卖出珍珠。告诉我们凡事要从实际出发。
  道理
  总: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十分可笑
  只看重外表的、次要的属性,忽视了本质性的属性!
  2、不同的人价值观是不同的。在某些人的心中,“椟”比“珠”有更大的价值!
  解释:
  椟(dú):匣子
  珠:珍珠。
  为:作为。
  之:的。
  木兰:一种香木。
  桂椒:两种香料。
  缀:装饰,装点。
  玫瑰:此指美玉。
  缉(jí):装饰边沿。
  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倒装句,正常语序是“以桂椒薰,以珠玉缀,以玫瑰饰,以羽翠辑”,可以译为用桂椒来熏它,用珠子和玉来点缀它……
  鬻(yù):卖。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只重外表,不重实质,没有眼光,舍本求末的人。又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弃主求次的人。还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批评买“椟”的郑国人!
【寓意】比喻、讽刺了只重视外表,而不顾实质,舍本求末的人。作者
先秦·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其作者是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典故
一个有一颗漂亮的珍珠的楚国人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用珍珠宝石点缀它,用美玉宝石装饰它,用翠鸟的羽毛连缀它。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出了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过了几天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珍珠交给楚人说:“先生,我买的只是盒子,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一边往回走去。
原文
楚王谓田鸠曰:“墨于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译文
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声名显赫的学者。他亲身实践还可以,他讲的话很多,但不动听,这是为什么呢?”田鸠回答说:“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叫晋国给她准备好首饰服装,跟着陪嫁去的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有七十人。来到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婢女,而不能说善于嫁女儿。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用木兰做匣子,用桂椒熏染,用珠宝装饰,用美玉点缀,用翠鸟的羽毛连缀。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还了他的珠子。这能够说(楚国人)善于卖匣子,不能够说善于卖珠子。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的道理,论述圣人的话,来宣传众人;如果修饰他的言辞,就怕人们流连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价值,为了言辞而损害了实用。这和那个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
女儿完全一样,所以墨子的言论大多不好听。”[2] 字词解释
楚人:楚国的人。
其:代词,他的(指楚国人)。珠:珠宝。
于:在。郑者:郑国的人。为:做,制造。
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一种木材。之:的。
柜:匣子。
薰:香草;这里作动词,用香料熏染;熏香。以:用。
桂:肉桂;香料。椒:花椒;香料。缀:连结,装饰。珠玉:珠子和宝玉。

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先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点缀上玉珠和玉片,装饰上名贵的红色宝石,再填上翠鸟的羽毛,看上去,珠光宝气,精美无比,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主要内容

买椟还珠最早出自战国时期韩非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指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

《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主要内容 买椟还珠最早出自战国时期韩非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指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买椟还珠》讲的是古代有个人买了珠宝后, 只取装珠宝的盒子,而把珠宝还给了卖者。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这位消费者不识货,但是抛开寓言的本意,似乎可以推断出,装珠宝的盒子无论是用材还是做工一定是非常考究,盒子比珠宝更夺人眼球。
启示 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买椟还珠是一个贬义词,与它相近的词语有: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舍本求末、取舍不当。郑人没有眼光,取舍不当,舍本求末;楚人过度包装,本末倒置。所以说,我们应主次分明,不能取舍不当,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买椟还珠的故事寓意 郑人舍本逐末让人哭笑不得

  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中,这是一个让人看后忍不住啼笑皆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楚国商人跟一个郑国消费者之间,买椟还珠的故事寓意,也格外的发人深省。尤其是其中郑人舍本逐末,只看中了华丽的外表,而没有参透事物本质的做法,更是沦为他人的笑柄。
  以前有个楚国的商人到郑国做买卖,他想要将自己珍藏许久的一颗珍珠卖出去。由于这颗珍珠价值连城,所以楚国人就想要通过包装,来突显珍珠的价值。于是,他精心制作了一个装珍珠的盒子。
  这个盒子本身就是用名贵的木材制成的,盒子用特殊的香料熏得香气浓郁,盒子外面还请了能工巧匠,雕刻了精致的花纹,而且还用珠宝加以点缀。总而言之,如果不懂行的人,很容易一眼就被盒子华丽的外观所吸引。
  如此一个做工精美的盒子,也算是配得上盒子里面珍珠的价值了。可是,就在楚国商人将装有珍珠的盒子拿到集市上售卖的时候,围观的人反而纷纷被他的盒子所吸引,没有人关心盒子里面放的珍珠如何。
  这时,有个路过的郑人出高价将盒子买了下来。但是,他拿到之后打开盒子一看,发现里面竟有颗珍珠。于是郑人立即折返回来,将盒子中的珍珠退还给了楚国商人。原来,这个郑人以为,珍珠是被楚国商人不小心放到里面去的。他所看中的,只是华丽精美的盒子,而对里面的珍珠并没有兴趣。
  看着视若珍宝的珍珠竟然被人给退还了回来,楚国商人有些哭笑不得。明明是里面的珍珠才更值钱,却不曾想装珍珠的盒子竟然喧宾夺主,误导了郑人,这便是郑人买椟还珠的故事。如今我们常常喜欢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人目光短浅、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