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歇后语有什么典故出现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8 03:56:45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歇后语有什么典故出现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一部分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许多歇后语都有典故,以下是一些常见歇后语及其典故:
  • 刘备借荆州 —— 有借无还
    • 典故:赤壁之战后,刘备为了发展势力,向孙权暂借荆州。后来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却没有归还荆州的意思,孙权多次派人索要,均无果。由此便有了 “刘备借荆州 —— 有借无还” 的歇后语,形容借东西不归还。

  • 周瑜打黄盖 ——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 典故:出自赤壁之战。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奋勇当先,与周瑜商议好后,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故意提出反对意见,与周瑜发生冲突,周瑜借机下令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曹操信以为真,结果在赤壁之战中,黄盖引火船冲入曹营,为赤壁之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歇后语用来比喻双方心甘情愿地做某事。

  • 徐庶进曹营 —— 一言不发
    • 典故:徐庶本是刘备的谋士,曹操为了让徐庶归顺自己,将徐庶的母亲掳至许昌。徐庶为救母亲,只能前往曹营。但其母因徐庶弃刘投曹而自缢,徐庶发誓终生不为曹操献计。所以后人用 “徐庶进曹营 —— 一言不发” 来形容人沉默不语,不发表任何意见。

  • 司马昭之心 —— 路人皆知
    • 典故:三国时期,魏帝曹髦在位时,司马昭掌握了朝政大权,他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妄图取代曹魏政权。曹髦深知司马昭的野心,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歇后语来形容野心非常明显,人所共知。

  • 韩信点兵 —— 多多益善
    • 典故:刘邦曾经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而益善耳。” 意思是自己带兵越多越好。后来人们就用 “韩信点兵 —— 多多益善” 来形容越多越好。


歇后语有什么典故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