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甥打灯笼 —— 照旧(舅)
谐音:“旧” 与 “舅” 同音。
解析:外甥打灯笼是为了找舅舅,“照旧” 取 “找舅” 的谐音,意为保持原样不变。
2. 孔夫子搬家 —— 净是输(书)
谐音:“输” 与 “书” 同音。
解析:孔子是思想家,家中藏书多,搬家时全是书,“输” 借 “书” 的音,形容总是失败。
3. 和尚打伞 —— 无法(发)无天
谐音:“法” 与 “发” 同音。
解析:和尚剃光头(无发),打伞则遮住天,“无法无天” 借 “无发” 的音,指目无法纪。
4.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谐音:“清” 与 “青” 同音。
解析:小葱(青)和豆腐(白)颜色分明,“一清二白” 借 “青” 的音,形容清白纯洁。
5. 上鞋不用锥子 —— 真(针)好
谐音:“真” 与 “针” 同音。
解析:上鞋(纳鞋底)需用针,不用锥子说明针的作用到位,“真好” 借 “针” 的音,表示确实好。
6. 膝盖上钉掌 —— 离题(蹄)太远
谐音:“题” 与 “蹄” 同音。
解析:马掌应钉在蹄子上,钉在膝盖上远离 “蹄”,“离题” 借 “离蹄” 的音,指说话写文偏离主题。
7. 骑自行车下坡 —— 不睬(踩)
谐音:“睬” 与 “踩” 同音。
解析:下坡时无需踩脚踏板,“不睬” 借 “不踩” 的音,意为不理会、不搭理。
8. 四两棉花 —— 谈(弹)不上
谐音:“谈” 与 “弹” 同音。
解析:弹棉花需用工具,四两棉花太少,无法弹(加工),“谈” 借 “弹” 的音,表示不值得讨论。
9. 老虎拉车 —— 谁敢(赶)
谐音:“敢” 与 “赶” 同音。
解析:老虎凶猛,没人敢去赶车,“谁敢” 借 “谁赶” 的音,形容事情危险没人敢做。
10. 隔着门缝吹喇叭 —— 名(鸣)声在外
谐音:“名” 与 “鸣” 同音。
解析:喇叭在门内吹,声音(鸣)传到门外,“名声” 借 “鸣声” 的音,指声望在外。
谐音歇后语的特点:
通过音同或音近的字,使后半部分既保留字面意义,又引申出双关含义,兼具趣味性和语言智慧。这类歇后语是汉语谐音文化的典型体现,常用于口语或文学中增添幽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