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定义
-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一部分是解释、说明,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后一部分不言而喻。例如,“外甥打灯笼 —— 照旧(舅)”。
- 俚语: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例如,北京话中的 “颠儿了”(意为跑了)、上海话中的 “轧闹猛”(意为凑热闹)。
- 结构和表现形式
- 歇后语:结构较为固定,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且两部分之间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前一部分的比喻往往为后一部分的解释提供形象的依据。
- 俚语: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多为单个的词语或简短的句子,没有固定的结构模式,其含义往往是约定俗成的,需要根据特定的地域和文化背景来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