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 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当时的所谓 “歇后语”,是把人们比较熟悉的古书中的或口头上的成语 “歇” 掉最后一二个字,只说前面部分来代替被歇省了的字,而这被 “歇” 去的字正是要说的本意。 “歇后语” 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 歇后语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如《战国策・楚策四》里的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以及《庄子》中的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据于虚者;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都具有歇后语的性质。到了唐代,歇后语已相当成熟且广泛流行,李商隐编著的《义山杂纂》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歇后语辞书。宋代以后,歇后语在民间更加普及,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繁荣,为歇后语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