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歇后语是重庆地区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下是重庆方言歇后语的常见分类:
谐音类
- 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
- 例如:“灯草架桥 —— 枉费工(弓)”,“工” 与 “弓” 谐音,意思是白费力气;“咸菜烧豆腐 —— 有言(盐)在先”,“言” 与 “盐” 谐音,指事先已有约定或说明。
喻事类
-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就能领悟后半段的 “谜底”。
- 例如:“马尾穿豆腐 —— 提不起来”,用马尾穿豆腐没法提的事情,比喻某人或某事不值得一提;“竹篮打水 —— 一场空”,形象地说明用竹篮打水最终会什么都得不到,比喻白费力气,没有收获。
喻物类
-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 例如:“老鼠过街 —— 人人喊打”,老鼠是人们讨厌的动物,过街时会被大家追打,用来比喻坏人坏事受到众人的谴责;“铁公鸡 —— 一毛不拔”,将铁公鸡比喻成非常吝啬的人,一根毛都舍不得拔,形容人小气、抠门。
故事类
-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 例如:“刘备借荆州 —— 有借无还”,讲述了三国时期刘备向孙权借荆州的故事,借了之后就没有归还,用来形容人借东西不还;“猪八戒照镜子 —— 里外不是人”,源于猪八戒照镜子的故事,他照镜子时,镜子里的形象丑陋,自己觉得里外都不讨好,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处于尴尬的境地,两边都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