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俗语成语歇后语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12 14:45:11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高考俗语成语歇后语
在高考语文中,俗语、成语、歇后语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语言运用(如病句辨析、成语填空、语言表达)和作文素材积累中。以下是高频考点分类整理,帮助备考复习:

一、高考高频成语(附易错提示)


1. 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 差强人意:勉强使人满意(非 “不能让人满意”)。
  •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非 “巷子空无一人”)。
  • 首当其冲: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非 “首先冲在前面”)。
  • 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 指正直,非 “危险”)。
  •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训” 指准则,非 “教训”)。

2. 褒贬误用的成语


  • 褒义
    • 雨后春笋(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蔚然成风(形成良好风气)、叹为观止(赞美事物极致)。

  • 贬义
    • 趋之若鹜(盲目追随)、始作俑者(最先作恶的人)、好为人师(喜欢教导别人,含自负意)。

  • 中性
    • 按部就班(既指遵循步骤,也指缺乏创新)、标新立异(既指创新,也指刻意求异)。


3. 近义易混成语


  • 半斤八两 vs 平分秋色:前者贬义(水平相当,不分高低),后者褒义(各占优势)。
  • 侃侃而谈 vs 夸夸其谈:前者指理直气壮地谈论,后者指浮夸地空谈(褒贬区分)。
  • 潜移默化 vs 耳濡目染:前者强调影响的过程(无形之中),后者强调亲自接触的影响。

二、高考常考俗语(附语境应用)


1. 哲理类俗语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检验事物本质。
  • 打铁还需自身硬:强调自身实力的重要性。
  • 磨刀不误砍柴工: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2. 社会现象类俗语


  • 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事情连带暴露其他问题。
  • 按下葫芦浮起瓢:问题接连出现,顾此失彼。
  •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形容群体中个体复杂多样。

3. 励志 / 警示类俗语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 玉不琢,不成器:人需磨砺才能成才。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提醒客观看待问题。

三、高考常见歇后语(附后半句及寓意)


1. 比喻类(前后呼应)


  • 八仙过海 —— 各显神通(比喻各自施展本领)。
  • 泥菩萨过河 —— 自身难保(比喻自身都保不住,无法帮助他人)。
  • 热锅上的蚂蚁 —— 团团转(形容焦急慌乱的状态)。

2. 谐音类(利用字音双关)


  • 孔夫子搬家 —— 净是输(书)(形容一直失败)。
  • 外甥打灯笼 —— 照旧(舅)(指情况没有变化)。
  • 下雨天浇地 —— 多此一举(雨)(指做不必要的事)。

3. 历史 / 典故类


  • 刘备借荆州 —— 有借无还(比喻拿走东西不归还)。
  • 周瑜打黄盖 ——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比喻双方自愿)。
  • 司马昭之心 —— 路人皆知(指阴谋明显,人所共知)。

四、备考策略


  1. 结合语境记忆:不要孤立背成语,通过例句理解含义(如课本、真题中的用法)。
  2. 分类整理易错点:总结 “望文生义”“褒贬误用”“搭配不当” 等类型,强化记忆。
  3. 关注时政热词:近年高考可能结合社会热点,如 “工匠精神”“创新驱动” 相关成语(精益求精、革故鼎新)。
  4. 积累作文素材:在议论文中恰当引用俗语、歇后语,增强说服力(如用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论证细节的重要性)。

如果需要某类具体例子或真题解析,可以进一步补充提问哦!
高考俗语成语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