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谐音类
- 孔夫子搬家 —— 净是输(书)
- 外甥打灯笼 —— 照旧(舅)
- 水仙不开花 —— 装蒜
- 咸菜煎豆腐 —— 有言(盐)在先
- 四两棉花 —— 谈(弹)不上
- 飞机上吹喇叭 —— 空想(响)
- 隔着门缝吹喇叭 —— 名声在外(鸣声在外)
-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 精装茅台 —— 好久(酒)
- 和尚打伞 —— 无法(发)无天
故事类
- 八仙过海 —— 各显神通
- 周瑜打黄盖 ——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 刘备借荆州 —— 有借无还
- 姜太公钓鱼 —— 愿者上钩
- 司马昭之心 —— 路人皆知
- 张飞穿针 —— 粗中有细
- 包公断案 —— 铁面无私
- 韩信点兵 —— 多多益善
- 唐僧取经 —— 多灾多难
- 孙悟空大闹天宫 —— 慌了神
生活类
- 哑巴吃黄连 —— 有苦说不出
- 瞎子点灯 —— 白费蜡
- 泥菩萨过河 —— 自身难保
- 老鼠钻风箱 —— 两头受气
- 铁打的公鸡 —— 一毛不拔
- 擀面杖吹火 —— 一窍不通
- 竹篮打水 —— 一场空
- 黄鼠狼给鸡拜年 —— 没安好心
- 老和尚念经 —— 有口无心
- 骑驴看唱本 —— 走着瞧
幽默调侃类
- 厕所里的石头 —— 又臭又硬
- 脱裤子上吊 —— 不要脸
-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 痴心妄想
- 狗咬吕洞宾 —— 不识好人心
- 猪八戒照镜子 —— 里外不是人
- 肉包子打狗 —— 有去无回
- 棺材里放屁 —— 臭死人
- 门缝里看人 —— 把人看扁了
- 大水冲了龙王庙 —— 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 十五个吊桶打水 —— 七上八下
自然现象类
- 芝麻开花 —— 节节高
- 老鼠过街 —— 人人喊打
- 飞蛾扑火 —— 自取灭亡
- 兔子尾巴 —— 长不了
- 秋后的蚂蚱 —— 蹦跶不了几天
- 黄鼠狼尾巴 —— 藏不住
- 猫哭耗子 —— 假慈悲
- 热锅上的蚂蚁 —— 团团转
- 麻雀虽小 —— 五脏俱全
- 蚂蚁搬家 —— 大家动口
经典搭配类
- 小葱拌豆腐 —— 一清二白
- 打破砂锅 —— 问到底
- 丈二和尚 —— 摸不着头脑
- 王婆卖瓜 —— 自卖自夸
- 姜太公钓鱼 —— 愿者上钩
- 哑巴吃汤圆 —— 心里有数
- 韩信点兵 —— 多多益善
- 司马昭之心 —— 路人皆知
- 三个臭皮匠 —— 顶个诸葛亮
- 狗咬吕洞宾 —— 不识好人心
趣味谐音类(补充)
- 腊月天气 —— 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 半两棉花 —— 免谈(免弹)
- 梁山泊军师 —— 无(吴)用
- 狐狸吵架 —— 一派胡(狐)言
- 孕妇走独木桥 —— 铤而走险(挺而走险)
- 宋江的军师 —— 无用(吴用)
- 孔夫子的口袋 —— 书呆(袋)子
- 唐僧的书 —— 一本正经(一本真经)
- 一二三五六 —— 没事(四)
- 八十岁的老太打哈欠 —— 一望无涯(牙)
生活智慧类(补充)
- 水滴石穿 —— 贵在持久
- 留得青山在 —— 不怕没柴烧
-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自作自受
- 偷鸡不成 —— 蚀把米
- 骑虎难下 —— 进退两难
- 塞翁失马 —— 焉知祸福
- 亡羊补牢 —— 为时未晚
- 打破砂锅 —— 问到底
- 船到桥头 —— 自会直
- 八仙过海 —— 各显神通
地方特色类(补充)
- 福州的茉莉花 —— 香透了(福建特色)
- 厦门的鼓浪屿 —— 名声在外(福建特色)
- 泉州的铁观音 —— 闻名遐迩(福建特色)
- 漳州的水仙花 —— 凌波仙子(福建特色)
- 三明的麒麟山 —— 独领风骚(福建特色)
- 莆田的桂圆 —— 甜透心(福建特色)
- 龙岩的永定土楼 —— 别具一格(福建特色)
- 南平的武夷山 —— 天下奇秀(福建特色)
- 宁德的白水洋 —— 水上广场(福建特色)
- 平潭的石头厝 —— 风吹不倒(福建特色)
趣味动物类(补充)
- 猫捉老鼠狗看门 —— 本分事
- 猴子捞月亮 —— 空忙一场
- 老牛拉破车 —— 慢慢吞吞
- 螃蟹过街 —— 横行霸道
- 鳄鱼的眼泪 —— 假慈悲
- 蜻蜓点水 —— 不深入
- 春蚕到死 —— 丝方尽
- 蚂蚁啃骨头 —— 慢慢来
- 啄木鸟找食 —— 全凭一张嘴
- 麻雀虽小 —— 五脏俱全
这些歇后语既包含了汉语的谐音双关智慧,也融入了民间故事和生活观察,适合用于写作、教学或日常调侃。例如 “孔夫子搬家 —— 净是输(书)” 适合形容屡战屡败的场景,而 “周瑜打黄盖 ——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则可用于描述双方自愿的矛盾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