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攀蟾折桂的典故是什么
- 2、蟾宫折桂的典故出处
- 3、蟾宫折桂典故的来历
- 4、蟾宫折桂的典故
- 5、“折桂步蟾宫”的典故出自何处?
- 6、蟾宫折桂是啥意思?
- 7、蟾宫折桂的成语解释
- 8、“折桂步蟾宫”的典故出自何处?
- 9、蟾宫折桂的意思是什么
攀蟾折桂的典故是什么
蟾宫折桂的典故是: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郄诜当左丞相。后来郄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
扩展资料:
蟾宫折桂,汉语成语,拼音是chán gōng zhé guì,意思是指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出自《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蟾宫折桂的典故出处
蟾宫折桂的典故出自明代杨慎《世说新语·讽谏》。以下是详细描述:
一、典故背景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们常常希望能够在其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二、故事梗概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卢蒲航的年轻学子。他从小聪明好学,渴望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成功。某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进入了蟾宫,看到了许多精美的桂树。这个梦境给了他极大的启发,他认为梦中的蟾宫和桂树象征着功名利禄,象征着科举考试中的高分和荣誉。
卢蒲航怀着对梦境的迷信和崇拜之心,决定刻下一块木板,上面精心雕刻一棵桂树,并将其带到科举考场。他认为这样做能够给他带来好运,让他在考试中获得成功。
到了科举考场,卢蒲航将木板藏在了自己的书桌下。他在考试中认真答题,全神贯注地发挥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才华。最终,他果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了科举考试。
三、典故的寓意
蟾宫折桂这个典故反映了中国古代士人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态和做法。卢蒲航将梦中的桂树视为自己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成功的象征,通过雕刻木板并带入考场,他希望借此给自己带来好运和胜利。这一行为体现了士人对于科举考试及其结果的重视和追求。
蟾宫折桂的典故也告诉我们,成功不仅仅是依靠运气和神灵佑助,更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华来实现。卢蒲航之所以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因为他平日里的勤奋学习和积累,以及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
然而,蟾宫折桂典故也有一定的批判意味。虽然卢蒲航最终取得了成功,但他的做法其实是一种迷信和侥幸心理。仅仅带着木板进入考场,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科举考试更重视的是一个人的学识、能力和悟性,而不是依赖于外物或超自然力量。
蟾宫折桂典故的来历
蟾宫折桂典故的来历是《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举贤良封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蟾宫折桂字面意思就是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引申为获得很大的成就或很高的荣誉,多指金榜题名,还指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获得冠军,社会生活中人们参加各种考试,取得较好的名次。该成语结构为主谓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成语寓意:在科场得意的语境中,折桂可以指高考或考研等获得通过,也可以指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获得冠军。其实,应该把考试视为手段和过程,而非目的。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已经渐渐意识到,体育赛事获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享受竞技的快乐,交流竞技的收获。如果忽略过程所具有的意义,而只重视考试或比赛的结果,就有本末倒置之嫌。
成语出处:《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蟾宫折桂。
运用示例:
1、元·施惠《幽闺记·士女随迁》:胸中书富五车,笔下句高千古,镇朝经暮史,寐晚兴夙,拟蟾宫折桂之梯步。
2、明·杨柔胜《玉环记·韦皋别妻》:吾去不唾手步蟾宫折桂枝,须奋身金戈铁骑。
3、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只要吴刚老爹修桂树的玉斧砍下一枝半枝,肯赐给我们老爷,我们老爷就可以中举,名叫蟾宫折桂。
蟾宫折桂的典故
蟾宫:月宫。折桂:折断桂花。中国神话传说中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而后人也把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红楼梦》第九回:“彼时 黛玉 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亦作“ 蟾宫扳桂 ”。
出处
《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郄诜当左丞相。后来郄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
相传蟾宫中有桂树, 唐以来牵合两事,遂以“蟾宫折桂”谓科举应试及第。
传说
蟾宫折桂,也有一些传说和掌故。其中以明初宋濂的《重荣桂记》所叙最详。
文章说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内有棵大桂树,枝叶繁荣,树荫可遮盖二亩地面。元末动乱中房屋被焚毁,树也被烧死,树枝被砍做烧柴,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树干竟发出新芽,不几年,便又郁郁葱葱。有人说,此树经火之后,外焦内枯,现发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说,草木无知,却得风气之先。当年寇准病故,人们为凭吊他插下的竹枝竟都生笋,田氏兄弟闹分家,其家的.荆树无故枯萎,兄弟和好不分,树又复荣,可见周家又将复兴。不入,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人们就都认为此树重荣是祥瑞了。祥瑞之说本出迷信,牵强附会的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毫无可取,但从老树重荣中,亦可看到桂的顽强生命力。
汉晋以后,又有月中桂树的传说盛行,《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则进一步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有一位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桂,每砍一斧,桂树的创伤就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而始终砍不倒树。关于月中桂树的传奇故事被古人演绎附会得五花八门,尤其以唐宋两代为盛。月中桂树又被命名娑罗树、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月中桂子”。反映了古人对月中桂树的确深信不疑,文人学士每当中秋望月,吟诗作赋,都把月中桂树、桂子作为常用的典故。因有月中桂树的传说,所以人们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场,每年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红楼梦》第九回中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就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以蟾宫折桂比喻科场得意,也表现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另外一种说法
在古希腊,人们常以月桂树叶编成冠冕,奉献给英雄或诗人,以表示崇敬。后来在英国还有“桂冠诗人”的称号,开始是大学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时,便成为王室御用诗人的专称。
“折桂步蟾宫”的典故出自何处?
分类: 社会/文化 >> 民俗传统
解析: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郤诜当左丞相。后来郤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围绕蟾宫折桂,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
蟾宫折桂是啥意思?
蟾宫折桂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一名并被选为状元。
其出自元朝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咏春·江州司马·35,其典故源自于唐代时期的一位贵族童谣:“蟾宫折桂何时归?且放白鹿青崖口,应须一展宏图志。” 元朝时期,关汉卿借用了此典故,并将其写入戏剧《咏春》中,成为了后来的成语。蟾宫,是传说中蟾蜍所居住的宫殿,寓意高高在上的官场;折桂,则是古代科举考试状元的象征。
“蟾宫折桂”的寓意不仅仅是成为科举状元,更是对于人们奋斗目标的追求和梦想的达成的象征。因此,“蟾宫折桂”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和荣誉。
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拥有一颗良好的进取心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才能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赢得更多的荣誉和尊重,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蟾宫折桂对人们启发
1、追求真知灼见:蟾宫折桂典故告诉人们,只有掌握了真正的知识和智慧才能取得巨大成功,因此人们应该坚定地追求真知灼见,不断地扩宽知识面和提高综合素质。
2、勇于挑战困难:只有坚定信念、克服困难和挑战考试难题,才能最终获得优胜,这也提醒人们只有勇敢的面对难题和挑战,才能更好地成长和提升自己。
3、注重品格修养:蟾宫折桂也鼓励人们修身立德,注重品德和修养,只有在这方面做好,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价值并最终取得成功。
4、实现职业价值:蟾宫折桂更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优秀人才的认可和崇敬,提醒人们应该通过自己的才华与努力最终取得职业成功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蟾宫折桂的成语解释
【注音】chán gōng zhé guì
【典故】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晋书·郤诜传》
【释义】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考试得中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金榜题名
【反义词】名落孙山
【同韵词】口称三昧、风云际会、无遮大会、入门问讳、恕我冒昧、青龙金匮、若明若昧、尤红殢翠、寸阴若岁、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郤诜当左丞相。后来郤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
【示例】只要吴刚老爹修桂树的玉斧砍下一枝半枝,肯赐给我们老爷,我们老爷就可以中举,名叫蟾宫折桂。 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
【成语例句】
◎ 当然,蟾宫折桂之类的说法,也并未绝迹。
“折桂步蟾宫”的典故出自何处?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郤诜当左丞相。后来郤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围绕蟾宫折桂,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
蟾宫折桂的意思是什么
“蟾宫折桂,金榜题名”的意思是科举及第,殿试得中,比喻考出好成绩。这句话可以用为高考的标语。
“蟾宫折桂”意思是攀折月宫的桂花,最早是出自《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世根据这个典故,引申出“蟾宫折桂”的词语,在科举时代常用来比喻考试得中。
“金榜题名”的意思是在黄榜(古时候殿试揭晓录取名单的榜)上有自己的名字。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第三卷:“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在科举的时候,成为进士已经是很多人非常期望的结果,而宣布进士人选的名单就是“黄榜”,只有进入黄榜的人,才有机会更进一步参加由皇帝陛下亲自监考的殿试,成为进士,取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这两个词语都是祝福读书人考试的时候取得好成绩的词汇,到现代用在高考的时候,是非常恰当得宜的。所以往往很多高中就在高考前在学校挂出的横幅上写这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在现代是比较接近的,因为没有科举了,就都是引申的意思,祝考生考出好的成绩的意思。
高考正在进行,祝福参加高考的考生们,在考场发挥自己的能力,考出好成绩,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吧少年们!希望莘莘学子们在考场上,将自己过去学习的12年的光阴汇聚成流畅的回答,给自己12年的学习生涯交上好的答卷,祝大家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