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矮星,白矮星解释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0 13:25:58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白矮星

  1、白矮星(White Dwarf,也称为简并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恒星,主要由碳构成,外部覆盖一层氢气与氦气。

  2、白矮星在亿万年的时间里逐渐冷却、变暗,它体积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质量大。1982年出版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银河系当时中已被发现的白矮星有488颗,它们都是离太阳不远的近距天体。随着观测天文学在最近几十年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大型巡天项目的实施,新发现的天体数目急剧增加,尤其是SDSS的光谱巡天和Gaia卫星的巡天已经发现了数十万的白矮星。

白矮星是什么

该星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恒星,主要由碳构成,外部覆盖一层氢气与氦气。白矮星在亿万年的时间里逐渐冷却、变暗,体积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质量大,因此,白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白矮星是由简并电子的压力抗衡引力而维持平衡状态的致密星,因早期发现的大多呈白色而得名。白矮星表面温度8000k,通常发出白光,可有几十亿年寿命。

白矮星是什么?

白矮星是个什么星?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矮星),体积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
根据白矮星的半径和质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于地球表面的1000万-10亿倍。在这样高的压力下,任何物体都已不复存在,连原子都被压碎了:电子脱离了原子轨道变为自由电子。
白矮星是一种晚期的恒星。根据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白矮星是在红巨星的中心形成的。
当红巨星的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受反作用力却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于是氦开始聚变成碳。
经过几百万年,氦核燃烧殆尽,现在恒星的结构组成已经不那么简单了:外壳仍然是以氢为主的混和物;而在它下面有一个氦层,氦层内部还埋有一个碳球。核反应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中心附近的温度继续上升,最终使碳转变为其他元素。
与此同时,红巨星外部开始发生不稳定的脉动振荡:恒星半径时而变大,时而又缩小,稳定的主星序恒星变为极不稳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内部的核反应也越来越趋于不稳定,忽而强烈,忽而微弱。此时的恒星内部核心实际上密度已经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吨左右,我们可以说,此时,在红巨星内部,已经诞生了一颗白矮星。
白矮星的密度为什么这样大呢?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比如氢原子的半径为一亿分之一厘米,而氢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假如核的大小象一颗玻璃球,则电子轨道将在两公里以外。
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电子将脱离原子核,成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气体将尽可能地占据原子核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单位空间内包含的物质也将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说,这时原子核是“沉浸于”电子中。
一般把物质的这种状态叫做“简并态”。简并电子气体压力与白矮星强大的重力平衡,维持着白矮星的稳定。顺便提一下,当白矮星质量进一步增大,简并电子气体压力就有可能抵抗不住自身的引力收缩,白矮星还会坍缩成密度更高的天体:中子星或黑洞。
对单星系统而言,由于没有热核反应来提供能量,白矮星在发出光热的同时,也以同样的速度冷却着。经过一百亿年的漫长岁月,年老的白矮星将渐渐停止辐射而死去。它的躯体变成一个比钻石还硬的巨大晶体——黑矮星而永存。
而对于多星系统,白矮星的演化过程则有可能被改变。(参看“双星”)
白矮星是一种由简并态物质组成的小型致密星,因此又称为简并矮星,它们是通过电子简并压和自身引力相平衡的方式维持自身结构的稳定。白矮星的主要成分是碳原子核、氧原子核、电子,还有少量的氦、氖元素,它们的主要特征是高密度、高温、低光度,存在一个质量上限——钱德拉塞卡极限,其数值约等于1.4个太阳质量。
白矮星内部结构剖面图
通常认为白矮星是小质量恒星演化的结果,当恒星演化至红巨星阶段末期,由于内部核燃料即将消耗殆尽,从而无法维持结果的稳定,因此星体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剧烈收缩,结果可能会引发新星或者超新星事件将一部分质量抛射进宇宙空间,但是由于恒星本身质量不高,因此引力无法使大部分原子核解体病形成大量的中子,因此最终演化的残骸将会达到电子简并压和引力的平衡,白矮星就这么形成了。
白矮星的科学意义非常重大。首先,白矮星的存在证明了现有的小恒星演化模型的正确,从而间接证明了引力理论和量子相变理论的正确性;其次,白矮星为我们研究元素(主要是碳、氧)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再次,白矮星也为我们研究其他种类的致密星(例如中子星和黑洞)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古怪的“天狼星人”1862年,美国名不见经传的克拉克父子用他们研发的一架折射望远镜证明了天狼星确有一颗细姨相伴,它实际上是一对双星。从此美国人的望远镜名誉雀起。更主要的是,大家从此发现了一种名为“白矮星”的新式恒星。由于从天狼伴星的巨细及质量不难算出,它的密度竟超过了地球上任何东西把那儿一个粉笔头巨细的东西搬到地球大将重100多千克,一般人底子拿不动。以至于当年简直没有人信任这么的作业。
  荣获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迈克尔逊接到一个在美国威尔逊天文台作业的兄弟的电话,通知他对于天狼伴星发现的作业,迈克尔逊惊奇地问:“你说是物质的密度能比铅还大一些吗?”当他得到必定的答复时,就直截了当地说:“那不也许,一定是这个理论在什么地方出了缺点!”当然,后来的现实标明,犯错的却是这位一时脑筋转不过弯来的大科学家。
天狼星有颗微妙的伴星(下方的小点)
  在许多有关天狼星的故事中,最轰动一时的莫过于“‘天狼星人’访问了非洲”的新闻了。这是20世纪50时代,两位法国人类学家格雷奥勒与达特莱在论文中宣告的轰动世界的消息。这两位法国人类学家曾于20世纪30时代抵达非洲达贡区域(现属马里,当时是法国殖民地),他们为了科学,摒弃了殖民主义的成见,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各种困难,并与本地土著居民一起劳动、打猎、日子,为达贡人治病,在一起日子了20年后,他们总算取得了土著居民的充分信任。
  在他们回国前,达贡人的长老们向他们二人叙说了部落的“最高秘要”——达贡人所了解的地舆知识:地球和其他5颗行星相同,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作业;月亮则是一个干旱与死寂了的星球;木星有4颗卫星;土星有美丽的光环;天狼星是由一大一小两颗星构成的,小老婆绕大星转一圈需50年。长老们说:“这颗小老婆是世界上悉数作业的开始和归宿,它也是天上最小又是最重的星,在我们地球上还找不到密度有这么大的物质……”
  格雷奥勒与达特莱风闻后难以置信,连文字都还没有的达贡人,尚处于刀耕火种的蒙昧时代,他们从哪里知晓了如此丰盛的地舆知识?他们从哪里了解到有关肉眼根柢看不见的天狼伴星的情况?
  这个美丽的故事很快传遍了西方世界。20世纪60时代,美国考古学家坦普尔循着他们的足迹到了马里,他有目的地在达贡区域寻访,在8年时间里,他多次与长老及祭司们扳话,四处搜集有关的资料和什物,在回国后即写下了《天狼星的微妙》,书的副标题是:来自天狼星伴星上的智慧生命访问过地球吗?在书中,他有板有眼地叙说了当年“天狼星人”降临地球的景象。
  坦普尔因为此书而名利双收,很快成了当时的一个风云人物。但是,地舆学家很快发现了其间的缝隙,因为达贡人的那些“抢先的”地舆学知识,即使在格雷奥勒与达特莱刚抵达贡区域的20世纪30时代,也已显得陈旧过期了,当时我们现已知道了九大行星,木星的卫星也抵达了9颗,此外还发现了火卫、土卫、天王卫与海王卫,达23颗之多。而且从天体演化的角度看,天狼星的伴星不会逾越4亿岁,在这么时间短的时间内,其周围即使有类似地球那样的行星,也根柢来不及演化出生命,更不要说是比人类更高级的生命。
  合理的解说是:很可能在格雷奥勒和达特莱抵达之前,已有一些欧洲的传教士到过达贡区域,他们带去了地舆知识,达贡人又加进了自己的神话故事,这才促成了乖僻的“天狼星人”。
  白矮星有何分外的地方
  前面讲到,天狼伴星是一颗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种很共同的恒星,它们表面温度很高,可以抵达近30000℃,而光焰无边的太阳,其表面温度只需5500℃支配。  在银河系内,我们已知的白矮星有几千颗。而天狼伴星(也称天狼B)是最早发现的白矮星,也是全部白矮星中离我们近期的一颗。据现代技术测定,它的半径只需5080千米,比地球还小了1300千米,而它的“体重”却与太阳差不多。如此一算,它的均匀密度竟高达38亿千克/立方米,是水密度的380万倍。也就是说,天狼B上一块山核桃那样大小的物质,在地球大将重达380吨,没有大型起重机休想搬运它。
  白矮星还有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禀性,我们知道,一般的恒星,其大小与质量并没有分外的束缚,质量比太阳小一些(或大一些)的恒星,其半径可以比太阳略大(或小)一些,也可以大(或小)几倍。而在白矮星的世界里,一颗颗白矮星就像工厂中生产出来的“标准化”的“钢球”,凡是半径相同的白矮星,“体重”一定完全相等。
白矮星的质量越大,半径反而越小,(图上数字为太阳质量的倍数)  更不可思议的是,人间工厂生产出来的钢球总是越大的球越重,可在“宇宙工厂”中生产出来的白矮星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白矮星的质量越大,其“个头”反而越小!例如质量是太阳0.6倍的白矮星,其半径是7700千米;与太阳质量相仿的白矮星,其半径为6510千米,这与地球差不多;而质量是太阳1.2倍的白矮星,其半径就只有火星那么大,约3500千米。科学家们还由此算出,它的“体重”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半径将变为0。换句话说,白矮星的质量有一个不能逾越的“上限”——所以至今人们没有发现有质量是太阳1.44倍以上的白矮星。  研究表明,白矮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产生方式,一种是通过“超新星”的爆发,它掀掉了正常恒星的外层物质,将剩下的核芯部分极大地压缩,这样就有部分残骸形成了这种奇特的天体。
  另外一种可能的产生方式是,很多不经过“超新星”爆发的中、小恒星,它们的内部一直在进行着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以维持恒星源源不断地发出大量光与热,尽管恒星质量巨大无比,而且恒星上至少3/4的物质都是氢,但毕竟是“坐吃山空”,终有“资不抵债”的时候,这时它们就“和平演变”为美丽的行星状星云。在抛却表面物质的同时,也对内部施压,结果也变成了白矮星。
白矮星(White Dwarf,也称为简并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
白矮星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恒星,主要由碳构成,外部覆盖一层氢气与氦气。白矮星在亿万年的时间里逐渐冷却、变暗,它体积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质量大。
1982年出版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银河系中已被发现的白矮星有488颗,它们都是离太阳不远的近距天体。根据观测资料统计,大约有3%的恒星是白矮星,但理论分析与推算认为,白矮星应占全部恒星的10%左右。
扩展资料:
德国研究者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白矮星:
北京时间2019年2月21日,当地时间19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德国志愿科学工作者美琳达·策维诺特发现了迄今最古老、温度最低的白矮星。
这颗恒星被命名为J0207,位于摩羯星座,距地球145光年。它的温度为5800摄氏度,NASA相信,这颗星球已存在了30亿年。
在19日公布的声明中,NASA写道,策维诺特的发现“迫使科研者再度就行星系统重新思考,它也将帮助我们去了解太阳系遥远的未来。”策维诺特是一名业余科学工作者。她研究的重点是褐矮星,这种星比行星大,比恒星小。还在欧洲航天局ESA的研究期间,她就发现了非常亮、非常遥远的物质。
开始时,策维诺特认为从NASA得到的数据不准确,但还是将其发现交给了宇航员德贝斯和天文物理学家库赫纳。于是他们二人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布加瑟取得了联系,得到了使用夏威夷凯克天文台望远镜观测白矮星的机会,并成功证实了这颗恒星的存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矮星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NASA:德国研究者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白矮星

白矮星是一种什么样的恒星

白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的恒星。因其颜色为白色,体积较小,故名白矮星。
外星抛出的外层气体变成行星状星云后,其内部的核心便发展成炽热、密集的星体。这类星体的表面温度很高,发出带有蓝白色光的强紫外线;其半径较小,和地球半径差不多。不过,由于它的温度很高,所以它们的亮度有的比太阳高。
许多人把这些星体称为“白矮星”,这并不准确。这是因为,“白矮星”中的“白色”表示白色,“矮”表示亮度低。尽管行星状星云中的物体的颜色是白色的,但其亮度不会低于太阳。
主要白矮星介绍:
1、天狼星b
最靠近地球的白矮星是天狼星B的伴星,离地球只有8.6光年。位于大犬座的天狼星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星星。天狼星B的质量为0.98太阳质量,半径仅为6000千米,小于地球半径。
2、Stein2051B
Stein2051B是另一颗著名的近距离白矮星,它距地球仅17光年,与一颗编号为Stein2051A的红矮星形成了一对双星。一颗遥远的恒星发出的一部分星光经过白矮星附近,最终到达地球。
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天文学家利用哈勃的WFC3多次拍摄远处恒星的位置,测定每一颗恒星的“弯曲”程度,以此来测量白矮星的质量。
3、其他白矮星
天文学家使用哈勃的观测资料,除了单星和双星系统中的白矮星外,还发现了球状星团中大量的白矮星。比如,哈勃的ACS拍到了球状星团NGC6397,它位于距地球7千光年外的天坛座,包含数十万颗恒星。来自ACS的图像,天文学家确认了84颗白矮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白矮星

什么是白矮星?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矮星),体积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
  根据白矮星的半径和质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于地球表面的1000万-10亿倍。在这样高的压力下,任何物体都已不复存在,连原子都被压碎了:电子脱离了原子轨道变为自由电子。
  白矮星是一种晚期的恒星。根据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白矮星是在红巨星的中心形成的。
  当红巨星的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受反作用力却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于是氦开始聚变成碳。
  经过几百万年,氦核燃烧殆尽,现在恒星的结构组成已经不那么简单了:外壳仍然是以氢为主的混和物;而在它下面有一个氦层,氦层内部还埋有一个碳球。核反应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中心附近的温度继续上升,最终使碳转变为其他元素。
  与此同时,红巨星外部开始发生不稳定的脉动振荡:恒星半径时而变大,时而又缩小,稳定的主星序恒星变为极不稳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内部的核反应也越来越趋于不稳定,忽而强烈,忽而微弱。此时的恒星内部核心实际上密度已经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吨左右,我们可以说,此时,在红巨星内部,已经诞生了一颗白矮星。
  白矮星的密度为什么这样大呢?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比如氢原子的半径为一亿分之一厘米,而氢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假如核的大小象一颗玻璃球,则电子轨道将在两公里以外。
  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电子将脱离原子核,成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气体将尽可能地占据原子核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单位空间内包含的物质也将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说,这时原子核是“沉浸于”电子中。
  一般把物质的这种状态叫做“简并态”。简并电子气体压力与白矮星强大的重力平衡,维持着白矮星的稳定。顺便提一下,当白矮星质量进一步增大,简并电子气体压力就有可能抵抗不住自身的引力收缩,白矮星还会坍缩成密度更高的天体:中子星或黑洞。
  对单星系统而言,由于没有热核反应来提供能量,白矮星在发出光热的同时,也以同样的速度冷却着。经过一百亿年的漫长岁月,年老的白矮星将渐渐停止辐射而死去。它的躯体变成一个比钻石还硬的巨大晶体——黑矮星而永存。
  而对于多星系统,白矮星的演化过程则有可能被改变。
白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
白矮星属于演化到晚年期的恒星。恒星在演化后期,抛射出大量的物质,经过大量的质量损失后,如果剩下的核的质量小于1.44个太阳质量,这颗恒星便可能演化成为白矮星。对白矮星的形成也有人认为,白矮星的前身可能是行星状星云(是宇宙中由高温气体、少量尘埃等组成的环状或圆盘状的物质,它的中心通常都有一个温度很高的恒星──中心星)的中心星,它的核能源已经基本耗尽,整个星体开始慢慢冷却、晶化,直至最后“死亡”。
白矮星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体积小,它的半径接近于行星半径,平均小于103千米。(2)光度(恒星每秒钟内辐射的总能量,即恒星发光本领的大小)非常小,要比正常恒星平均暗103倍。(3)质量小于1.44个太阳质量。(4)密度高达106~107克/厘米3,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约等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0倍到104倍。假如人能到达白矮星表面,那么他休想站起来,因为在它上面的引力特别大,以致人的骨骼早已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5)白矮星的表面温度很高,平均为103℃。(6)白矮星的磁场高达105~107高低
目前人们已经观测发现的白矮星有1000多颗。天狼星的伴星是第一颗被人们发现的白矮星,也是所观测到的最亮的白矮星(8等星)。1982年出版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银河系中有488颗白矮星,它们都是离太阳不远的近距天体。根据观测资料统计,大约有3%的恒星是白矮星,但理论分析与推算认为,白矮星应占全部恒星的10%左右。
白矮星是个什么星?
白矮星
白矮星(White Dwarf)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
也有人认为,白矮星的前身可能是行星状星云.
白矮星属于演化到晚年期的恒星。恒星在演化后期,抛射出大量的物质,经过大量的质量损失后,如果剩下的核的质量小于1.44个太阳质量,这颗恒星便可能演化成为白矮星。对白矮星的形成也有人认为,白矮星的前身可能是行星状星云(是宇宙中由高温气体、少量尘埃等组成的环状或圆盘状的物质,它的中心通常都有一个温度很高的恒星──中心星)的中心星,它的核能源已经基本耗尽,整个星体开始慢慢冷却、晶化,直至最后“死亡”。
白矮星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1)体积小,它的半径接近于行星半径,平均小于103千米。
(2)光度(恒星每秒钟内辐射的总能量,即恒星发光本领的大小)非常小,要比正常恒星平均暗103倍。
(3)质量小于1.44个太阳质量。
(4)密度高达106~107克/厘米3,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约等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0倍到104倍。假如人能到达白矮星表面,那么他休想站起来,因为在它上面的引力特别大,以致人的骨骼早已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
(5)白矮星的表面温度很高,平均为103℃。
(6)白矮星的磁场高达105~107高低
目前人们已经观测发现的白矮星有1000多颗。天狼星(Sirius)的伴星是第一颗被人们发现的白矮星,也是所观测到的最亮的白矮星(8等星)。1982年出版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银河系中有488颗白矮星,它们都是离太阳不远的近距天体。根据观测资料统计,大约有3%的恒星是白矮星,但理论分析与推算认为,白矮星应占全部恒星的10%左右。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矮星),体积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
根据白矮星的半径和质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于地球表面的1000万-10亿倍。在这样高的压力下,任何物体都已不复存在,连原子都被压碎了:电子脱离了原子轨道变为自由电子。
白矮星是一种晚期的恒星。根据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白矮星是在红巨星的中心形成的。
当红巨星的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受反作用力却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于是氦开始聚变成碳。
经过几百万年,氦核燃烧殆尽,现在恒星的结构组成已经不那么简单了:外壳仍然是以氢为主的混和物;而在它下面有一个氦层,氦层内部还埋有一个碳球。核反应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中心附近的温度继续上升,最终使碳转变为其他元素。
与此同时,红巨星外部开始发生不稳定的脉动振荡:恒星半径时而变大,时而又缩小,稳定的主星序恒星变为极不稳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内部的核反应也越来越趋于不稳定,忽而强烈,忽而微弱。此时的恒星内部核心实际上密度已经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吨左右,我们可以说,此时,在红巨星内部,已经诞生了一颗白矮星。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比如氢原子的半径为一亿分之一厘米,而氢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假如核的大小象一颗玻璃球,则电子轨道将在两公里以外。
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电子将脱离原子核,成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气体将尽可能地占据原子核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单位空间内包含的物质也将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说,这时原子核是“沉浸于”电子中。
一般把物质的这种状态叫做“简并态”。简并电子气体压力与白矮星强大的重力平衡,维持着白矮星的稳定。顺便提一下,当白矮星质量进一步增大,简并电子气体压力就有可能抵抗不住自身的引力收缩,白矮星还会坍缩成密度更高的天体:中子星或黑洞。
白矮星是恒星演化末期产生的天体。这些恒星不能维持核聚变反应,所以在经过氦闪进化到红巨星阶段之后,他们会将外壳抛出形成行星状星云,而留下一个核聚变产生的的高密度核心,即白矮星。
由于缺乏能量的来源,白矮星会逐步释放热能而发光而冷却。其核心靠电子的斥力对抗重力,其密度可达每立方厘米十吨。电子斥力不足以支持超过1.4倍太阳质量的白矮星,外壳的重力会进一步使恒星塌缩成中子星或者黑洞。这个过程中经常伴随着超新星爆发。
释放能量会造成恒星逐步冷却,表面温度逐渐降低,恒星的颜色也会随之变化。经过数千亿年之后,白矮星会冷却到无法发光,成为黑矮星。但是目前普遍认为宇宙的年龄(150亿年)不足以使任何白矮星演化到这一阶段。
【形成】
白矮星是中低质量的恒星的演化路线的终点。在红巨星阶段的末期,恒星的中心会因为温度、压力不足或者核聚变达到铁阶段而停止产生能量(产生比铁还重的元素不能产生能量,而需要吸收能量)。恒星外壳的重力会压缩恒星产生一个高密度的天体。
一个典型的稳定独立白矮星具有大约半个太阳质量,比地球略大。这种密度仅次于中子星和夸克星。如果白矮星的质量超过1.4倍太阳质量,那么原子核之间的电荷斥力不足以对抗重力,电子会被压入原子核而形成中子星。
大部分恒星的演化过程都包含白矮星阶段。由于很多恒星会通过新星或者超新星爆发将外壳抛出,一些质量略大的恒星也可能最终演化成白矮星。
双星或者多星系统中,由于星际物质的交换,恒星的演化过程可能与单独的恒星不同,例如天狼星的伴星就是一颗年老的大约一个太阳质量的白矮星,但是天狼星是一颗大约2.3个太阳质量的主序星。
白矮星螺旋
在大约1,600光年远的一个叫做J0806的非常著名的双星系统里,两个致密的白矮星每321秒绕各自的轨道旋转一周。钱德拉天文台天文学家的X射线波段数据分析反驳了一个已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观点:这两颗白矮星的短轨道周期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当他们的螺旋凑的越近,他们的周期越短。即使它们是分开有80,000公里的两个星(地球与月亮的距离是 400,000 公里),它们也注定要合并的。根据这个艺术家般的观点描述,著名的J0806系统螺旋毁灭的原因便是同爱因斯坦相对论中预言的那样:白矮星由于重力波产生的影响而最终丧失它的轨道能量。事实上,J0806可能是我们银河系重力波最明亮的光源之一,可以直接利用未来设立在太空的重力波工具捕获。

白矮星解释是什么

白矮星的词语解释是:白矮星(WhiteDwarf,也称为简并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表面温度K,发出白光,可有几十亿年寿命。白矮星的词语解释是:白矮星(WhiteDwarf,也称为简并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表面温度K,发出白光,可有几十亿年寿命。拼音是:báiǎixīng。结构是:白(独体结构)矮(左右结构)星(上下结构)。白矮星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国语词典【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位在赫罗图中低光度和表面高温的天体区,是一种密度极高的星球。其结构由星球本身核反应结束后,所余核心崩溃而成。体积小、密度大、发光能力小。密度约每立方公分一百万公克。最早发现的白矮星是天狼伴星,今发现的白矮星约一千个以上。是恒星演化的晚期型态之一。词语翻译英语whitedwarf德语wei_erZwegstern(S,Astron)二、网络解释白矮星白矮星(WhiteDwarf,也称为简并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表面温度8000K,发出白光,可有几十亿年寿命。关于白矮星的成语矮子看戏矮人看场矮矮胖胖矮人看戏矮矮实实观场矮人矮人观场矮子观场星星之火零零星星关于白矮星的词语观场矮人矮小精悍矮人看戏矮子看戏矮子观场关于白矮星的造句1、这类白矮星中有着重元素痕迹者,大多也会有氢的痕迹。2、有关黑洞、白矮星及新太阳系的发现在未来将纷至沓来。3、研究人员猜想,光晕内到处有白矮星。4、我们在银河系中离我们不远的位置观测到了大量的白矮星。5、本?奥本海姆领导发现这些白矮星的研究小组。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白矮星的详细信息

白矮星意思是什么

白矮星的词语解释是:白矮星(WhiteDwarf,也称为简并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表面温度K,发出白光,可有几十亿年寿命。白矮星的词语解释是:白矮星(WhiteDwarf,也称为简并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表面温度K,发出白光,可有几十亿年寿命。拼音是:báiǎixīng。结构是:白(独体结构)矮(左右结构)星(上下结构)。白矮星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国语词典【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位在赫罗图中低光度和表面高温的天体区,是一种密度极高的星球。其结构由星球本身核反应结束后,所余核心崩溃而成。体积小、密度大、发光能力小。密度约每立方公分一百万公克。最早发现的白矮星是天狼伴星,今发现的白矮星约一千个以上。是恒星演化的晚期型态之一。词语翻译英语whitedwarf德语wei_erZwegstern(S,Astron)二、网络解释白矮星白矮星(WhiteDwarf,也称为简并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表面温度8000K,发出白光,可有几十亿年寿命。关于白矮星的成语星星之火矮子看戏矮人看戏矮子观场矮小精悍观场矮人矮矮实实矮人看场零零星星矮矮胖胖关于白矮星的词语矮子观场观场矮人矮人看戏矮子看戏矮小精悍关于白矮星的造句1、我们在银河系中离我们不远的位置观测到了大量的白矮星。2、天狼星实际上为一对双星系统。其中那颗伴星是白矮星,宇宙共有恒星约七百万亿亿颗。我在七百万亿亿外的一颗行星上。脚下只有万有引力。那么,或许这也算能小小难过我的一桩事情。3、研究人员猜想,光晕内到处有白矮星。4、有关黑洞、白矮星及新太阳系的发现在未来将纷至沓来。5、这种压力不断作用于富含碳元素的白矮星成分,使其自身结晶成碳的同素异形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钻石。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白矮星的详细信息

白矮星是一种什么样的恒星

白矮星(WhiteDwarf,也称为简并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恒星,主要由碳构成,外部覆盖一层氢气与氦气。白矮星在亿万年的时间里逐渐冷却、变暗,它体积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质量大。1982年出版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银河系中已被发现的白矮星有488颗,它们都是离太阳不远的近距天体。根据观测资料统计,大约有3%的恒星是白矮星,但理论分析与推算认为,白矮星应占全部恒星的10%左右。白矮星形成时的温度非常高,但是因为没有能量的来源。因此将会逐渐释放它的热量并解逐渐变冷(温度降低),这意味着它的辐射会从最初的高色温随着时间逐渐减小并且转变成红色。经过漫长的时间,白矮星的温度将冷却到光度不再能被看见,而成为冷的黑矮星。但是,现在的宇宙仍然太年轻(大约137亿岁),即使是最年老的白矮星依然辐射出数千K的温度,还不可能有黑矮星的存在。

什么是白矮星

白矮星(White Dwarf,也称为简并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恒星,主要由碳构成,外部覆盖一层氢气与氦气。白矮星在亿万年的时间里逐渐冷却、变暗,它体积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质量大。1982年出版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银河系中已被发现的白矮星有488颗,它们都是离太阳不远的近距天体。根据观测资料统计,大约有3%的恒星是白矮星,但理论分析与推算认为,白矮星应占全部恒星的10%左右。
中低质量的恒星在渡过生命期的主序星阶段,结束以氢聚变反应之后。将在核心进行氦聚变,将氦燃烧成碳和氧的三氦聚变过程,并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
当红巨星的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受反作用力却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于是氦开始聚变成碳。经过几百万年,氦核燃烧殆尽,恒星的结构组成已经不那么简单了:外壳仍然是以氢为主的混合物,而在它下面有一个氦层,氦层内部还埋有一个碳球。核反应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中心附近的温度继续上升,最终使碳转变为其他元素。与此同时,红巨星外部开始发生不稳定的脉动振荡:恒星半径时而变大,时而又缩小,稳定的主星序恒星变为极不稳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内部的核反应也越来越趋于不稳定,忽而强烈,忽而微弱。此时的恒星内部核心实际上密度已经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吨左右,我们可以说,此时,在红巨星内部,已经诞生了一颗白矮星。当恒星的不稳定状态达到极限后,红巨星会进行爆发,把核心以外的物质都抛离恒星本体,物质向外扩散成为星云,残留下来的内核就是我们能看到的白矮星。所以白矮星通常都由碳和氧组成。但也有可能核心的温度可以达到燃烧碳却仍不足以燃烧氖的温度,这时就能形成核心由氧、氖和镁组成的白矮星。偶尔有些由氦组成的白矮星,不过这是由联星的质量损失造成的。
白矮星的内部不再有物质进行核聚变反应,因此恒星不再有能量产生。这时它也不再由核聚变的热来抵抗重力崩溃,而是由极端高密度的物质产生的电子简并压力来支撑。物理学上,对一颗没有自转的白矮星,电子简并压力能够支撑的最大质量是1.4倍太阳质量,也就是钱德拉塞卡极限。许多碳氧白矮星的质量都接近这个极限的质量,有时经由伴星的质量传递,白矮星可能经由碳引爆过程爆炸成为一颗Ia超新星。
白矮星形成时的温度非常高,但是因为没有能量的来源。因此将会逐渐释放它的热量并解逐渐变冷 (温度降低),这意味着它的辐射会从最初的高色温随着时间逐渐减小并且转变成红色。经过漫长的时间,白矮星的温度将冷却到光度不再能被看见,而成为冷的黑矮星。但是,现在的宇宙仍然太年轻 (大约137亿岁),即使是最年老的白矮星依然辐射出数千K的温度,还不可能有黑矮星的存在。
红巨星的辐射压力不能平衡引力,外部向外膨胀并不断变冷,而内部氦核受引力作用收缩坍塌,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于是氦开始聚变成碳。经过几百万年,氦核燃烧殆尽,恒星的结构组成已经不那么简单了:外壳仍然是以氢为主的混合物,而在它下面有一个氦层,氦层内部还埋有一个碳球。核反应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中心附近的温度继续上升,最终使碳转变为其他元素。与此同时,红巨星外部开始发生不稳定的脉动振荡:恒星半径时而变大,时而又缩小,稳定的主星序恒星变为极不稳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内部的核反应也越来越趋于不稳定,忽而强烈,忽而微弱。此时的恒星内部核心实际上密度已经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吨左右,我们可以说,此时,在红巨星内部,已经诞生了一颗白矮星。当恒星的不稳定状态达到极限后,红巨星会进行爆发,把核心以外的物质都抛离恒星本体,物质向外扩散成为星云,残留下来的内核就是我们能看到的白矮星。所以白矮星通常都由碳和氧组成。但也有可能核心的温度可以达到燃烧碳却仍不足以燃烧氖的温度,这时就能形成核心由氧、氖和镁组成的白矮星。偶尔有些由氦组成的白矮星,不过这是由联星的质量损失造成的。
白矮星的内部不再有物质进行核聚变反应,因此恒星不再有能量产生。这时它也不再由核聚变的热来抵抗重力崩溃,而是由极端高密度的物质产生的电子简并压力来支撑。物理学上,对一颗没有自转的白矮星,电子简并压力能够支撑的最大质量是1.4倍太阳质量,也就是钱德拉塞卡极限。许多碳氧白矮星的质量都接近这个极限的质量,有时经由伴星的质量传递,白矮星可能经由碳引爆过程爆炸成为一颗Ia超新星。
白矮星形成时的温度非常高,但是因为没有能量的来源。因此将会逐渐释放它的热量并解逐渐变冷 (温度降低),这意味着它的辐射会从最初的高色温随着时间逐渐减小并且转变成红色。经过漫长的时间,白矮星的温度将冷却到光度不再能被看见,而成为冷的黑矮星。但是,现在的宇宙仍然太年轻 (大约137亿岁),即使是最年老的白矮星依然辐射出数千K的温度,还不可能有黑矮星的存在。
白矮星是个什么星?
白矮星(White Dwarf,也称为简并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表面温度8000K,发出白光,可有几十亿年寿命。
白矮星(White Dwarf,也称为简并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恒星,主要由碳构成,外部覆盖一层氢气与氦气。白矮星在亿万年的时间里逐渐冷却、变暗,它体积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质量大。1982年出版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银河系当时中已被发现的白矮星有488颗,它们都是离太阳不远的近距天体。随着观测天文学在最近几十年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大型巡天项目的实施,新发现的天体数目急剧增加,尤其是SDSS的光谱巡天和Gaia卫星的巡天已经发现了数十万的白矮星。
天文学让我们了解到宇宙中发生的奇异事件,其所蕴含的物理解释却让人难以想象,最近科学家发现白矮星的内部可能出现神奇的“结晶”核体。
大多数的恒星内核通过氢核聚变进行燃烧,将质量转变为能量,并产生光和热量,当恒星内部氢燃料完成消耗完后就开始进行氦融合反应,并形成更重的碳和氧,这一过程对于类似我们太阳这样的恒星而言,就显得较为短暂,并形成碳氧组成的白矮星,如果其质量大于1.4倍太阳质量,就会发生Ia型超新星爆发。
麦克唐纳天文台的2.1米望远镜对GD 518白矮星的观测发现,其表面温度达到12,000度,是太阳的两倍左右,质量为太阳的1.2倍,根据恒星演化模型,其主要成分为氧和氖。通过对GD 518白矮星亮度的变化判断,实际上它正在进行“脉冲”式的膨胀和收缩,这意味着其内部存在不稳定性,科学家预测其内部已经出现了结晶或者凝固现象,形成一定半径的“小结晶球”,这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结果,科学家认为继续对这颗白矮星进行调查,有助于为其他类型的超新星爆发提供依据,更好地测量出宇宙的大尺度范围。

什么叫白矮星

白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恒星,主要由碳构成,外部覆盖一层氢气与氦气。白矮星形成时的温度非常高,但是因为没有能量的来源。因此将会逐渐释放它的热量并解逐渐变冷,这意味着它的辐射会从最初的高色温随着时间逐渐减小并且转变成红色。白矮星属于演化到晚年期的恒星,恒星在演化后期,抛射出大量的物质,经过大量的质量损失后,如果剩下的核的质量小于1.44个太阳质量,这颗恒星便演化成为白矮星。白矮星的内部不再有物质进行核聚变反应,因此恒星不再有能量产生。这时它也不再由核聚变的热来抵抗重力崩溃,而是由极端高密度的物质产生的电子简并压力来支撑。第一颗被发现的白矮星是三合星的波江座40,它的成员是主序星的波江座40A,和在一段距离外组成联星的白矮星波江座40B和主序星的波江座4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