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虚极静笃 和光同尘意思
- 2、虚极静笃意思
- 3、虚极静笃,和光同尘
- 4、真武技能诗句,很飘逸的几句诗,天涯明月刀的真武。
- 5、《道德经》|以极清虚、安静的状态去感应世界的本质,开启智慧
- 6、宁静致远,虚极静笃是什么意思
- 7、致虚极守静笃全文翻译
- 8、道德经:虚极与静笃
- 9、虚极静笃是什么意思
- 10、什么叫做致虚极守静笃?
虚极静笃 和光同尘意思
虚极静笃和光同尘意思 是:万物都是由动而生,由静而归根。虽生生不已,但却终而无不归其本。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含义: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这是老子告诉世人求道的方法,何为道,道是客观世界运行规律,是自然的自己本身就这样的内在趋动因素。
万物都是由动而生,由静而归根。虽生生不已,但却终而无不归其本。树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落叶归根。天有天根,物有物蒂,人有本源,天下没有无根之事物。万物之根在何处?盖在将开未开、将动未动的静态之中。人与万物未生之时,渺茫而无象。既育之后,则生生不息,终有灭时。唯将生未生时的虚清状态,才是万物之本根。
虚极静笃意思
指虚心、专一而 冷静 地 观察 事物,就能得到 正确 的认识。 成语出处: 《荀子?解蔽》:“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 成语例句: 外之得以窒吾听、杂吾目、扰吾天君者,以吾未得 成语语法: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虚极静笃,和光同尘
真武技能诗句,很飘逸的几句诗,天涯明月刀的真武。
道法天地: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
道生一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微明生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柔弱胜刚强,是谓微明
驱影:兵者,不详之器;有道者不足,驱影为己用
无迹:善言无暇;善行无辙;无绳不解,无策不筹
离渊: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归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各复归其根
和光同尘: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冲盈: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双剑乃出,战意充盈
上善: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太极雏形也
执象天下: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动愈守中: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被动,已删)
《道德经》|以极清虚、安静的状态去感应世界的本质,开启智慧
在生活环境中,生命力最强的东西是什么?印象里排在第一位的是“野草”,有诗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怎么都烧不尽,春风一吹,又能焕发生命力的,非“野草”莫属。
常听一个词汇叫“耕耘”,是除草的意思,古时“芸”通“耘”,这样又联想到“芸芸众生”,既然芸是草的意思,那么可以理解为,草草众生吗?显然这种解释差强人意。
“芸芸”,象征着一种顽强的精神,“芸芸众生”指像野草一般有着顽强生命,能生生不息的众生。人类就是拥有了这样顽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延绵不断世世代代的生存。
老子就像一位坐在光阴之河旁的老翁,安安静静的看着这条奔腾不息长河,用“道”的眼光看着光阴之中的“芸芸众生”。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使心灵空明虚无到极点,保持清静达到极致。
在万物都蓬勃生长中,仔细观察它们循环往复的道理。
天下万物虽然纷纷芸芸,但最终都将返回自己的本根。
返回本根就叫“静”,静叫作回归本性。
回归本性是万物运动与变化中不变的规律,认识和了解万物运动与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规律,叫作“明”。
不了解这个规律,轻举妄动就会有凶险。
了解了规律,就能做到宽容,做到了宽容就能公平无私,无私才能有更旺盛蓬勃的动力。
这样的动力才符合自然,符合自了然就能合于“道”,体道而行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老子的启示(一)致虚极,守静笃
坐在生命光阴长河旁的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说:“致虚极,守静笃”。
当我们想深入了解一件事物的时候,先要做到平心静气。如果心浮气躁的话,是无法把事情做好的。
所以说“悟道”和日常生活里的道理是紧密相连的,能在生活里用正确的方式,把事情做好,这就是悟“道”,何为行“道”,就是按照规律总结出可以做事的方法。
老子的初衷也在于此,对于常人而言,“道”不在虚空中,不在“玄而又玄”中,而在“和光同尘”中。
老子第一句重点要说的就是两个字“虚”“静”,“虚”常和清虚连起来,清虚就是没有杂质,清澈透亮。“静”就是安静,身静,心亦静。
而老子对“虚静”要求更为严格,要做到极点,“虚极与静笃”,这是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
当精神,空灵安静到一个极深的层次的时候,去观察万物。老子发现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复”。
“万物并作”,意思是万物在生生不息的成长,万物再不停的变化运动,看似没有章法,运动不止的背后隐藏着一条共同的规律,万物在不断的循环。
生命就在“并作”与“观复”之间,来回的循环。就像太阳的升起与落山,生命也在如此往复循环。
“复”是回头,返回去。佛家说:“回头是岸”。老子说:“吾以观复,反者道之动”,“复”是修行秘诀处。
我们的解读以生活常理为核心,讲做人处世,改变生活状态,如修行,生命科学的探讨,就此一笔带过。有机会,可以另开篇章,专门说。
平时我们常说一个词“复盘”,儒家有类似的表达“一日三省吾身”,儒家是一天复了三次盘,静下心来梳理自己一天的得失,哪里做的好,继续发扬,哪里做的不好,记住并且改正,这就是日日修心的功夫,“复”是往回,往内看。
所以 “吾以观复”,不仅看到了万物并作运动不息,循环往复的规律,并且还有一层向回看,向内看的意思。古圣讲话,言少意深,正是“微言大义”。
老子继续讲述自己的观察,众生芸芸,纷纷芸芸,万物就是以一种“芸芸”的状态生生不息,但是万物都有自己的根本。
没有根本就没有生生不息,野草的生命力是由根提供的。万物也是如此,生生不息的动力根本就是其根。
怎么才能寻找到根本呢?老子说:“归根曰静”,绕了一圈我们又回到了“致虚极,守静笃”。
曾说过,老子的思维就像一个圆环,开始提出的概念,在中间做一个环绕,又回到了起初提出的概念上。
本来我们以为是在向前走,实际上我们在往回走,这就是老子说的“一”。只有往与复的循环,才能天长地久,这是老子的大智。
老子的启示(二)知常分三步,以及知常的好处
老子让我们安静的看到事物的根本,这样才能看清生命的本源,也就是天性。老子把“复命”这个过程称为“常”,“常”是动态的,并不是静止的。
如果单纯的把“常”解释为规律,或者直接用“道”来统称,不免让后人有一些“恍惚”。毕竟理论的根在于用,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想而想。
所以对于“常”而言,是先让自己安静下来排空杂念,然后到外界纷乱中观察,最后发现了本源、本质这个整体的动态过程。
所以说“知常”也是由上述三个步骤组成,如果单纯的说“知常”就是知道规律,难免与老子的原本意思是有一些出入的。
这一章的重点在哪里?“致虚极,守静笃”,这是源头,没有这个源头就谈不上去认知规律,本质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心跟着外面的物转,心就乱了,永远都看不到世界的真相。
所以老子给出“静”的概念,洋洋洒洒举例说明,深化逻辑,突出重点,最后还是要回到源头。简而言之,想“知常”,先做到“虚静”。
知道了老子的核心所指,下面的话就好理解了。
“知常”了就是一个有智慧的明白人,不知道“常”的人,往往做事看不到本质,看似忙忙碌碌。勤奋的前提是找对方向,如果方向都是错的,那么越努力岂不是离目标越远。
“知常容”,在我们生活里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身边一些明白人,是不是会发现,有智慧的人,心胸也更宽广。
这就是“知常”的直接好处,时常烦恼的根源在于自己对事情没有看明白,不知源头,不知结尾,不知自己能做什么改变这样的窘境。
如果“知常”,静心观察,找到主要矛盾,心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气定神闲。所以,一个人的心胸,可以通过后天增长智慧而更宽广,不会被细小的琐事烦心。
若是不烦恼,不烦心,身体健康自然会更好,这简直是莫大的好处。
能做到心胸宽阔“海纳百川”,自然做事会无私,私心少,就能公平。
公平无私的人,我们称之为“旺”。严于律己,宽于律人,对自己严格,对别人无私,这不就是旺他人吗?
稻盛和夫在他的书里,说了一个做生意最重要的思维,“利他”。“利他”大家都懂,是不是和“旺”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有“利他”思维,最终旺的是自己,这就是老子说的循环,说的“复”。
这样的人,就符合了天地法则,符合了“道”。符合“道”的人,一生都会远离危险。
老子先说“虚静”,再谈“归根,复命”,随后又回到“静”,这是文章前半部分的一个循环,后半段以“知常”为核心,说了“知常”后的种种好处,得智慧,开阔胸襟,利他者终究会利己。
乃至于 一个人如果进步到拥有天空一样广阔的胸怀,就能与道合真,“没身不殆”。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要建立在开始的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这是值得深思,反复琢磨的真正道理。
宁静致远,虚极静笃是什么意思
“宁静致远,虚极静笃”的意思是: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宁静”意为清静、平和,只有心境平稳,才能不受杂念困扰,做事才能专心,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致远”即指树立远大的目标。
“虚极”意为使心灵保持虚静,“虚”又有谦虚的含义,形容淡泊名利,不骄不躁。
“静笃”意为使心灵保持宁静,不受外界干扰,专心致志。
这句话告诉人们,要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不受杂念干扰,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同时,也要保持谦虚、宁静的心态,专心致志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致虚极守静笃全文翻译
致虚极守静笃出自《道德经》第十六章,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翻译:
使心灵虚寂到极点,使生活的清静达到极致坚守不变。在万物都蓬勃生长的时候,我从中仔细观察它们生死循环的道理。天下万物虽然纷纷芸芸,但最终都将回复到它们的本根。返回本根就叫“静”,静叫作复归于本性。
复归于本性就叫自然,复归本性是万物运动与变化中不变的规律,认识和了解万物运动与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规律,叫作“明达”,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的解析及解读:
解析:
本章阐述的是“道”的本质,揭示了修行的最高境界。“大道”虚是其常,有是其变;静是其常,动是其变。有、动最终必归于不有、不动。
所以,守定常道,万物虽纷纷扰扰,只须以虚含有,以静待动,并且不见其有,不见其动,就不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使自己处于永远安乐的境地。
老子认为,道的本质和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虚”的极致和虔诚地守住一个“静”字,因此他提出了“虚极”、“静笃”、“静”、“常”、’“明”、“容”等概念。
经典解读:
本章老子指出了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就是在道的支配下,由静至动,由动至静地无止息循环着。
这种规律在世间永恒,却是不可名状的,我们只能“强容之”,即“道”为万物的本源,万物从这里开始,从这里结束,“万物之始”(是这不断地循环的大圈中的“个点”,可它又是最特殊的一个点,因为它在周围纷纭的“动”中达到了真正的虚空和宁静。
道德经:虚极与静笃
先读经典,道德经第十六章
生命若能静下来,慢下来,这个状态下,人当然是少私寡欲的,不为所动的。
相反,只有无尽的物质欲望和外物之累,才会让人惶惶不安,如坐针毡,焦虑惊惧。
静故了群动。心若能静,心神自安。也就能从万物的生长、蓬勃、轮回中体悟循环往复的过程。
生命,是一个过程。
即便是世间万物,品类多么的众多繁复,它们必然地会归于虚无和死亡。
事物归于虚无和死亡,就是获得另一种新生。
从虚无和死亡中获得新生,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明白这个道理,人才能变得明智。
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人就会胡作非为、胆大妄为,也必然会遭遇凶险。
明白了万物必然会死亡,从而新生,人也就能容忍世间很多人和事,必会公正客观的看待一切。
能真正克制私心私欲,以无我之心面对世界,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才能遵循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就是道。依道而行,尊道而为,终身都不会有什么危险。
十六章是讲两件事:虚极和静笃。
如何感悟这一章,记住五句话:
什么是欲望?
就是从正常需要中多出来的那一部分。
这一点虚掉,人心就会安静下来,人就不会在无穷无尽的追逐中,丧失了一颗道心。
归于虚无,是一切生的最后归属。
这不是迷信,是事实。不过是生命的形态发生变化而已。
知常,不易。因为变化是每个人都能切实感受到的,是有目共睹的,可这个常,却是隐藏在事物背后的道。
不知道,自然不能很好的应付不断的变化。
这方面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不胜枚举。
道,无处不在。
它甚至就在你每日每时每刻所做的每件事情里面。
每个人都在问,我是谁?
却不知道问一问,是什么让你明白了,你是谁?
现在,我们就该给出答案:虚极与静笃之后,道心呈现,真正让你明白你是谁的,只能是道!
虚极静笃是什么意思
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造其极曰“致”。“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真空无象曰“虚”。“虚”就是佛家所说的“空”。以往道家只讲“清”与“虚”二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相通意同。虚而至虚曰“极”。“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守静笃”,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如灵猫捕鼠一般,目不转睛,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又如鸡之孵卵,紧闭双目,精神内守,专注在所孵的鸡蛋上。这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虚静到极点的比喻。
致虚者,天之道也。守静者,地之道也。天之道若不致虚,以至于达到至极,则万物之气质不实
。地之道若不守静,以至于至笃至实,则万物的生机便不会发生。所以说,虚是造化万物的枢纽;静是决定万物品类质地层次的根蒂。天地有此虚静,故日月星辰,成象于天;水火土石,成体于地。象动于上,
故万物生;体交于天,故万物成。所以虚静之妙,无物不禀,无物不受,无物不有。万物都是出入于阴阳,才能升降造化。成就万物,与万物并作者,皆是此虚静之妙。
万物都是由动而生,由静而归根。虽生生不已,但却终而无不归其本。树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落叶归根。天有天根,物有物蒂,人有本源,天下没有无根之事物。万物之根在何处?盖在将开未开、将动未动的静态之中。人与万物未生之时,渺茫而无象。既育之后,则生生不息,终有灭时。唯将生未生时的虚清状态,才是万物之本根。
太上在此示人要得玄关,惟有收心归静,凝神于虚,养气于静,达到虚极静笃,自然万象皆空,一真在抱。人心的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就是人心之“复”。也就是《易经》所说的“复见其天地之心乎。”人应当常思复本的重要意义。如果真能经常致其虚极,守其静笃,即可与天地为一体,与万物为一身。那么,我之性体,可与天地并立;我身中之炁,可与万物并通。阴阳消长的规律,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道真炁在我身中的流行,便是自己胸中之妙。至此,返本复静之理便可得矣。
本节是言修炼的原则和方法。道家注重性命双修。有关修道的丹道理论所汇集成的《道藏》巨著,有关修道的方法、境界、层次,以及各宗各派、各门各法等,共有八千卷之多
。但就其根本点而言,都是为了一个归根的目的,仍然离不开太上在本节所讲的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太上在此示人以养道求玄之法,要得玄关,惟有收敛浮华,归于笃实,凝神于虚,养气于静,才能复本归真。
求采纳
什么叫做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的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
出处: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译文: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
扩展资料
致虚极,守静笃的寓意:
万物都是由动而生,由静而归根。虽生生不已,但却终而无不归其本。树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落叶归根。天有天根,物有物蒂,人有本源,天下没有无根之事物。
万物之根在何处,盖在将开未开、将动未动的静态之中。人与万物未生之时,渺茫而无象。既育之后,则生生不息,终有灭时。唯将生未生时的虚清状态,才是万物之本根。
太上在此示人要得玄关,惟有收心归静,凝神于虚,养气于静,达到虚极静笃,自然万象皆空,一真在抱。人心的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就是人心之“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