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勠力同心,勠力同心是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1 22:22:58 浏览6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勠力同心是什么意思?

勠力同心,汉语成语。
拼音:lù lì tóng xīn
释义: 勠力:并力,合力;同心:思想一致,很齐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
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与万众齐心同意。(《左传》原文作“戮力同心”,《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作“勠力同心”)
扩展资料:
夏朝末年,末代君主夏桀非常残暴,对内实行残酷统治,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诸侯小国商的国君汤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找到大贤人伊尹辅佐,商国实力空前强大,汤见时机成熟,君臣勠力同心,齐心合力,终于灭掉夏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戮力同心

戮力同心的意思是什么?

戮力同心奋楫笃行意思是齐心协力共同奋斗。
戮力同心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戮力:并力;同心:齐心。齐心合力。
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
译文:从前我先君晋献公和贵国先君秦穆公互相友好,合力同心,用盟誓来表明,再用婚姻加深两国关系。
扩展资料
“勠力同心”和“齐心协力”,都含有“思想一致,行动上共同努力”的意思,但“勠力同心”偏重在“同心”,用在思想非常一致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偏重在“齐心”,多用在思想一致而做某件事时。
古文中,亦作“ 戮力壹心 ”。 谓齐心协力。戮,通“ 勠 ”。但这是通假字,现今不再用。

勠力同心的拼音

勠力同心的拼音如下:
lù、lì、tóng、xīn。
成语解释:
意思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勠力:合力,并力)。形容齐心合力,团结一致。
成语出处:
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
成语故事:
夏桀是夏朝末代的君主,凶狠残暴,骄横奢侈。在他的统治下,朝政荒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为了建造豪华的宫殿和供美女居住的瑶台,不顾百姓的死活,下令调集成千上万的奴隶和民夫,逼迫他们日夜不停地劳作,致使许多人死于非命。
对于夏桀的暴政,大臣们敢怒而不敢言,稍有冒犯,便被处死。夏桀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人民和一些诸侯王的愤怒,起义反抗的事时有发生。在夏王朝的东面有一个叫做商的诸侯国,国君汤是位贤明的君主,人称商汤。
商汤见夏桀不得人心,百姓怨声载道,于是,派人寻访能人贤士,帮助自己讨伐夏桀。有一次,商汤听说在莘国隐居着一位大贤人,名叫伊尹,胸有雄才大略,是难得的辅国人才。商汤大喜,立刻命令使臣带着厚重的礼品,去请伊尹来共商大事。
可是伊尹非常清高,使臣去了两次,他都不肯出来。商汤思贤若渴,亲自去见伊尹,向他表明自己的主张,诚恳地请他指教,伊尹深受感动,说出自己的见解,答应为商汤效力。商汤非常高兴,封他为右相。
在伊尹的辅助下,商汤振作国威,积蓄力量,联络各地诸侯,使国力很快壮大起来。经过多次征战,商汤拥有了一支强壮的军队,推翻夏朝的时机终于成熟。于是商汤发布文告,决定出师灭夏。
商汤在文告中写道:“夏桀罪恶昭著,天意叫他灭亡。如今上天给我派来大圣人伊尹,要我与他齐心合力,治理天下。希望大家勇敢战斗,帮助我完成上天旨意!”商汤讨伐夏桀,人民纷纷响应。商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杀向夏军,夏军溃不成军。
夏桀在逃跑途中被俘虏,夏朝终于灭亡。商汤统治天下,下令将夏桀放逐,三年后,夏桀在屈辱中死去。伊尹辅佐商汤,治理朝政,被后世称为贤良宰相。

勠力同心的读音是什么?

勠力同心的读音是:lù lì tóng xīn
应当是“勠力同心”。
这是汉语里的一个成语,它的读音拼音写作“lù lì tóng xīn”
涵义:指不同的人或一个队伍里的人思想保持一致,齐心团结,合力牢固。
典故出自古文《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与万众齐心同意。
注:《左传》原文中写作“戮力同心”,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修订为“勠力同心”,现应写作“勠力同心”。
扩展资料:
《春秋左氏传》(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中的人物与事件是按照历史资料来编写的,但作者在记叙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这种思想在伦理道德、政治主张、强调等级制度、尊卑观念等方面接近儒家。
首先,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历史趋势。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描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道德评价。比如庄公十年叙述“曹刿论战”中曹刿与鲁庄公的一段对话,就是通过曹刿的话语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同时,《左传》创立了“君子曰”的新形式,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以此表明作者的态度。
其次,强调人的意义,重视民的作用。春秋时期,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广泛兴起,神的地位逐渐下降,人的地位逐步上升,一些进步的政治家已经理性地认识到人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意义。
昭公十八年记载,夏五月气候干燥,因而宋、卫、陈、郑等不少国家都发生了火灾。郑大夫裨灶主张用宝物祭祀神灵以祈求福佑,子大叔也认为宝物具有“保民”、“救亡”的作用,而郑相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观点,认为靠“天道”无法解决人事的问题。
结果是郑国没有进行祭祀,由于加强了人的管理,也没有再发生火灾。桓公六年记载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周大夫史嚚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些记载都鲜明地表现出,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左传》更强调人的意义。
《左传》还注意暴露丑恶,褒扬美善。作者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诸如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僭越篡逆、互相残杀和贵族们的荒淫无耻、奢侈糜烂的生活以及他们虚伪奸诈、贪婪残暴的性格,进行了如实的记录和描写。
宣公二年记载的“晋灵公不君”,写晋灵公不行君道,暴虐成性,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取乐,只因煮熊掌不熟便杀了厨师,最终酿成了晋国的政治灾难。
《左传》更注重褒奖美善,记述了许多人物不顾个人安危奔赴困难的感人事迹,歌颂了这些人物的爱国情怀。
如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的“弦高犒师”,为郑国争取了主动,使来犯者不敢轻举妄动;定公四年,吴军入郢,楚臣申包胥哭秦庭感动了秦哀公,出师击退了吴军,挽救了楚国;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中,孔子以智慧、以勇武、以礼仪保护了鲁定公,收回了被晋国占领的的鲁国边邑,打击了晋定公的嚣张气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左传

勠力同心怎么读

勠力同心读作:lú lì tóng xīn。
勠力同心怎么念?勠力同心读音分解如下:
1、勠 (lù):声调第四声,读音类似于汉字“路”的读音。
2、力 (lì):声调第四声,读音类似于汉字“离”的读音。
3、同 (tóng):声调第二声,读音类似于汉字“铜”的读音。
4、心 (xīn):声调第一声,读音类似于汉字“心”的读音。
5、以上就是勠力同心怎么读的详细介绍。
以下是勠力同心的具体解释:
1、勠力同心是一个成语,含义是指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其中的“勠力”表示用尽全力,毫不保留地投入到工作或事业中。而“同心”则强调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力建一处事。
2、这个成语强调了集体的力量和合作的重要性。当人们共同追求一个目标时,只有齐心协力、共同发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它鼓励人们在团队合作、项目实施、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紧密合作、积极付出努力,以达到更大的成功。
3、勠力同心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团队协作、众志成城的情景,也常常用于鼓励和激励人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团结和奋发向前的精神。它传递了一种团结合作、共同努力的正能量,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勠力同心来源
1、勠力同心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献中的《论语》。在《论语·子罕第十八》中,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知己者,其为仁之门与!勇於担当,其为仁之基与!知耻者,其为仁之勉与!勠力同心,则温、恭、让以尽礼也。”这段话中的“勠力同心”一词,意指人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2、这个词后来被引申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团队协作、众志成城的情景。它强调了团结合作、共同付出努力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家庭、工作、学习还是社会事务中,只有大家积极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勠力同心是什么意思

勠力同心释义:
齐心合力。《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
献公

穆公
相好,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後汉书·袁绍传》:“今欲与卿勠力同心,共安社稷,将何以匡济之乎?”《梁书·韦粲传》:“臣子当勠力同心,岂可自相矛盾。”


tóng
xīn勠力同心,
勠力:并力,合力;同心:思想一致,很齐心.
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
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与万众齐心同意。(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写法为“勠力同心”。
勠力同心(lù lì tóng xīn)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勠力:并力,合力;同心:思想一致,很齐心
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
译文:从前我们先君献公、穆公友好,同心协力,把盟誓。
近义词: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同心同德,汉语成语,拼音是tóng xīn tóng dé,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出自《尚书·泰誓》:“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译文:今天他们虽然有千万人,但是离心离德,我们虽然只有十个人,但是同心同德。
2、万众一心,汉语成语,拼音是wàn zhòng yī xīn ,意思是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出自《后汉书·朱擕传》:“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
译文:万众一心,还是挡不住,何况十万呢!

勠力同心是什么意思

勠力同心的意思:齐心合力,团结一致。
勠力同心,汉语成语。
拼音:lù lì tóng xīn
释义: 勠力:并力,合力;同心:思想一致,很齐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
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
译文:从前我们先君献公与穆公相友好,同心合力,用盟誓来明确两国关系。
扩展资料:
近义词:
万众一心,汉语成语,拼音是wàn zhòng yī xīn ,意思是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出自:《后汉书·朱擕传》:“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
译文:一万人同心就不可抵挡,何况十万人呢。
例句:世纪之交,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为下世纪的开局规划了宏伟蓝图,中华民族正万众一心开创美好未来。

勠力同心和同心戮力是一个意思吗?

两个都正确。
一、勠力同心
意思: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
出处:
《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 献公 ,及穆公相好,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白话文:“从前我们先君献公,当穆公友好,勠同心协力,把盟誓,再加上婚姻。”
二、同心戮力
意思是指齐心合力。
出处:
《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白话文:“《汤誓》说:“为了取得元圣,与他们同心协力,以治天下。’”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同心协力:
意思: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
白话文:
况且天下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了,但是被困在险阻而不能进的,难道勇敢智慧不够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勠力同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心戮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心协力

“勠力同心”的同义词

戮力同心:【基本解释】:戮力:并力;同心:齐心。齐心合力。
【拼音读法】:lù lì tóng xīn
【使用举例】:以为足下当~,匡翼汉室,而阴谋不轨,以身试祸,岂不痛哉。(《三国志·魏志·袁术传》)
【近义词组】:同心同德、同心协力、齐心协力
【反义词组】:四分五裂、分崩离析、同床异梦
【使用方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团结一致
【成语出处】:《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齐心合力
勠力同心 [ lù lì tóng xī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lù lì tóng xīn ]
齐心合力。《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 献公 及 穆公 相好,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後汉书·袁绍传》:“今欲与卿勠力同心,共安社稷,将何以匡济之乎?”《梁书·韦粲传》:“臣子当勠力同心,岂可自相矛盾。”
勠力同心—— 勠力:并力,合力;同心:思想一致,很齐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
近(同)义词:
戮力齐心——戮力:并力,合力。指齐心协力。同“戮力同心”。
戮力壹心——戮力:并力,合力。指齐心协力。同“戮力同心”。
协力同心——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同“同心协力”。
齐心戮力——戮:合。指同心合力。
齐心协力——指的是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齐心合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同心同德——同德:为同一目的而努力。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同心合意——指心志一致。同“同心一意”。
一心同体——犹言同心同德。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毕力同心——犹言齐心协力。
合胆同心——犹言同心同德。
合衷共济——指的是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和衷共济——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同力协契——犹言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