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哪里?
-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什么意思?
- 3、千里之行的解释及近反义词?
-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是什么?
- 5、千里之行的意思
- 6、千里之行的上一句是什么?
- 7、千里之行的意思
- 8、千里之行,下一句是什么?
- 9、千里之行的意思解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哪里?
原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自《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极高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此句出自道家老子的著名经典《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原文节选如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出自:荀子《劝学》 。
原文片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扩展资料《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荀子(前316年?-前237年?),名况,受尊称为荀卿,因汉代人避汉宣帝刘询的讳,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代儒家学者和思想家,赵国人。
曾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楚国兰陵令,到赵国、秦国游说诸侯,宣扬儒学和传授六经,批评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学派,有韩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后世编为《荀子》一书。
荀子的道德信念像孟子一样强,他认为道德是统一天下的绝对必要条件,伦理价值的实践与否,将决定国家兴衰与天下治乱。与法家不同,法家认为道德价值对国家秩序来说并无正面作用,荀子则认为伦理道德能统合社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劝学 百度百科-荀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什么意思?
拼音: 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
近义词: 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反义词: 好高骛远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解释: 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出处: 先秦·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原文为: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翻译为: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解读、赏析:
这一章从内容上讲与前一章相接续,仍然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由于与上一章联系起来读,也可以说又返回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的出现。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认为,一个人应发挥智能或技能的最佳状态,只有在心理平静的自然状态下才能做到。总之,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在本章的第二个部分中,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由此,再看一下荀子《劝学篇》中所写的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他们在思想观点上有某些相同或承继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这一观点。但接下来的结论,荀子与老子不同,他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金”;提出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是: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出处;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蜜希迁。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姜乎邀趋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旋虹匪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春秋末期《老子》第64章。
千理之行,始于足下,原指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
现多比喻做事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积累。成语为主谓式,在句中做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积少成多,积腋成裘反义词:好高骛远
“千里之行,不积跬步”意思是说 :要积少成多,持之以恒。
“万里之船,成于罗盘”意思是说:伟大的成就要从正确的方向(目标)开始。
扩展资料: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没有一步半步的累计,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的地方;不积累小河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
比喻积累的作用,可以充实、丰富、完善自己。可用来论说学习工作贵在不断积累。
参考资料:不积跬步—百度百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原指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后多比喻做事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积累。该成语为主谓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最早出自春秋末期《老子》第六十四章 。
一、基本意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原意指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后多比喻做事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积累。含褒义。
二、拼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
三、出处
《老子》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四、寓意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做。《诗经·大雅》的《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其意思就是先给妻子做出榜样,宣传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国。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的“第一步”,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语,首先强调的当然是走好足下的第步,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更为可贵的是,在强调走好第一步的同时,又强调了走好每一步。有一个好的开端还不够,还要把这好的开端坚持到最后,坚持到终了,这就是老子“慎终如初,则无败事”的思想。令他扼腕而叹的是,“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这种“不忘初心”的观念,在春秋时期的思想大家那里都可以寻找到。
五、应用
作为主谓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
例: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点点滴滴感受生活,回首每一段经历都是老天的馈赠,心存敬畏,努力奋斗。
②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千里之行的解释及近反义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
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近义词
跬步千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有志者事竟成。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反义词
好高骛远、囫囵吞枣
扩展资料
造句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改变将来,从现在开始。改变现在,就是改变未来。
3、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还是踏踏实实地学习吧。
5、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是什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释义: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他主张:处理问题要在它未发生以前。治理国家要在未乱之前。合抱的大树是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是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意思是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
出处:春秋时期老子《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他主张:处理问题要在它未发生以前。
治理国家要在未乱之前。合抱的大树是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是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
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近义词
跬步千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有志者事竟成。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反义词
好高骛远、囫囵吞枣
扩展资料
造句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改变将来,从现在开始。改变现在,就是改变未来。
3、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还是踏踏实实地学习吧。
5、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字面解释就是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
脚踏实地用正确的方法去实现你的最终目标!
成语典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词义: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词音:
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
出处: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使用举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明?赵弼《两教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原指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后多比喻做事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积累。该成语为主谓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1、成语出处
《老子》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2、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人叫陈藩。据说在十五岁的时候,他个人住在一个院子里研读诗书。有一天,他父亲的一个朋友来看他,名叫薛勤。薛勤看到院子里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有些不高兴,于是教育陈藩,说:“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院子打扫一下 ?”
陈藩当即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一间小屋我就不扫了。”薛勤非常吃惊,觉得这小子虽然年少,但是志向如此远大!他在感叹之余,也劝诫陈藩,说:“有远大的志向是好事。但是,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自己安顿好,以后才能把整个天下治理好 。”
当时的朝政比较混乱,外有外戚作乱,内有宦官弄权。陈藩立下“扫除天下”的宏愿,并非随口一提,而是用自己的一生来朝这个目标奋斗。在汉朝,中国还没有科举制度,朝廷选拔官员靠“举孝廉”,谁的名声好,德行好,公认的学问大,朝廷就选拔他做官。陈藩听从薛勤的劝诫,认认真真读书,从身边人、身边事上吸取学问。二十出头,就被朝廷选用 。
他曾经被安排到一个小地方做一个小小的县令,这跟他扫天下的宏图伟业相隔甚远,但是他没有掉以轻心,没有不把治理一县之地当作一回事,而是殚精竭虑整顿地方,教化民生,把这个县治理得井井有条,并且在任县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实际有用的工作经验。他在任期内政绩显著,没多久就被皇帝召回京城,任命为尚书。此后他无论官任何职,始终做好分内之事,同时心念天下。最终,他官至太傅,成为朝廷重臣 。
身居高位之后,他开始努力实现“扫天下”的志愿。比如做到太尉时,皇帝宠信苏康、管霸两个宦官。两个宦官得势,不住排挤忠良大臣,许多忠臣都被害,群臣敢怒不敢言。陈藩在朝堂之上,坚决为被害官员申冤,痛斥宦官胡作非为。宦官痛恨陈藩,企图陷害他,但是因为顾忌他的名望太大而不敢动手。在朝纲崩乱之际,他勇敢地同位高权重的奸佞之臣做斗争,扫除奸党,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东汉动荡百余年而未灭亡,陈藩的功劳最大。
3、成语寓意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做。《诗经·大雅》的《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其意思就是先给妻子做出榜样,宣传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国。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的“第一步”,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语,首先强调的当然是走好足下的第步,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更为可贵的是,在强调走好第一步的同时,又强调了走好每一步。有一个好的开端还不够,还要把这好的开端坚持到最后,坚持到终了,这就是老子“慎终如初,则无败事”的思想。令他扼腕而叹的是,“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这种“不忘初心”的观念,在春秋时期的思想大家那里都可以寻找到 。
4、成语运用
唐·白居易《续座右铭》:“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〇·初真十戒》:“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乃至功成德就,白日升天 。”
明·赵弼《两教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当代历史学家姚治中《皋陶文化与〈道德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提醒人们在着手做事时应慎重考虑的种种问题,应该避免的不端正的心态。
千里之行的意思
千里之行的意思如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拼音: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春秋末期老子第六十四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原指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后多比喻做事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积累。该成语为主谓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成语寓意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做。《诗经·大雅》的《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其意思就是先给妻子做出榜样,宣传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国。
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的第一步,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语,首先强调的当然是走好足下的第一步,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更为可贵的是,在强调走好第一步的同时,又强调了走好每一步。有一个好的开端还不够,还要把这好的开端坚持到最后,坚持到终了,这就是老子“慎终如初,则无败事”的思想。
千里之行的上一句是什么?
“始于足下”的上一句是“千里之行”,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出处:
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背景:
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他主张:处理问题要在它未发生以前。治理国家要在未乱之前。合抱的大树是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是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
千里之行的意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老子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走很远的路,必须从迈第一步开始。比喻做什么事情,都要开个好头。没有开头,就没有以后的发展,也就没有成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的是走很长的路。
千里之行来源根据《世本》载,黄帝时有臣子名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着脚的历史,(中华远古出处: 先秦·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的意思:指的是走很长的路。
千里之行来源根据《世本》载,黄帝时有臣子名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着脚的历史,(中华远古出处: 先秦·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下一句是什么?
千里之行,不积跬步”意思是说 :要积少成多,持之以恒。
“万里之船,成于罗盘”意思是说:伟大的成就要从正确的方向(目标)开始。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没有一步半步的累计,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的地方;不积累小河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
比喻积累的作用,可以充实、丰富、完善自己。可用来论说学习工作贵在不断积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出自《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意思是: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千里之行的意思解释
千里之行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意思是说要想走很远的路程,就需要一步步地向前走。
拓展内容
这个谚语告诉人们,要想实现远大的目标,就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一点一滴地积累。具体来说,“千里之行”意味着在追求远大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努力和积累。
无论目标有多么遥远,都需要耐心、决心和努力去实现它。每一步都是向目标迈进的一部分,只有不断地向前走,才能最终到达目的地。
这个谚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能期望一夜之间就能实现梦想。相反,应该从基础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优势和实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此外,“千里之行”也告诉人们要保持耐心和决心。追求远大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时需要保持耐心和决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并继续前进。只有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才能在遇到挫折时不轻易放弃,持续努力直到取得成功。
总之,“千里之行”这句谚语的含义是告诉人们要想实现远大的目标,就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一点一滴地积累。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耐心和决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不断地努力前进。这个谚语对于激励人们追求梦想并付诸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诱惑,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他们可能为了短暂的快乐或满足而做出不明智的决定,结果往往得不偿失。而“千里之行”则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远大的目光,不要被眼前的诱惑所迷惑,而是要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