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的功效与作用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1 06:17:19 浏览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赤石脂禹余粮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赤石脂禹余粮汤的用法用量 3.4 注意 3.5 摘录 4 《妇科切要》卷二。为《圣惠》卷七十三“禹余粮散”之异名 4.1 方名 附: 1 古籍中的赤石脂禹余粮汤 1 拼音 chì shí zhī yǔ yú liáng tāng
2 英文参考 Decoction of Red Halloysite and Limonite
3 《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
3.1 处方 赤石脂30克(碎)禹余粮30克(碎)
3.2 功能主治 收敛固脱,涩肠止泻。主久泻、久痢,肠滑不能收摄者。

3.3 赤石脂禹余粮汤的用法用量 上二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3.4 注意 急性肠炎及痢疾初起不宜使用。
3.5 摘录 《伤寒论》

4 《妇科切要》卷二。为《圣惠》卷七十三“禹余粮散”之异名 4.1 方名 赤石脂禹余粮汤
古籍中的赤石脂禹余粮汤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注】伤寒服...
《伤寒证治准绳》:[卷四少阴病]下利 攻泄之乃可也(经曰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宜赤石脂禹余粮汤不瘥当利其小便是也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
《证治准绳·伤寒》:[卷四少阴病]下利 攻泄之乃可也(经曰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宜赤石脂禹余粮汤不瘥当利其小便是也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
《伤寒溯源集》:[卷之三结胸心下痞(脏结附)]心下痞证治第四 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汤药。荡涤之...
《伤寒论辑义》:[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58.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

158.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味甘温) 禹余粮一斤(碎,味甘平)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刘渡舟

这条说的是下焦不约的证治,兼论治利四法。误用下法治疗伤寒,心下痞硬,用了泻心汤,病已经好了。这时医生看见心下痞硬,认为还是有东西,又一次用了下药,结果利不止。医生认为是太阴虚寒,又用了理中汤,结果还是不好。这里是大肠不固,下焦不能约束了,所以用赤石脂禹余粮治疗。

所以治下利,可以用固肠止涩的方法。如果还是下利不止,这时候如果小便不利,就是水湿渗于大肠,清浊不分,所以要利小便而实大便,这是利小便分清浊止下利的方法。治疗下利有四个方法:痞利,用泻心汤;寒利用理中汤;下焦滑脱下利,用赤石脂禹余粮;小便不利,水走大肠,利小便,用五苓散。

临床上光吃汤不行,还有吃点赤石脂的面,止泻效果更好。也可以把赤石脂和禹余粮研磨成面,拌饭吃。

胡希恕

本来是伤寒,治错了,有了下法,结果心下痞硬,还下利不止。一方面协热利,一方面又虚其胃。吃了泻心汤,病好了,医生又用下药,这时吃泻心汤也没用了。用理中汤,也没用,理中汤是治疗胃虚寒的,这里是反复大下,导致大肠失调,病在下焦,所以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收涩。吃了这个药如果还不好,就是水谷不别,应当里小便,利小便就好了。

这里说明利不止在下焦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大肠滑而不收,用赤石脂禹余粮;另外一种是水谷不别,小便不利造成的,利尿就可以了。赤石脂和禹余粮收涩力量很强,真有热而不虚脱的时候,不可用,如痢疾。

刘志杰

本该发汗的伤寒,用了下药,病入里成了痞证。本来用泻心汤可以治好,但是又下了一次,造成利不止。这时医生用理中汤,以为入了太阴,但是还是下利不止。理中汤是治疗太阴虚寒的,这里是下法伤了下焦之气,不能固涩了。太阴自利,说明还能控制,有间歇;利不止不停的泻,是下焦不固。

中草药名方:赤石脂禹余粮汤的功效与作用

赤石脂禹余粮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赤石脂30克(碎)禹余粮30克(碎) 【用法】上二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功用】收敛固脱,涩肠止泻。 【主治】久泻、久痢,肠滑不能收摄者。 【禁忌】急性肠炎及痢疾初起不宜使用。
提醒您:赤石脂禹余粮汤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伤寒论》笔记76|大肠炎—赤石脂禹余粮汤

一七四、“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中痞鞭,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这个处方会用,所有大肠癌、大肠炎、大便带血、下利严重的都可治。生姜泻心汤只用于轻症下利。

有时候一开始就是大肠炎,故不可按发病的过程去下处方,只看证。

理中汤是理中焦的虚,这里病在下焦,下利很严重,一天三、四十次,甚至便血,用理中汤没用。若下利止不住,张仲景说 用涩剂 ,便是赤石脂禹余粮汤。

如何判断大肠发炎? 1、先便后血是外痔;2、先血后便是内痔;3、血便混合下利才是肠炎。

伤寒金匮有一原则:治利的时候,处方下去,去湿、消炎的药都用上了还不能止利,最后的办法是利小便。 把大肠小肠里的水导到膀胱去小便排出,利即止。五苓散、猪苓汤都可以利小便。甚至本来就是葛芩连汤证,用后好很多,大便本来臭现在不臭了,但还有下利,可以在葛芩连汤中加些猪苓、伏苓、泽泻、车前子等利尿剂,此条辨即此义。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

【神农本草】赤石脂味酸辛,性大温,无毒,主黄疸泄利,肠癖脓血,为固肠收敛要药,厚肠胃,除水湿,收脱肛。

【神农本草】禹余粮味甘寒,无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为固补下焦要药。




用量及煎煮法:


这两味是涩剂,为石头类药,赤石脂和禹余粮等量,敲碎六碗煮两碗,去滓温服。

艾灸可取 :大肠俞、腰俞、中极、关元、水道、水分。

这个处方下去若仍不止利,后面还有更厉害的方子,一个接一个加强,伤寒金匮里的方子可谓相当缜密。

禹余粮的相关配伍

1、治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2、治冷劳,大肠转泄不止:禹余粮四两(火烧令赤,于米醋内淬,如此七遍后,捣研如面),乌头一两(冷水浸一宿,去皮、脐,焙干,捣罗为末)。上药相和,用醋煮面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食前,以温水下五丸。(《圣惠方》神效太乙丹)3、灭瘢痕:禹余粮、半夏等分。末之,以鸡子黄和。先以新布拭瘢令赤,以涂之勿见风,日二。(《千金方》)4、治大风疠疾,眉发秃落,遍身顽痹:禹余粮二斤,白矾一斤,青盐一斤。为末,罐子固济,炭火一秤煅之,从辰至戌,候冷,研粉,埋土中,三日取出,每一两入九蒸九曝炒熟胡麻末三两。每服二钱,荆芥茶下,日二服。(《圣惠方》)5、治妇人带下:白下,禹余粮一两,干姜等分;赤下,禹余粮一两,干姜半两。上禹余粮用醋淬,捣研细为末。空心温酒调下二钱匕。(《胜金方》)

禹余粮别名

禹余粮别名有余粮石、白禹余、太一禹余粮。
禹余粮,本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斜方块状,长5~10cm,厚1~3cm。表面红棕色、灰棕色或浅棕色,多凹凸不平或附有黄色粉末。断面多显深棕色与淡棕色或浅黄色相间的层纹,各层硬度不同,质松部分指甲可划动。体重,质硬。气微,无味,嚼之无砂粒感。使用于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止带。
本品甘涩性平,能涩肠止泻。治久泻、久痢者,常与赤石脂相须而用,如赤石脂禹余粮汤。本品质重味涩,能收敛止血,主下焦出血证。治崩漏,常与海螵蛸、赤石脂、龙骨等同用,如治妇人漏下方(《千金方》);若配人参、白术、棕榈炭等药,可用于气虚失摄之便血者。本品入下焦治肾虚带脉不固之带下清稀者,常与海螵蛸、煅牡蛎、白果等药同用。
药理作用:100%禹余粮的生品、煅品、醋品水煎液能抑制小鼠肠蠕动。生品禹余粮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而煅品则出现延长作用。据报道禹余粮能促进胸腺增生,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作用。

赤石脂的功效与作用

  赤石脂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其实它是一种中药,主要成分是四水硅酸铝,一般采取多水高岭石经过去杂、炮制加工而成,有些人觉得这种石子没有什么用,其实它的用处有很多的,下面来介绍赤石脂的功效与作用吧。
赤石脂的功效与作用   1、消炎杀菌,炼赤石脂入药后具有超强的杀菌消炎能力,它含有的生物碱和其他活性成分在被人体吸收后能消灭人体内的致病菌,阻止人体内炎症滋生,它对人类经常出现的胃炎,肠炎以及气管炎等症都有明显预防作用。
  2、炼赤石脂入药后能收敛止泻,而且具有明显色常作用,它对人类的久泻不止和腹泻,痢疾以及脱肛等症都有明显治疗作用,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把它研成粉末或直接取适量口服,多数患者用药二到三天以后腹泻症状就能明显减轻。
  3、西医赤石脂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止血作用,临床上赤石脂可以甘温调中,酸收治中,善固涩下焦滑脱,用于泻利日久,滑泻不济,与禹余粮同用,也就是赤石脂禹余粮汤。用于虚寒下利,大便脓血不止,与干姜,粳米同用,即桃花汤。另外赤石脂能够温涩下焦而止血,用于妇人漏下,数年不瘥,与侧柏叶用,用于妇人赤白带下,日久不愈,与白芍、干姜同用。
  4、外用可以止血,用于外伤出血,常与煅龙骨、血竭同用。还有收湿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溃疡不敛,与炉甘石、血竭等同用,捻细末擦于创口,也可以用于蚀疮流水,与锻石膏、炉甘石同用。
赤石脂有毒吗   赤石脂服用正确的情况下是没有毒的,可以适量服用。但是对于身体湿热、孕妇、体内火热的人来说,吃了赤石脂之后身体内会产生一定的毒素,所以在服用之前最好先去正规的医院检查,根据个人的体质来决定是否可以服用赤石脂,避免因为服用赤石脂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在服用的时候也要注意用量,吃太多对身体也是会有影响的。
  赤石脂,恰当应用无毒性,可是我们依然要留意其忌讳,不然会造成内毒素。赤石脂有五种忌讳,一是有寒湿食滞者禁服赤石脂。孕妇慎服赤石脂;二是赤石脂,恶黄连,畏芫花。来自《本草经集注》;三是赤石脂,恶松脂油。来自《药性论》;四是赤石脂,畏柴胡、黄连、官桂。来自《日华子本草》;五是火爆暴注者不适合用赤石脂。滞下都是寒湿,于法当忌,自非的受凉邪,下痢,积者不适合用赤石脂。

禹余粮(禹余粮丸)



禹余粮 别名:太一余粮、石脑、禹哀、太一禹余粮、白余粮、石中黄子、天师食、山中盈脂、石饴饼、石中黄、白禹粮、禹粮石、余粮石、禹粮土。
性味:味甘、涩,性微寒。
归经:归胃、大肠经。
入药部位:矿物。
形态特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斜方块状,长5~10cm,厚1~3cm。表面红棕色、灰棕色或浅棕色,多凹凸不平或附有黄色粉末。断面多显深棕色与淡棕色或浅黄色间的层纹,各层硬度不同,质松部分指甲可划动。体重,质硬。气微,味淡,嚼之无砂粒感。
禹余粮的用法用量 用法:9~15g,先煎;或入丸散。
炮制:取净禹余粮,砸成碎块,照煅淬法煅至红透。每100kg禹余粮,用醋30kg。
禹余粮的功效作用 功效:涩肠止泻,收敛止血。
主治:常用于久泻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带下。
禹余粮的禁忌 孕妇慎用。
禹余粮的配伍 1、治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
2、治冷劳,大肠转泄不止:禹余粮四两(火烧令赤,于米醋内淬,如此七遍后,捣研如面),乌头一两(冷水浸一宿,去皮、脐,焙干,捣罗为末)。上药相和,用醋煮面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食前,以温水下五丸。(《圣惠方》神效太乙丹)
3、灭瘢痕:禹余粮、半夏等分。末之,以鸡子黄和。先以新布拭瘢令赤,以涂之勿见风,日二。(《千金方》)
4、治大风疠疾,眉发秃落,遍身顽痹:禹余粮二斤,白矾一斤,青盐一斤。为末,罐子固济,炭火一秤煅之,从辰至戌,候冷,研粉,埋土中,三日取出,每一两入九蒸九曝炒熟胡麻末三两。每服二钱,荆芥茶下,日二服。(《圣惠方》)
5、治妇人带下:白下,禹余粮一两,干姜等分;赤下,禹余粮一两,干姜半两。上禹余粮用醋淬,捣研细为末。空心温酒调下二钱匕。(《胜金方》)
禹余粮的相关论述 1、《本草求真》:禹余粮功与赤石脂相同,而禹余粮之质重于石脂,石脂之温过于余粮,不可不辨。
2、《本草纲目》:其性涩,故主下焦前后诸病。

中草药名方:禹余粮丸3的功效与作用

禹余粮丸3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禹余粮石(煅)赤石脂(煅)龙骨荜茇诃子(面裹煨)干姜(炮)肉豆蔻(面裹煨)附子(炮)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功用】温胃散寒,涩肠止泻。 【主治】肠胃虚寒,滑泄不禁。
提醒您:禹余粮丸3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合三十九法。方三十首。并见太阳少阳合病法)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一。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大陷胸汤。方二。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方三。(用前第二方。)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方四。(用前第二方。)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枳实(四枚,炙) 生姜(五两,切)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汤。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方五。(用前第二方。)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方六。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用前第六方。)

  白散亦可服。方七。(一云与三物小白散。)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黑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件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水以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脉弦,五六日讝语不止,当刺期门。方八。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方九。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十。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讝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方十一。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十二。

  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十三。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十四。(用前第十方。)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方十五。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方十六。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方十七。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方十八。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十九。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用前第七证方。)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二十。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二十一。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赤石脂禹余粮汤。方二十二。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方二十三。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二十四。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五。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二十六。(泻心汤用前第十七方。)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方二十七。(用前第四方。)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方二十八。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方二十九。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人参(二两)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十一。(用前方。)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十二。(用前方。)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三十三。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三十四。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方三十五。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一云脐下心下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方三十六。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鞕,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鞕,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风湿相抟,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三十七。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方三十八。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里自差明矣。《千金翼》云白通汤,非也。)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三十九。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