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同仇敌忾(汉语成语,成语典故)详细资料大全
- 2、同仇敌忾意思
- 3、同仇敌忾意思
- 4、同仇敌忾怎么读?
- 5、同仇敌忾的意思
- 6、同仇敌忾什么意思
- 7、同仇敌忾什么意
- 8、同仇敌忾的意思
- 9、同仇敌忾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同仇敌忾(汉语成语,成语典故)详细资料大全
同仇敌忾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tóng chóu dí kài。意思是抱着无比仇恨和愤怒共同一致地对付敌人。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同仇敌忾 出处 :《诗经·秦风·无衣》 拼音 :tóng chóu dí kài 类型 :汉语成语 释义 :抱着无比仇恨和愤怒一致对付敌人 解释,典故,用法, 解释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意思是抱着无比仇恨和愤怒共同一致地对付敌人。 典故 【出处】: 《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同仇敌忾的。” 【成语故事】:东周春秋时期,有一首流传于军中的歌谣,表现了士兵们 慷慨从军;同心对敌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这首歌谣 分为三节,可以反复咏唱。其中第一节是这样的:”谁说没有衣服?我 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兴兵打仗,快把刀枪修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 “同仇”这个词就来源于上面的歌谣。 公元前623年,卫国的宁俞出使鲁国,鲁文王设宴招待。席间,文王让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宁俞一听就知道。这是周天子对诸侯恩赐、褒奖时的宴乐。为此,他在席间不作任何答谢之辞。 文王对宁俞在席间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饮完毕后,命人私下询 问他是什么原因。宁俞回答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对敌人的愤恨为 同恨,所以为天子献上战功。天子为了酬谢诸侯,在酒宴中赐彤弓, 赋《湛露》,这是应该的。但如今我们卫国来到鲁国表示友好,大王学 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这种情况下, 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敌忾”这个词就来源宁俞说的话。 用法 作谓语、定语、分句;指共同作战。
同仇敌忾意思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 敌人 。 成语出处: 《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左传 ·文公四年》:“ 诸侯 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成语例句: 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 同仇敌忾 的。 繁体写法: 同讎敌忾 注音: ㄊㄨㄙˊ ㄔㄡˊ ㄉㄧˊ ㄎㄞˋ 同仇敌忾的近义词: 同仇敌慨 见“ 同仇敌忾 ”。 成语语法: 作谓语、定语、分句;指共同作战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share a bitter hatred of enemy 俄语翻译: охвáченный ненавистью к общему врагу 日语翻译: 共通 (きょうつう)の敌にはげしい愤 (いきどお)りをいだく 其他翻译: <德>im haβ gegen den feind vereint sein<法>nourrir la plus grande haine contre l'ennemi commun
同仇敌忾意思
同仇敌忾意思指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分句;含褒义。
成语寓意:
古代战争往往怀着一致的愤恨,共同抵抗敌人。而如今一方面,人们只有戮力同心、团结协作,才能在危难时刻战胜敌人。另一方面在生活中,应坦诚待人,不可勾心斗角。但是,有的时候,还是需要讲究一些策略,比如,要争取某人的支持,就可以把双方的共同点扩大,找到共同的利益。
树立共同的敌人,使对方与自己“同仇敌忾”,这种方法在要维护自己的合法、合理权益,而自己又势单力薄时是有效也有必要的。如果双方为一点矛盾争得不可开交,就可以制造一个强 大的共同敌人,引起同仇敌忾,从而转移对方的注意力,有助于双方“化敌为友”,达成共识。这样才能通力合作,促进彼此共同发展。
成语出处:
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成语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
近义词:
戮力同心、合力攻敌、敌汽同仇、齐心合力、同心协力、团结一致、齐心戮力、协心同力、同舟共济、精诚团结。
相关造句:
1、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文化,无论就其对激发国人爱国热情、凝聚国人同仇敌忾所起的巨大作用来说,还是就其对后来的重大影响来说,都是卓着的。
2、知道对方公司如此不讲理后,同仁无不同仇敌忾,发誓一定要用业绩打垮对方。
3、虽然这些群落之间摩擦不断,争斗频仍,但语言和文化使他们始终是一个民族,他们也总是同仇敌忾。
4、我们也从经验中学习到重要的教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我们抛弃了盟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们曾解除动员,但在面对同仇敌忾的威胁时,却迅速重新武装并研订和平时期的安全条约。
同仇敌忾怎么读?
同仇敌忾,拼音是:[tóng chóu dí kài]。
同仇敌忾,这个成语意味着团结一心,共同对抗敌人。它源自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并被广泛使用在现代社会中,以形容人们团结一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同仇敌忾的背后,是一种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当国家或集体面临外来威胁或挑战时,每一个成员都会感到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去捍卫自己的家园和荣誉。在这种时刻,人们会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力量,去抵抗外来的侵略和压迫。
同仇敌忾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当人们团结一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时,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集体归属感。这种情感能够激发人们的潜能和创造力,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勇敢和有毅力,去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同仇敌忾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层面,同仇敌忾可以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和团结精神,促进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在个人层面,同仇敌忾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园和荣誉,激发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勇敢和有毅力。
同仇敌忾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行动指南。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保持团结一致的态度,共同抵抗外来的压力和威胁。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之,同仇敌忾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和行动指南,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团结精神,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园和荣誉。在今天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里,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同仇敌忾的精神,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同仇敌忾的意思
同仇敌忾的意思是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读音:[tóng chóu dí kài]。
出处:《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仇。”先秦左丘明《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
近义:同仇敌慨、戮力同心、合力攻敌、群威群胆、敌忾同仇。
反义:卖国求荣、屈膝投降、同室操戈、自相残杀、自相残害、众叛亲离、亲痛仇快、孤军奋战。
例句
一、大会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鲜北军民抗美保家的同仇敌慨的斗志。
二、抗争初起,小区业主同仇敌慨,齐心协力。
三、说的是,眼下大军刚败士气低落,只有同仇敌慨才能撑到朝廷援军赶来。
四、不光是小霞,就连站在一旁的皮卡丘,也同仇敌慨地以愤怒的目光投向这女人。
五、当自由受到攻击时,我们曾经深感国家团结的力量和同胞的情谊,我们的反应万众一心,我们的回击同仇敌慨。
同仇敌忾什么意思
同仇敌忾的意思是大家一致地对敌人仇恨和愤怒。
一、同仇敌忾的背景和含义
同仇敌忾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战争文化,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大序》有云:“在天下犹有怨疾,故天子赫然,鸣金鼓,备征赋,修斧钺,齐戒行,以兴戎事。”这里的“同仇敌忾”,表达了全军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和勇气。
二、同仇敌忾在历史上的表现
在中国历史上,同仇敌忾的故事不胜枚举。最著名的莫过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曹操的北军南下,意欲一统天下。然而,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的侵略。虽然他们的军队数量远少于曹操,但是他们凭借着坚定的决心和勇气,最终取得了胜利。
三、同仇敌忾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同仇敌忾的精神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个人层面,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都需要有同仇敌忾的精神。在国家层面,只有全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对抗外敌,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同仇敌忾与文化表达体现如下
一、同仇敌忾的行为和态度
同仇敌忾是一种集体对敌的愤怒和团结情绪,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在文化表达方面,同仇敌忾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二、同仇敌忾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常见的主题
通过描绘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斗争,作者可以激发读者的同仇敌忾情绪,使读者更加关注和重视社会正义和集体利益。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等英雄人物,他们的团结和抵抗精神激发了读者的同仇敌忾情绪。
三、同仇敌忾也在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表现
音乐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直接触动人们的心灵。在战争年代,音乐常常被用来激发人们的同仇敌忾情绪,例如进行曲和抗战歌曲等。这些音乐通过节奏、旋律和歌词等元素,使人们感受到团结和抵抗的力量。
同仇敌忾什么意
同仇敌忾的意思是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
同仇敌忾的具体介绍:
同仇敌忾(拼音:tóng chóu dí kài)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周·佚名《诗经·秦风·无衣》、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四年》。“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分句;含褒义。
成语故事:
东周春秋时期,有一首流传于军中的歌谣,表现了士兵们慷慨从军、同心对敌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这首歌谣分为三节,可以反复咏唱。其中第一节是这样的:“谁说没有衣服?我的战袍就是你的。
国王兴兵打仗,快把刀枪修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同仇”即来源于此。公元前623年,卫国的宁俞,即宁武子,出使鲁国,鲁文王设宴招待。
席间,鲁文王让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宁俞一听就知道,这是周天子对诸侯恩赐、褒奖时的宴乐。为此,他在席间不作任何答谢之辞。鲁文王对宁俞在席间的沉默表示不理解。宴饮完毕后,命人私下询问他是什么原因。
宁俞回答说:“过去,诸侯去觐见周天子,为的是接受天子的教导;天子设宴款待诸侯,在席间演奏湛露这首曲子。诸侯于是按照天子的命令,回去各自率领军队,以周天子的敌人为敌人,把天子的仇恨当作自己的仇恨,奋勇杀敌,为天子献上战功。
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大胜之后,天子为了酬谢诸侯,在酒宴中赐彤弓和箭支,这是应该的。但如今我们卫国来到鲁国表示友好,大王学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乐工演唱《湛露》和赠彤弓。
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沉默不言了。”“敌忾”这个词就来自与宁武子说的话。两者合成一词,即同仇敌忾。
同仇敌忾的意思
释义:大家一致地对敌人仇恨和愤怒。忾(kài):愤恨,愤怒。
同仇敌忾?[ tóng chóu dí kài ]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
出处:《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白话释义:《诗经·秦风·无衣》:“修整我们的戈与矛,大家一致地对敌人培键仇恨和愤怒。”
笔画:
扩展资料近义词:
戮力同心?[ lù lì tóng xīn ]?
释义:配指巧齐心合力,团结一致。戮力:合力。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团结一致。
笔画:
出处:《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
白话释义:《左传·成公十三年》:“过去自从我们献公和穆公互相友好,舍力同心,用盟誓表明它,又用婚姻巩逗喊固它。”
同仇敌忾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注音一式 ㄊㄨㄥˊ ㄔㄡˊ ㄉㄧˊ ㄎㄞˋ 汉语拼音 tóng chóu dí kài 出处 《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释义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大家都怀着相同的仇恨与愤怒,齐心对付。 例句 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同仇敌忾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一起来对抗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