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产不毁乡校原文及翻译,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翻译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4 00:50:13 浏览3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子产不毁乡校原文及翻译

原文: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②.然明谓子产曰③:“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④,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⑤,不闻作威以防怨(6).岂不遽止(7)?然犹防川(8):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9),不如吾闻而药之也(10).”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1).小人实不才
(12).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13)?”
仲尼闻是语也,曰(14):“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附译文]
郑国的人们常在乡校里来往,来议论执政的人.然明告诉子产说:“把乡校关闭了,您看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关闭?人们早晚劳动之余到这里交游,来议论执政的好还是不好.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去实行;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啊!为什么关闭它呢?我听说实心为善以便减少怨恨,没有听说施用权势(指用惩罚手段)来堵住怨恨的.难道还不赶快停止(毁乡校的念头)?这样做就如同防川:大的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人一定很多,我没法挽救;不如开个小口来疏导它,(对人们的议论)不如听到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苦口良药.”然明说:“我从今以后相信您的确能把国家治理好.我原来的想法实在愚蠢.如果真的照这样做下去,那郑国确实要依靠您,岂能只靠我们几个做官的呢?”孔子听到这番话,说:“由此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爱,我是不相信的.”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废除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过尽力做善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防止怨恨。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但是(这防怨)就像防止河水溃决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疏通河道,不如我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子产不毁乡校原文及翻译
原文: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②.然明谓子产曰③:“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④,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⑤,不闻作威以防怨(6).岂不遽止(7)?然犹防川(8):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9),不如吾闻而药之也(10).”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1).小人实不才
(12).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13)?”
仲尼闻是语也,曰(14):“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译文
郑国的人们常在乡校里来往,来议论执政的人.然明告诉子产说:“把乡校关闭了,您看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关闭?人们早晚劳动之余到这里交游,来议论执政的好还是不好.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去实行;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啊!为什么关闭它呢?我听说实心为善以便减少怨恨,没有听说施用权势(指用惩罚手段)来堵住怨恨的.难道还不赶快停止(毁乡校的念头)?这样做就如同防川:大的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人一定很多,我没法挽救;不如开个小口来疏导它,(对人们的议论)不如听到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苦口良药.”然明说:“我从今以后相信您的确能把国家治理好.我原来的想法实在愚蠢.如果真的照这样做下去,那郑国确实要依靠您,岂能只靠我们几个做官的呢?”孔子听到这番话,说:“由此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爱,我是不相信的.”

郑子产相国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于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做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知小块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蔑也,今而后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如此,甚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 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 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 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 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 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 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 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我是不相信的!”
“郑人游于乡校......岂唯二三臣?”这一段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②。然明谓子产曰③:“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④,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⑤,不闻作威以防怨(6)。岂不遽止(7)?然犹防川(8):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9),不如吾闻而药之也(10)。”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1)。小人实不才(12)。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13)?”
仲尼闻是语也,曰(14):“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注释:
①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②执政:政事。③然明:郑国大夫融蔑,然明是他的字。④退: 工作完毕后回来。⑤忠善:尽力做善事。损:减少。(6)作威;摆出 威风。(7)遽(jv):很快,迅速。(8)防:堵塞。川:河流。(9)道: 同“导”,疏通,引导。(10)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11)信: 确实,的确。可事;可以成事。()12)小人:自己的谦称。不才:没有才能。 (13)二三:这些,这几位。(14)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当时只有十岁, 这话是后来加上的。)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我可不相信。”

子产不毁乡校的翻译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北打下如估”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⑴,以议执政⑵。然明谓子产曰⑶:“毁乡校,何如⑷?”子产曰;“何为⑸?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⑹,以议执政之善否⑺。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⑻,不闻作威以防怨⑼。岂不遽止⑽?然犹防川⑾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⑿,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⒀。”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⒁。小人实不才⒂。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⒃?” 仲尼闻是语也,曰⒄:“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掌握政权的人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原文及翻译赏析

子产不毁乡校颂原文: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于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子产不毁乡校颂翻译及注释 翻译   我崇敬的古人,第一个就是郑国的子产。(他开始执政的时候),用礼制治理国家,大家还不理他那一套。来到辩论的场所--乡校,众人议论纷纷。有人对子产说:「毁掉乡校议论就停止了。」子产说:「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以把它变成好事。哪能说是议论多了呢?也就是各抒己见嘛。对的,我们就采纳;不对的(或者可能把事情搞坏的),我们就防止;是好是坏,我们就观察一下嘛!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国家就要衰败了!」  乡校没有毁掉,而郑国得以治理好。周初兴盛,(是因为)奉养老成有德之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周厉王)衰败,是派人监视有意见的人的结果。成功失败的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这子产啊,执政的方式(难得)。只因为难得,才治理一个郑国。真的都用子产执政的方式,帮助天下的君王,(天下就能)政通景明,达到无限。哎!天下没有治理好,(是因为)只有君王没有贤臣啊。谁能继承子产之风?(谁又具有子产之才)?我思慕古人。
注释 1、伊,句首语气词。侨,子产的名。2、礼,指治国的礼法纲纪。3、嚣嚣(xiāo xiāo),喧哗的声音。侨,教,嚣,押韵。4、这是「亦各言其志」的意思。《论语·先进》:「亦各言其志也已矣。」5、维,语气词。否(pǐ),恶。6、弭(mǐ),止。7、理,治,指平治。止,美,志,避,视,弭,矣,理,押韵。8、养老乞言,周朝兴盛的时候,曾奉养一些年老而有声望的人,让他们提意见,帮助把国家治理好。《诗经·大雅·行苇》序:「行苇,忠厚也。周家忠厚,仁及草木,故能内睦九族,外尊事黄耇(gǒu,黄耇,老人之称),养老乞言,以成其福禄焉。」9、谤者,指批评国政的人。《国语·周语》载: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批评他,他派卫巫监视批评他的人。最后国人忍无可忍,把他放逐出国。10、是,指示代词,这个。11、式,法式,榜样。12、维,通「惟」。这两句是说只因子产没有遇到圣君,他的教化就只限于一个郑国。化,教化。13、于虖,同「呜呼」。14、四海(天下)之所以治不好,是因为只有君,没有臣(指称职的人臣)。15、《左传·襄公三十年》载:子产从政三年,舆(众)人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子产不毁乡校颂鉴赏   子产不毁乡校和周厉王监谤的故事,人们都不陌生。但韩愈却在他的《子产不毁乡校颂》中把二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这就使人感到很有新意,而且能够从中得到深刻的历史教训。
  春秋时,「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当时执政的是子产,他以礼法纲纪治国,进行了一些大胆改革。这就招致一些人的不满,批评,甚至攻击。有人建议毁乡校,子产坚决反对。他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同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子产对别人的批评采取的这种态度,是完全正确的,用现在的观点来分析,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的。两千多年前的子产能够有这样的气度和认识,是十分难能的。孔子对子产的作法也十分赞赏。据《左传》记载:「仲尼闻是语(指上述子产的话)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孔子把仁当作祟高的政治、伦理道德的标准,从不轻易以仁许人,现在居然据此即称子产为仁。这说明孔子认为这种作法就是仁的一种表现,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作法和孔子的中庸学说是一致的。孔子的所谓中庸,并不是要人们对人处事不分是非,模棱两可。对于那种巧言令色的佞人、乡愿,孔子是非常鄙视的。孔子的所谓中庸,就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之行也,度于礼,……事执其中。」(《左传·哀公十一年》)中庸学说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的两端,互相矛盾,又互相联结,应取长补短,以得其中,否则就会「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要避免事物的任何一端超过了界限(用现代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度」),就要求使两端(即矛盾的双方)都能及时暴露出来,使人们及时了解,采取措施,否则就会使问题堆积起来,变得积重难返,甚或酿成大祸。子产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否则「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同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这些话正是这个意思。
  正确的认识方法,导致了良好的效果。当子产执政头一年,有的人对他整顿田地疆界和沟洫等改革措施不理解,不满意,就怨恨他,叫喊「孰杀子产,吾其与之!」正如韩愈在诗中所说的「众口嚣嚣」,仇视到了极点。但子产既不因为这些人的不满而停止自己的改革措施,也不对不满的人采取镇压(毁乡校)的办法。而是如韩愈所说的那样,「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结果,子产执政三年之后,舆(众)人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郑人从实践中认识到子产的正确,对子产的态度也从仇恨变成爱戴,起了根本的变化。正因为如此,韩愈在诗中称颂「维是子产,执政之式(榜样)。」这样的颂词,子产是当之无愧的。
  韩愈在诗中,也举了反面的例,就是《国语·周语》中著名的周厉王使卫巫监谤的故事。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批评他,他不但不改,反而派卫巫监谤,加以镇压。大臣召公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建议他多方设法听取各种意见,然后斟酌采行。但是,厉「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可能是由于吸取了周厉王失败的教训,子产才能悟出乡校不可毁的道理(前面引述的子产的一些话和召公的话很相似)。
  经过这样的对比,韩愈在诗中说:「成败之迹,昭然可现。」他通过两个历史故事,两种方法带来两种结果,说明管理国家应该采取甚么方法。当然,韩愈只是从巩固封建制度的立场出发的,但从认识论角度看,却有普遍的意义。
  韩愈最后为子产的善政「化只一国」(他的教化只限于一个郑国),而大发感慨。」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韩愈以为天下之所以得不到正确的治理,就在于没有称职的良臣。因此,他对子产特别怀念。其实,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像子产这样的良臣,是很难被重用的,纵使一时能执掌权柄,实施改革,也免不了要遭到保守势力的攻击,一旦失势或死亡,其改革的善政便又复归失败,即所谓政以人举,也必以人亡是也。
  历史的经验证明,健全的政治,不能只靠个别的圣君贤相,而要靠健全的政治法律制度,以保证人民群众可以批评议论执政者及其作为,社会上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也都能及时反映出来,以便使人们通过实践、试验和比较,认识真理。否则就会如韩愈在诗中所说的「下塞上聋,邦其倾矣!」同时,制度还要保证使那些思想品质好、有才干的人材能不断地被选 *** ,担任重要的职务,使他们能大展宏图。
子产不毁乡校颂赏析   这篇文章的体式是颂。颂是古代文章的一种体裁,但就其四言体式来说,实处于诗文之间,它往往与赞体同称为「颂赞」。刘勰说:「原夫颂惟典雅,辞必清铄。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敬慎如铭,而异乎规戒之域。揄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义。唯纤曲巧致,与情而变。其大体所底,如斯而已。」(《文心雕龙·颂赞》)刘勰指出颂的铺写如赋,但不华丽;敬慎如铭,但又不是纯然规戒。而词藻与义理,仍需具备,行文具有「巧致」,随所欲抒的情感而变。
  刘勰所说,是 南北朝 时代对颂的正体的认识。在一代文豪韩愈手中,也需要遵循这个文体的轨范。但此文对我们来说,重点所在,在其意而不在其形。
  韩愈此文所颂的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子产。子产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臣,对郑国折冲于晋楚两大国之间却仍保持中等强国的地位,具有莫大的功勋。其政治行为中有一则「不毁乡校」,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初步的民主观念的经典范例。
  乡校是郑国人私议政事之所,郑国的然明觉得乡校非议国家大政,应予取缔。子产反对,说:「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这段话的意思非常明白,子产作为一个明智的政治家,知道舆论疏导的道理,并有意识地将乡校议政作为改善行政的参考,这在封建时代的政治家中,是非常难得的胸怀。难怪孔子听到此事后,会说:「有人说子产不仁,我不相信这种说法。」
  而韩愈此颂的第一段,就是对子产事迹的概括,纯用四言体式,简单介绍了子产对乡校的看法及其不毁乡校的影响,「郑国以理」,即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的意思。这是符合颂体「敷写似赋」的基本要求的。
  下段则引证西周史事,来说明此理。西周之兴,国家将老人供养起来,请他们发表对国事的意见,求言于老者,也是借助于老成者的人生和政治经验的做法。可到了西周的衰世,周厉王为政暴虐,使巫为监者,监视国人的谤言,国人道路以目。而周厉王终于被国人流放,西周也走向了自己的灭亡。成败史迹,岂不昭然具在,令人心悖?可以说,「敬慎如铭」,于此亦可见到。
  末段则颂扬子产,完成文体的基本要求。大抵颂扬子产为执政者的模范,只是他没得到天子的赏识,而只能将教化施布于郑国一隅。如果以此道为天子之相,则国家的舆情上通下达,无所不至。天下所以不治,是因为只有好的君主而没有子产那样的臣子。谁是子产在当代的继承者呢?我只有悠悠地思念著古人!
  此颂三层意思,先为概述子产史事,继而引证古史,次而颂扬子产。然而,写子产,也是在写韩愈心目中的贤相。韩愈身处 唐朝 的中世,正处在由盛至衰的转折点,万户衣冠拜冕旒的黄金时代早已逝去,而西风凋碧树的晚唐时代即将来临,一个有着巨大的社会责任感的封建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十字路口,又该会有多么悲凉的沧桑之感。在韩愈理想的封建政治关系中,贤相应如子产一般,疏瀹天下的民情,使下情上达,使为政有利于民生,如此则天下可治。也许在对贤相的期许中,韩愈心目中还有元和时的宰相裴度的影子吧?然而,在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下,韩愈的理想注定了是空想而已。韩愈也只能「我思古人」,发抒其无限怅惘之意了。
诗词作品: 子产不毁乡校颂 诗词作者:【 唐代 】 韩愈 诗词归类: 【历史】、【故事】、【寓理】

子产不毁乡校原文及翻译

子产不毁乡校原文及翻译如下: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我崇敬的古人,第一个就是郑国的子产。(他开始执政的时候),用礼制治理国家,大家还不理他那一套。来到辩论的场所乡校,众人议论纷纷。有人对子产说:毁掉乡校议论就停止了。子产说: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以把它变成好事。
哪能说是议论多了呢也就是各抒己见嘛。对的,我们就采纳;不对的(或者可能把事情搞坏的),我们就防止;是好是坏,我们就观察一下嘛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国家就要衰败了乡校没有毁掉,而郑国得以治理好。
周初兴盛,(是因为)奉养老成有德之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周厉王)衰败,是派人监视有意见的人的结果。成功失败的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这子产啊,执政的方式(难得)。只因为难得,才治理一个郑国。
真的都用子产执政的方式,帮助天下的君王,(天下就能)政通景明,达到无限。哎天下没有治理好,(是因为)只有君王没有贤臣啊。谁能继承子产之风(谁又具有子产之才)?我思慕古人。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这篇文章的全文翻译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这句话春秋左丘明的《郑人游于乡校》,全文翻译:
郑国人到乡校里面聚会,议论执政者的施政的好坏。郑国的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拆了,你觉得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要拆掉乡校乡校呢?
人们早晚干完活然后来到在这里聚一下,然后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情况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去推行实施;他们讨厌的,我们就去改正。这才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乡校呢?我听说竭尽全力的去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的情绪,没听说过依权仗势去防止怨恨的。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
然而那样做就像是堵塞河流一样::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是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来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什么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是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孔子听到这番话以后说:“照这样说来,人们说子产不仁,我是不相信的。”
扩展资料
这则故事,刘向应是直接采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文字上略有出入。值得注意的是《左传》中有一句话:“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岂不遽止”上承“不闻作威以防怨”,意思是说,动用权力和暴力封堵民口,的确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百姓马上都噤若寒蝉,闭口不言。
可是,“岂不遽止”下接“然犹防川”,用封堵的办法治理河流,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后果,这一点已被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
同样,“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迷信强权的力量,企图堵住天下悠悠众口,结果百姓的不满恰似蕴积的火山被强行封堵住而已,一旦喷发,势必难以控制,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灾难。
史上无数明智的政治家对阻塞言路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并从不同角度阐明其中的道理,发出严厉的警告。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让百姓畅所欲言的积极意义。
《国语·周语上》中,邵公言“行善而备败”是“阜财用衣食”的途径;此文中子产认为百姓“议执政之善否”乃“吾师”,这些认识都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芒。顺应民心,广开言路,就能够实现长治久安、民富国强。
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需要长远的政治眼光、博大的胸襟、宽宏的度量和非凡的勇气,更需要具有文明精神的制度保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人游于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这句话春秋左丘明的《郑人游于乡校》,全文翻译:
郑国人到乡校里面聚会,议论执政者的施政的好坏。郑国的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拆了,你觉得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要拆掉乡校乡校呢?人们早晚干完活然后来到在这里聚一下,然后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情况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去推行实施;他们讨厌的,我们就去改正。这才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乡校呢?我听说竭尽全力的去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的情绪,没听说过依权仗势去防止怨恨的。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是堵塞河流一样::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是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来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什么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是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孔子听到这番话以后说:“照这样说来,人们说子产不仁,我是不相信的。”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扩展资料:
郑人游于乡校之事发生的前一年(公元前543年),郑国发生了对政局震动极大的良霄之乱。大乱之后,百废待兴,人心思定,上卿子皮请子产为政。感动于子皮的充分信任,子产接过了执掌郑国国事的接力棒。
为政之初,子产面临的是一个内忧外患交织的郑国,也面临着春秋中后期深刻的社会变革局面。这一时期,随着诸侯分封制的不断演化,政治权力重心不断下移,新兴阶层除了耕作分封得来的公田外,还大量开发私田,而且这部分私田不用缴纳税赋。
周天子、诸侯则由于不断向他人封赐土地,导致直接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获得的收入也越来越少,开支却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窘迫,以至于周王室要靠向诸侯或士大夫们化缘过日子。就郑国而言,这一时期,“七穆”宗族集团已经形成,各宗族之间或斗或和,对郑国的内政外交产生了深刻影响。
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子产深知,只有革故鼎新才能中兴郑国。在子皮的支持下,他以怀柔之策安定公室大族,以果敢之举提拔忠勇勤廉之士,以严厉措施惩戒骄纵侈奢之辈,为改革创造了有利环境。
他兴修水利,开发良田,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在此基础上,他承认私田的合法性,通过向私田征税,既解决了郑国公室的财政窘迫问题,也保护了贵族和平民的利益。
改革之初,一些人的眼前利益和既得利益受损,一时间非议四起,人们编排歌谣传诵:“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译文: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尽管众说纷纭,但子产不为所动,继续沿着既定的路线图向前推进郑国的革新事业。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子产不毁乡校
作者:孟子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 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 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1)。小人实 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 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 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 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 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 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 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 北打下如估”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这句话春秋左丘明的《郑人游于乡校》,全文翻译:
郑国人到乡校里面聚会,议论执政者的施政的好坏。郑国的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拆了,你觉得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要拆掉乡校乡校呢?人们早晚干完活然后来到在这里聚一下,然后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情况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去推行实施;他们讨厌的,我们就去改正。这才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乡校呢?我听说竭尽全力的去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的情绪,没听说过依权仗势去防止怨恨的。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是堵塞河流一样::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是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来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什么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是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孔子听到这番话以后说:“照这样说来,人们说子产不仁,我是不相信的。”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郑人游于乡校》选自《春秋左传·子产不毁乡校》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名谓子产曰。。。。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产不毁乡校作者:孟子原文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 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 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1)。小人实 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 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 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 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 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 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 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翻译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的意思是:不如我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出自孟子的《子产不毁乡校》,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郑大夫然明与子产去乡校访查时,听见郑国人在乡校大肆议论执政者施政的得失,后郑大夫然明跟子产提议烧掉乡校被子产拒绝的故事。

  《子产不毁乡校》原文节选及翻译
  原文: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翻译:郑国人到乡校游玩聚会,常议论执政者施政的得失。郑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掉,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人们早晚工作之余,到乡校游玩,议论议论执政者施政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就推行下去;他们所厌恶的,我就改正过来。这是我的老师呵,为什么要毁掉呢?

  我听说忠诚为善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作威作福可以制止怨恨。难道不能够一下子就制止各种议论吗?但那就像堵塞河流一样。大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一定会伤许多人,我们救都救不及。不如开小决口加以疏导,不如我听到他们的议论,当作治病的良药。”

文言文 予产不毁乡校 解释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我不相信。”
子产不毁乡校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⑴,以议执政⑵之善否。然明谓子产曰⑶:“何不毁乡校?”子产曰;“胡为?夫人朝夕游焉⑷,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将行之;其所恶者,吾将改之,是吾师也,如之何毁之?吾闻为国忠善信以损怨⑸,不闻作威以防怨⑹。岂不遽止⑺?譬之若防川⑻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能救也;不如小决之使导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⑽。”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⑾。小人实不才⑿。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⒀?”仲尼闻是语也,曰⒁:“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注释】
⑴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⑵执政:政事。
⑶然明:郑国大夫融蔑,然明是他的字。
⑷退:工作完毕后回来。
⑸忠善:尽力做善事。损:减少。
⑹作威;摆出威风。
⑺遽:很快,迅速。
⑻防:堵塞。川:河流。
⑼道:同“导”,疏通,引导。
⑽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
⑾信:确实,的确。可事;可以成事。
⑿小人:自己的谦称。不才:没有才能。
⒀二三:这些,这几位。
⒁仲尼:孔子的字。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我不相信。”
【读解】
春秋时的乡校,使人联想到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民主政治。在希腊、罗马凡,自由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乡校自由地议论政治,与希腊、罗马的情形有些相似,但有一个重大差别:乡校的平民百姓虽然可以议政,却无权参政,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因此,二者有实质性的差别。
不过,考虑到中国传统等级制度之下的政治专制,能移开一个口子让老百姓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地议论统治者,真是要很大的气魄和开阔的胸襟。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算得上几十年、几百年才会见到一次。
完全可以设想到老百姓议政的内容,比如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风习,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施政方针,一直到宫廷秘闻,某个官员乃至国君的私生活。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题,平民百姓中横挑子竖挑眼、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的。目中都有相对公平的衡量尺度,他们眼睛盯住的是统治者的施政实绩,而不是统治者的夸夸其谈。
可以打个比方,老百姓的评论,是统治者所作所为的无情的镜子。统治者可以用高压手段迫使百姓保持沉默,却无法使人们不在心里估价,无法左右人心的向背。所以,沉默并不意味著顺从;相反,沉默中蕴含著可怕的力量。
【相关人物】
子产(?~公元前522)春秋时政治家。名侨。郑州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人。他郑穆公的孙子,公子发子国的儿子。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铸刑书于鼎,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采用“宽孟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
参考: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