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历史,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王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3 22:38:49 浏览3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王朝

公元755年,爆发,从此以后唐帝国由盛转衰,开元盛世成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各地的藩镇割据势力此起彼伏,完全不听中央指挥,唐帝国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但是唐帝国并没有由此灭亡,而是有苦苦支撑了152年,这个时间并不短暂。也许有很多人认为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已经奄奄一息,其实远远不是,唐朝后期的皇帝有好几位都做过恢复大唐帝国昔日风采的努力,但是最终没有能挽救这个帝国不过经过他们的努力,唐朝又坚持了一个半世纪,所以像教科书中那样安史之乱以后就是五代十国,这对唐朝是很不公平的一、经济方面,唐朝仍然控制住大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玄宗带着自己的女人就往四川地区跑,结果是河南、陕西基本沦陷。但是基本只是控制了条线而已,大部分地区还在唐朝自己人手里安禄山叛乱也仅仅是一场内部的叛乱,既不是外敌大举入侵,也不是农民发动的大规模起义,随后唐朝的各路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击,叛军最终放下武器向朝廷投降。但是这个投降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底盘和军队都是他自己的,同时他们也不向朝廷缴纳任何赋税只是接受了朝廷的册封,而自己内部又是一个半独立的王国。其中河北地区和辽东地区是一直就不给中央一分钱,而山东、中原和岭南一带是时而交时而不交,对于朝廷忠心耿耿的只有四川和江南地区不要小看这两个地区,四川地区是唐朝的后方保证,一旦出现危险情况,唐朝皇帝立刻进入四川盆地避难,守住了剑阁关谁也进不来,自己最差也是一个刘备。而江南则是唐朝的生死命脉,可以说唐朝全靠着江南地区养活了隋朝末期隋炀帝在江南不肯走,就是因为北方已经成了各路起义军控制的地盘,自己可以依靠江南东山再起。崇祯皇帝如果及时的撤到了南方,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的悲惨之事,最差的结局也是一个南北朝江南地区是北方地区失控以后,中原政权的唯一选择。虽然唐朝没有迁都金陵,当然唐朝还没有差到那个地步,但是唐朝中央政权的存在确实是依靠江南在给它不断地输血其中这还要得益于隋炀帝修的大运河,可以使江南的财富远远不断地进入黄河,再改道进入长安。虽然当时的人们咒骂隋炀帝,但是他的功劳也是显而易见的二、从军事上,唐朝也在重振雄风唐朝的节度使权利太大一直是唐朝中央政权一个很大的外部威胁,从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以后,唐朝军队的战斗力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国防投入也大得多。不过此时唐朝中央政权的财力十分有限,没有足够的力量重新建立庞大的军团在平定的安史之乱以后,那些新崛起的藩镇势力发现唐朝中央政权还有一定的势力,而仅仅依靠一两个藩镇实在搬不动中央政权。不过中央政权也同样没有足够的力量完全搞定他们。于是双方回到了一个很默契的状态,说的简单了就是谁挑头,唐朝中央政权就打谁。至于那些沉默者,唐朝只能默认他们半独立的事实唐朝中央政权也想恢复昔日的风采,他们建立了神策军这支强大的武装,这支武装曾经打败了吐蕃和南诏的联军,挽救了唐朝的统治。唐德宗上台以后就想削藩,但是他的动静搞得太大了,藩镇势力又不傻结果出现了五大藩镇联合叛乱的局面,唐德宗狼狈逃往汉中。到了唐宪宗时期,唐朝可算是翻盘了,财政打理的井井有条,军事上又有名将支撑,首先灭了越来越放肆的淮西藩镇,保证了唐朝江南水运的通畅从全国来看,基本上实现了对藩镇势力的全面控制,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唐朝可以做的更好。但是随着唐宪宗被谋害身亡,一切的努力都付之东流,藩镇重新抬头,再次以后唐朝再也没有对它们进行过有效的控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的灭亡,如果说唐宪宗的努力是唐朝恢复帝国昔日荣光最后一次努力,那么到了唐朝末期的诸位皇帝就完全是在略尽人事了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还存活了150年?

安史之乱,是当时社会一个转折点,但是还不至于触动唐朝的根基,加之当时没有强大政权和外敌。
唐朝不管怎么说在前期经过唐太宗等几位皇帝的治理下达到了高度的繁荣强盛,安史之乱虽然使唐朝走向了下坡路,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国家根基稳定,人才众多,只是从盛唐慢慢走向了中兴然后衰落。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统治呗,打压,但是不足以到灭亡的程度,并且那时候四方诸侯都将唐朝视为正统王室,对唐朝也有一部分支援
因为虽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但是因为盛唐的强大,还是积累了很强的实力,虽然锐减了,但是依然不弱。
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是唐王朝在世界上还是一个非常强盛的国家,所以说虽然经历了这次动乱,但还是能够延续这么长时间,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放在这个问题下是话糙理不糙,盛世大唐不是随便说说的,这座大厦哪会那么容易就倾倒。
在历史上,一个国家在经历了重大动乱或者叛乱后,必然迅速败亡,而安史之乱确实也是唐朝由兴转衰的转折点,但并不是致命的,这和农民起义推翻政府的性质不同,唐朝的老百姓对大唐是有很高的认可度的,对李姓家族的统治已经习惯并且接受,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民心是稳定的。
然后我们来看看安史之乱之后的政治和军事情况,江淮一代的经济并没有受到影响,称为唐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国家的两大要素,财政支持和粮草供应并没有断裂;军事上来说,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也意识到藩镇不可靠,还是得培植自己的军事力量,所以神策军横空出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军事上的压力。
老百姓不在乎谁做皇帝,他们想要的就是稳定的日子,唐政府的执政合法合理,既能保证国内社会稳定发展,也有能力保障外部安全,在这么个稳定的环境中,不会生出大事,更不用说从宪宗上台后,财力充足、人才济济,眼看着又要恢复大唐盛世,可是他被暗杀了……
所以,晚唐虽然经历大乱不复往日时光,但并没有完全灭亡,甚至一度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只是宪宗被人暗杀,在封建皇权的机制下,君主的作用至高无上,没有好的君主,朝堂就此沦落,最后还是被替代。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为何唐朝还是走向了灭亡?

“安史之乱”虽然已经平定,但唐朝还是快速衰落了。原因有两点,一是“安史之乱”已经从方方面面对唐朝造成难以弥补的重创,唐朝元气大伤难以恢复。二是因为“安史之乱”留下了极为严重的致命的后遗症:藩镇割据,藩镇割据像一个毒瘤最终把唐朝送上不归路。
一、“安史之乱”对唐朝造成的难以弥补的重创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安史之乱”中,大批叛军气势汹汹南下中原,唐朝百姓惊慌失措逃命的混乱场面,认为“安史之乱”对唐朝造成的危害,足以和导致西晋灭亡的“永嘉之乱”相比。
的确,“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浩劫,对唐朝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创伤。长安、洛阳等经济中心城市被攻陷摧毁,几乎沦为废墟,使得唐朝经济体系几乎彻底崩溃。大批农民死于战乱或者逃亡,导致千万亩农田抛荒,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成千上万的士兵和平民百姓死于战乱,导致唐朝人口急剧下降。有数据显示,“安史之乱”后,唐朝全国人口从五千万锐减到不足两千万。唐朝已经元气大伤。
二、“安史之乱”留下的致命后遗症: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中,唐朝武将集群成为皇帝最为倚重的群体,皇帝为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对他们加官进爵,要兵给兵,要粮给粮,武将势力迅速崛起,他们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公然与朝廷讨价还价,分庭抗礼。安史叛军的旧将归顺唐朝后,很多人也发展成称霸一方的军阀。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此形成。
藩镇割据好比一个巨大的毒瘤,严重危及唐朝的国家稳定和统一,唐朝皇帝政令徒具虚文,难以对国家进行有效统治,唐朝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由此可见,“安史之乱”本身及其留下的后遗症,都对唐朝造成严重破坏和创伤,所以导致唐朝从此一蹶不振。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安史之乱”只是名义上的平定,但事实上,藩镇割据的局面并没有被打破,反而愈演愈烈。虽然安陆山、安庆旭、石石室明、石超一等义军第一批领导人最终没有被杀害,义军名义上也不再反对唐朝中央政府,但义军其他重要将领有投降的条件。唐朝给予他们很高的官职和独立的权利。
比如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这更是加剧了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的情况。所以,安史叛军的残余势力是被“招安”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归顺唐朝,反而依然是与唐朝中央对峙的严重威胁。唐朝虽然在名义上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实际上只是向叛军妥协了。
“安史之乱”给曾经强盛的唐朝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除了经济上、社会上的混乱之外,(比如《旧唐书·郭子仪传》这么描述“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更重要的是严重降低了唐朝政府的威信。对内,唐朝政府更加无力于统治藩镇,对外,唐朝政府施行收缩政策,几乎是彻底放弃了西域地区。
再加上唐玄宗之后唐朝再也没有出现足够强势、善于运用权术的皇帝(没有权利,个人能力再强也没用),所以唐朝开始服输了——他们逐渐采取自保的消极政策,“安史之乱”后的近一百五十年时间内,唐朝没有能够再次崛起,最终在内忧外患之下等到了它的灭亡。
(2018·新课标)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虽然平定但是战争劳民伤财,人们还是很饥渴,没有富足的生活所以灭亡。
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安史之乱只是转折点,周边的不安宁导致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安史之乱的起因:
安史之乱之所以会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随着唐朝国力的增强其政治经济制度也随之改变。我们先说说军事制度的改变,唐玄宗之前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没有职业的军人,但是伴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府兵制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国情,因此唐玄宗开始把府兵制废除改为职业军人,并且设立了专门带兵的节度使,安禄山便是唐朝最大的三镇节度使。
节度使的设立虽然增强了唐朝军队的战斗力,但是也种下了唐朝后100多年的藩镇割据的恶果。谈完军事我们在说说经济制度的改变,唐朝经常被我们说成盛唐,因为唐朝经济的繁荣在当时绝对NO1。城市贸易的繁荣农民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把更多的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到城市中来,而国家的税收也由农业税慢慢的变为了商业税。而这突如其来的改变唐玄宗似乎并没有准备好如何应付,唐玄宗为此设立了大大小小几百个征税部门,这些部门相互独立因为没有监督合作造成大量的重复征税现象,久而久之就埋下了唐朝动乱的祸根。安史之乱后唐朝奇怪的政治现象:潘镇割据
虽然安史之乱被平息了,但是唐玄宗时期形成的藩镇割据却没有被除掉,唐玄宗后的十几个皇帝基本上都只是拥有半壁江山,他们必须和藩镇节度使相互妥协利用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宦官专权,出现了宦官立君现象
唐朝从李渊建国到唐玄宗去世一直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情况,可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皇帝们却陷入了宦官专权的怪圈,有的皇帝还被宦官害死了(唐敬宗就是被宦官毒死的),然后由宦官做主又立了一个听话的新君,真是可悲可叹啊。唐朝后期之所以出现宦官专政和上面的藩镇割据是分不开的,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的权威被严重削弱,因此唐朝的皇帝们就想利用宦官加强中央集权,没有想到的是皇帝集权没有搞好却被宦官把权利分去了。朋党之争
皇帝权威削弱,宦官势力崛起,这样的时代背景为结党营私创造了优良的生存土壤。伴随着这种朋党之争的愈演愈烈,直至把衰落的大唐帝国推向灭亡。

安史之乱后面的历史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唐玄宗于长安熙宁二年(公元873年)逝世,唐宣宗即位。唐宣宗在位期间,实行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如推行“新法”,开展对藩镇的削弱,稳定了国家局面。然而,唐宣宗过于信任李德裕,导致宦官专权。唐宣宗病逝后,李德裕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适。赵匡义被立为皇帝,是为唐僖宗。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在经历了几场战事之后,许多农村地区成为了荒芜之地,导致大规模的农业衰退。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唐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郡县制、均田制、保田法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同时,唐朝也创造了一些经济新领域,如制造业、商业、手工业等,经济的异军突起,为唐朝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重新寻求稳定,但由于多种原因,唐朝很快陷入了衰落的境地。在唐僖宗和唐昭宗时期,宦官专权、禁军削弱、豪门割据等因素导致了唐朝的统治危机。五代十国时期,唐朝分崩离析,十国之一的汉中地区的刘氏后梁政权,爆发著名的黄袍加身的起义运动,试图恢复唐朝,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唐朝的历史留下了重要的文化和政治遗产,但也是一个深深的警示,让我们认识到统治者追求权力而放弃民生、军事削弱等因素的危险。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战争起因: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经济矛盾: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藩镇崛起: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 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外重内轻: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其中有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力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从贞观年间开始,任用将领里的蕃将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都是因为忠诚效力而获得提拔,但是仍然不能当上将,皆由大臣控制,所以上面还有余权可以节制下属。先天、开元年间,大臣中如薛讷、郭元振、张嘉贞、王晙、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等人,都是从节度使而升为宰相的。李林甫担心儒臣因筹划方略而得战功,又得高位,因而想杜绝这一条升官接近皇帝的路,好巩固自己的权势,于是劝说唐玄宗:“以陛下的雄才大略,国家富强,而夷狄还有没被剿灭的原因,都是因为文官为将,他们不敢冒矢石身先士卒。不如任用蕃将,他们生的雄健,哺养在马背上,成长在行阵中,天性骁勇。如果陛下能感化他们而任用之,他们定能效死,夷狄就不愁不能剿灭了。”唐玄宗同意他的说法,因而让安思顺代替李林甫统领节度,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专为大将。林甫看中了这些人都不是汉人,没有入朝当宰相的资格,因此之故安禄山能专控三个道的精锐部队,十四年不迁动。唐玄宗信任李林甫的策略,不怀疑。
马嵬兵变:丙申日,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户部侍郎杨暄、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和魏方进被一并杀死。国忠妻裴柔同及儿子杨晞、虢国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陈仓被县令薛景仙杀死。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灵武。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长安失陷,君储逃亡,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
肃宗即位: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区)为朔方诸将所推而自行登基。遥奉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充朔方节度使;李光弼被封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人奉诏讨伐叛军。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睢阳之战: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至十月,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是抗击、牵制安禄山叛军的著名城市攻坚战,史称“睢阳之战”。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以尹子奇为河南节度使,以归、檀及同罗、奚兵十三万人南下,尹子奇为安庆绪手下之名将,率领大军扫荡河南,此时河南城镇纷纷陷落,惟有军事重镇睢阳未陷(睢阳即今商丘县地内)。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因宁陵城小,难以抵强敌,故张巡率兵3000自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入睢阳,与许远合兵共6800余人。尹子奇全力攻城,张巡率领将士,昼夜苦战,有时一天之内打退叛军20余次进攻,连续战斗16昼夜,共俘获叛军将领60余人,杀死士卒2万余人,守军士气倍增。许远因张巡智勇兼备,于是自己守城,将作战指挥交张巡负责,自己担负调运军粮,修理战具等后勤保障工作,战斗筹划都出于张巡。两人密切配合,使叛军久攻不下,只能围而不攻。
睢阳之战,张巡从757年1月开始,到757年10月陷落,最后,终因病饿力竭,寡不敌众,城被叛军攻破,张巡及其部将36人遭杀害。苦撑了十个月,屏障了江淮半壁江山十个月之久,保江淮免于战乱十个月。而睢阳之战前后大小四百余战,张巡以不足万人之众,屡败贼兵,无一败仗,杀伤贼兵十几万人,而敌首领也非无能之辈,这从尹子奇被张巡射瞎一目,而又因为壮其义、爱其才,欲要招降张巡,可见不一般了。睢阳之战,尹子奇为报屡败损目之仇,使安庆绪前后大兵几十万人被张巡所牵制。如此方使唐朝能够反攻、使郭子仪能够从容收复两京。当时,朝廷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失守,运河阻塞,后果不堪设想。张巡、许远守睢阳,兵力最多时也不满7000,前后400余战,竟然歼灭叛军12万人。睢阳坚守10月之久,在此其间朝廷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已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过程,前一个月已收复西京长安,在睢阳陷落后10天又收复了东京洛阳,叛军再也无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阳坚守10月之久。
安禄山被杀:安禄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来,视力渐渐减退,至此又双目失明,看不见任何物体。同时又患有疽病,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对左右侍从稍不如意,非打即骂。稍有过失,便行杀戮。他称帝后,常居深宫,诸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通过严庄转达。严庄虽受亲重,也时而遭安禄山鞭挞。宦官李猪儿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气也大。安禄山宠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庆恩,也受禄山宠爱,常想以庆恩代庆绪。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五日 (1月29日) 夜,安庆绪与严庄、李猪儿串通,三人悄悄进入安禄山住所。侍卫见是严庄和安庆绪,谁也不敢动。于是严庄、安庆绪持刀站立在帐外,李猪儿手持大刀直入帐内,对准躺在床上的安禄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禄山平时总把佩刀放在床头防身,事前已被李猪儿偷偷拿走,这时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却没能摸到。他气急败坏地摇着帐竿大声喝叫:“贼由严庄。”在喊叫声中,血和肠从腹部流出数斗,很快死于非命,享年五十五岁。安庆绪当即在其床下挖了一个数尺深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连夜埋在坑中,并诫令宫中严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严庄对部下宣告说: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分。随即继承帝位,尊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安庆绪杀父安禄山后,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至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邺城之战:唐至德二载(757)十月,在陕郡之战后,安庆绪仅率1300人从洛阳逃往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唐军遂收复洛阳城,并遣军攻占河内(今沁阳)等地,迫降安将严庄;陈留(治今开封)军民杀安将尹子奇归唐;唐将张镐率兵收复河南、河东郡县。但肃宗忙于迎太上皇还都,未及时遣军追击安军残部。安庆绪至邺后重整旗鼓,旬日之间,其将蔡希德自上党(今山西长治)、田承嗣自颍川(今河南许昌)、武令珣自南阳(今邓州),各率所部至邺城会合,连同安庆绪在河北诸郡招募的新兵,共约6万人。安庆绪忌史思明势盛,于十二月遣使至范阳(今北京城西南)调兵。史思明囚安庆绪使者,以其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被授范阳节度使;半年后复叛。
唐乾元元年(758)九月至次年三月,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各部唐军围攻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安庆绪部,与其援军史思明部交锋时,九路兵马被狂风惊散溃败。郭子仪军溃退至河阳桥,李光弼整军返回太原,其余节度使各回本镇,史思明重新占领洛阳
乾元元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鲁炅、李奂、许叔冀、李嗣业、季广琛、崔光远等七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董秦共领步骑约20万北进主攻安庆绪,又命李光弼、王思礼两节度使率所部助攻,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军行动。十月,郭、鲁、季、崔等部先后北渡黄河,并李嗣业部会攻卫州(今河南卫辉),以弓弩手伏击而逐,大败安庆绪亲领7万援军,克卫州,诛杀叛将安庆和;旋又趁势追击,在邺城西南愁思冈击败安军,先后共斩其3万余人。安庆绪退回邺城,被唐军包围,急派人向史思明求援,许以让位。
史思明率兵13万自范阳南下救邺城,先遣步骑1万进驻滏阳(今河北磁县),遥为声援。十二月,史思明击败崔光远夺占魏州(今大名北)后,按兵观望。二年正月,李光弼建议分兵逼魏州,各个击破史军,鱼朝恩不纳。二月,唐军围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四月不下,师老势屈。史思明率部向唐军逼进,并截断唐军粮运。三月初六,号称60万之唐军,布阵于安阳河之北。史思明亲领精兵5万与唐军李(光弼)、王、许、鲁等部激战,双方伤亡甚重。郭子仪率军继至,未及列阵,狂风骤起,天昏地暗,两军皆大惊而退。
唐军南撤却一退不可止,郭子仪部退保河阳桥。其余各节度使兵退归本镇。史思明收集部众驻邺城南,诱杀安庆绪及高尚、崔乾祐等,入城兼并其军,遂留其子史朝义守邺城,自还范阳。此战,唐肃宗待安庆绪逃至邺城一年后才下令攻讨,发兵数十万竟不设元帅,无统一节度;久围城不下,粮秣不继,军心不稳,终于酿成一次大溃败。
史思明复叛: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在安庆绪杀父称帝后,对史思明收其溃散的残部不满。欲找机会除掉史思明。史思明自围攻太原被李光弼击退后,回到范阳驻守,安庆绪封他为妫川王,兼范阳节度使。范阳本是安氏老窝,安禄山从东京和西京所掠珍宝,多半都运往这里存放,已是堆积如山。渐渐地,史思明恃富而骄,欲将范阳占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庆绪节制。史思明向唐廷奉上归降书,愿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肃宗得报大喜,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唐朝廷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副元帅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但由于肃宗的孱弱和猜忌,诸军不设统帅,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军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军九节度使大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郭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乱事告终: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启用唐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统兵进军洛阳。唐军从正面,唐军骑兵与回纥军从侧面,一起攻击数万叛军。叛军战败。史朝义派10万精兵来增援,列阵于昭觉寺,唐军攻击叛军,杀伤了很多叛军,但是叛军军阵却不动。唐朝镇西节度使马璘奋击,突入叛军万众中,叛军抵挡不住,唐军乘势杀入,叛军大败,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唐军再次击败叛军,斩首六万级,捕虏二万人。史朝义率轻骑数百向东逃走。唐军攻占洛阳城。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连连取得大胜。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1、安史之乱是唐朝一个由盛而衰的点,同时,这件事还造成了唐代的藩镇割据。安史之乱经历了一共七年零三个月,虽然这个叛乱最后是被镇压住了,可是唐朝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经过了这一次的祸事,大唐是大不如前了的。无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军事上来看都是处于一种苟延残喘的状态下。2、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从中最直观的可以看出,那时的民间是民不聊生,大家都不知道日子应该怎么过了。3、在政治上,那些地方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不再对于唐朝中央机构的命令言听计从。当中央下达命令时,阳奉阴违,并不会好好地、完整地执行命令。更多的情况下,是把圣旨当做一张废纸。这就看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在下降,甚至可以说是下降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低点。4、从经济上看,这次平定叛乱花了不少的物力,中央的财务状况有点被掏空的感觉。而且因为在打战,人们也无法安心地耕作。中国一向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了安心耕作的环境,人们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据很多史料记载,在这次的安史之乱结束后,民间是有了一场大饥荒。这就可以证明,这次战争对于经济的打击是多么的大。5、所以,安史之乱即使被平定了,也给了唐朝不可磨灭的伤害,还影响到了后世。6、安史之乱的影响:旧唐书》中提及,整个黄河中下游,几乎没有人烟。唐朝诗人杜甫有诗云:“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战乱后的百姓流离失所,很多民众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人们的生产生活一被打乱,那么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7、其次,边疆不稳定也是安史之乱的影响。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后,根本无暇顾及边疆事务。唐玄宗为了镇压安禄山叛乱,召回了镇守在边疆的士兵,造成了边防空虚的状态。8、西边吐蕃人见唐朝正在内乱,根本无无暇顾及边疆事务,于是他们和安禄山乱兵一起,夺去了河西走廊、陇右。公元790左右,唐朝陆续失去安西北庭,这让岌岌可危的唐朝政权逐渐危在旦夕。除此之外,唐末藩镇割据额局面,也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以及经济中心南移,百姓赋税加重都是安史之乱的影响。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还能延续150年,有何底气?

民心所向还在大唐这边朝廷占着大义,各节度使没能力和实力取代大唐,战乱造成大量无主土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矛盾,江淮、江南、川蜀并没有波及唐朝还有一定财政经济基础,大部分藩镇实力并不强中央政令还能通行,地方满足于相对放松的自主
因为唐朝国泰民安,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因为当时国家处于大一统的局面,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逐渐走向腐败。
因为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前的经济政治发展情况比较好,发生了安史之乱之后,国家渐渐走向了没落。
因为之前唐朝就是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国家,国家的底蕴还是非常深厚,所以才能够延续这么多年。
虽然那时候的大唐元气大伤,但是实力还在的,毕竟还有一大批忠臣良将,而且老百姓都是支持大唐的。
在唐朝中叶,也就是唐玄宗时期,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席卷天下,皇帝都被打得迁都差点葬送了整个唐朝。但奇迹的是在朝廷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又延续了150年的历史。那么唐朝到底有何底气呢?
唐朝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朝代,有盛唐之称谓。唐太宗时期更是称尊万族,傲立于世界之巅,在唐高宗时代,则天皇帝的武周时代,唐玄宗的前半个时代,唐朝都是向前发展,呈现一片大兴之势,综合国力都极为强大,为唐朝后世积累了强大的底蕴,所以在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依然有比较强的国力维持统治。
唐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安史之乱后唐朝依然有许多名将,名臣出现。既有名将征战沙场,讨伐叛逆,又有名臣治国,辅佐朝政,直谏君王得失,天下何愁会灭。所以唐朝在大乱后仍能延续150年与名臣,名将们的辅佐有很大关联。
唐朝后世有为之君的出现。安史之乱后的唐代宗,重用名将,收复两京,计杀权宦,实行改革对于安定社会,稳定民心起到了一定效果;唐德宗内收兵权,外和诸族,为元和中兴奠定了一定基础;唐宪宗奋发有为,征伐藩镇,集权中央,使唐朝复归统一,在国力上达到短暂的复兴,史称元和中兴时代。
安史之乱后,虽然有藩镇割据,但当时藩镇的实力还是不如中央朝廷,所以唐朝还能够维系国家权威。
同时大唐前期的君王奋发有为,在他们治理下国强民富,所以相较于其它的藩镇,百姓更支持李唐王朝的统治,有着民心的支持。
小编认为唐朝前期具有的强大底蕴和藩镇实力不如朝廷,还有安史之乱后的名臣,名将辈出,以及后世有为之君的出现,当时民心的支持,都是唐朝得以延续150年历史的底气。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是不是就已经彻底灭亡了呢?

不是。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从繁荣强盛开始逐步走向落寞,从经济和文化上都是衰败之势,真正彻底灭亡是140多年之后。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并没有彻底消亡,只是说国力大大的损耗,各个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唐王朝的中央集权受到威胁,特别是各个地方的节度使,他们可以佣兵自重,唐王朝的衰落从这里开始,从安史之乱开始,
不是,虽然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势力非常强大,但唐中央政权依然有一些掌控力。
甚至,整个中国的历史,也因为安史之乱,被分成了两段。原因就是:安史之乱,在内结束了豪族社会,在外也结束了帝国雄心。
安史之乱后,可以说,唐朝的生命就已经结束了。唐朝余下的时间,只是靠着南方新财源的输血,勉强维持着。
暂且不论中国历史,只说唐朝历史,在安史之乱后,唐帝国从政治到社会,从军事到外交,完全是质的变化与跌落。
1.政治从有序到无序,豪族被挤出权力的游戏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权力格局,始终进行着有序的变化。
武则天之前,就是关中贵族垄断朝堂;武则天之后,关中贵族被打压,山东豪族兴起;玄宗执政后,关中贵族再崛起,山东豪族被排挤。
玄宗执政后期,发生了一个大变化,成为安史之乱的重要诱因。为了压制崛起的关中贵族,唐玄宗李隆基开始重用胡人将领,也就是安禄山、史思明这伙人。
安史之乱后,唐朝有序的朝堂斗争,就彻底无序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宦官势力崛起,宦官依托神策军,不仅掌握了朝中大权,而且能够干预皇帝继承。政权和皇权,宦官全面插手,比明朝的太监牛多了。甚至,因为宦官的权力实在太大,所以宦官里面还产生了派系,如神策军派、内诸司派、枢密使派等。
二是持续了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直接导致朝政和国家的风气败坏。党争,源于科举,但也与宦官派系勾结在一起。直到唐武宗继位,党争才算结束,但是皇帝与朝堂已经彻底割裂。皇帝不信任大臣,大臣也不信任皇帝。
三是地方与中央的持续斗争,甚至说是战争。安史之乱后,唐朝苟延残喘了150多年。就在这150多年里,由将领和节度使发起的兵变和叛乱,竟有200多起。可以说,帝国早已不是一个完整的帝国,挑战中央和分裂割据才是天下大势。
而豪族呢?那些关中精英和山东豪族去哪了?基本上都被安禄山和史思明给解决了。安史之乱主要活动于河北、中原和关中地区,而这两个地区就是豪族的根据地。
那豪族就不会跑吗?有钱有马有车的豪族,就不能学习两晋,也衣冠南渡啥的。关键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太突然,根本就来不及跑。平民轻衣简从全跑到南方种地了,而豪族要么被干掉、要么变成平民。后来有来了一个黄巢起义,基本上豪族就完蛋了。
而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对朝廷大臣彻底不信任,皇帝信任的是宦官,这是中央。地方呢?地方基本上就被几十个节度使把权力给垄断了。所以说,豪族已经没了生存空间,他们被挤出了权力的游戏,以后也别想出来玩了。
2.社会彻底失控,地方分裂而且走向军事化
唐初实行的是均田制和府兵制。
这两项制度,有效地保障了中央帝国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对地方的控制。
州县的老百姓得靠帝国分田,633个军府拱卫着帝国安全。但是,安史之乱前后的一段时间,均田和府兵,基本就被瓦解了。国家无田可分、府兵也不再重要。
关键是大唐帝国走向了彻底的分裂,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
唐帝国首先丧失了对河北地区的控制,河北三镇就是国中之国,自己招募军队、自己任命官吏、自己收取赋税。
其次就是河南和山东地区,先是被平卢节度使控制,后是被分割成三个小节度使,但都是独立性极强的地方军阀。
第三是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节度使,规模小、财力弱,但也是一种牢固的世袭制,而且也发挥不了拱卫朝廷的作用。
唐初,帝国的统治原则是把行政区域能划多小就划多小,目的就是为了实施控制。最重要的行政层级是州,也就十几万人口。
但是,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边境和前线地区建立了藩镇,内部划分了40个道,基本上就相当于今天的省级单位。所以,地方势力已经具备了对抗中央的实力。唐朝后期又任命了大批垄断军权和地方财政的节度使,所以真正掌握帝国权力的是50个藩镇节度使。而朝廷,开始是要兵没兵,后来则是要兵没兵、要钱没钱。
唐初的地方权力,名义上掌握在那些中央命官手中,也就是朝廷任命的行政长官,但实际上却控制在吏的手中,同时地方豪族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安史之乱后,就不能在这样人理解地方了。
地方的权力,掌握在节度使手中。而节度使要打仗,地方又残破、百姓又流离,于是地方逐渐走向军事化。以前的府兵,彻底被募兵所取代,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职业军人群体。如果更形象点,可以称其为军人阶级。这伙人在唐朝极有力量而且极有发言权。承接唐朝的是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的权力秩序就是皇帝听将军的而将军听士兵的。这些全是因为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格局。
3.对外战略全面收缩,帝国被打了回来,而且难再有雄心
说安史之乱把中国历史分为两段,就是因为以后的中原帝国已经不再有对外征伐的雄心了。能力或许还有,但是真得没心思思考草原和西域的问题了。只有元清两个草原政权,还有这份雄心。
公元790年,吐蕃占领安西和北庭,唐帝国基本上结束了对西域的控制。之后,甘肃、关中地区,也因为战乱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逐渐由农耕的生活方式向着草原的生活方式转变。所以,唐帝国以及后世的中原帝国,很难再以关中和甘肃为基地,实施对西域的控制。
因为河北三镇基本独立,边境藩镇也基本不听帝国号令,加之财力只能勉强维持,所以唐帝国在后期已经没了对外征伐的实力,当然也就没了野心。草原也就不会得到帝国的关照了。
之前,李世民自称天可汗。而安史之乱后,为了能够平定国内叛乱,帝国中央不得不借助于回鹘骑兵,酬劳则是放任其在帝都烧杀抢掠。
所以,在对外关系层面,安史之乱的唐帝国,已经没有了唐初的雄风与骄傲,甚至就是像汉初那样玩和亲,也换不回尊严。
4.唐帝国为何能够苟延残喘150多年
因为帝国皇帝获得了一个新财源。这是从隋炀帝开始的历任皇帝都在追求的东西。
历史都是极为相似的:
北魏孝武帝迁都,隋炀帝也迁都;北魏孝武帝打南朝,隋炀帝打高丽。结果六镇起义,北魏灭亡;结果关陇洗牌,隋朝结束。而唐朝呢?唐朝也差不多。
武则天建都洛阳,跟孝武帝迁都、隋炀帝迁都,都是一个目的:摆脱既有贵族集团对皇帝的控制。到了唐玄宗时期,为了摆脱既有关中贵族的控制,他实施的手段则是重用胡人将领。但是,却引来了跟六镇起义、关陇洗牌一样的结果:安史之乱。
皇帝一直在寻求独立自主,一直在试图摆脱关中军事贵族和山东豪族的控制。但是,他们一直都做不到。原因就是钱,就是物质财富,没钱啥也玩不转。
但是,安史之乱却打出了这个新财富。
南迁的中原百姓与江南的肥沃土地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在关中、河北以及中原之外提供了又一财源。
唐初,关中已经养不起帝国中央了,所以财源在河北,肥沃的华北平原为帝国输送着财富。而安史之乱后,担当这个任务的则是江淮富庶。韩愈说江南财富占到了帝国收入的九成。足见,南方对唐帝国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