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饕鬄 是什么意思
- 2、饕餮是什么意思
- 3、饕餮是什么意思
- 4、饕餮是什么意思呢?
- 5、饕餮是什么意思?
- 6、饕鬄是什么意思?
- 7、饕餮是什么意思 这2个字怎么读?
- 8、饕鬄是什么意思?
- 9、“饕餮”这两个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饕鬄 是什么意思
饕:贪
鬄:拿刀剃毛发
贪:喜好、性格
饕鬄:喜好拿刀剃毛发。
饕餮是什么意思
饕餮(拼音:Tāotiè),目前使用的时候有褒义、贬义两种。前者指欲望强烈,或值得期待的东西。比如饕餮盛宴。 后者,多指贪欲。
其本意是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
希望有所帮助
“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
~亲,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上评价点【采纳回答】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互相帮助,祝共同进步!
读音 tao(第一声) tie(第三声) 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最大的特点就是吃, 有个成语叫做饕餮盛宴,就是形容超级华丽的饭菜。
饕餮(拼音:Tāotiě),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
因为这家伙很能吃东西,我经常用饕餮来形容偶朋友能吃
饕餮盛宴知道不,感觉就是超级丰盛超级能吃的意思,,
一、饕餮释义
1、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鼎彝等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
2、比喻凶恶贪婪的人。
3、比喻贪吃的人。
二、拼音:tāo tiè
三、文学作品示例
聂绀弩 《略谈鲁迅先生的<野草>》:“而人类的恶鬼则高踞在这些活的尸骨,死的生命上饕餮着人肉的筵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而且他最讲究吃,他是个有名的饕餮,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恶。”
扩展资料一、饕餮的近义词:贪馋、馋嘴。
1、贪馋 [ tān chán ]
贪图财利;贪迷。不知满足;贪嘴。
文学作品示例:孙犁《白洋淀纪事·邢兰》:“只有经受寒冷的人,才贪馋地追求一些温暖,知道别人的冷的感觉。”
2、馋嘴 [ chán zuǐ ]
指贪吃。
指贪吃的人。
文学作品示例:茅盾 《小巫》二:“和他年纪仿佛的少爷也是个馋嘴。”
二、饕餮的反义词:节食
节食 [ jié shí ]
减少食量;节制饮食。
文学作品示例:《解放日报》1984.5.12:“为了接近角色,他要我节食减肥,注意防止发胖。”
饕餮是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
[a mythical ferocious animal]∶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猛兽,常见于青铜器上,用作纹饰,称为饕餮纹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吕氏春秋·先识》
[voracious eater;glutton;gourmand]∶贪吃者或性情贪婪的人
【词语】 饕餮
【全拼】: 【tāotiè】
【释义】: (tāotiè)(1)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2)比喻凶恶贪婪的人。(3)比喻贪吃的人。
饕餮是什么意思呢?
饕餮有6种意思:
1、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据《山海经·北次二经》记载:饕餮其形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
2、比喻凶恶贪婪的人。
3、比喻贪吃的人。现在饕餮也只是用来形容“美食家”了。以至于出现了“饕餮盛宴”这样的词汇,而关于饕餮的原型,其实也是有过很多的猜测的,像是狼,山魈等。
4、贪婪地吞食。
5、相传为尧舜时的四凶之一。
6、复姓。
饕餮是什么意思?
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怪物。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以为装饰。
《吕氏春秋·先识》:“ 周 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彊者夺老弱者,畏羣而击单,名曰饕餮。”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六:“ 绍圣 初,先人官 长安府 ,於西城 汉高祖 庙前卖汤饼民家,得一白玉奁,高尺馀,遍刻云气龙凤,盖为海中神山,足为饕餮,实 三代 宝器。”2.形容凶残,贪婪的人 3.形容贪吃的人
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0公分,现藏于美国西雅图书馆。西周时代,其神秘色彩逐渐减退。
饕餮
汉语拼音:tāo tiè
饕餮(拼音:Tāotiè),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
“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
《辞海》中记载:饕餮是“传说中的贪食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
《辞海》在解释饕字说:饕即“贪,《汉书·礼乐志》:‘贪饕险’颜师古注:‘贪甚曰饕。’特指贪食。”
《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
上面几段话里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饕餮是一种“恶兽”,而不是鱼蛇蟒鳄,不属于鱼类或爬行类。《辞海》中还有附有商周鼎上的饕餮纹。你只要看一看就可以认出那个凶恶的猛兽像谁,非常像狼的正面像,也是圆眼吊睛,凶狠无比。
二是,饕餮甚贪食。这个特征鲜明地指出了狼的特性。“极贪食”是草原狼的最突出的特性之一,咱俩养过狼,太知道狼的这个天性了,咱俩可以举出无数个狼贪食的例子。天下再没有比狼更贪食的动物了。不信可以让人去问老牧民,天下最“贪食的恶兽”是谁?回答肯定是狼。人所共知,“贪”就是狼性的代名词。董仲舒说秦“以贪狼为俗”,也把贪与狼相并列。中国人形容贪食总是用“狼吞虎咽”,而且还把狼排在虎之前,狼比虎更贪食。形容贪心都说“狼子野心”,不会说“虎子野心”。
由于饕餮具有“恶兽”和“甚贪食”这两个狼的特征,而且饕餮纹又像狼。因此,传说中的饕餮很可能就是狼,或是从狼演变而来的神兽。
三是,饕餮成为商周鼎的主要纹饰,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宝鼎是华夏民族在青铜时代的立国之重器。在周朝,“一言九鼎”的“鼎”,是象征至高无上王权的神器和礼器,也是祭天祭祖的祭器,鼎在华夏先民心目中处于民族“图腾柱”的地位。因此,只有属于民族的图腾才有资格登上如此崇高的地位,而被镌刻铸造在宝鼎重器之上。这一现象又反映出两个问题:其一,到商周时,华夏族可能还仍然崇拜狼图腾,至少是猛兽图腾,炎帝黄帝族祖先的图腾崇拜遗风可能还继续存在,而周朝时期的华夏族受狼图腾的影响更深,因为,周起源于西戎,而西戎大多是崇拜狼图腾的游牧族。其二,当时的“龙”可能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尚未真正成为华夏族的民族图腾,否则,象征王权的宝鼎就一定会以龙作为主要纹饰。而且,当时周天子也还没有坐龙座,那时还延续着炎黄游牧遗风,席地而坐。
周鼎上的纹饰主要由饕餮纹和云纹所组成,以饕餮为中心,云纹环绕其周围。显然,饕餮神兽在天上,从云层里探出头,俯看人间。它的身体则藏在云里,不知是否有蛇身或龙身,但是如果在饕餮脑袋后面续上龙身,那就与后来的标准龙相差不远了。所以,我认为,在狼图腾和龙图腾之间可能还有一个饕餮图腾的过渡阶段。饕餮既有狼的性格,又有后来龙的狰狞面目。
兽面纹所指称的神兽的真正名称与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后人因其面相凶恶、神秘、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故赐名为饕餮。饕餮原是《左传》中用来形容贪财贪食之不仁不义者。近世学者已指出把兽面纹命名为吃人的饕餮纯是牵强附会,有悖于商周的社会文化状况。
因为面相凶猛恐怖,又行饕餮恶名,此兽在中国文化与艺术演变中的踪迹几乎无从寻觅。西周中期,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但是,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几种动物纹样,如龙、虎、凤、龟等,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都大量出现在官方与民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艺术表现源源不绝的主题。特别是龙,在青铜器时代,多数也都拥有与饕餮纹相同的凶恶面孔。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餮。然而,龙后来却登上了中国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饕餮”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踪影难寻了。
饕餮纹到底指称什么?历来争论纷纭,迄今尚无定论。有说是牛、羊、虎、鹿、山魈……。在这诸说中,饕餮为虎说声音最响。许多从事原始文化与艺术研究的学者认为,饕餮纹是虎纹的夸张、变形。在古代,虎亦为很重要的通天神兽,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而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在“龙凤”崇拜之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气势不凡。古人认为虎为阳兽,“云从龙,风从虎。”龙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在汉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东、西、南、北四官。至少,在中国历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然而,古籍中对虎的神通的描绘显然难与饕餮在青铜器上的显赫地位相比。
饕餮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中华文化的传承需要大家来守护
饕餮 [ tāo tiè ]
1、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怪物。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以为装饰。
出处:《吕氏春秋·先识》:“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2、比喻贪得无厌者,贪残者。
出处:《魏书·桓玄传》:“取妾之僭,殆同六体,乃使尚书仆射为媒人,长史为迎客,嬖媵饕餮,贺同长秋。”
3、特指贪食者。
出处: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而且他最讲究吃,他是个有名的饕餮,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恶。”
4、比喻贪婪;贪残。
出处:《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居上无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无忠诚之节,而有奸欺之罪。”
5、贪婪地吞食。
出处:唐·杜甫 《麂》诗:“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
近义词:贪馋、馋嘴
例句
1、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不能伤害我们。
2、十三世纪,但丁列出了禁往天堂的七宗不赦罪名:饕餮,色欲,贪婪,忌妒,傲慢,愤怒和懒惰。八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在工作生活平衡中触犯这些禁律。
3、然而若不是用爱和公平来交易,则必有人流为饕餮,有人流为饿殍。
4、“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美食者重在食物的质,而非量。
5、喂养心灵当如饕餮之徒,又如贪婪之人,他们的注意力总在未得之物上面。
饕鬄是什么意思?
“饕鬄”是“饕餮”的别字,指的是同一个东西。
饕餮(tāo tiè):是传说中的龙的第五子,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
出处: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后来形容贪婪之人叫:“饕餮”。
饕餮是什么意思 这2个字怎么读?
饕餮 [ tāo tiè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tāo tiè ]
1.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鼎彝等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
2.比喻凶恶贪婪的人。
3.比喻贪吃的人。
饕鬄是什么意思?
饕餮(tāo tiè)
饕餮,汉语词语,读音tāo tiè,意思是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鼎彝等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比喻凶恶贪婪的人;比喻贪吃的人;贪婪地吞食;相传为尧舜时的四凶之一;复姓。
出处:
《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魏书·桓玄传》:“取妾之僭,殆同六礼,乃使尚书仆射为媒人,长史为迎客,嬖媵饕餮,贺同长秋。”
清·唐孙华《发粟行》:“竟使官糈饫饕餮,诏书挂壁徒空文。”
章炳麟《代议然否论》:“故令贪夫盈於朝列,饕餮贡於大庭。”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而且他最讲究吃,他是个有名的饕餮,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恶。”
《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居上无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无忠诚之节,而有奸欺之罪。”
唐·杜甫《麂》诗:“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
清·李渔《奈何天·伙醋》:“终不然闯席的任情饕餮,先来客反忍空枵。”
聂绀弩《略谈鲁迅先生的》:“而人类的恶鬼则高踞在这些活的尸骨,死的生命上饕餮着人肉的筵席。”
《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檮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
《吕氏春秋·恃君》:“鴈门之北,鹰隼、所鷙、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参见“四凶”。
南朝·梁·世祖赐武陵王纪姓饕餮氏。见《梁书·武陵王纪传》。
解释:
1、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怪物。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以为装饰。
饕餮纹
2、比喻贪得无厌者,贪残者。
3、特指贪食者。
4、比喻贪婪;贪残。
5、贪婪地吞食。
6、相传为尧舜时的四凶之一。
7、复姓。
“饕餮”这两个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注音:tāo tiè
简单解释
(1) [a mythical ferocious animal]∶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猛兽,常见于青铜器上,用作纹饰,称为饕餮纹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吕氏春秋·先识》
(2) [voracious eater;glutton;gourmand]∶贪吃者或性情贪婪的人
释义
1.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怪物。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以为装饰。
2.比喻贪得无厌者,贪残者。
3.特指贪食者。
4.比喻贪婪;贪残。
5.贪婪地吞食。
6.相传为尧舜时的四凶之一。
7.复姓。南朝梁世祖赐武陵王纪姓饕餮氏。见《梁书.武陵王纪传》。
8.传说龙生九子,其中一个便是饕餮(排行第五)。
“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是因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体吃掉,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注音:tāo tiè
(1) [a mythical ferocious animal]∶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猛兽,常见于青铜器上,用作纹饰,称为饕餮纹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吕氏春秋·先识》
(2) [voracious eater;glutton;gourmand]∶贪吃者或性情贪婪的人
饕餮[tāo tiè]
1 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猛兽,常见于青铜器上,用作纹饰,称为饕餮纹
如: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吕氏春秋·先识》
2 贪吃者或性情贪婪的人
tao(一) tie(四)
是一种上古凶兽,贪吃如命。最后把自己也吃掉了,只剩下一张嘴。
引申意为大口吃,不停吃,还有狼吞虎咽的意思在里面。
用作形容词时比喻贪婪
状词时是中性的,没有褒贬
“龙生九子”的一个说法是来自明朝-李东阳的《怀麓堂集》,其中有一种说法为:
老大赑屃(bìxì)
老二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蒲牢(púláo)
老四狴犴(bì’àn)
老五饕餮(tāotiè)
老六蚣蝮(应为趴蝮)(bāxià)
老七睚眦(yázì)
老八狻猊(suānní)
老九椒图(jiāotú)
传说龙生九子,其第五子叫饕餮(tāo tiè),是上古一种凶猛且残忍的魔兽,喜食人,食量大,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饕餮其实就是当时社会黑暗一面的具体表现,而人们也很愤恨奴隶制社会的压迫,以饕餮来寄托自己的感情,饕餮也就越来越被人们熟识。把饕餮比喻成吃人的奴隶制社会,这是古代饕餮文化最重要的含义。
由于饕餮是凶猛的魔兽,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少数民族当作附身符,把它的图纹刻在器具,食皿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借助饕餮强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兽所吞噬,逐渐取代了原本吃人残忍的一面。
现在来说,饕餮的主要含义是食文化的象征。
“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
释义注音:tāo tiè
1.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怪物。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以为装饰。
2.比喻贪得无厌者,贪残者。
3.特指贪食者。
4.比喻贪婪;贪残。
5.贪婪地吞食。
6.相传为尧舜时的四凶之一。
7.复姓。南朝梁世祖赐武陵王纪姓饕餮氏。见《梁书.武陵王纪传》。
8.传说龙生九子,其中一个便是饕餮(排行第五)。
“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是因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体吃掉,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史料记载
《辞海》中记载:饕餮是“传说中的贪食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
《辞海》在解释饕字说:饕即“贪,《汉书·礼乐志》:‘贪饕险’颜师古注:‘贪甚曰饕。’特指贪食。”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改)。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神异经》所谓“《春秋》言”,即此。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说,殆亦饕餮。
《左传》谓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而《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传》),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经·北次二经》所记“狍(号鸟)”,郭璞注以为即《左传》之饕餮。
《神魔志异*异兽篇》:神州极南有恶兽,四目黑皮,长颈四足,性凶悍,极贪吃。行进迅疾若风,为祸一方。
《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